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县的竹荪产业可望重启 棘托竹荪源于会同县,到处形成大产业,而本县在开发中两上两下,如今有望重启了。

太极老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一.会同的竹荪科技底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全国竹荪试种还没有走出试验室时 ,会同县科协和中国科学院会同生态站及中国林科院亚热带研究所三家便开始合作研究竹荪。于1985年在县内首次发现长裙竹荪,在陈连庆老师示范指导下,就分离了本地的长裙竹荪菌种开始试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1986年7月又发现一种高温型竹荪,边试种边研究,_于1988年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臧穆研究员正式命名”棘托竹荪”,联名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按国际命名法规拉丁学名中有命名人和发现人的姓氏,其中的Zheng(曾)和Hu(胡)就是会同发现人的姓氏。</span></p> <p class="ql-block">  起初,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助理研究员陈连庆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是我县竹荪开发的技术顾问,但都是无偿的。</p><p class="ql-block"> 1987年9月,胡仲贤、曾德容夫妇,作为他的竹荪科技推广单位代表参加了他的科研成果鉴定会,他的成果在林业部获奖。以后,他换了课题,我们与他的联系也少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后,由会同和中国科学院会同生态站两家合作,专门研究棘托竹荪,在国内林业和菌业杂志上,联名发表科研论文和实用技术达30多篇。研究深度和进展,至今在国内领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县里从未拨过科研基金,自始至终由中国科学院会同生态站提供试验室,各种化验检测工作也是由该站求他的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完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棘托竹荪孢子和菌丝的3500倍电子显微镜扫描照。研究之深,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9年11月,国际食用菌生物技术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项目主持人曾德容应邀参加会议,并在栽培技术分会场发了言。发言后,手中的一盒名片一抢而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陵饭店展览走廊里的大字报上的放大照片也不翼而飞,只好补贴小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推广技术方面也是领先的。早在1985年11月,三家联合在会同县城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性的竹荪人工栽培技术班。请陈连庆老师讲课,是在国内首次向群众公开竹荪人工栽培技术之举。随后,会同县举办县、乡、村三级竹荪培训班20多期,学员达600多人。从而涌现了一批野外种竹荪的带头人。如:原洒溪乡李卫祖、团河乡沈殿龙、长寨乡黄透光、金龙乡梁恩俊、若水乡孙绍文兄弟、高椅乡兰写民等等。他们都没有领过任何补贴,自觉自愿为开发竹荪作出了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前,会同人不认识竹荪,管竹荪叫”鬼打伞”,以为有毒,让其世世代代在深山自生自灭。通过宣传和培训,群众自发的进山寻宝。在会同境内先后发现了四种竹荪。其中,棘托竹荪容易栽培成功,在栽培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往的资料宣称:竹荪栽培离不开竹和土。我们在野外发现竹荪直接长在各种木屑、倒木和枯</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枝</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落叶上,在山上就地取材,用砍伐废弃物和种过各种食用菌的半腐木、竹木加工下脚料种植,都获得成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本人在自家菜园里套种的竹荪 ,原料是用会同铅笔厂的加工下脚料,当年采收了2000多朵竹荪,还给林海清提供了一些菌蕾制纯种。</span></p> <p class="ql-block">会同和中国科学院两家合作的两项科研成果:新种发现和栽培技术,均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竹荪酒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全国九十年代美化生活商品大赛金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开始启动竹荪开发时,各行各业都很关注,积极参与。如县民委主任林秀元是驻金龙乡岩脚村工作队成员,曾和梁博元等村民合作 ,搞了”竹荪仿野生栽培“的试验,是以包谷模拟森林环境进行试验,设计规范、数据完整,撰写的论文在1993年全国的食用菌杂志1993年第三期(增刊)发表,后收入《全国科学技术文库》,在县里获科研三等奖(未能报上级)。比网上宣扬的四川宜宾发明者早了8年,比福建古田的同类发明早1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试验地现场照。图中作者右侧是林秀元,左边是县政协副主席李启勳和酒厂负责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会同竹荪开发停顿 13年后,金龙乡岩脚村梁博元到福建考察,发现他们的竹荪并非绿色产品,无会同竹荪的风味。认为会同仍有发展空间,愿意牵头重启,并推广和林秀元等人合作的研究成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在县委书记宋智富的支持下,终于2006年又启动了。梁博元 创建了一个生态棘托竹荪园,全部是玉米套种竹荪。获得粮菌双丰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梁博元被评为怀化市的竹荪科技示范户。县科协到送牌匾,县委书记、科技局、科协和县老科协的领导都到检查指导过。创建了竹荪产业专业协会,梁博元任会长,并组织一批种植户到竹荪收摘现场学习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态奇珍唯我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竹荪特产第一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竹荪产业专业协会获得生产许可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县城开办了土特产门店,开张第一天就销售了300多盒竹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6年会同县举办隆重的”鹰嘴界国家级森林公园授牌仪式”。棘托竹荪被选为具有会同特色的生态产品 作为礼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7年举办全国性的”粟裕大将诞辰百周年纪念”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是把棘托竹荪作为会同特产送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后,梁博元与人合作研制的发酵型竹荪酒在市农博会上获银奖,被杨凌利县长选为会同的接待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势单力薄,好景不长,开发工作只维持了五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林城镇进驻鹰嘴界村工作队队员胡大林,是林业技师。近年来,经常关注网上有关竹荪产业的信息,见许多地方以种竹荪脱贫致富而羡慕,心中呼唤竹荪兄弟回老家。在选择乡村振兴项目时,和村支两委商量,打算在林地套种竹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胡大林是我的小儿子,带我去村里考察。我认为该村最适合开展林下栽培,只是头年没有准备,一无菌种;二无发酵原料。季节偏晚,种竹荪有些措手不及。但他们是说干就干 ,不能等到第二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 ,我通过中国林科院的老同学帮助,找到了著名的竹类专家谢锦忠教授,向他学习请教和求购菌种。他也说季节偏晚,但还是满足了我们的要求。菌种是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寄来的。因竹荪是将乐县的地标产品,明显标出品种是棘托竹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实现当年试种抢时间,他亲自下厂选购原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帮种植户选栽培场地 ,并把菌种和原料送上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管动手过晚,季节偏迟,并有一户在种植过程遇到意外损失,仍然有两户获得成功。从动工到收获,只花了三个月时间,确实是可取的短、平、快的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 ,正当出菇关键时候,工作队奉命离村,采收加工缺技术,出产的正品不多,是胡大林个人垫钱买菌种和原料 ,又按统货价400元/斤回收产品(自用)。看来有点劳民伤财,但收获了技术和经验教训也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村有三户报名,分布在三个山冲的三个组,都是需要技术指导的人家。好在胡大林有私家车,可跑东跑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第十组组长王太成在林下种竹荪。他家在岩头乡与团河镇交界之处,对竹荪不陌生,早想试种,于是第一个报名,他认真的按照胡大林的要求实施,不仅是出菇最早,收获的产品,接近会同的正宗产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县人大办公室主任林祎军 ,早在30年前就到过他父亲(林秀元)和梁博元合作搞的“棘托竹荪仿野生栽培”试验地看过,如今还收藏着登有相关论文的《食用菌》杂志。在国庆期间,碰巧和胡大林同在高速公路上值班,一起交谈起会同的竹荪往事,当他获悉棘托竹荪成了将乐县的地标产品时,心里很不平静。作为有骨气的会同人,一股作气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文章向县委汇报。标题是“重拾失落的明珠,助力会同乡村振兴——关于加快推进会同竹荪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引起县委重视,提出要绿地新高为龙头企业来带动竹荪开发,而没有正宗的菌种 ,无从谈起,问题不了了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愿意牵头重启的单位实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好了,有团河镇的林海清在鹰嘴界森林保护区内,找到了野生竹荪,亲自分离出菌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海清是从1986年就开始创办菌种厂,有三四十年的制种经验,曾为竹荪制种立过功。2005年,是我给他提供一批菌蛋,委托他制作一批纯种的,供梁博元第二次启动;这次则是他自觉自愿的义举,为会同竹荪产业的再次重启立了第一功。</span></p> <p class="ql-block"><b> 他主持的企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创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圵:团河镇,距会同县城48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海青最近到福建考察,发现几十年前就形成产业的竹荪,如今有增无减,价格平稳,品种主要是棘托竹荪。而作为棘托竹荪的发源地却销声匿迹,于心不忍。于是,他制作了文图并茂的美篇文章向领导汇报,发表后,阅读和点赞的人越来越多 ,有人伸出姆指:会同的菌业有希望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刊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摘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文章里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并向县领导提出了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林海清是公司总经理,这是宣传他的广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个人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海清向来爱钻研技术。早年,他曾分离培养本地的毛木耳菌,撰写论文在《中国食用菌》发表。现有大专文化水平,获农艺师技术职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过培训,获高级农业技术指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菌业终身会员,还担任茯苓分会的理事到副会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被认定为中国菌业专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入选《当代中国科技专家大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司有湖南农业大学 作技术支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海清经理正在和农大吴秋云教授签订科技授助协议(吴教授是会同广坪人):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协议正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司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生产项目:主要是菌蕈类,品种有香菇、木耳、平菇、茯苓、灵芝、羊肚菌、竹荪、赤松茸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经营模式:公司+合作社+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 现有业绩:</span></p><p class="ql-block">获<span style="font-size:18px;">苓:1000人10000亩、产值1000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羊肚菌:300人500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菌农哥”是上榜品牌。公司业绩已载入《中国菌业百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企业的特性和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菌农哥”是上榜品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菌农哥合作社”已获我国农民示范合作社珠荣。</span></p> <p class="ql-block">公司有职工1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3人。合作社会员126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总 经理、农艺师林海清在培训职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配料车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投资58万元,引进了两条制种的自动生产流水线。实现拌料,运送、装袋自动化,一天可完成20000瓶的工作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巨型消毒锅。一次可完成3万瓶的消毒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职工在静化灭菌室接种,10年前就达到此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菌种培养室一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已培养好的菌种,可以出厂的产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林海清亲自分离培养的本地野生棘托竹荪母种。这是最关键的一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培养成功的竹荪原种,可观察到菌丝生长很旺盛。这是最难成功的一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 对重启工作的设想和建议:</b></p><p class="ql-block"> 林海清现具备的条件是我县空前先进的,是有实力的,关键是我县如何发挥其作用。</p><p class="ql-block"> 回想30年前,竹荪科研成果刚通过技术鉴定,尚未与产业接轨,各种报刊杂志就把科研成果当产业,宣传得沸沸扬扬。扩大了会同的知名度,同时也带来许多副面影响:一方面受强势力的包围,知识产权 没有得到保护,让外省后来居上;另一方面,在县内 ,群众买不到好种,只能向山上掠夺,以至长过竹荪的土壤也卖到两元钱一斤 ,野生资源被破坏到绝种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福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田是食用菌王国,湖南省见他们上竹荪就自动放弃。如今,若还走老路追赶,更是望尘莫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一个抓竹木产业链的班子,这是大好事。建议把发展林下经济列为重要一环。如林下种竹荪好处多:一是在短期内增加经济收入;二是种植竹荪的过程,就是培管林木的过程,三是种竹荪能加速竹木废弃物的分解 ,提高林地肥力。;总之,能促进竹木速生丰产。因此,开发竹荪产业,就是开发林业生态产业之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研究成果表明:棘托竹荪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姣姣者,正宗的棘托竹荪营养丰富,气味芳香,有药用价值,还有防腐性能,而个体小,气味过浓,作食材开发没有竟争力 。当前,在国内对食品安全一片呼声,竹荪在开发绿色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物方面有开发潜力。省里有多个单位曾描准它研发,就因会同的竹荪没有形成产业 ,原料短缺 而中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竹荪栽培要立体开发,竹荪本身的利用也可立体开发。中国科学院对会同的棘托竹荪生长的各个时期菌丝.菌蕾、子实体,及子实体的各个部位都进行过检测,菌裙、菌柄、菌托、菌盖和孢子等,都有利用价值。特别是孢子,至今还有人以为有毒,其实也很宝贵,这些资料尚未发表过。我们要争取创有特色的系列商品去申请地标产品。叫做“你强我特”,各走各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半成熟的竹荪菌蛋,是美味佳肴。这是我在8年前吃过的“桅子开花”,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客人们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科学院会同生态站原来支持,如今也一再明确表态,仍然作技术后盾。而且和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成立了“会同中科生态产业研究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南卫视“无限忠诚”新闻人物——汪思龙,在我们</span>开始研究竹荪时还是一名年青的硕士研究生,如今是博导,是国家生态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见证了我们合作研究竹荪的全过程,并作了不少贡献,如,竹荪孢子的营养检测,就是他亲自带菌蕾到沈阳完成的。是经历两个夏天的努力才获得数据,多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湖南林副产品质量鉴督检测中心(会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能直接为会同的生态产品开发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有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应该摆到日程上来。建议县委.政府的竹木产业链领导班子在春节后召开一个开发竹荪产业的专题会议,一个有林业.农业、乡村振兴和科研科普等机构参加的会议。邀请原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会同生态站参加,(若汪博导在会同时开最好)。以形成合力,大干快上。在2005年做好四件事,上半年抓栽培示范点和技术培训,下半年抓原料发酵准备和新产品研发。2006年就可大展宏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竹荪的前期工作我已写了三万多字的故事附100多照片,连同所有科技档案及相关报刊杂志都移交给档案馆(封面未定未交),后面的精彩历史我推荐林祎军同志执笔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相信:有县委政府的重视,只要不失时机,会同失落的明珠一定能重新拾起。前途在望,事在人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