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蔡政亭</p><p class="ql-block">民间谚语"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北京古称幽州,柘读音zhè。</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座落在北京西潭柘山麓,在很大程度上是京西的一张名片。潭柘寺是人们前往观光祈福的圣地,正如山东的泰山。潭柘寺外有墓塔,称为上、下塔院,这里埋葬着在潭柘寺圆寂的僧人。然而,即使地道的北京人,也很少有机会进入塔院,何以如此?</p><p class="ql-block">潭柘寺为皇家寺院,建于西晋愍帝建兴时期,307-309年,初名嘉福寺,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十多个朝代,在潭柘寺修行、礼佛的僧人难以数计以至在此终老。因此,潭柘寺近旁修筑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墓塔安葬这些僧侣。上、下塔院现保存有墓塔75座,是我国境内数量最多、形式最多样、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塔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塔林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潭柘寺规模宏大,寺院占地2.5公顷,墓塔区占地11.2公顷,包括潭柘寺管辖的山场、林区共占地面积达121公顷。住寺僧侣多时达四五千人,少的时候也有四五百人,并且有来自印度、日本等国的僧人,他们死后也大都安葬于此。</p><p class="ql-block">寺内僧人的管理十分严格,可谓等级森严,不同层次的僧人享受的待遇有很大差别。单说圆寂后的待遇吧,寺院住持死后由正门抬出,大和尚由侧门抬出,下层和尚只能从后门抬出。住持和大和尚是一人一墓,墓址的选择、墓塔的高度、塔的级数及材质的质量等,则要根据僧人生前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区别。僧人地位的高低,是根据他的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及影响力的高低、所建功德的大小来评判的。而下层和尚死后,则只能埋到万人墓中,大家享受同一座墓塔。</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对游人开放,观光客络绎不绝,而墓塔区则很少开放,大概是为让僧人的灵魂得到安息,而不让俗世人士打扰吧。</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塔林为我国研究历代塔林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文物实物资料,十分难得。</p><p class="ql-block">潭柘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并且文物的价值非常重要,于是,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应的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p><p class="ql-block">一, 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西晋愍帝时始建的潭柘寺,即嘉福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北京地区最早兴建的一座佛寺,由于佛教的普及不广,香火并不算兴旺。在经历了北魏、唐代的灭佛运动之后,潭柘寺几尽荒废。</p><p class="ql-block">唐代武则天时期,《华严经》创始人华严大师前来潭柘寺修行,这是佛教宗派在潭柘寺开宗立派的创始。华严大师得到了朝廷的资助,潭柘寺也一度兴旺起来,寺院扩充了建筑。自此,前来修行的各不同佛教宗派的禅师、僧侣也多了起来,既加强了不同佛教宗派的交流借鉴,也吸引了众多的善男前来焚香礼佛。</p><p class="ql-block">至金代,北京成了首都,金熙宗完颜覃前往潭柘寺礼佛,并赐金修复扩建潭柘寺,开了皇帝幸临潭柘寺并资助建设的先河,从此,潭柘寺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寺院。</p><p class="ql-block">在元代,世祖忽必烈的妙严公主在潭柘寺落发修行,自然得到朝廷的赐金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四皇子朱棣被封为燕王,燕即指北京地区。辅佐朱棣靖难成功、登基做皇帝的谋士、重臣姚广孝,是一位博学多才而又佛学造诣极深的文学家,在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后,功成身退,隐居潭柘寺修行佛法,得到了朱棣皇帝颁诏修葺潭柘寺并赐金丰厚,潭柘寺的规模从此发展到极盛。据传说,作为大明首都的北京城,是姚广孝主持设计的,他在做设计图样时参照了潭柘寺,例如,故宫里的太和殿与潭柘寺里的大雄宝殿一模一样,只不过型号更大了而已。</p><p class="ql-block">明英宗曾御赐潭柘寺《大藏经》500卷,供寺院珍藏及僧侣们研习。</p><p class="ql-block">清朝的皇帝踵事增华,康熙、雍正、乾隆帝效仿前代皇帝,临幸潭柘寺,赐寺名,赐金,甚至为禅师赐法号等。乾隆还将御书的《心经》赐与潭柘寺,并为寺门题额。皇帝们的重视为潭柘寺的兴旺发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历史上的名称多由皇帝御赐,例如,嘉福寺之后,曾赐名龙泉寺、大万寿寺、万福寺、敕建岫云禅寺等,但人们还是习惯叫它潭柘寺,因为它建在潭柘山麓,既上口又好记,也不易与其他各地的佛塔名称相混淆。</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亲临潭柘寺视察指导,指示北京市政府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管理好寺院、修好山路,方便人们游览参观。</p><p class="ql-block">十年"文革″动乱,潭柘寺及塔林遭致破坏、文物流失,被迫关闭加以保护,直到1990年代才得到重建扩建,重新对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二, 潭柘寺庙会</p><p class="ql-block">自金代以来,历代皇帝都到潭柘寺进香礼佛祈福,特别是明代定都北京以来,潭柘寺庙会逐渐形成北京市民的一项民俗,延续至今,所谓"四月潭柘观佛陀″。每年春季,潭柘寺都要举办浴佛法会、莲池大会、龙华圣会等佛门圣会。每当这些庙会举办时,成千上万的游僧、善男信女及游览观光的民众跻身潭柘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人们除了参加礼佛法事之外,也游览观赏潭柘寺内外的风光。潭柘寺座北朝南,进了山门之后,分为中、西、东三路。</p><p class="ql-block">沿中路的建筑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斋堂、毗卢阁等。东路有方丈室、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太后宫等。西路有戒台、观音殿等。</p><p class="ql-block">潭柘寺面积宏阔,虽然建筑物众多,但不显得局促和拥挤。寺内林木葱茂、繁花似锦、小道清幽,在这片清净佛土游览,能除去一切喧嚣与烦恼,许一个愿,然后振奋精神,踏上人生的另一段征途。</p><p class="ql-block">三,潭柘寺的宝贵文物</p><p class="ql-block">1. 宝锅</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有一口大锅,铜质,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用的。其实,还有一口更大的铜锅,直径4米,深2米,是煮粥用的,一次能投入10石米,很遗憾,这口煮粥大锅已经无下落了。由炒菜煮粥的锅之大,可以想见潭柘寺当年的僧侣之众、景象之繁华。令人惊奇的是,锅的底部做出一个凹陷,炒菜煮粥时,通过搅拌,砂子会沉入凹陷处,因此有"泼砂不漏米″的功效,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2. 石鱼</p><p class="ql-block">在观音殿西侧有一座龙王殿,龙王殿前廊道里有一条石鱼,长1.7米,最宽处达40厘米,重约300斤,用小木棰敲击可发出五种不同的音响,看起来像铜,实则为石头。</p><p class="ql-block">关于这条石鱼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它原为南海龙宫的宝物,龙王把它赐给玉帝,玉帝又把它转赐南无阿弥陀佛,再后来便流落到潭柘寺大僧手中,于是安放在潭柘寺。当然这是无稽之谈,只是想用这个传说证明潭柘寺的大僧研究佛学的造诣很深罢了。</p><p class="ql-block">四, 几座名塔</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塔林究竟有多少座墓塔,未见史料记载,现存的墓塔有75座,最早的墓塔迄今已超过800年。现介绍几座名气最响者。</p><p class="ql-block">1. 震寰大师塔-最大的覆钵藏式塔</p><p class="ql-block">由须弥式基座、塔身和塔刹构成。基座上有佛像、莲花等多种砖雕;塔身恰如倒置的化缘所用的钵,故称覆钵式;塔刹为圆锥形。震寰大师是名气最大的法师,研究藏传佛教造诣很深,担任潭柘寺住持,圆寂后独享此墓塔。</p><p class="ql-block">2. 妙严大师塔-最有名气的墓塔</p><p class="ql-block">妙严大师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世称妙严公主。妙严公主到潭柘寺落发修行,直至终老。鉴于她的公主身份,又从朝廷为潭柘寺争取到很大捐助,故死后埋葬于此并为她建了最漂亮的墓塔。</p><p class="ql-block">妙严大师塔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六面六角、五层,高18.3米,两旁各有一座小塔陪伴,代表她的侍女。</p><p class="ql-block">3. 虎塔-最神秘的塔</p><p class="ql-block">虎塔之墓埋葬的不是僧人,而是一只老虎。传说,这只老虎经常咬伤、吃掉潭柘山附近民众的家畜,而对它无可奈何。潭柘寺名僧疯咒大师对老虎进行点化,从此改恶从善。疯咒大师圆寂后五年,这只老虎也死了,僧众埋葬它并为它修了这座塔称之为虎塔。</p><p class="ql-block">虎塔为覆钵式藏式实心砖塔,与震寰大师塔相像但低矮一些。</p><p class="ql-block">4. 海云大师塔-建筑最早的塔</p><p class="ql-block">说它是建筑最早的塔,只是史料记载如此。事实上,潭柘寺建寺史1700余年,更早于海云大师圆寂的僧侣也埋葬于此,却没有墓塔,或是根本没建,或者毁于北魏、唐代的灭佛运动,也未可知。</p><p class="ql-block">海云大师塔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座六面六角密檐式实心砖塔,七层,高达21米。须弥式塔基,有佛像、莲花砖雕,基座上塔身的第一层比较高,周围有各式图案的砖雕,再往上是七层密檐,最上端是塔刹。</p><p class="ql-block">5. 十方普同塔-埋葬僧侣最多的纪念塔</p><p class="ql-block">十方普同塔也称万人墓塔,周围是一片墓地,埋葬着相继死去的下层和尚。</p><p class="ql-block">潭柘寺的下层和尚,生前享受着最差的待遇,死后从寺院后门抬出,葬于万人墓,墓旁便是这座共享的十方普同塔。</p><p class="ql-block">十方普同塔矮小,砖制,实心,无纹饰,造型简单。它是封建专制下等级制度的一个鲜明写照。</p><p class="ql-block">6. 底畦答思大师塔-最有特色的墓塔</p><p class="ql-block">底畦答思大师是来自印度的禅师,于明代慕名前来潭柘寺修行,90岁圆寂,葬于潭柘寺上塔院。为底畦答思大师修建的墓塔为覆钵式实心砖塔,但塔基为汉白玉及花岗石混合砌成(塔基分三层,一、三层为汉白玉,二层为花岗石),十分坚固,塔基周遭有雕饰的图案,亮丽堂皇,非砖雕可比。在墓塔旁边立有一块碑石,上面刻有底畦答思大师的生平、佛学造诣及功德等,相当于墓志。这是它的独特之处,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待这位国际友人的宽阔胸襟。</p><p class="ql-block">长眠于潭柘寺塔院的僧人们,安息吧!</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