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迎新亚冬会 作者:老石头

老石头的美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时隔二十八年,亚洲冬季运动会居然又一次来到我的家乡哈尔滨举办。亚洲冰雪体育盛会能两度莅临哈尔滨,让人既兴奋又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我对冰雪运动的喜爱,似乎早就生成在骨子里了。这不由得让我联系想起二十八年前,也就是1996年2月,我作为《黑龙江经济报》社唯一被派往参加第三届亚冬会的上会记者,不仅是我新闻生涯中少有与难忘的经历,更有不少辛苦与寒酸浸泡过的刻骨铭心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那时的我,刚入不惑之年 ,正是如日骄阳,年富力强,踌躇满志。而今的我,已经年至古稀,有如夕照末景,二毛丛生,落叶秋风。往事依稀,犹在目前,不妨借此亚冬会在冰城梅开二度之际,打捞些陈年旧事,聊解老来之孤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回想1996的哈尔滨第三届亚冬会,那是家乡哈尔滨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各路媒体齐聚冰城,在新闻阵地上的争夺比拼,绝不亚于冰雪赛场。据当时的资料显示,光中外参会记者就多达769人,近50家外国新闻机构,中央及各省新闻单位150余家,我省新闻机构也有68家。中央电视台记者阵容最为强大,人数多达68人。而我所在的《黑龙江经济报》,虽然刚刚跻身于省级大报行列,却也只分配到一个参会记者名额。为此,报社领导斟酌再三,决定选派一名具备独立采访报道经验,并有相应拍摄与冲印能力的人承担为好。于是,我就幸运和忐忑地承接了这项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由于报社条件有限,既无法给我配备专业摄影器材,又无公派交通工具,偶尔坐趟出租车都得自掏腰包。所以,每天只能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背着我私人用的“理光2000”单反相机,早起晚归,连滚带爬地奔波于各大赛场和报社之间。与那些财大气粗,门庭显贵的记者们相比,让我颇感窘迫与寒酸。每每仰视于各路新闻大家或名记大腕,常常艳羡那些肩扛摄像机,手持话筒,胸前挎着尼康、佳能等高档专业相机的各路业界精英,心中落差可想而知。最令人难堪的是参会记者还要分成三六九等。除了中央媒体和省内少数几家号称主流媒体的新闻单位记者外,我胸前挂的记者证,在开幕式上,只能坐在固定的位置,是不可以靠近主席台和随意走动的,这给本来处于劣势的我,又增加了极大难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开幕式彩排期间,我观察到我被安排的位置离主席台实在是太远了,就算是有高档专业设备,也很难拍摄到理想照片,何况我根本没这优势。还有一个最大的,甚至连报社都无法克服的困难就是,我们报纸的付印时间不可以超过午夜,那是印刷厂给我们的硬性规定,所以抢发新闻一直是我们的致命弱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最重头的报道显然是开幕式,而开幕式又恰恰安排在晚上。不光是拍照、洗印、写稿都得猛抢速度,就连从会场跑回报社也需要不少时间。真是苦煞愁煞。于是我突发奇想,索性不去现场参加开幕式了。我选择到一位离报社很近的同事家里,把他家的电视机调成最大反差的黑白画面,然后支上三角架,插上快门线,调准好焦距,端坐在沙发里,一边录音电视解说,一边拍摄电视屏幕,同时还吃着同事犒劳我的肉包子和大米粥,当然还有点小酒,可惜就是不敢多喝。哈哈,这一招果然不错。等素材收集齐全够用,我也酒足饭饱,然后立马跑回报社,开始冲印照片,扒录音带,赶写稿件,马不停蹄,不亦乐乎。很累,倒也有趣,甚至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得意。当我完整交付稿件的那一刻,据说主会场的活动还没有结束呢。尽管我遗憾地错失了一次现场目睹国家最高领袖的风采和盛大场面的机会,但却获得了自己少有的小满足以及同行们的默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整个赛会活动期间,我背着寒酸的设备,忙上跑下,拍照写稿,熬夜费神,累并快乐着。据不准确统计,加上前期报道,在该次活动期间,除了必发的官方通稿外,我共发表文字及图片稿件四十余篇,算是较好地完成了该项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转眼间近三十年快过去了,期间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回头想来,虽说有数不清的甘苦、窘迫、无奈与辛酸,但我毕竟认真了,也尽力了。所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依如古语所云:“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我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与“杰”字搭不上边。但有些事却是足以自慰的,那就是我无愧于那个年代,也无愧于我钟爱的职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如今,我曾经为之付出青春与梦想并始终“守职而不废”的《黑龙江经济报》,在我退休后的不几年就已经作古了,连同日渐发黄的印着无数个我的名字的报纸,都已经彻底尘封,成为了历史。每每想到此处,难免五味杂陈,不知是该以微笑,还是以眼泪。似乎总觉得还有许多话题可以继续唠叨,可有谁听呢?又说给谁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九届亚冬会再度莅临冰城,马上就要大幕开启。大凡经历过的,未必都是收获,但肯定不是记忆中的垃圾!回想三十年前亚冬会,那一个冬天,下雪出奇地少,但天气挺温和;今年的亚冬会,下雪不算少,但天气似乎很寒冷。冰雪健儿们在赛场上的竞争依旧会激烈,而场外的新闻报道竞争也依旧会激烈,那是眼下比我们幸福多了的年轻后生们的事了。正所谓:“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为第九届亚冬会祝福,更为养育我的家乡祈福点赞!</b></p> <p class="ql-block">这一组拍摄于电视屏幕的照片,效果可以嘛!</p> <p class="ql-block">这类署名也是挺奇葩的。</p> <p class="ql-block">连交卷都得省着点用。</p> <p class="ql-block">每天的一版要位都会预留些地方。</p> <p class="ql-block">新闻标题得精短而有趣。</p> <p class="ql-block">闭幕式再次套用拍屏幕技法。</p> <p class="ql-block">街头采访原省地质矿产局局长张北峰。那套亚冬会专用记者服装,我还挺喜欢穿的。</p> <p class="ql-block">今年一月十五日的本文作者老石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