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崇庆中学祁翔翎老师(上)</b></p><p class="ql-block"> 图文/樵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崇州文史资料》(33期)刊载有施廷俊先生《祁翔翎先生其人其事》一文,其他关于祁翔翎老师的资料鲜见。笔者不久前查阅有关档案,偶然发现一份名为《崇庆县革命委员会三反办公室通知》【崇革三字(74)第116号】的文件稿,签发日期是1974年4月18日,派送单位是“文教局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文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一打三反”“清队”案件复查,认定“原崇庆中学祁翔翎一案处理不当,现根据中央有关政策规定,经县委批准:撤销原戴反革命分子帽子处理决定,维持‘肃反’时所作结论”“希望(文教局革命委员会)做好善后工作”。</p> <p class="ql-block"> 祁翔翎老师何许人也?他教书水平怎么样?他又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这一连串的问题成了笔者的搜集资料和写作的动因。</p><p class="ql-block"> 祁翔翎(1925-1983),曾用名祁祥麟,今崇州市崇阳社区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崇州县城名动一方。他于1953年至1970年任崇庆中学语文教师,“祁派书法”创始人。</p><p class="ql-block"> 据祁翔翎的胞弟祁连休先生(崇庆中学校友,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说,1947年祁翔翎从成都建国中学毕业后到灌县(今都江堰)灵岩书院求学,受业于文史哲国学大师李源澄、唐君毅、傅平骧、牟宗三、钱穆等人,其间有一段时间他在崇庆中学为国文教师钟元灵代课。</p> <p class="ql-block"> 1948年至1952年间,祁老师相继在辰居路小学和隆兴小学任教。1953年调崇庆中学任初中语文教师,得到时任崇庆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原崇庆县女子中学首任校长杨永廉老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倾心帮助,1957年起改任高中语文教师。文革中受到冲击,1974年被安排在怀远中学任教至1979年退休。后被温江地区财贸学校欧阳校长亲自登门礼聘到该校担任语文和书法教师。</p><p class="ql-block"> 祁老师博闻强记,谈吐风趣,学生们听他上课往往如痴如醉。据崇庆中学初66级学生刘永素女士说:“祁老师讲课生动形象,幽默诙谐,讲到精彩处往往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上课的专注度。我们都喜欢听祁老师的课,时有外班同学站在窗外旁听他上课。记得祁老师上《木兰词》一课,釆用古风遗韵来唱读,极富韵味。讲授魏学洢的《核舟记》时,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古代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船上各人物神态,他把自已精心收藏的一枚核舟带到课堂上来给我们展示、传看,真切地加深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放学后,我们许多同学到祁老师家,祁老师还把自已收藏的海马葡萄铜镜给我们仔细观摩。”据原崇庆中学几何教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任崇庆县副县长的张纪康老师的女儿张鸣介绍说:“听家父讲过,祁伯伯的课讲得非常好,妙趣横生,特别是他上课的板书,简直就是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有一次县教育局组织全县语文教师们听祁伯伯的课,他边讲课边板书。课讲到一半时,他只讲不板书了。众人知祁老师上课板书为一绝,皆大惑不解。课后家父问他为什么后面的内容不板书了,祁伯伯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他说,‘语言文学课堂,依仗的是听觉和视觉符号,最讲究一个君臣佐使。讲课和板书属于本,书法呈现在这里则属于末。如果我把板书写完全,那就属于本末倒置’。受祁伯伯的影响,我父亲也很重视上课板书,多年以来一直受到学生好评。”祁老师上课大开大合,内容跨度大,让学生大开眼界。有一次讲对联创作和对称审美,他以应景崇州本地及赞颂1961年毛主席发表《咏梅词》的自拟对联“江山如画,画本翻新,罨画池边歌大有;冰雪虐梅,梅花何愁,问梅山馆笑放翁”向学生介绍顶针联珠手法,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正是这付对联,后来被人借题发挥,无限上纲上线,文革初期他被打成“牛鬼蛇神”。</p> <p class="ql-block"> 祁老师国学知识积淀深厚,长于诗词歌赋。据施廷俊文介绍,他讲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津津乐道于欧文的山林之美、游者之乐,使学生如痴如醉,美不胜收。在讲韩愈《捕蛇者说》时,他对“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句中的“腊”字,从字意到发音的辨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1963年12月,他就两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表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词兴致大发,拟联书写并精心装裱后寄给毛主席,得中央办公厅回信表示感谢。非常可惜,信件后来在文革中遗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