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苏州观鸟

谭文华

<p class="ql-block">红嘴蓝雀是雀形目鸦科蓝鹊属的鸟类。俗称: 赤尾山鸦、长尾山鹊、长尾巴练、长山鹊、山鹧,体长53-68厘米,尾羽异常长,上身为亮丽的蓝色,头部黑色,红嘴红脚,常在林缘地带、灌丛乃至村庄活动,性情喧闹,结小群生活。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和动物尸体为食,常在地面觅食。</p> <p class="ql-block">红嘴相思鸟是雀形目噪鹛科相思鸟属的鸟类。又称:相思鸟、红嘴玉、五彩相思鸟、红嘴鸟,因鲜红的嘴而得名。这种圆胖、色彩鲜艳的鸟活跃于森林底层,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部和越南东北部,亦被引入夏威夷、日本等地。红嘴相思鸟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橘黄色的胸部和醒目的红色喙,尾羽末端向外弯曲。</p> <p class="ql-block">灰腹绣眼鸟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属于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小型鸟类,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至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其最显著特征为橄榄绿色的上体、白色眼环和黄色喉咙,腹部呈灰色带黄色斑纹。该物种曾被统称为东方绣眼鸟,灰腹绣眼鸟体型小巧,约9.6-11厘米长,体重5.6-11克。额部和眉线黄绿色,眼睑黑色延伸至白眼环中部,眼环前部被黑色斑点打断;头部和背部橄榄绿色,臀部偏黄;翅膀和尾巴黑褐色,边缘橄榄绿;下巴、喉咙、上胸部及尾下覆羽黄色,余下腹部淡灰白色,可能带有一条纵向黄色条纹;虹膜棕黄色:喙深棕色至黑色,下颌基部蓝灰色:腿青灰色。雌雄相似,幼鸟色彩较暗淡。不同亚种主要在颜色调和下体图案上有细微差异。</p> <p class="ql-block">黑翅鸢(yuān) 是鹰形目鹰科黑翅鸢属的鸟类。俗名: 灰鹞子,又称: 黑肩鸢,小型猛禽,以其独特的黑色‘肩部’覆羽和蓝灰色上体与浅色下体而著称。分布广泛,从非洲到亚洲,常见于开阔草原、半荒漠及农地,具有悬停和滑翔的飞行技巧。</p> <p class="ql-block">红隼(sǔn) 是隼形目红隼科隼属的鸟类。别名: 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是小型猛禽,以其独特的雄鸟羽毛特征著称:头部和尾巴呈灰色,背部锈红色,尾羽末端有黑色宽条带。雌鸟上体褐色,背部、翅膀及尾部有横斑。红隼广泛分布于欧亚和非洲,适应多种生境,从开阔地带到城市边缘均有其踪迹。</p> <p class="ql-block">棕腹大仙鹟(wēng) 是雀形目鹟科仙鹟属的鸟类。中国特有的大型仙鹟。其上体深蓝色,下体棕色,与近似的棕腹仙鹟区别明显。分布在中国中部至东南部,包括四川、云南、福建、海南、广西等地。该物种模式产地在福建,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级别。</p> <p class="ql-block">红头长尾山雀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俗名:小老虎、红宝宝儿、红顶山雀、红白面只,直译:黑喉长尾山雀,小型山林留鸟,体长约为10.5厘米,体重4-9克。头部由橙色、黑色和白色组成,具有独特的黑喉和眼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南部,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偶尔出现在人类居住地附近的果园、茶园等地</p> <p class="ql-block">红胁(xié) 蓝尾鸲(qú) 是雀形目鹏科鸲属的鸟类。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约15厘米),雄鸟长约13-14厘米,体重10-18克,上体深蓝色,头部、肩部、臀部和尾基尤为亮丽,具狭窄的白色眉纹:下体白色,胸部微带淡黄色,两胁橙红。雌鸟和幼鸟敏榄褐色,尾部和臀部蓝色,喉部白色,脸部和胸部淡黄褐色,两胁橙红。喙和腿黑色。</p> <p class="ql-block">日本歌鸲(qú) 是雀形目鹟科鸲鸟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橙色脸部和胸部,暗褐色上身而著称。分布于日本和中国大陆,冬季时在中国南方的森林及林地可见到它们的身影,偶尔出现在台湾和香港等地。在日本,主要在山地森林的潮湿灌木丛中筑巢,迁徙期间则会在公园和花园中短暂停留。</p> <p class="ql-block">棕背伯劳 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称: 桂来姆、黄伯劳,直译: 长尾伯劳,分布广泛,遍及亚洲,从远东至澳新界,包括小巽他群岛和新几内亚东部。成鸟具黑色贯眼纹或顶冠,尾长且黑,上体偏灰,下体偏棕。在中国东部沿海及南部,包括台湾和海南等省,为常见留鸟</p> <p class="ql-block">灰背鸫体长20-23厘米,体重61-69克。雄鸟上体为明亮的灰色,过渡至中胸的淡灰色,下胸和两胁为鲜亮的橙红褐色,腹部白色至臀部。雌鸟上体橄榄灰褐色,下体白色至橙色,喉部和胸部有暗色斑点。幼鸟类似雌鸟,但上体有橙褐色斑点和条纹,下体斑点更明显,橙色部分减少。</p> <p class="ql-block">乌灰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俗名:日本灰鸫,行踪隐秘的鸟类,雄鸟头及上胸呈黑色,腹部雪白点缀以深色斑点。乌灰鸫体型中等,约21-22厘米长。雄鸟成鸟头部至颈背及胸部黑色,其余上体呈石板黑色,腹部白色并有黑色倒心形斑点。雌鸟背部灰褐色,腹部白色,带深色斑点和橙色晕染。亚成鸟背部敏榄棕色至棕色,上体有淡黄褐色条纹和深色羽尖,下体淡黄褐色,腹部更白,带有棕色斑点。</p> <p class="ql-block">黑领噪(zào)鹛(méi) 是雀形目噪鹛科Pterorhinus的鸟类。直译: 大黑领噪鹛。拥有独特的黑白色头部和胸部图纹,其与小黑领噪鹛的主要区别在于眼先颜色的不同。黑领噪鹛常见于东洋界,自尼泊尔至越南中部,栖息于低山阔叶林中。</p><p class="ql-block">体型较大,尾长,似鸫类,长26.5至34.5厘米,重105至170克。具有显著的黑色颈环,脸颊带有条纹,尾端有淡色带。头部和背部橄榄褐色,翼部和尾部上覆羽较深,尾羽外侧黑色带有宽白尖。眼周和前额侧面白色至淡黄色,有狭窄的白色眉纹延伸至耳羽上方。耳羽白色,有不同程度的暗灰色条纹。黑色眼纹和髭纹在颈部一侧相连,向下延伸为宽阔的黑色颈环。喙基部灰色,腿色从蓝灰色至角绿色不等。雌雄相似,幼鸟色泽较暖,颈环不明显。</p><p class="ql-block">黑领噪鹛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白胸翡翠 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大型树栖翠鸟,广泛分布于亚洲南部和西部,从埃及东部至中国、印度次大陆,乃至印尼。其特征为拥有明亮的蓝色背部、翅膀和尾巴,头、肩、侧翼和下腹为栗色,喉咙和胸部为醒目的白色。这种翠鸟在平原地带和海拔高达1500米的地方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偏好开放地带,如稻田、城市花园、鱼塘和海滩。</p> <p class="ql-block">灰喜鹊(què)是雀形目鸦科灰喜鹊属的鸟类。又名:山喜鹊、蓝鹊、蓝膀香鹊、长尾鹊、鸢喜鹊、长尾巴郎。以其黑顶冠、天蓝色两翼及尾、余部灰色的特征著称。在中国广泛分布,常见于开阔松林、阔叶林、公园乃至城镇,结群栖息,性活泼且吵嚷。</p> <p class="ql-block">鹊(què) 鸲(qú) 是雀形目鸽科鹊鸲属的鸟类。又名:猪屎渣、吱渣、信鸟或四喜,中等体型的鸽科鸟类,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及华南地区。雄鸟上半部黑色,翼部具显著白色斑块,下体前黑后白;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鹊鸲体长19-21厘米,体重29-51.3克。雄鸟具有光泽的蓝黑色上体和胸部,腹部白色,翼部有白色带,尾羽两侧白色;雌鸟上体灰色,下体白色。幼鸟类似雌鸟,但头部和背部有鳞状斑纹。不同亚种在色彩和大小上有细微差异。</p> <p class="ql-block">黑 脸 噪(zào)鹛(méi) 是雀形目噪鹛科Pterorhinus的鸟类。又被称为'七姊妹',在中国和越南发现的特有鸟类。以黑色眼罩为显著特征,易于辨认。该鸟主要栖息于中国中部、东部至越南中部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成鸟长约28至31.5厘米,体重介于100至132克之间。上体呈暗灰色,腹部为灰褐色,喉部和胸部为淡棕色,带有模糊的暗棕色斑点。胸中至腹部颜色渐变为脏黄色,臀部为红褐色。头部灰褐色,带有大面积黑色面罩,覆盖额头、眼周和耳羽。翅膀和尾巴为中棕色,尾巴末端稍带红褐色。虹膜为深棕色至红棕色,喙为暗角质色,腿为灰褐色至红角质色。雌雄相似,幼鸟的面罩较淡,冠部和颈背略带棕色,下体颜色较暖。</p> <p class="ql-block">山斑鸠(jiu) 是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的鸟类。其特征为颈部带有明显的黑白色条纹,肩羽和翅上覆羽呈赤色鳞状花纹。山斑鸠体长约33-35厘米,体重介于165-274克之间。头部蓝灰色渐变为褐色,颈后部赤色,脸部粉红。喉部淡黄,颈部和胸部灰粉色,颈侧有黑色斑块,每根羽毛尖端银色。腹部粉黄色,尾下覆羽淡灰色。背部羽毛暗灰色,边缘赤褐色。翼上覆羽、肩羽和次级飞羽中心较暗,边缘橙色或淡栗色。其他部位羽毛边缘蓝灰色,或有黑色中心,边缘粉棕色,未端灰白色。初级飞羽黑色,边缘浅色;臀部和下翼暗蓝灰色;尾羽上覆羽暗灰色,未端较浅;中央尾羽深灰或暗褐色;外侧尾羽黑色,未端灰白色,最外侧尾羽网状部分淡灰色。虹膜颜色从浅红到橙红或金色:眼周皮肤深紫色或暗粉色:喙大多黑色,基部暗红或紫色,尖端角质色:腿色从深粉到紫红色。雌鸟通常在颈和胸处颜色较淡,替换为鲑鱼色。幼鸟类似成鸟,但总体更暗,背部、翅膀和胸部羽毛明显赤色边缘。不同亚种间存在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