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自驾700多公里,来到了山西运城解州镇盐湖,终于见到了漂亮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火烈鸟,火烈鸟已经连续10年来这里越冬了,已成为山西运城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还拍到了一些其他的鸟儿,一并记录下来。。。 <b>1.火烈鸟▼</b><div>火烈鸟是大型水禽,体长1-2米;颈与足俱长,嘴短而厚,微向下弯曲;通体大部分羽色从粉红至深红,飞羽呈黑色;喙与足通常为鲜明的红色或黄色,眼橙色 。火烈鸟的名字源于拉丁语,意为“火焰”或“火”,形象地表达了它们羽翼的颜色 。</div><div> 火烈鸟主要生活在非洲、南美洲和印度等地 。常栖息在温热带的盐湖湖泊、沼泽及礁湖的浅水地带,是靠水而居的鸟类,喜欢群居。性情温和,胆小机警,一旦发现敌情,便鸣叫着飞向天空,只要一只飞起,其余便会紧跟其后,边飞边叫。以小虾、蛤蜊、昆虫、藻类等为食 。火烈鸟每次产卵1-2枚,由雌鸟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的任务,孵化期一般是28-32天 。火烈鸟寿命通常在20-50年 。火烈鸟是鸟类中一个非常古老的家族,早在4000万年前,地球上就有火烈鸟飞翔的身影了 。</div><div> 全球湿地面积迅速缩水,火烈鸟的生存岌岌可危 。目前属下六种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易危(VU)1种、近危(NT)3种、无危(LC)2种 ,同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b>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b></div> <b>2.褐马鸡▼</b><div>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国特产的珍稀鸟类,属于雉科马鸡属。<br> 褐马鸡体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体重约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br> 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生活在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山西、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其中,山西沁源县是褐马鸡种群主要栖息繁衍地之一。</div><div> 褐马鸡是留鸟,集群活动,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主要以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它们通常在海拔1100到2600米的地方生活,环境中需要有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植被。</div><div> <br><b>褐马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b><br><br><br></div> <b>3.白腹锦鸡▼</b><div> 白腹锦鸡分布于缅甸东北部。在中国仅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北部以及四川、贵州和广西的部分地区。 </div><div> 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带。夜间栖息于树上,白天下树觅食。除繁殖季节多见单只、成对活动外,秋冬季节常结成大群。善奔走,飞行能力差。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以植物茎、果实、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等。繁殖期4—6月, 每窝产卵5—9枚,卵为浅黄褐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孵化期24—26天。</div><div> 白腹锦鸡因栖息地破坏、猎捕导致数量减少,现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br><div><br></div></div> 4.红腹锦鸡▼<div>红腹锦鸡为中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也出现于岩石陡坡的矮树丛和竹丛地带,冬季也常到林缘草坡、耕地活动和觅食。 </div><div> 该鸟类性格机警,胆怯怕人,常以野豌豆、野樱桃、青蒿等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 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巢筑于浓密灌丛下,每窝产卵5—9枚, 人工养殖下可产12至16枚卵,产卵孵化大约需要21至28天。卵的颜色有白壳和褐壳两种,但多为褐壳。</div><div> <b> 红腹锦鸡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b></div><div><b><br></b></div> 5.石鸡▼<div> 石鸡分布于欧洲、小亚细亚、中亚、印度和中国西北、华北至东北地区。 常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 日行性,喜集群活动,晨昏时雄鸡会立于高处发出“嘎嘎嘎”的啼鸣声。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繁殖期在4—6月。窝卵数7—17枚,卵呈棕白色,具褐斑。 石鸡是一种玩赏鸟, 被巴基斯坦奉为国鸟。 中国养殖场有大量饲养繁殖,也可以作为宠物饲养。中国各大动物园和鸟园都有展出。 </div><div> <b> 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div> 6.翘鼻麻鸭▼<div> 翘鼻麻鸭分布于欧亚大陆至非洲北部,在中国见于东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等地。栖息于开阔的盐碱草原、淡水湖、咸水湖及沼泽,迁徙和越冬时也栖息在海滩、河口等地。除繁殖期外常集大群生活,性机警,行动敏捷。以小型水生动物为主食,兼食水草。繁殖期在5-7月,在偏僻草原上的洞穴中营巢。窝卵数8-10枚,卵淡黄色,雌鸟孵化,雄鸟守卫,孵化期27-29天,雏鸟早成。 </div><div> <b> 翘鼻麻鸭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6月26日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 [</div><div><br></div> <b>7.环颈鸻▼</b><div>环颈鸻是鸻形目鸻科鸻属鸟类,又名白领鸻。 成鸟夏羽上体为柔和的沙褐色,下体纯白色;额至眉纹白色,额基和头顶前部黑色;头顶、枕和后颈沙褐色略泛栗色;眼先至耳覆羽有—横带状黑色贯眼纹;翼褐色,覆羽具白缘,飞羽黑褐色具大白斑;尾褐色,带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虹膜黑褐色,眼圈暗黄色不显著;喙黑色;脚褐色至暗橙黄色。成鸟冬羽似夏羽,但额基、贯眼纹、颈侧等黑色区域转为褐色,头顶不泛栗红色调。幼鸟羽色似成鸟冬羽,且上体具有浅色羽缘。 <br> 环颈鸻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 在中国从内蒙古、新疆到西藏均可见。 栖息于开阔平原至低山丘陵的湖泊、沼泽、草地和农田等地,或滨海的滩涂、河口、盐田等处。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和越冬期集大群。常在沙地上快速行走觅食。吃蠕虫、甲壳类和软体类等水生无脊椎动物。繁殖期在5-8月,窝卵数通常4枚,孵化期23-25天。 <br> <b> 环颈鸻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div> 环颈鸻雄鸟▼ 环颈鸻雌鸟▼ <b>8.小滨鹬▼</b><div> 小滨鹬(学名:Calidris minuta),是鹬科滨鹬属的一种动物。体长约14厘米,嘴短而粗,腿深灰,下体白色,上胸侧沾灰,暗色过眼纹模糊,眉纹白。甚似斑胸滨鹬,但腿和嘴略长且嘴端较钝。春季的鸟具赤褐色的繁殖羽。与繁殖期的红胸滨鹬区别在于颏及喉白色,上背具乳白色"V"字形带斑,胸部多深色点斑。</div>栖息于开阔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水塘、沼泽等水边和邻近湿地。主要啄食水生昆虫、昆虫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常在水边浅水处涉水啄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西伯利亚、往东到楚科奇半岛。越冬于非洲、波斯湾、红海、里海和亚洲南部。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div>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div><b>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 <b>9.反嘴鹬▼</b><div> 反嘴鹬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及华北地区繁殖,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越冬。 栖息于平原至半荒漠地带的湖泊、沼泽等湿地,亦见于海滩和河口。单独或成对觅食,休憩时成群。主食小型甲壳类、软体类、螨虫和水生昆虫。繁殖期在5—7月,成群营巢于开阔的湖岸或海岸的盐碱地与沙滩上。窝卵数通常4枚,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2—24天。 </div>反嘴鹬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b>《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 火烈鸟与反嘴鹬同框了▼ 10.灰鹤▼<div> 灰鹤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地区。在中国见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和东南沿海。栖息于开阔的草地、湖泊、河滩及沼泽地带。以5—10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可达40—50只。飞行时排列呈“V”字或“人”字形。以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为食,也捕食昆虫、蚯蚓、蛙、蛇、鼠等。繁殖期4—6月。单配制,但不稳定。每窝产卵2枚,灰褐色。雌雄轮流换孵,孵化期为30天左右。 <br> 灰鹤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II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I级</div><div><br></div><div>在拍摄火烈鸟的时候,一群灰鹤飞过盐湖的上空......<br><div><br></div></div> 摄影:飘雪<div>编辑整理:飘雪于2025年2月3日</div><div>谢谢浏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