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班主任老师(2)</p><p class="ql-block"> 因为留级,我复读了小学二年级。</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班主任老师同样是位女性,负责语文教学,姓刘,全名叫刘飘香,当时觉得名字挺好听。</p><p class="ql-block"> 开学的第一天,我和几位留级生找到班级靠后的位置坐下,不好意思往前坐,什么原因?即便是小孩,也心知肚明。不好意思呗,一个留级生,明白应该低调些。</p><p class="ql-block"> 不一时,刘飘香老师来到教室,当天的第一节课,就是语文课。她看了一下学生们的座次情况后,就开始点名,因为有几个新生的加入(实际上就是留级生),需要相互认识一下。谁料,点名第一个的就是我,我立即站起来,朝着刘飘香老师的讲台方向,张口喊出一声“到”!这下,引发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一时间我不知如何是好?我错哪儿了?是不是嗓门大了?却也不敢开口试问,茫然不知所措地站立一会后,在得到刘老师的示意后,我才坐下。后来才知道,这个班的报到口令与众不同:我们通常叫的是“到”!而他们通常叫的是“有”!说实话,真的有点不适应,报到口令不是统一的吗?</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发现,在我所有的求学过程中,基本的报到口令都是以“到”为应声字;唯独刘飘香老师的班级使用“有”为应声字。从“到”和“有”,这两个字的声调上,以及同学们在表达喊出来的个体气势而言,就感觉差别好大。我想,刘老师是不是应该改进?</p><p class="ql-block"> 刘飘香老师身材略瘦,肩平细腰,脸上常带微笑,给人的感觉,不像严师,像亲者。她的丈夫是我老家某中学的常务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她只担任了一年我的班主任老师。有一天,她在班上宣布,大家应该向我学习!并说出学习的理由:说我把写过后的作业本,用橡皮泥将字迹全部擦掉之后,又重新使用。她的这一番话,把同学们的眼光纷纷投射到我的身上,有的惊讶,有的感叹,反而使我感觉有点不自在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属于低年级的学生,使用的学习用具就是铅笔。铅笔写字的好处在于,即便写错了,可用橡皮泥擦掉及时纠正。那时的作业,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之分:课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下课时任课老师携带走的,需要批阅打出成绩;家庭作业,是各科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也就是放学后带回家,在家里必须完成的任务,第二天上学后,交给老师的作业。家庭作业一般不打成绩,老师也很少写批示语,因而可以用作第二次使用。课堂作业就无法二次使用,原因在于,每天的作业,老师有批改,且由老师保管。</p><p class="ql-block"> 新的作业本,因为页面干净整洁,写上去的字,与页面显得黑白分明。二次作业本,即便擦拭的再干净,页面依旧显得暗淡,皱褶,看起来失色不少。通常情况下,同学们不会这样做,意义也不大,买一个新的练习本也就六分钱,况且,擦拭本子上的字迹,得花费多少时间?但刘飘香老师认为这是一种节俭的风尚,值得提倡,值得肯定!就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或不愿做,才显得不平常。</p><p class="ql-block"> 或许就是刘老师认为的不平常,我才觉得有必要记下这件事,记住这位刘老师。</p><p class="ql-block"> 2025.02.0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