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丰村石元组的抬头坡

洞口县高黄路(G356)邵氏文化传媒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像一下,你开车时路过村道的抬头坡没有?</p><p class="ql-block">石头寨的水圳上有一座石拱桥,桥面就是个抬头坡。车过抬头坡,车头朝天,看不见对向,心头总要扎一下,好在坡面较短,受到惊吓的心脏立马又缩了下来。长此以往,经常从桥面经过的车辆,就像冲锋一样,总要鸣笛示警,做足心理准备。</p><p class="ql-block">小剑有一阵子从桥面驱车而过,总要下车侦查一番,看清楚对向的桥下有无车辆或者行人,确保稳妥地驶过。每次路过抬头坡,小剑的心里总要咯噔一下,怎么修的二不跨五的石拱桥。但是,他马上平静下来,这桥这路是他父亲在世时带头筹工筹劳修建的,是老一辈的心血,有总比没有好,那时候的人少见世面,桥面坡度设计欠周全。</p><p class="ql-block">修桥时小剑还小,但是他还依稀记得父亲带头召集会议,动员寨邻们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只有小秀的父亲既不愿出钱也不愿出力。小秀的父亲怨天尤人,他说自己一个独生女儿,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嫁人了,自己在本地不能开枝散叶,这一辈也就无声无息地交代了。</p><p class="ql-block">路桥修好后,为了彰显功德,凝聚人心,水圳边的显著位置还立了一块功德碑,小剑父亲的大名篆刻在了碑文的最显赫位置,总令后人肃然起敬,眼中有光,心里有亮。</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年。村道水泥硬化美化且越修越宽,但是石拱桥还是那座桥,过往的车辆络绎不绝,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p><p class="ql-block">今年正月初二,小秀的儿子驱车到外公家来拜年,新手上路,戏称“一年两箱油”的车夫出来惹了祸。他“哄”地一脚油门上了抬头坡,眼前只见一片天空的蔚蓝,看不见脚下的道路,一下子六神无主,将车轱辘开进了十米开外的鱼塘。车子四脚朝天瘪嘴瘪脸,还好人只是受了点皮外伤。</p><p class="ql-block">一时间,风言风语在家家户户拜年串门的热闹中沸腾了,修桥修路不集善德,惹怒了土地神,石头寨的外甥(小秀的儿子)开翻车,差点丢了小命。</p><p class="ql-block">石头寨乐善好施的乡贤们趁着春节人多,召集会议讨论重修石拱桥,几乎是一呼百应。小剑却像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他死活不愿意出钱出力。</p><p class="ql-block">会议没有朝着理想化进程讨论出一个子丑壬卯,寨邻们铆着一股劲无处使,对小剑的做派嗤之以鼻。寨邻们想不通,新时代了石头寨怎么还出了小剑这样一个冥顽不化的小冤家。</p><p class="ql-block">就在家家户户串门拜年,小剑成了众矢之的谈资之时,他离开了寨子,天天独守在桥上,当起了交通协管员。他对着水圳边的功德碑自言自语,几十年的石拱桥怎么会因为一个不愿意出钱出力的后人出了车祸就要翻修呢?难道父辈们的功德就要被抹杀掉吗?</p><p class="ql-block">过了正月初七,上班者上班,打工者进城,路过抬头坡的车辆少了许多。小剑不再在桥边充当交通协管员的角色,他在桥两边各立了一块“当心抬头坡”的警示牌。他弓着腰身,挥动着石镐石锤,小心翼翼地给桥面做降坡处理。</p><p class="ql-block">这回小秀的父亲--一个高龄老人也蹒跚而来,颤颤巍巍地做起了小剑的帮手。老人逢人便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