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古镇

橘子洲

<p class="ql-block">图文:Qxp. 橘子洲,音乐:琵琶语。旅游时间:2025.2.3.</p> <p class="ql-block">  沙湾古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福北路2号,始建于宋代,在8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和保留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一广东音乐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广东省十佳研学旅行目的地”等荣誉。</p><p class="ql-block"> 走在沙湾古镇景区,可以清晰看到古镇发展的历史脉络,“石阶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依旧保存完好,宗祠古屋错落有致,檐椽梁枋巧饰雕琢。古镇核心区打造了主题鲜明的展馆,包括沙湾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沙湾广东音乐馆、三稔厅、何炳林院士纪念馆、何世良艺术馆、岭南囍事文化馆、崖柏艺术馆、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等,将沙湾传统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艺等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出沙湾古镇的风采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沙湾古镇尤以建筑雕塑艺术、广东音乐、飘色、龙狮、私房美食</p><p class="ql-block">最为著名。其中,“何氏三杰”谱写的《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百首广东音乐传诵于世,而以精致、巧妙、色彩艳丽著称的沙湾飘色、更是传统民间艺术的又一奇葩。</p><p class="ql-block"> 沙湾传统的私房菜美食如鸡丝酿芽菜、何柳堂炒直虾、何柳堂炒牛肉、沙湾别次鹅、豉椒碌鹅、狗仔粥、沙湾油鸡、牛奶宴等极具吸引力,沙湾姜埋奶更是长盛不衰,享誉省港澳。</p> <p class="ql-block">何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旗杆灾与旗杆,为古代科举制度之遗存。古人凡科场得意猎得功名“必于祖祠前竖旗杆,祠内悬金点,大光宗耀祖和毕生荣耀之事,也象征士子从此可进入到七大夫阶是。旧日池塘南部旗杆夹满布,旗杆如今已考得何族留耕堂曾踊现出文武进十8人、博学鸿词省元1人、文武举人近50人,何族数百年人文之炳蔚及对教育之重视由此可见。</p> <p class="ql-block">沙湾古墙</p><p class="ql-block"> 沙湾古墙位于古镇北村庐江週道,长20米、高约4米。此墙有相叠不明显的三层泥砖墙;顶层中段,有一个像大窗口的位置砌上了十一层青砖墙的最高处又砌上十层红砖。</p><p class="ql-block"> 第一、二层泥墙应是明代时期,第三层的泥墙是清代早期,青砖是清代晚期,红砖却是民国时期的遗迹。这堵墙是沙湾建筑用材的“三朝元老”,又是沙湾八百年建筑用材的博物墙,更是沙湾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二层的明代泥墙,表面有规律地留下一条一条横面凹下的痕迹,主要用料是泥、沙、黄泥、贝壳、碎瓷、碎石,反映了沙湾村自元、明朝四百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北宋末年,沙湾未形成村落前,已有零散的朱姓、麦姓人居住,至南宋年间,何、王、黎、李.赵五姓始祖陆续迁入,每族仅有百余人,只是居住在海湾沙滩的边缘上。因为都是拓荒者,自然条件、生活条件、交通条件十分恶劣,人们无过高的居住要求。直至明代,随着先人们辛勤的努力,各族的人口繁衍,沙湾村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对居屋开始有了较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由于沙湾是一个岛,建筑材料很难运入,砖非常昂贵,一般人家用不起,于是人们就地取材,用泥筑墙。这一、二层泥墙所含的碎瓷、碎石、贝壳很少,兴建时用木杉、长竹等物夹成一定宽度,往内倒泥,浇上盐水或糖水,反复地趸实筑高,所以明代的泥墙显得坚实、光滑,经历五、六百年,外样如初。</p> <p class="ql-block">蚝壳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