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年味

絜矩之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须臾之间,年,就这样过了,隆重而来,悄然而去。初二刚过,乡间陆陆续续的就有人出门,开始忙于生计了。 目睹年关万象,少了些许记忆中的年味,过年也不再有全村老少聚集乡间,唠嗑着家长里短的热闹景象,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乏味与无聊。过年,年年过,只是苍老了容颜,丰富了记忆。时代车轮滚滚而来,让诸多人和事都发生了变化,年关又将何去何从?让我这70后不禁迷惘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刚看了篇报道,一男子驱车1000多公里回农村老家过年,在破旧的老房子前逡巡了两个钟头,然后默默地原路返回。这番情景,好不让人泪目感慨。我家也在农村,环顾周遭,这类情形自不在少数,一些已经落户城里的乡民,在除夕回村祭拜祖宗,完事后总会漫无目的地到村里走走,看看老屋,然后才恋恋不舍返回城里过年。村里留下太多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有老屋,有一度是学堂的祖房,还有越来越少能叫得上名字的乡人。对他们来说,这个家回不去了,因为已经杂草丛生的老屋,因为已经不能适应的农村生活。农村是改革开放后成功“脱农”一群人的记忆,是魂牵梦萦的故乡情结。一些人会在农村修建房子,带着全家人回来过年,本意是想让孩子们认祖归宗,熟络族人,但对不谙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也许等父辈年纪再大点,行走不便时,孩子们就不会再回农村过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地”将是后辈们对“老家”称呼的代名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统的年味似乎正在变淡。记忆中的过年,小孩子们穿新衣,收红包,放鞭炮,那种快乐又岂是欢天喜地比得?!大人们祭祖宗,贴对联,请长辈上座吃年夜饭,聆听长辈教诲,那章程一套套的,仪式感满满当当。而今,过年的条件是当年无法比拟的。回村过年,家家户户门前都停满了小车,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更有华子美酒,烟花春晚助兴,妥妥的饕餮盛宴。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年味江河日下,渐趋变淡,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是过年的物资条件上。以前过年,女人们要一起杀鸡杀鸭,男人们要一起打白馃做糍粑,孩子们帮忙贴对联,全家人等沉浸在一派繁忙景象中,年味自然渐渐浓烈起来。而今,这一切都有了速成品,甚至有一些人把年夜饭也安排在了酒家,一切花钱就行,忙碌的准备场面没了,年味就先淡了不少。其次,春节的时间正在无情缩短,一些外出回来的乡人们,因工作关系,或路途遥远,都是掐好时间点到家的。捱过初一,有的就匆匆赶回城去,因为城里还有个家要过节,有的因为孩子实在适应不了农村生活,还有的工作单位根本不允许过完国家的法定假日。以往过年前后大半个月时间,热热闹闹过节的场景,已经不可能再现了。再其次,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增多,目视可见,在乡里过年的人头正在减少。还有就是被去年的大环境挂累,没赚到什么钱的乡人们,承受不住年关的巨大开支,根本不敢回家过年。总之,如今经济基础更好,人们过年的压力却更大了,年味由此又浅淡了许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领略到了不一样的年味。孩提时喜欢过年,因为一切都有父母长辈张罗,那是纯粹的过年。 加上那年代物资溃乏,能在过年时吃上、玩上平日奢望而不可得的东西,过年自然再美妙不过!而今,我们这一代人成了家庭的中流砥柱,从单纯的年关享乐者变成了张罗者。责任与负担骤然变重,儿时纯真的欢乐缩水了,年味冲淡了。以前,大年初一开始,就早早地缠着父母去给长辈亲戚们拜年,那里有期盼的糖果和红包。冲这一点,总是带着希冀蹦蹦跳跳的去,收获满满蹦蹦跳跳的回。如今当了家长,哪些亲戚该走,人家什么时候方便,该带什么礼物?包多少红包?条条都得在脑海里先过一遍。过年对成年人来说,除了合家团聚的欣慰外,一桩桩都是负累的事件。中年人的过年,是吞金兽,是钞票粉碎机。这年早已变味,中年人,只能独自咽下这无法与外人言说的苦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年团聚和走亲戚也渐变了味。春节,家庭聚会和走亲戚是免不了的节目。前些年过年,家人们围着火炉守岁,侃大山,看春晚,兄弟姐妹、邻家孩子们聚在一起那是无所不谈,谁的脸上都绽放着过年的喜庆之花。走个亲戚,嘘寒问暖,递烟敬茶,亲情溢于言表。如今,大家回家过年,谁不是手上拿着个手机不停的刷呀刷。家人之间交流少了,只是一味对着手机痴痴地笑,甚至有个别晚辈在饭桌上还不忘拿着手机刷,惹得长辈不高兴,免不了被数落几句。近些年,也不知什么原因,削弱了人们走亲戚的热情。大家走亲戚总是来去匆匆,形式大于本心。能不去的亲戚则以电话代替,渐渐疏远的,一通电话也省了。通讯和交通工具实实在在方便了人们生活,却没有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还拉起了道道无形的樊篱,生分了渐变脆弱的亲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年过得,比想象中的安静,比想象中的短促,太多地方对不上我记忆中的年味。但过年依旧有她特殊的魅力。对于外迁者来说,过年是返乡祭祖、认祖归宗的契机,是故乡情结的延续。对返乡的务工者来说,辛苦攒下一点积蓄,能在乡亲面前扬眉吐气,暂时忘却城市打工者的怯懦卑微,未免不是一场快意的心情纾解。对在家乡坚守的人们来说,这是合家团圆、晚辈尽孝、织密亲情网络的道场。过年,过好年,是国人永远解不开的结。记忆中的年味是回不去了,而到底是年味变淡了?还是年味融入了时代气息?我看就没有必要再去纠结。我们应当全力践行新年的规划,当下一个年关到来时,让幸福的味道成为家的年味!朋友,与您共勉!新年加油!</span></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网络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乙巳蛇年春节 谢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