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读《我的阿勒泰》有感

山外山

<p class="ql-block">  即使很喜欢李清照婉约的填词,但我一般不怎么读女性作者的作品(声明一下:我不是男权主义者)。我读书还有一个特点,凡是刚到手的书,随手翻阅一下,如果对“胃口”,就一口气读完它,如果看不“顺眼”,就会束之高阁了。</p> <p class="ql-block">  可《我的阿勒泰》是个例外。那遥远北疆戈壁生活中的琐琐碎碎,在李娟细腻的笔触下,竟引起了我的共情。当读到《属于我的马》中“想象一下吧:自己有朝一日骑着马去行政公署或者教育局送文件……一定令人叹为观止。”时,一下子勾起我少年侠客梦,我马上编了一段文字发给一位文友“想象一下,有朝一日我骑着一匹白马,背一把宝剑来法院上班……”她俏皮地回复了一句“马在跳跃法院大门口的升降杠时会被撂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读《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里“以前念小学的时候,很多个清晨起床一看,早饭又是红苕稀饭和酸菜,就赌气不吃,饿着肚子去上学。因为我知道,不一会儿,外婆一定会追到学校来给我捎一只滚烫的红糖锅盔……”我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有时清早放牛回来(这是我们那个时代农村孩子的必修课),妈妈早饭还没煮熟,因为害怕迟到,我就赌气不吃饭背着书包直往学校冲,因为我也知道,不到第二节课,妈妈一定会用毛巾包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红薯饭送到教室来,偶尔碗里还藏着一个姐姐们不知道的荷包蛋……</p> <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样的共情与代入感中,我竟然飞快地读完了她。在阿勒泰广袤的天地间,李娟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卷。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现代文明的浮躁,有的只是牧民转场时扬起的尘土,冬牧场上升起的炊烟,以及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存在的意义。李娟的文字像她在《通往滴水泉的路》中所描述的滴水泉一样,涤荡着现代人疲惫的心灵,让我在阅读中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生命应有的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生命最初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在阿勒泰的星空下,我们看到了生命最本真的模样。这种本真,不是对现代文明的否定,而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我们或许应该像王菲在春晚上所唱的《世界赠与我的》“有人放烟花,有人追晚风。借一缕时光,捧一片星空。停一停,等一等,别匆匆。造梦者造了好梦,值得我称颂。”这样,停下匆忙的脚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我的阿勒泰》不仅是一部描写北疆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现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