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借海南候鸟生活的闲暇,看了《摆渡人》和《在峡江的转弯处》等几本书,久违的阅读,让我有了一种欣慰,开卷有益。说实在的,现在的人们机不离手,眼不离屏(本人也难以脱俗),几乎成为生活的全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被碎片化的短视频、即时通讯和快餐式娱乐裹挟,不得不说,这可能就是人心浮躁的原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 我感觉,现代社会的焦虑源于信息过载与意义缺失。手机屏幕的闪烁让人陷入“虚假忙碌”。陈行甲在书中提到,母亲用“苦字像人脸”的朴素智慧教会他直面困境,这种源于乡土文化的坚韧,唯有通过沉浸式阅读才能被真正理解。如果你有一定的阅读量,你会发现,书籍通过线性叙事与深度思考可以重建思维的秩序感,当人们抱怨“没时间读书”时,实则是将阅读等同于任务,而非如《摆渡人》所隐喻的“灵魂摆渡”——它是让心灵从喧嚣中抽离的仪式,是“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实践。所以,阅读是心灵的避风港!</p> <p class="ql-block"> 碎片化信息只能提供“知道”,而阅读则通过系统化知识重塑世界观。陈行甲在基层工作中展现的扶贫智慧与反腐魄力,与其求学清华、留学美国的经历密不可分——书籍让他跳出地域局限,以更宏观的视野理解制度与人性。这种认知跃迁,印证了阅读的“复利效应”:古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中看似无用的历史细节、哲学思辨,终将在某一刻成为应对现实难题的密钥。如古希腊哲人所言:“智慧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对经验的反思”,而阅读正是沉淀反思的熔炉。是从“知道”到“懂得”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 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将人际互动简化为点赞与表情包,而阅读却通过故事唤醒共情能力。《在峡江的转弯处》中,陈行甲与妻子跨越城乡差异的爱情、对巴东百姓的悲悯,皆因“理解他人痛苦”的能力而生。这种能力,恰是阅读赋予的礼物:当我们代入哈姆雷特的犹豫、祥林嫂的绝望,甚至更多的书中人物悲喜形象时,便学会了以更包容的视角看待现实中的矛盾。读书人往往在社交中更具“钝感力”,因其精神世界的丰盈足以消解外界浮躁的评判。</p> <p class="ql-block"> 陈行甲辞官投身公益的抉择,源于母亲“干净做人”的教诲与书籍中理想主义的感召。他的故事证明,阅读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从柏拉图《理想国》对正义的探讨,到《论语》中“仁者爱人”的训诫,书籍将人类最珍贵的精神基因代际相传。当功利主义质问“读书能否致富”时,陈行甲用人生回答:读书的意义在于“成为一盏灯”,照亮他人前路,而非仅照亮自己的钱途。</p> <p class="ql-block"> 正如卡尔维诺所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的书。”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唯有让阅读成为生命的“基础设施”,才能在人生的每一个转弯处,找到坚定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所以,真的希望让阅读回归生活本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