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风采·晋剧典藏】晋剧表演艺术家李月仙·晋剧《杀驿》《交印》

福全

<p class="ql-block">晋剧表演艺术家李月仙</p><p class="ql-block"> 李月仙,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文联委员。曾任太原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艺术历程</p><p class="ql-block"> 演出剧目有《三关点帅》、《深宫情恨》、《齐王拉马》、《卧虎令》、《芦花》等,其中《杀驿》获1982年山西省中青年调演表演一等奖,《齐王拉马》获1984年山西省振兴晋剧调演表演一等奖,《深宫情恨》获1994年全国地方戏曲调演“南方片”优秀表演奖。李月仙老师从1981到1985年连续获省市劳动模范 的殊荣.1984年市劳动竞委会创水平曾效益二等功 .1987 太原市妇联三八红旗手.1996年,市劳动竞委会(南方片)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李月仙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2岁,拜晋剧名宿马兆麟为师,学习晋剧须生表演。凭着对戏曲艺术的热爱,李月仙勤学苦练,继承了马派激烈奔放的唱腔,干练扎实的身手。同时,在人物的刻画上,她吸收了几位名家的表演特点,如阎逢春的特技表演、张美琴的俊逸儒雅、乔玉仙的稳重大方,成为马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表演风格,在人物的刻画上运用各种程式, 晋剧须生、老生的髯口功、帽翅功极有特色,李月仙把学到的这些传统技巧,结合自己对剧情和人物内心感情的理解,进行了再创造,使得技巧更好地为塑造人物所用。观众评价她的表演为“气贯长虹金石欲裂响遏行云,势比蛟龙形神俱备动若流水。”</p><p class="ql-block"> 李月仙老师的基本工非常扎实,提袍抖蟒甩袖、表情眼神、走台动作协调自然,活灵活现。终于成了一位深受群众欢迎而且造诣较高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李月仙1961年从戏校毕业,到当时的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担任主演在到退休,至今已有50多年的从艺经历。这些年来,幼小学艺打下的好基础,戏校学习时刻苦攻读的理论书,一度产生当导演想法和为此而动的脑筋、做的努力,以及不断的舞台实践,都成为她艺术精进的保障,为她运用戏曲表演技巧创造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李月仙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2岁时,母亲把她送到晋剧前辈马兆麟先生那里学艺。马老师看出她有演须生、老生的气质和嗓子,决定让她学须生、老生行当。既学须生、老生更得文武兼学,而且都得做为基本功苦下功夫,以求日后靠把戏也能演得象样儿。她每天头顶“三星”到城墙根喊嗓子,在野地里练武功,回来之后吊嗓子时还要使绳子把她—条腿吊在房梁上。吊完了一出文戏的唱,放下先吊上去的这条腿,再换上另一条腿,接着吊第二出文戏的唱,为得是文武并进。正式学戏时,教她的头出就是唱念并重,还得有吃重腰腿功夫的《秦琼观阵》。</p><p class="ql-block"> 继《观阵》之后,马先生传授给她以做功为重点《杀府走边》和以唱功为主的《舍饭》。“在戏里必须演出自己扮演的人物来,唱、做都得心里有数”.“不能只走形式、得有内里的感情。”这些意思,从她开始学戏,老师就一再说,也就在她心里扎了根。尽管由于年轻,理解得不深,做得不细,可她还是朝这方面努力的。</p><p class="ql-block"> 晋剧须生、老生的髯口功、帽翅功极有特色,李月仙把学到的这些传统技巧,结合自己对剧情和人物内心感情的理解,进行了再创造,使得技巧拉巧更好地为塑造人物所用。《杀驿》,成为她的拿手杰作,脍炙人口,就是由于她非常出色地运用了髯口功和帽翅功,技巧紧紧地结合着人物的内心感情。</p><p class="ql-block">  《杀驿》这出戏以驿丞吴承恩义代忠良王彦丞一死为高潮。这场戏中吴承恩改穿罪衣,提刀上场。把刀交给京解,求之代劳结果自己的性命。这时要着重表现吴承恩“从容就义”,以及“死得其所”、“重于泰山”的内心感情。李月仙把一般的整容,理髯复杂化,并与面部表情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她采取的方法是:两眼平视,眼神肃穆庄严,左右手各以食指、拇指捏住“黑三”(髯口)的左右小绺、然后用力向上方弹出。两小绺先是直冲上去,继之落在两肩后部。表现了吴承恩为忠良替死的果断、决心和自豪。接着用右手食指,从右肩将右小绺挑到胸前,捏在手里,再曲臂于胸前、偏左一些。左腿从平行的八字,向右拉开半步。左手抓住中绺,向右甩出,架在右臂上。头部随之向右转。抒发了吴承恩对奸佞的仇恨。然后用右手三指捏住右小绺,在胸前绕反“云手”,同时向右拧双脚。下面先用左手食指,从左肩后挑左小绺于胸前,再迅速弹向背后。以左手接住从右臂甩下来的中绺,搂之于胸前左侧。脚下为双冲腿,之后向左方拉腿。表示吴承恩死前的激动心情。</p><p class="ql-block"> 接下去为表现出不能延误时间,免得被差官发觉的急切心情,动作节奏加快:先是右手上弹右小绺,落在右臂大臂上,再是左手把中绺甩向右臂,架在小臂上,同时向左跨右腿,右腿上步,以“骑马蹲裆式”,配合双臂双手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指向左下方的“亮相”。这一系列的髯口技巧,做得情绪进贯、节奏清晰,使观众在欣赏表演技巧的同时,受到感动,引起共鸣。这是李月仙继承传统表演中“圆”“顺”“适”的规律,借助腕、腰、腿的深厚功力和娴熟的技巧,在掌握准人物思想情绪变化的情况下,经过发展创成的。</p><p class="ql-block"> 《卧虎令》中的董宣,是李月仙塑造的另一个极有魅力的艺术形象。这出戏也叫《强项令》,在京剧和一些别的剧种里,多以花脸扮演董宣,以表达其刚直、豪爽的性格,晋中晋剧团演出的《卧虎令》中的董宣也有著名花脸表演艺术家冯继忠扮演。李月仙的演法是在须生中融进花脸的演唱特点。身段、动作幅度加大,脚步稳健挺拔,举手动足刚劲有力。唱,则是在一些地方突出粗犷,显出“虎”气来。</p><p class="ql-block"> 这出戏的第三场“惩暴”,是个高潮。正当董宣要斩唐丹时,圣旨来到,让他把唐丹送交皇帝亲审。董宣如果遵旨办理,如同放虎归山;抗旨不遵,自己有灭门之罪。究竟是为民申冤,为国除恶,还是顾全身家性命?这时李月仙用的种种技巧,都是以须生、花脸结合的表演特点,体现出董宣激烈的思想活动,最后果断地先斩后奏。</p><p class="ql-block">斩了唐丹,董宣抬棺上殿面君,百姓感激涕零,含悲前来相送。李月仙用一段感情迸发的唱来表现董宣当时的心情。第一句〔导板〕“张杰禀众父老县衙参见”,全句高亢激昂,在“参”字后用较长的拖腔。这个拖腔又采取装饰音轻轻念出来的办法,不但起着润腔的作用,听来优美,还表达出对百姓的感激之情。〔导板〕以后的“面圣君须死谏,哪伯他刀斧相加,怎抵我心如磐石志比铁坚”,吸收了京剧〔回龙〕的唱法,唱得刚劲、显示出铮铮铁骨、凛凛正气。接下去的26句唱,句句满含激情。最后的两句〔散板〕“违圣旨上殿去明知有险,为国家为黎民虽死无憾”,采取加大音量的办法,唱出排山倒海、气壮山河之势,体现出满腔的悲愤,.情绪激昂。董宣下令拾棺上殿,百姓跪地齐声哭喊,感动得董宣转回身来,与百姓同跪一处。</p><p class="ql-block">李月仙《芦花河》中饰演薛丁山, 这里有“众父老跪在地悲声不断,董少平感深情珠泪涟涟,官场上历沧桑世态冷淡,倒不如这布衣百姓敦厚仁宽”4句唱。李月仙在第1句的“断”字上,以时放时收的气息振动声带,抑制音量,发出哽咽抽泣之声,表达出人物的极度悲恸、泣不成声。效果可和京剧艺术家杨宝森在《文沼关》中用“爹娘啊”的〔哭腔〕相比美。后面的3句,延续着悲恸的情感。到第5、6句“卫国法斩恶狼抬棺上殿,此一去哪怕他(指自己,有“是”的意思)人头高悬”时,感情由悲痛转为豪迈。唱最后一句的“他”字时,拔高、拖长音,有响遏行云,刺破晴天之势,使人物为国为民的满腔热情,一派豪气奔放出来,达到表现人物,感功观众的最佳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新编历史剧《齐王拉马》一戏中,李月仙扮演的齐宣王,是—个特殊的君王形象。他既幼稚、轻佻,又能善纳忠言、知错改错,人物和剧情都具有喜剧色彩。传统戏里的齐宣王,多以丑角扮演,分量显得轻。李月仙则以须生行的稳重、潇洒为基调,融进小生的身段、台步,又吸收了丑角的一些风趣举止,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塑造出一个新型的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纳妃”—场,齐王倾倒于夏艳春的姿色,被其婀娜的舞蹈所吸引,竟自随之起舞。李月仙使用了潇洒、飘逸的身段,带有弹性的台步,手里的折扇不停挥舞,表演出人物的年轻、浮躁。“拉马”一场,则表示齐王虚心、悔悟,心念江山社稷,肯于礼贤下士的一个侧面。李月仙一改浮躁为内在的深沉。既有在无盐娘娘面前的忏悔,又有放不下架子不得不尔的神情。重点还在于他发挥了从小练就的扎实的腰腿功夫,翻身、踏步十净利落,配合以髯口功更觉优美。与马上的无盐娘娘的动作,配合得十分严密。尤其加上挑酒的田婴,三个人的集体舞蹈“编辫子”,满台生辉,使戏大为生色。</p><p class="ql-block"> 在另一个新编剧目《三关点帅》中,她扮演杨六郎。李月仙首先强调杨六郎的元帅气质,大将风度,在台步运用上把袍带戏的稳健、沉着、大方,与靠把戏的轻快、利落,有机揉合在一起。同时,还借助眼神和手势的双重动作,表现杨六郎为国求才的急切心情。第一场杨六郎被困在天门阵中,穆桂英冲入、杀退辽兵将其救出。他发现这员女将武艺不凡,双目放光地看着穆桂英,面现笑容,伸出大拇指赞道:“真乃破阵良将也!”临下场时,再一次以含笑的面孔、喜悦的目光对着穆桂英,以右手拍大腿,又一次伸出大拇指。这两次的表演形式相似,只不过前者有声,后者无声,但观众可以从人物的眼神里,看出他对穆桂英的器重,又有了程度的不同。前者是感情冲动的赞美,是识才爱将;后者则是经过思考,胸有成竹决心举贤任能。到第五场,杨六郎说服穆桂英,使她捐弃前愆为民保国。双目放射兴奋之光唱出“父帅定叫儿壮志得酬”,同时再一次伸大拇指,“亮相”。这又和前两次不完全相同,给人的感觉是良将已得,且胜利在望的喜悦心情。如此三番,杨六郎这个人物的内心情感,已能十分鲜明地深印在观众心里,可以说把人物演活了。李月仙的表演艺术确实具备了自己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剧】《杀驿》李月仙</p> <p class="ql-block">晋剧《芦花》李月仙 胡嫦娥</p> <p class="ql-block">晋剧表演艺术家 李月仙经典唱段合辑 《交印》 李月仙 闫惠贞</p> <p class="ql-block">【晋剧经典】电视艺术片《齐王拉马》李月仙 1984年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