“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征文选登(四)

雪野猿踪

说   说   过   年   的   那   些   事 <p class="ql-block"><b><i><u>本期征文目录 :</u></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王二拜年</p><p class="ql-block"> 作者 : 孙山</p><p class="ql-block"><b><i><u>🍁导读 </u></i></b>: <span style="font-size:15px;">计划经济年代,生活物资匮乏,凭票供应的二斤果子,要全部用于王二订亲后第一次去老丈人家拜年,那么,一家人大年初一起身时的“开口果”就没有着落了,于是,王四爷迫不得已心生一计,闹出了笑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 回家过年漫忆</p><p class="ql-block"> 作者 : 孙德荣</p><p class="ql-block"><b><i><u>🍁导读 :</u></i></b>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了减轻父母的家庭重担,年少的小鞋匠在外连续奔波九天未归。大年三十生意出奇地好,忙到天黑,才从与家隔着五六个乡镇的陌生村庄,紧赶慢赶地急着回家跟父母弟妹团聚过年,却在如墨夜色中误入一片坟地,顿时毛骨悚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 过年琐记</p><p class="ql-block"> 作者 : 陈必楼</p><p class="ql-block"><b><i><u>🍁导读 :</u></i></b> <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从手机上看到一个段子,调侃现在亲戚之间拜年,就像送快递,进门礼品一放,没说上几句话又去赶下家了。于是,十分怀念过去几十年拜年的情形: 每一家为了迎接亲戚拜年, 一进腊月,就忙里忙外、巨细无分地做好各种准备,唯恐招待不周,有失热情。拜年到一家就是一整天,真正是一早去,夜深归,意未尽,情绵绵,暖切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 4. 小时候过年</p><p class="ql-block"> 作者 : 胡安监</p><p class="ql-block"><b><i><u>🍁导读 :</u></i></b> <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对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境记忆犹新——糯香的腊八粥、送灶神时虔诚的祷告、除夕夜每人二角的压岁钱、春节生产队场头上男女社员们自编自演的文娱演出、元宵节父亲领着孩子炸麻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5. 新春联新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者 : 李广荣</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u>🍁导读 :</u></i></b><span style="font-size:15px;">“放眼苏南彰倩影;骋怀江北显雄姿。”春联是人们和岁月情感的交流,它让人们的内心很开阔、很舒展,让春节的年味更加浓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打了一辈子铁的人,也有被铁打的时候——</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王 二 拜 年</b><span style="font-size:18px;">(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孙 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我家和王二家只隔一块田,算是近邻。王二的父亲排行老四,我们都叫他王四爷。王四爷的大儿子已结婚分家,下面还有三兄弟。一家五口在一起生活,虽说人口不算太多,但都在长身体的时候,俗说半桩子,饭缸子。个个吃饭都能吃三碗,计划粮总是不够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p><p class="ql-block"> 王家老二十七岁那年,谈了一门亲事,是邻大队的一个姑娘。姑娘姓房,姑娘的父亲人称房大爷。双方相亲后都很满意,于是下了聘礼,算是正式定了亲。</p> <p class="ql-block">  春节到了,老二自然要去拜年。那时拜年十分简单,只要二斤果子。当时果子都凭票供应,他们家刚好只有二斤果子票,买回来后家里自然舍不得吃,因为老二要拜年。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没有票什么也买不到。这事确实有点为难,二斤果子要是给老二拜年,全家人就没有过年的果子了。当地有个说法,叫做“开口果子见面茶。”新春第一天早上醒来,开口都要吃果子,意思一年都会甜甜蜜蜜。果子都用于拜年,全家人的开口果子就没有了,这事着实让全家人犯难。不过,王四爷是个特别会算计的人,他想了个很好的办法。二斤果子拜年,一般都会回一斤果子给拜年的人。王四爷说,不如用面粉自已加工一斤果子,凑成二斤,回礼时将炒的果子带回来,这样,拜年的果子有了,家里也有了开口的果子。他这个绝妙的主意自博得了全家的赞同。 </p> <p class="ql-block">  拜年虽然是二斤果子,但也是有讲究的。二斤果子包成两包,每包里面兑几层报纸,外面用大红纸包裹,底层方成长方形的四个角,上面立体锥形,以后两袋一合,用红头绳一扎,拎在手里十分体面。包果子时,自然是买的果子只少不多,自家炒的果子是只多不少。春节后王二拎着果子,体体美美地拜了年。王二的丈母娘在回礼时,并不知道这两包果子的区别,她斟酌了一下,把略大的一包给留了下来,把略小的一包给王二作为回礼。王二顺手接了过来。回家后,他颇为得意,因为他将一包真正的果子又带了回来。王四爷知道后,不仅呵呵大笑,说道,说我会算计,想不到有人比我还会算计,这房家也爱占便宜!一家人自然也都十分高兴,年也拜了,等于没有花钱。</p> <p class="ql-block">  当房家开袋品尝新女婿拜年的果子时,立刻皱起眉头,这果子不仅不甜不脆,连嚼都嚼不动。房大爷揶揄道:这样的人家,快刀都砍不出一滴血来!房大妈把手里的果子扔到了桌上,恨恨地说道,和这样的人家做亲家,算是倒了八辈子的霉。现在女儿还没过门,就这样算计,将来结了婚,我们连口水还喝不到呢。房家一家子越想越生气,过了初六,就将王家定亲的聘礼——一身衣料退到了媒人的家里,媒婆虽然陪了很多好话,但房家态度十分坚决:女儿不同意,我们也没有办法。媒婆没法,只好将一身衣料退还到王二家。</p><p class="ql-block"> 为拜年这事,闹到退聘,这实在是王四爷没有想到的。“退就退吧,又不是什么天仙美女,退掉了再找。”王四爷觉得亲家太过认真,这样的人家谈不谈也不值得希罕。话虽这么说,王二这小子可不干了。他睡到床上不起身,任别人怎么说,就是不吱声。王二虽然和这姑娘没见过几面,但女孩漂亮的倩影,对他笑的样子已深深地印到了他的心里。现在女方退聘,说明这门婚事已黄了,他心里憋屈,任别人怎么说,就是不起身,也不吃饭。王四爷为难了,女方已退聘,儿子又闹死闹活的,这可怎么好,他有点后悔了,真不该为这么点小事,造成了这么大的后果。思来想去,他想,房家退聘的原因,不就是拜年的事吗。既然嫌礼轻,那就再重新拜一次,拿点真货,反将他一军,出出心里的气。他把这样的主意和王四妈商量了一下,形成了统一的意见。王四妈说,王二身子不好,不知什么时候能去。王二听到此话后,一跃而起,揉了揉发红的眼睛说,我身子不碍事,能去!</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王四爷立即托人找关系。重新买了二斤果子二斤白糖,又到食品站找人买了二斤肉。这样拜年的礼物算是比较厚重的了。王四爷考虑,再次拜年,既带有修复关系的意思,也有一种杵促亲家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到了正月初八,王四爷请上媒婆和王二带上退聘的一身衣料,拎着六样礼,重新上门拜年。女方见到王二又重新上门拜年,而且拜年的礼物又如此丰实,不好再说什么了。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老房把退聘的责任一古脑儿都推到了女儿的身上,说女儿不同意,我们也没有办法,东西你们还是带回去。媒婆是个人精,自然知道他的意思。陪罪的话自然是说了又说,最后说:一家有个主,一庙有个神。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你家女儿是孝顺女儿,那有女儿不听你父亲的。女儿有点想法,你再做做工作,再怎么说,总要把这个圆子搓起来。房大妈还要说话,媒婆抢着说,无论怎么说,你总要给我个面子。话说到这个份上,房家也就半推半就地说,理是个理,女儿的工作,我们一定做。</p> <p class="ql-block">  王二拜年的事,成了全队的笑话。王四爷精明却精明不到家,为了一斤果子,险乎耽搁了儿子的亲事,难怪人们说王四爷:打了一辈子铁的人,也有被铁打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b><i>作者简介 :</i></b></p> <p class="ql-block">  <b><u>孙山</u></b><u>,男,原名孙正楼,1951年出生,中共党员,公务员退休。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词协会会员,市诗协楹联委委员、市老干部文友会常务理事。在《雨花》等报刊上发表过短篇小说及散文。著有诗词赋散文集《教子箴言》,长篇小说《放牛郎》。</u></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看着多病的父亲,柔弱的母亲,看着幼小的弟弟和妹妹,我眼含泪花,感到家的温馨,感到团圆的意义”——</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回家过年漫忆</b><b>(散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孙德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杨柳返青,桃杏满苑;还记得木秀蝉鸣,荷花映日;还记得硕果沉沉,菊桂飘香……时光飞逝得来不及体味,转眼又到了数九隆冬。</p><p class="ql-block"> 阳台前面的园子,只剩下少数常绿乔木,在抵抗着严寒,蜡梅在瑟瑟的寒风中,独自开放。又到岁杪年根,我不禁想起了,已经仙逝的双亲。“回家过年”这四个字,让我心悸!我明白:此生过年,再也没有双亲可陪了,关于过年的往事,一件件浮上了心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u><span class="ql-cursor"></span>&gt;&gt;&gt;&gt;&gt;16岁鞋匠的回家过年之路</u></i></b></p> <p class="ql-block">  天地雨雪连绵,脚下泥泞不堪。50多年前,我,一个16岁的乡下少年,身背一个破旧木箱,在风雪泥泞小道上,艰难地跋涉。</p><p class="ql-block"> 这天,是大年除夕;这晚,是一个漆黑迷茫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已经离家第九天了,那天,我从盐城买了橡胶水。我沿着蟒蛇河北岸,张庄、龙冈、鞍湖、中心的地界,一路向西,我家在大河南岸。也许是雨雪天气,也许是要过年的缘故吧,今天本来想早点回家过年。但是,想不到生意出奇的好!我也就只顾着修鞋,而忘了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 一转眼,天色傍晚了,我心里紧张起来,一时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走。今晚,家家户户,都早早地点起了灯,厨房里,都飘散出饭菜的香味。人家门上,都贴着大红的春联。有些孩子,放起了掼炮、擦炮,屋里屋外,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洋溢着热闹的气氛。可这热闹,是属于人家的,属于人家孩子的,属于这些村庄的,它不属于路上的我。</p><p class="ql-block"> 由于夜空漆黑,道路陌生,我向人家打听到,这里是中心公社地界,到秦南我的家,需一直向南再向西,走到蟒蛇河边的那座大桥。这里离河边那座大桥,还有五六里路呢。我不由得慌了神,背起小木箱,本能地向南走去。</p><p class="ql-block"> 天上没有星星,更没有月亮;地上朔气逼人,泥泞不堪。出了村庄,偶尔遥远处,零散着几户农家。天地除了漆黑,还是漆黑;我除了孤独,还是孤独;除了害怕,还是害怕。</p><p class="ql-block"> 我敢肯定:今晚独自流浪,在这空旷的天地之间,艰难地跋涉在这苏北原野上,除了我没有第二人!那呼呼的西北风,像故事中厉鬼似的哭嚎,让人浑身毛孔发紧,头皮发麻。突然,脚下被什么一跘,摔了一跤,划根火柴,仔细一看,是一座坟墓!再定睛细看,这里四周全是坟茔,我迷路了!原来,我竟走进了一处乱坟冈!我根根头发直竖,三魂吓掉两魂。</p><p class="ql-block"> 为了给自己壮胆,我大声背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麻木而机械地向南走。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走了多久,一条横贯东西的大堤,出现在眼前,我终于走到蟒蛇河边了!前面的路,我熟悉了。过了水府大桥,还有三四里路,就到家了。紧赶慢赶,终于到了通向我家的小桥。</p><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正在桥头焦急地眺望。见到我,妈妈唠叨责备: 今天大年三十晚上,已经八九点钟了,也不早点回来,一家人担心你,等你回家吃晚饭呢!</p><p class="ql-block"> 在这鞭炮声中,普天同庆之时,九天的流浪生活结束了,我回到了家。父亲拉着我的手,默默无语。九岁的弟弟,高兴得跳起来,四岁的妹妹,让我抱抱她。母亲端上年夜饭菜:藕坨子、闷豆腐、水芹炒卜页、家常羹、青菜<span style="font-size:18px;">豆腐</span>汤、还有白米饭……热乎乎的!我离家九天,没有吃过一顿热饭!看着多病的父亲,柔弱的母亲,看着幼小的弟弟和妹妹,我眼含泪花,感到家的温馨,感到团圆的意义!作为家里的长子,我更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u><span class="ql-cursor"></span>&gt;&gt;&gt;&gt;&gt;挈妇将雏回家过年</u></i></b></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冬,国家恢复高考,我考上大学。1981年,分配到盐城教书,结婚生子,从一个乡下农民,成了所谓的城里人。可是,身上的农民气息,永远烙在了我的血液和心灵。就以过年这事来说,从我在城市安家,到母亲仙逝,一共40年。除特殊情况几年,36个春节,是回老家陪父母度过的!现以1999年春节为例,回放一下当时回家过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i><u>【城里的家】</u></i></b>腊月二十以后,我和孩子们放寒假了。妻在印刷厂上班,要到除夕的前一天放假。过了腊月十五以后,妻每天下班,总是忙碌个不停!家里扫尘呀,擦窗户呀,洗衣服被褥呀……</p><p class="ql-block"> 我呢,也忙得很,一是负责一日三餐,二是督促孩子学校,三是负责采购:回家过年荤菜,给长辈亲戚拜年物品。城里的事情忙完,等妻放假,我贴上春联喜纸,关上门,挈妇将雏,踏上回乡过年之路。</p><p class="ql-block"><b><i><u>【乡下的家】</u></i></b>蟒蛇河畔,一户典型的农家,三间两厨。见到我们回家,母亲掩饰不住笑容,嘴里却唠叨着,“看这么麻烦,大包小包的,你们不回来,我们还会留在年这边吗”?老父亲憨厚地笑着,坐到了灶堂门口。</p><p class="ql-block"> 洒扫庭除,贴好春联喜纸。除夕前一天的中午,堂屋中堂神柜上,点起两支大红烛,香炉里点上香。桌凳排列,桌上摆满各种菜品,谓之供品。老父亲虔诚地向西天作揖,口中念念有词,请列祖列宗,“回家吃饭收钱”。接下来,我带着俩儿子,跪在地上化纸钱,待纸化完,恭敬地磕三个头。整个过程,充满了神圣的仪式感,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传统的浸润。</p><p class="ql-block"> 在乡下陪父母过年,比在城里过年,多了天伦之乐外,更有年味和仪式感。大年初一早晨,拜年的孩子,一波一波地来到门前,恭喜的话一串串的,我母亲忙于发“彩头”(花生、瓜子、糖果之类)。接着,东邻西舍、乡里乡亲,都互相拜年,各自说着祝福的话语,拿彩头,发香烟。</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弟弟妹妹两家,也拖家带口回老家,给父母拜年。弟兄姊妹,围着双亲嘘寒问暖,第三代承欢二老膝下。整个新年头里,本家兄弟、儿时玩伴,每天一起打牌、喝酒,煞是热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u><span class="ql-cursor"></span>&gt;&gt;&gt;&gt;&gt;接二老来家过年</u></i></b></p> <p class="ql-block">  挈妇将雏,回乡下陪父母过年,坚持了近二十年。孩子们上大学后,回乡下过年有诸多不便。从2002年开始,我们来了一个改革,接二老来城里的家过年。这也是“回家过年”的一种变通,成了后来二十年的常态。就以2019春节为例,回放陪二老过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i><u>【精彩回放】</u></i></b>戊戌腊月廿六日,虽然气温不高,但早晨的太阳,还很灿烂。盐城洪祥大酒店,大厅里热闹温暖。二老坐着喝茶,不时向门口张望,他们盼望从北京,回家过年的大孙子一家。因为坐晚班软卧,他们七点半就到盐城站了,我们在洪祥等他们一起,共进早餐。</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我的大孙子源彬,第一个和他奶奶拥抱。他很热情地称呼“太爷太太”,并和太爷太太拥抱。二老看着怀里的曾孙,笑得合不拢嘴,脸上开成了百合花! 接着,大儿及儿媳妇,分别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方才坐下一起共品早点。</p><p class="ql-block"><b><i><u>【年夜花絮】</u></i></b>戊戌腊月三十,除夕。小区里的蜡梅不畏严寒,迎风绽放。室外寒气逼人,室内温暖如春,窗明几净。大门及各房门,中国结、春联、喜纸、福字,红红火火,温馨喜庆。饭厅里的大圆桌,美馔佳肴陈列,白酒红酒饮料满上。下午五点多钟,年夜饭正式开启。</p><p class="ql-block"> 太爷太太坐在最里面,曾孙、大孙子孙媳妇挨着二老坐,我和妻作为儿子儿媳,坐在最外面,一边吃一边烧菜端菜。我的大儿先给二老,斟上半杯白酒,然后根据各人情况,为大家斟上白酒或红酒饮料,他提议,大家举杯,先敬太爷太太,祝福二老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再敬爷爷奶奶,“大儿说,爸妈你们辛苦了,也祝福你们身体健康,福寿双全”!太爷太太也举杯祝福,大孙子一家平安发财,并祝曾孙学习进步!席间老少四代,乐享天伦。</p><p class="ql-block"> 饭后,我和大儿陪孙子,去小区空旷地放烟花回来,妻和大儿媳,已经收拾好了桌子碗筷。妻开始发压岁红包,妻先给太爷太太,每人一个大红包;然后给孙子,一个大大的红包。儿媳妇也拿出两个大红包,发给太爷太太。二老也拿出两个大红包,每人一个给他们的曾孙。四代同堂,二老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慈祥和幸福!</p><p class="ql-block"><b><i><u>【九十寿庆】</u></i></b>己亥大年初四上午,盐城华府一号大酒店。宴会大厅内,华灯齐放,音响设备,播放着喜庆的音乐。亲朋好友济济一堂,老太爷太太级别的亲戚,围着我老父母,闲话家常。老父亲幸福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作为长子,我主持了老父亲的九十华诞宴会。先推上生日蛋糕,待点上生日蜡烛,大厅回荡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旋律,二老默默许愿,大家一起吹灭生日蜡烛。我儿子作为长孙,代表我们家族致辞。他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二老的感恩之心。高度评价了二老,作为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优良品德,对后代的影响和传承。并且表达了对二老的祝福,对亲朋好友的感谢和祝福!</p><p class="ql-block"> 席间,才艺展示二胡独奏《赛马》,欢快的旋律,表现了喜庆欢乐的气氛;各种舞蹈、独唱的才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三舅太爷代表胡氏家族,向他们的二姑太爷,献上百寿图条幅;小妹的一首《母亲》、我的一首《父亲》,声情并茂,把寿宴气氛推向高潮!</p> <p class="ql-block">  手机响起来了,大儿子视频通话,打断了我的回忆。他在电话里告诉我,因我大孙子初三,今年春节,他们一家不回江苏,邀请爸妈去北京过年……</p> 🌻🌻🌻🌻🌻🌻🌻🌻 <p class="ql-block"><b><i>作者简介 :</i></b></p> <p class="ql-block"><b>  <u>孙德荣</u></b><u>,生于1956年11月,江苏盐城人。别署瀛洲书生、逸名轩主。中学高级教师。</u></p><p class="ql-block"> <u>创作千余首诗联文散见于《盐都诗词》、《盐城诗词》、《江海诗词》、《中华诗词》、《中国楹联报》、《江苏楹联研究》、《楹联博览》、《华文月刊》等刊物。或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丛书及网络平台。</u></p><p class="ql-block"> <u>盐城市文友会、盐城诗词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u></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这样的过年情形,是我们底层普通家庭春节的一个缩影,虽然平淡、琐碎,看上去没有文化,但那份纯粹的快乐和浓浓的亲情却是永远值得怀念的——</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过年琐记</b><span style="font-size:18px;">(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陈必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手机上看到一个段子,调侃现在亲戚之间拜年,像送快递一样,进门之后礼品一放,没说上几句话又去赶下家了。我们家何尝不是一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两年,</span>儿子儿媳他们用一辆车子带着我们老两口,半天时间,盐城市区内兄弟姐温情脉脉妹几个都跑下来,进门几句祝福套话一说,礼品一放<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算拜过年了</span>。一圈下来,总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总会想到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前至亲相互拜年的淳朴而热闹的场景,体会那种浓浓的过年味,纯纯的人情味,暖暖的烟火味……</p> <p class="ql-block">  我是射阳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一人从射阳来到盐城工作,以后就在盐城成家立业,独立门户了。我记得自我结婚成家以后,回射阳老家过年一共只有三、四次,一次是我结婚的当年,另一次是我父亲去世的那一年,还有其它一两次,其余都是在盐城过的年,每年过年前,回射阳送压岁钱给父母,去射阳弟弟妹妹家跑一圈,大多数是我一个人,有时也会一家三口子,或者我带着儿子。夫人是盐城西乡楼王人,也是一人在市区工作,家里姐妹六个,父亲也算一名老干部吧,一直在楼王镇上工作直至退休了,所以家也安在楼王,姐妹六人,没有男的,我家属排行老三,大姐夫(大连襟)是盐都一名乡镇干部,先后在中兴、郭猛、学富、楼王工作,四连襟也是在楼王供销社工作,所以盐城市区先后有姐妹四个工作、安家。春节拜年,至亲走动,四姐妹即为我们活动的重头戏。不知从那一年,那一家开始的,拜年到一家就是一整天,真正是一早去,夜深归,意未尽,情绵绵,暖切切。要做好这一天的接待,每家都是化足了精力,精心准备,精准安排,我们家也是一样,但我总感到还是不如其他三家哦。</p><p class="ql-block"> 从腊月开始,就开始忙起来了。大扫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那时还住在单位分配的平房宿舍里,也要收拾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我印象九十年代初,我们家是两间平房,一个院子,另加一间厨房,中期因要建职工宿舍楼,临时住学校沿街的一间房子里,后期即搬上楼住套间,三室两厅。擦桌子、摆凳子。爬上爬下,清扫屋顶的蛛丝、擦窗户。那时候的窗户还是那种木质的窗框,擦起来可不容易,要先用湿布擦一遍,再用报纸擦,直到窗户玻璃锃亮,能映出窗外的寒枝才罢休。一个大圆桌一定要提前备好的,十几个坐的凳子或者椅子要凑齐,大碗、小碟,调勺,茶杯等餐具也不能差一样。</p> <p class="ql-block">  采购年货也是重头戏。特别是接待拜年那天中午、晚上的两顿饭,更是重中之重,虽然不会采购那些昂贵的高档菜肴,但总要说得过去,面子很重要,氛围要浓,量要足份,花色要新,一定要有自家的特色。那时没有现在方便的电商和大型超市,大多是去莱市场或者去马路边的菜滩子。盐阜头道菜(肉皮或叫肉膘)、盐城糯米肉元、牛肉、一两道海鲜,什么大鸡抱小鸡、一两个甜品,什么藕粉圆子、银耳等,加上两道素菜和点心,还有鱼是不能少的,总计十来个菜吧。我们的五妹和五妹夫他们是“美食家”,我家都是学着他们家的先一年的菜谱进行备菜的,我也曾经学过做两道菜,并公开宣言,一年学一道,以后也要做“美食家”。记得学了一道藕粉圆子和一道鱼圆,现在还记得一句口决;做鱼圆是:无盐不“乓”,无油不光。藕粉圆子,先用上等的生猪油和桃酥等饼干类的调成团子,后滚上生藕粉,再下开水一穿,连续反复三到五次,即成功了。确实做过两年,自我感觉还是可以的,可能现在已经忘光了,一点也做不起来了,所以什么工序也说不出来,也写不出来。另外,糖果、瓜子、花生、大糕,自制的芝麻糖和花生糖也是不能少的,我印象除了在街上流动滩点购置外,自家还做过一两次,有一次还是学校的一位女老师来我们家帮助做的。水果等也不能少,那时候的糖果种类可没有现在这样多。水果也是稀罕物,几个苹果、几个桔子,就已经让过年的氛围浓郁起来。香烟,四个连襟,三人不抽,五襟兄偶尔抽两根,中华香烟要备两包,红红的放在茶几上,好茶弄二两,男的喝茶,女的奶粉茶,小孩喝饮料,一样也不能少哦。</p> <p class="ql-block">  到各家去拜年时,随身带的过年礼物也要提前备好,随礼的东西也是糖果糕点,还有水果,再后来还配一些食用油以及豆奶粉等,往后还有大大的红红的“大礼包”。大约在七八十元至一百元钱左右吧,那个年代也就可以了哦。</p><p class="ql-block"> 如果岳父岳母在盐城的哪家过年的,初一这一天,我们第一家就到那里去,如果不在盐城,就从初二开始到老二家去,然后老三,老五,老六顺着来,无论在不在盐城过年,两位老人家都会在过年前,腊月十五左右,将楼王的各种土特产配套的安排送到盐城来,四家每家一份。使大家对对二老的感恩由衷的厚重,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期盼。</p><p class="ql-block"> 上午去了哪家,主家会拿出事前备好的东西招待,糖果、点心不断。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互相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经历,孩子们就在一旁玩耍。才开始几年,互相还把压岁钱给小孩,虽然数额不多,但那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后来还是小姨娘提出来,互相不要搬来搬去,去掉这个形式,不要之间扯来址去了,后来就这样延续,直到第三代的出生后,又开始了给第三代的压岁钱了。</p><p class="ql-block"> 上午时间是有限的,姨娘们在一起先说说话,互相交流买的什么新衣服啊,在哪里买的,多少钱,好看不好看?头发炀没炀呀,单位发了多少奖金,张家长,李家短的扯扯等等,偶尔也悄悄地说一说各自婆家的私房话,然后抓紧去忙中饭,其实,所有的菜先一天即准备的好好的,也就是现成的,一热一烧却可上桌了。</p><p class="ql-block"> 几个小孩有的翻翻书,看看电视,在电视上找一找各自喜欢的节目,基本上遥控器在手上不停的转动。连襟们(盐城西乡称姨尚)先是谈谈除夕的春晚节目,进行评头评足,然后侃侃社会上的新闻趣事,五连襟两口子都是在北闸商场工作,那里是社会的小窗口,趣闻轶事听到的多一点,一般以他讲的较多些,他还侃侃电厂的高福利和丰厚的待遇,不仅北闸商场和电厂对门,而且女儿、女婿也在电厂工作。二连襟虽然学历不高,但悟性很高,心灵手巧,自己还能买零件,把电视机安装成功,他不时也介绍自已摸索经验和体会。我和六连襟以前是同事,偶尔也会扯扯一起共同熟悉的人和事,就这样相互侃侃大山,叙叙家常即开始喝酒吃饭了。</p><p class="ql-block"> 酒桌上,按照小连襟调侃的话说“江泽民、李鹏……”按顺序把座坐好。女的弄的红酒,小孩喝饮料,男的喝白酒,洋河、五醍浆,卢洲老窑,古井贡等一般中档酒吧,有一次五连襟还拿出五粮液(内供版的,不上市场,内部厂供价50元一瓶,)其中五襟兄不能喝白酒,象征性的倒一点,小连襟滨海人,一斤下去,也不在话下。主家的姨娘,开始都热情地劝姨尚喝酒,下去几杯以后,就劝不喝了,当时都是5钱左右一杯小杯子哦,等两瓶快要光时,各家姨娘会上来抢杯子或藏杯子,一股浓烈的氛围就上来了。真正喝醉的频率还是很少的,因为都是两口子两口子在桌子上吃饭的,如果大连襟在场话,他在基层工作习惯,小有的霸气,杯子不会被人藏起来或抢走的。说真的,有一年我是喝醉了,晚上不能回家,困在小姨娘家沙发呆一夜,那是因为跑场子了,那一天,正好一个同事家也有约请。一般同事、朋友之间春节期间是不互请的,都是由至亲走动走动,可能是他家有什么人过生日,正好两处靠得又很近,就跑了一下片,也就这么一次,出了一次洋相,深深地载入了“史册”。</p> <p class="ql-block">  一般下午是最为精彩的时刻,名曰:“来钱来布票”,这个是我们家庭的专用术语,就是打牌,来的小刺激,调动积极性。大多数家庭都是打麻将,我们从未打过噢。分三桌,姨娘一桌,姨尚一桌,后来小长大了,又是一桌,那个时候,虽然也抓学生的学习,但没有像现在这样,每时每刻都不让孩子们玩的,他们也要娱乐,也有愉悦身心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牌打的是争上游或是跑得快,几分钱一牌,说也奇怪,每次或者大多数,都是男的桌上小连襟赢,女的桌上是小姨娘赢,就连小孩的一桌中,虽然小姨娘儿子王宗最小,但牌也是他都赢的多噢,难怪人家最后会成为东大的研究生。有灵气有悟性在任何场合都能表现出来,任何年龄段都能释放。</p> <p class="ql-block">  如果二老不来盐城过年,我们盐城的四家会在初五初六以后一起包车(有时也会用我学校的小面包车,当然象征性的缴一点油费了)去楼王或中兴、学富等拜年。在楼王或学富、中兴拜年,除了上述精彩的内容外,喝酒的气氛为更强烈一些,有时还会去镇政府去打乒乓球,去小街上捣康乐棋,请照相馆摄影师来为大家拍照等,为拜年又增添了新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本张照片,作者提供<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过年情形,是我们底层普通家庭春节的一个缩影,虽然平淡、琐碎,看上去没有文化,但那份纯粹的快乐和浓浓的亲情却是永远值得怀念的。那不是靠太多物质诱惑,而是靠亲情、年俗营造起来的节日氛围。从大扫除到年夜饭,从放鞭炮到走亲戚,件件桩桩都是家庭文化、过年习俗的体现。这些旧年往事就像一坛老酒,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香醇,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也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幸福时光、手足亲情,让年永远成为家族记忆中最温暖的篇章。</p> 🌻🌻🌻🌻🌻🌻🌻🌻 <p class="ql-block"><b><i>作者简介 :</i></b></p> <p class="ql-block">  <b><u>陈必楼</u></b><u>,江苏省楹联研会名誉常务理事、理事。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会长、党支部书记。</u></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i>小时候的过年,是一坛尘封的老酒,打开它醇香,绵甜——</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小时候过年</b>(散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胡安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过年,我的家乡从腊八就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腊八日,这天很冷,妈妈给我们熬了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粥里虽没有八宝五味,却有花生,糯米,红豆和大枣,红白相间,美丽诱人。妈妈说,喝了这碗腊八粥,以后就不怕冷了。 </p> <p class="ql-block">  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味便渐渐浓了。</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打扫除,也叫弹尘。洗衣抹柜,擦窗扫屋,不仅扫去一年的尘埃,更是扫去心中的阴霾,为来年铺就一条充满希望与光明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过小年这天,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我们吃自己做的花生糖,还要拿出各种干果来祭灶神,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一家人来年平平安安。</p><p class="ql-block"> 贴春联是最具仪式感的一项传统习俗。邻居老先生给我家写了一副对联:"春满勤劳门第,福临致富人家”。虽然直白,但它是一年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  除夕年夜饭,这顿饭是全年中最丰盛最具意义的一餐,虽比不上满汉全席,但父母亲把最好的鱼、肉、坨子(用糯米和少量的肉做成的)和素食之类的菜摆上一大桌,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对美好的向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其乐融融,温馨与幸福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常说,守岁能驱邪避灾,迎来好运。吃了年夜饭,母亲分给我们兄弟姊妹压岁钱,每人2角,虽说金额不多,但那份沉甸甸的心意却让我们倍感幸福。</p><p class="ql-block"> 我们围桌而坐,聊天说笑,尽拣好话说,等待新年的到来。 </p> <p class="ql-block">  家里不像现在有电视和网络,只有一台老式时钟敲响了十二点,我们便开始迎新年了。放鞭炮,放烟花和高升,噼里啪啦,这是新年的声音,声声不绝于耳,一片火树银花,为我们许下了新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我们穿着新衣服,吃好汤圆,便去长辈家拜年,祝福他们新年快乐,健康长寿。拜完年,和大人们一起去农场(过去生产队打谷场)看大队里自编自演的文娱节目,看玩龙舞狮子,特别是那玩龙的,十几个人挥舞着手中的杆子,一条金色的巨龙在空中上下翻飞,我们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惊叹,这龙真神气,仿佛看到了我们的生活也像这龙一样充满活力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转眼元宵节到了,庄上的锣鼓声,鞭炮声响了起来,玩麒麟的划旱船的从巷头到巷尾,挨家挨户走过场,说几句吉利话,做几个小动作,一家最少给一角钱,大户人家一般给5角,这些人不是作丐讨,只是过元宵节玩玩,图个吉利,让家家户户增添了浓浓的喜气。</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农村闹元宵便是冷冷的,不像城里挂灯笼,猜谜语,热热闹闹。只有父亲扎了一个稻草靶,大约一米长,领着我们几个孩子去炸麻串,他把点着火的稻草靶在自家的麦田和菜地(集体分给农民的自留地)里一边拖一边说,“正月半,炸麻串,一棵菜,二斤半,嗲嗲称,奶奶算,算来算去还是二斤半”,一时田里星光灿烂,仿佛把那冬眠的麦子和盯在泥土上的小菜被惊醒了,欲与我们一起闹元宵,真是喜出望外开心之至。炸麻串结束,父亲双手合十做着祈祷,“感谢上苍的恩赐,保佑我们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人幸福安康“。哦,我们才明白,原来炸麻串还有这层意思,让我们感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逐渐长大了。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从传统的家庭聚餐,到如今的酒店聚会和线上拜年发红包的祝福,从过去的村头看戏,到如今坐在家里看央视春晚,无不彰显了对家对亲人对朋友的依恋。</p><p class="ql-block"> 回望过去,那一幅幅过年的生动画面都在脑海里滚动呈现。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也让我们怀揣对未来美好期待。</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过年,是一坛尘封的老酒,打开它醇香,绵甜。</p> 🌻🌻🌻🌻🌻🌻🌻🌻 <p class="ql-block"><b><i>作者简介 :</i></b></p> <p class="ql-block">  <b><u>胡安监</u></b><u>,男,盐城盐都人。业余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近300余篇(首),並在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奖。现为中国诗歌网会员,蓝v诗人。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盐城市诗协楹联委委员,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理事。</u></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15px;">春联不仅现身于各家各户、店企机关、名园景区的门楹廊柱,更会将其风雅植根于国人的心中——</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新春联新境界</b><span style="font-size:18px;">(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李广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古时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挂在大门上,认为桃木有辟邪的作用,具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其后逐渐将联语写于纸上,称为春联。春联就是这样从桃符演变而来,据说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新年时写在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对联,春联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厚重。</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贴在启蒙小学草屋的两扇木门上的一副春联:“万里东风临故国,满园花朵发新蓉。”一直未换,每到过年时,先生用红纸把对文重新书写一遍。这也许是先生的得意之作,这副春联的联意贴切地融入到学堂氛围里,文字里饱含着先生对满园花朵的期盼,寒来暑往,迎新送旧。</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春联多是:“艰苦朴素勤俭办社,豪迈昂扬人定胜天” 、“祖国山河好,人民岁月新”。在人们心中传递着热爱祖国,发奋图强和对美好生活的响往。每年正月踏雪拜年,到处萦绕着浓浓的年味,大街小巷漫天雪花飞舞,映衬着红红的春联,人们最喜欢挨家挨户地看春联,看到好的书法和新颖的联语,总要让人驻足良久,默读数遍。</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练过书法的人,每到放假回家,腊月二十几,村里请他去家里写春联。堂屋里烧着旺旺的火盆,泡着茶,还端来花生、瓜子。仅管屋外飘着雪花,但屋里却春意盎然。总要写上十几副春联,大门、房门、堂前柱子上、厨房、后门……都要写。这个时期写的春联都以毛主席诗词为主。用隶书写了一副大对子“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盪风雷激”,这副对子贴在堂前三米多高的柱子上,真的很气派!大门上写“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其它地方分别写上:“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画为桥”。 </p><p class="ql-block"> “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人们赞美改革,讴歌开放,春联也越写越有豪情。“万里山河添异彩,千年历史写新篇。”大街小巷,到处都蓬勃着憧景四个现代化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春联不局限于迎春祝福之类,开展了城门、地铁征春联,桥梁题春联等等,涌现了许多隹联,展现了春联的高立意和文艺性。新时代春联产生了新情怀、新境界。</p><p class="ql-block"> 2024年南京“城门挂春联”活动中,一联家为解放门题联:“鸡鸣朝爽来,春天半霞飞,化成浪漫樱花雨;龙变春声起,喜门前福到,爱上温馨文学都。”翰墨诗情画意突出了时令、祥瑞、美好。</p><p class="ql-block"> 2024年“龙腾神州”江苏六城地铁挂春联活动中,盐城一联家为惠山古镇地铁站撰联:“春潮正涨,京杭运河后浪推前浪;绮梦将圆,惠山古镇龙年续兔年。”故而《江南时报》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84岁盐城楹联名家钟情无锡,承载半个世纪的两城情谊溢满春联”。介绍了两城的缘分,江南江北共饮运河水,无锡盐城胜过一家亲。借为惠山古镇地铁站题联,发抒了对无锡的赞赏和期望。追溯50年前无锡帮扶盐城的“春潮”,沿着大运河北上,为盐城的建设競競业业,而且“后浪推前浪”。“绮梦”是初心,料定“龙年续兔年”,是一语双关的春联,愿无锡一年更比一年好。还有一联家为常州地铁站题联:“接轨邀春天地间,龙城提速;交心鸣笛信诚处,燕语贺年。”还有一联家为南通崇州大道地铁站题春联:“龙趁东风,一路飞驰崇大道;风歌春雨,千秋感念润通州”都是突出了地铁的速度和春节气息。</p><p class="ql-block"> 水乡盐城,百河纵横交错,横跨串场河上一座座桥梁,立面出奇,桥下亮化,七色彩虹灯,桥下游步道两旁还有诗词壁画、绿色长廊和跑道……都是一道道别致风景线。联家用两副春联概括其中。“运盐舷歌逐飞鹜;草堂诗画伴落霞。”“桥跨东西名曰阜通裕物运;水连南北人称达江佐财昌”。</p><p class="ql-block"> 新春到,一副副春联飘向千家万户,见证了人们对春联这种独特文化瑰宝热衷的程度。“放眼苏南彰倩影;骋怀江北显雄姿。”春联是人们和岁月情感的交流,它让人们的内心很开阔、很舒展,让春节的年味更加浓郁,使人们在美好生活中,产生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春联不仅散落在各家各户名园廊柱上,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会散布于人们将风雅植根于国人的心中。</p> 🌻🌻🌻🌻🌻🌻🌻🌻 <p class="ql-block"><b><i>作者简介 :</i></b></p> <p class="ql-block">  <b><u>李广荣</u></b><u> ,江苏建湖人,属相:龙。高级经济师,文史研究员,自由撰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协会会员。盐城市楹联委员会名誉主任,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名誉会长等。获过省级科技成果奖、诗教先进个人、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授于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国内外报刋杂志发表诗词联和文章过千,获奖过百,正式出版科技专著1部、诗文集《心中玫瑰》《筑梦少年《心仪之地》等20多册。</u></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u>✪ 编后语 :</u></i></b></p><p class="ql-block"> 新春伊始,“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征文,今天选登第四辑。</p><p class="ql-block"> 活动已近尾声,作些盘点小结: 四期征文截止目前阅读量5000+-12000+不等,点赞数分别为96、52、55、72,这两组数据表明,我们的征文活动、美篇文章还是较受欢迎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征文活动良好效果</span>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应感谢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领导对本次征文活动的全程支持;感谢认识和不曾谋面的文友们积极参与、撰文、投稿;感谢读者朋友们的关注、阅读、点赞、送花、评论、分享;感谢美篇平台: 便利、出色的编辑工具,对选登文章的展示、推荐、传播!</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零支出活动,无稿酬、无奖品、无奖金,不颁发荣誉证书……唯有各位的满腔热情、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 投桃<span style="font-size:18px;">理应</span>报李,但我们却无以回报!唯愿大家事事顺意,天天开心,岁岁平安!</p><p class="ql-block"> 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现代文学创研部</p><p class="ql-block"> 2025.2.5</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u>✪ 微信读者评论摘编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u></u></i></b></p><p class="ql-block">1. 老C : 这期五篇散文,依然具有浓郁的年味。虽然已大年初九了,仍使我们继续沉浸在那暖烘烘的旧日时光里。字里行间,几十年前春节的热闹场景一一浮现。如今岁月流转,人的年龄变了,角色变了,过年的形式或许也变了,但我们对春节的那份眷恋,依旧在心底滚烫!五位作者、冬宽秘书长辛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安般兰若: 祝贺征文第四辑出刊!今日初九,年味渐淡。这一期恰逢其时,为淡去的年味又加了一撮盐,有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东心木 : @雪野猿踪 :冬宽秘书长,谢谢你,征文活动很成功,很有创意,编辑、审稿、美篇制作、图片选辑、配音、音乐调试等各方面都统筹得很到位,确实很用功,也很辛苦。</p><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不仅给各位文友酝酿出浓浓年味,也是我们文友会的一个亮点!让大家在对这些有滋有味美文的欣赏品读中,度过详和、快乐的乙巳春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沁芳轩 : @雪野猿踪 秘书长大功告成,辛苦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三月柳 : 2025年春节抒怀(七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征文配乐美非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时代前行满字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众笔书来昌盛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留得深意谢飞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6. 踏雪寻梅 : 征文(活动)很成功!各位从不同的角度叙述,意犹未尽!期望每年都搞,每位作者其实对过年的回味都有很多趣事!对比当下年味渐淡,禁燃禁放!更让春节泛味!本人沉思,是谁在偷走年味?如何让春节真正的年味浓,越来越浓,永远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 徐安华 : 现代文学创研部“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征文活动,有烟火味、有生活气息、有浓浓的年味、人情味,一句话,接地气……为之点大赞!!!</p> <p class="ql-block"><b><i>※制作 :</i></b></p><p class="ql-block"><b>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现代文学创研部</b></p><p class="ql-block"><b><i> 2025.2.5</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