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论诗 (二十一)

流星似箭

<p class="ql-block">也谈《向中国新诗开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家议论李茗公的《向中国诗歌开炮》,我本不想参与,但是“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要有事实依据。可惜我们能读到的事实很少,勉强可以作为依据大概有两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是: “你能举出一位近年引起社会轰动的诗人吗?你能举出一本订数超出八十年代的诗刊吗?你能找出不同职业的三个人都能背诵的一首新诗吗?你能在三个城市的个体书店里找到同一本新诗吗?”。我们可以设想:作者如果把主题词“新诗”换成其它诗体名称,很容易发现,这段话其实也适用于当下诗坛其它诗体。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某一个诗体、而是整个诗歌界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暂不讨论作者所说的是不是一个严谨可靠论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是: “说句难听话吧,新诗创新至少有两条规律不能背离:一是要有内在的节拍、旋律和音乐感,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好诗;二是任何艺术品不能过分抽象、深奥,故意为读者制造无法跨越的欣赏障碍。否则,高等数学和现代物理等科学,早就可以对艺术取而代之了。”。作者所说基本不能成立,新诗没有“节拍、旋律和音乐感”?格律体新诗就有;自由体新诗也有音乐性节奏;读不懂的新诗是有的,并非所有读者读不懂新诗。语文和数学要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层级,诗歌也是分层级的,你读不懂有些新诗,请先掂量一下自己属于哪一个层级!事实是作者好像没有写过新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论据不成立,论点和论证就不用说了。毫无节制语言攻击和粗鲁无礼文风,让人感觉无意间吞进一只苍蝇!作者把对部分新诗的异议,概括为对“中国新诗”的炮轰,是抹黑新文化运动,贬低我们民族智商,既无文学批评价值,也实不可取,其见识和学养幼稚得可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恐怕是作者真正动机,除了唬人和自我炒作,没有其它意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一黄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今天读了大家的讨论话题,感觉特别有意思。不同诗体形式上的差异,往往是不同作者之间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只要我们跳出一个固定的圈子,不拿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别人,来看不同形式的诗歌,其实分歧并不是我们语言表达的那么大。是否有诗性,应该是一首诗是否成立的内涵标尺,而采取何种写作形式是诗歌应该分类的外延依据。有了这两个尺度,许多问题就能够说清楚。就像西医不必否定中医、民族舞不必否定现代舞、毛笔和钢笔不必相互否定那样。个人观点,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一一黄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吕进老师不愧是诗歌理论大师,他的一席话似乎阐明了什么是新诗和新诗存在的历史条件也对当下网络里新诗到底是不是诗的争论来了一次比较公正令人信服的评判。对于短视频里有一位所谓文人公然叫喊“新诗不是诗〞的言论居然没有一位著名诗人出面也利用短视进行反驳,感到非常遗憾!看来所谓的一些著名诗人在诗歌理论上也是明哲保身的。</p><p class="ql-block">一一闲庭信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是发展的,不同时代的人们审美的趣味和标准是不一样的。在西方的油画引进前,中国人只会用水墨作画,而现在油画在各美术学院都成为主课。而有人突然象发现新大陆一样,拼命叫喊,油画不是画。</p><p class="ql-block">一一流星似箭</p> <p class="ql-block">这几天,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学习讨论AI写作与评价等问题,其实非常有趣。这让我们看到和体验到了科技进步在语言文学领域中的应用场景,尤其是窥测未来的各种可能。就我目前了解的一点AI知识,完全无法比较准确判断未来的这些可能性,还需要继续学习。不过,就近日群内大家分享的知识和例子而言,我感觉AI写作主要是解决了语言表达的技术问题,即有些近似于语文老师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这里仅指写作,不是其它领域),如果人类写作的跳跃幅度过大,或脱离语文逻辑,让机器去读一些人类作品,好像AI的文字也会陷入一定迷茫,当然这些不是结论,总之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这是我的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谢谢!</p><p class="ql-block">一一黄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人的创作和AI智能的比较,我始终怀着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李白笔落惊风雨的浪漫狂放,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沉郁顿挫,早已超越了技巧层面,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人工智能或许能在毫秒间遍历《全唐诗》的平仄规律,解构十万首宋词的意象组合,甚至生成合乎格律的文本,但这终究是数据的重组而非生命的震颤——那些月光浸润的独酌时刻,秋风吹破的茅屋长夜,才是诗歌真正的来处。技术可以拓展表达的边界,但永远无法替代人类在天地间怦然心动的那一刹那。</p><p class="ql-block">一一禅茶一味</p> <p class="ql-block">任何技术都无法复制灵魂的声音。AI虽能模仿诗词格律、组合意象,但无法写出你所经历过的真实故事,AI本质是对语言数据的学习与重组,缺乏真实生命体验与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的"快"体现在数据处理效率——三秒内可生成百首符合格律的诗,但这种"创作"实为大算力支持下的概率计算。而人的文学创的"慢"恰是艺术精髓:杜甫"两句三年得"的推敲,李白醉饮江月的恣意,中外名著和优秀电影都有着基于真实而独特的人生经历,才得以镀上个性化的才华光彩。这些人类独有的情感淬炼与生命顿悟,才是所有文学艺术真正的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说AI优势,或许在于文化记忆的存储与重组:能同时展现豪放、婉约、禅意等不同风格,为现代人提供创作灵感。但本质上,AI仍是人类文化的镜像,而非创造者。让我们以技术延续和扩展想象,而非比较取代——这或许才是AI与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相处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一梁宇广</p> <p class="ql-block">我认为Al这玩意儿,太格式化,过余刻板,几乎没有血肉情感,并非能代替我们所说的“陌生化”、“差异化”,不必为此沮丧而悲哀,相信自创才是真正的人性味道,独树一帜的光辉。</p><p class="ql-block">一一随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A1不要歧视不要惧怕,它是社会科学进步的必然,如果单从文学角度来说它是对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一次大解放,推倒了所谓文学名人大伽们的外表光环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发挥出自己的文字光芒。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为什么有些人要诚恐诚惶来和DeepSeek过意不去呢?我的观点就是,张开双臂拥抱DeepSeeK,用它来助我诗歌翅膀飞得更高更远,什么著名诗人什么鲁奖获得者在我和DeepSeeK联起手面前都不屑一顾!</p><p class="ql-block">一一闲庭信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