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荧惑守心是一种天文现象,是指火星在星体内发生“留”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所有实际发生过的“荧惑守心”天象共38次,中国史籍中全部 “荧惑守心”记录共23次。</p><p class="ql-block">“荧惑”是指火星,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因此中国古代称它为“荧惑”。但火星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荧惑又名赤星、罚星、执法。又视火星在东方叫悬息,在西方为天理,在南方为火星。</p><p class="ql-block">最近的一次荧惑守心发生在2016年。2016年8月24日出现罕见的三星一线天文现象。美丽的土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地外行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恒星“心宿二”,三者依次连成一条线。</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火星在星体内发生“留”的现象</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为何要第五次巡游?这都跟荧惑守心有关,这是什么星象?</p><p class="ql-block">春秋战火营</p><p class="ql-block">最凶天象荧惑守心:嬴政临死前突发三件怪事,坐实王莽穿越证据?</p><p class="ql-block">以太阳为中心进行观测,火星处在更外侧,速度更慢,运行的周期更长。地球处在内侧,速度更快,运行的周期更短,二者会每隔大约780天相遇一次,又叫做一次会合周期;从地球来看,地球和火星“相遇”的过程会比较奇怪:明明火星在前面领跑,慢慢就停下来,然后竟然往回退,开始“逆行”,持续时间长达几个月。</p><p class="ql-block">荧惑守心</p><p class="ql-block">会合周期是约2年2个月,逆行现象的拐点每次会发生在不同月份,对应不同的黄道星座和二十八星宿。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心宿二和它附近的心宿一、心宿三是皇帝、太子和庶子的意思。当火星顺行-逆行拐点(被称作“留”)在天蝎座的心宿二附近时,古代都认为灾难即将降临,是最不祥的天象,甚至用一个专有的名字“荧惑守心”形容这种现象。</p><p class="ql-block">三星一线</p><p class="ql-block">据广东天文学会透露,2016年8月24日将出现罕见的三星一线天文现象。美丽的土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恒星“心宿二”,三者依次连成一条直线,火星会合心宿二,两者相距只有1.8度,即还不到4个满月排在一起那么远。届时,天上最赤红的两颗天体汇聚在一起,十分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这三星一线的稀奇天象,30年才发生一次,上一次出现在1986年2月17日。如果天色晴朗,中国各地乃至全球七大洲都可观赏到。其中南半球比北半球观察条件更理想。各地在日落后40分钟就可投入观察,可连续观测120分钟以上。观测方位在南方稍偏西的晚空。</p><p class="ql-block">历史典故</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p><p class="ql-block">《史记·宋微子世家》:</p><p class="ql-block">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於是候之,果徙三度。</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火星侵入心宿,心宿是宋的分(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宋景公很担心。司星子韦说:“把灾祸移给相国吧?”景公说:“相国是我的股肱。”“移给百姓?”景公说:“百姓是为君之本。”“移给年岁?”景公说:“年岁不好,百姓就会困乏,我还给谁当君主啊!”司星子韦说:“您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话,上天会听到的,荧惑应该会移走的。”</p><p class="ql-block">于是他们等了一阵,果然移了三度。</p> <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24日发生了“荧惑守心”天象。这一现象发生在火星和心宿二之间,具体过程如下:</p><p class="ql-block">4月17日火星在心宿二附近,天空由顺行改为逆行,随后远离心宿二;5月22日火星冲日,并在6月30日留,改为顺行;8月24日前后,火星与心宿二再次接近,形成了“荧惑守心”的天象。</p><p class="ql-block">8月24日晚8时左右,在西南方低空,火星和心宿二两颗红色的星星近距离争辉,火星的亮度明显高于心宿二。这一晚没有月光干扰,非常适合观赏和拍照,但在22时20分之后,这两颗红星相继落入地平线以下。</p><p class="ql-block">“荧惑守心”在古代星相学中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心宿被指称天子的明堂,即皇帝祭祀所在,心宿二即天王,心宿一是太子,心宿三是庶子。当不祥之星“荧惑”靠近心宿时,预示着将有灾难发生。具体来说,“荧惑守心”意味着火星在心宿星域内长时间停留,不离开。古代占星术认为,这种天象预示着皇帝即将驾崩或国家将有灾难。</p><p class="ql-block">虽然“荧惑守心”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但现代天文学认为这只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火星和心宿二的“相遇”只是在视线方向上的接近,并没有真正接近。火星距离地球较近,而心宿二距离地球很远,因此这种“相遇”只是视觉上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荧惑”是指火星,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为“荧惑”。但火星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荧惑又名赤星、罚星、执法。又视火星在东方叫悬息,在西方为天理,在南方为火星。火之精,赤帝之子。方伯之象,主岁成败,司宗妖孽,主天子之礼,主大鸿胪、主死丧、主忧患。</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在古人的眼里,火星是近于妖星,司天下人臣之过,主旱灾、饥疾、兵乱、死丧、妖孽等等。火星在五常为礼,于五事为辨。 </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p><p class="ql-block">上古时代中国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以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p><p class="ql-block">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是用来说明太阳、月亮、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曾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p><p class="ql-block">角宿</p><p class="ql-block">角宿,是二十八宿之一,东方青龙七宿第一,在七曜属木,以蛟象征,故称角木蛟。</p><p class="ql-block">亢宿</p><p class="ql-block">亢宿是二十八星宿之一,起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p><p class="ql-block">氐土貉</p><p class="ql-block">氐土貉,星宿名,属土、为貉,是二十八宿之一,为东方七宿之第三宿。氐”是“根”的意思,氐指东方苍龙之前足;貉,是一种动物。氐土貉星宿是苍龙胸星之精,龙心要害所在。在二十八星宿算命法中,氐土貉是农历生日为一月十九日,二月十七日,三月十五日,四月十三日,五月十一日,六月九日,七月六日,八月三日,九月二十八日,十月二十六日,十一月二十三日,十二月二十一日的人们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二十八星宿</p><p class="ql-block">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上古时代中国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以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是用来说明太阳、月亮、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曾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p><p class="ql-block">天官</p><p class="ql-block">天官是中国古代星相学术语,紫微斗数,中国传统命理学的最重要的支派之一。它是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结合各宫的星群组合,周易干支理论,来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吉凶祸福的。</p><p class="ql-block">星官</p><p class="ql-block">星官,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为了便于认星和观测,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每组用地上的一种事物命名,这一组就称为一个星官,简称一官。唐宋后也有称之为一座的。但这种星座并不包含星空区划的涵义,与现今所说的星座概念有所不同。三国陈卓把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合并组成一个283星官,共1465颗星的星官系统,为后代天文学家所沿用。</p><p class="ql-block">二十八星宿(“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su),又名为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p><p class="ql-block">早在观象授时的时代,古人已经认识到了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也就是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就相当于划分了二十八个区域,只是这些区域并不是等份的。</p><p class="ql-block">最初古人为比较太阳、太阴、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运动而选择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p><p class="ql-block">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或汉代文献。以文物考查的话,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p><p class="ql-block">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也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p><p class="ql-block">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方向相同的一个为俞,音为“雨”</p><p class="ql-block">起源争议</p><p class="ql-block">二十八宿是否起源于中国,从19世纪初便有争论。河南濮阳西水坡考古发现与冯时的论证(1990年,冯时撰写的《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在《文物》杂志发表,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为这场漫长的争论给出答案,也对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中华文明西来说形成反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