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p><p class="ql-block">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其中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p><p class="ql-block">宋代龙门石窟新凿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帝曾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伊水</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南十三公里处,由香山和龙门山两座山峰对峙而成,伊水从中流过,形似天然门阙,因此得名“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时,因宫城正对伊阙,故改称“龙门”。龙门石窟分布在伊水两岸南北长约一公里的崖壁上,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石窟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禹王池</p><p class="ql-block">禹王池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长8.80米,宽6米。泉水自石穴中出,冬暖夏凉,中生水藻。池中立一巨石,称石砭,或石笋、剑石,为太湖石质,相传为大禹开凿龙门时所用的工具。夏禹治水曾有“凿伊阙,通龙门”之举。相传,那时洪水泛滥,龙门山以南是一片汪洋,百姓穷困不堪,溺死者甚多。为解决洪水给人带来的灾难,大禹率人治理洪水,疏通河流,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伊阙也就是那时开凿的。</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游览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主要石窟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宾阳洞</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龙门石窟最杰出的作品是宾阳洞。宾阳洞又称宾阳三洞,分为宾阳南洞、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开凿于北魏,隋代完成。</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是宾阳洞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其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北魏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宾阳中洞的藻井中心镶嵌一朵精美的重瓣大莲花,外围环绕着形态各异的飞天,一边奏乐一边飞舞,烘托出一派热烈祥和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p><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到了80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造像完整,构图精美,纹饰多变,被誉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最具代表性的汉化典型洞窟。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以及美术发展史上都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飞舞奏乐、栩栩如生的飞天.....宾阳中洞是由无数能工巧匠共同建造与雕凿的浩大工程,为后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p><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中洞供奉的主要佛像是释迦牟尼佛、燃灯古佛和弥勒佛。宾阳三洞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和宾阳南洞组成,供奉的佛像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供奉的是三世佛,包括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佛。洞内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服饰为宽袍大袖袈裟,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均立于覆莲座上。</p> <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p><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剪刀手佛像“剪刀手”佛像位于宾阳三洞中的宾阳北洞。这尊佛像高约10米,呈结跏趺坐姿势,双手平分指天地,右手高举胸前,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由于右手大拇指断掉了一节,使得其手势看起来像极了人们拍照时的“剪刀手”。</p><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的特殊手势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可能与唐代密宗修行有关。</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p><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南洞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宾阳三洞包括中洞、北洞和南洞,其中南洞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南洞的建造背景与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祈福有关。南洞的主佛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充分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内的洞窟,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p><p class="ql-block">万佛洞,以其完整的造像组合、精美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著称,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其主佛阿弥陀佛的庄严与周围小佛像、伎乐人的生动,共同营造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图景。</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内主佛</p><p class="ql-block">万佛洞的雕刻工艺非常精美,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洞内南北两壁的小佛像和伎乐人像也雕刻得栩栩如生,共同营造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图景。</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的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的周围有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壁两侧的小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最美观音(S形身姿)石像及3D技术复原像</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p><p class="ql-block">莲花洞是龙门石窟内的洞窟之一,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p><p class="ql-block">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莲花洞内莲花藻井</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莲花藻井是佛教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装饰元素,尤其在潜溪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潜溪寺位于龙门西山北端,建于唐代初期,窟顶的藻井装饰为一朵浅刻大莲花,象征着圣洁和光明。</p><p class="ql-block">传说和背景</p><p class="ql-block">莲花藻井的传说和背景可以追溯到佛教文化中莲花的重要象征意义。在佛教中,莲花象征着纯洁和高尚,代表着灵魂通过莲花获得新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省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通高17.14米,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p><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两旁雕像</p><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右边的文殊菩萨掌管智慧,左边的普贤菩萨掌管德行,卢舍那的右边是弟子阿难,从其表情可看出一副未经世事的样子。左边是弟子伽叶,一副西域苦行僧的模样,可惜潮湿被损坏。</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右旁雕像</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 佛陀弟子阿难</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左旁雕像</p><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 佛陀弟子伽叶(雕像被毁)</p> <p class="ql-block">天王 力士</p> <p class="ql-block">散善寺洞佛像</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洞内的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p><p class="ql-block">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合约签订后回京,途经洛阳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把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前的梅花石</p> <p class="ql-block">梅花石</p><p class="ql-block">梅花石一般为原石上有花纹为梅花,或有花纹为梅花树的原石品种,在奇石大家族中,梅花石是我国特有的石种。因其体遍布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石”.在墨黑、褐红或浅绿的底色上,布满了雪花白、柠檬黄、竹叶青等色彩组成的天然花纹,图案多似连枝梅花,蛇曲宛转,栩栩如生。梅花石质地细腻光润。历史上汉武帝将梅花石视为“国宝”。</p> <p class="ql-block">远眺伊水河畔的香山寺</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东面也有石窟,旅行社没安排我们游览,隔河远眺香山寺。</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网上图)</p><p class="ql-block">香山寺位于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伊河东岸,与西岸的龙门石窟西山部分隔河相望。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代武则天时期,香山寺曾被重修并命名为“香山寺”,成为武则天常游幸的地方。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时,曾捐资重修香山寺,并撰写《修香山寺记》,使寺名大振。香山寺内有“自在圆通”、三圣殿和大雄宝殿等建筑,虽然现在的香山寺没有香火,但其建筑风格仍保留着历史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白园(网上图)</p><p class="ql-block">白园位于龙门石窟景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全国唯一纪念白居易的园林。白园占地44亩,园内建筑古朴典雅,四季常青,主要景点包括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等。</p> <p class="ql-block">开封清明上河园</p><p class="ql-block">开封清明上河园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龙亭西路5号,是一座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1:1的比例复原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该园占地面积600余亩,其中水面180亩,景观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清明上河园始建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42年),曾是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的皇家园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北宋张择端风俗画</p><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一说528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p><p class="ql-block">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园全景</p><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园是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座文化旅游景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清代民俗园。园内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展示了北宋时期的繁华盛景,是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园占地面积约36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园主要展示了宋代开封城市的市井风貌,有着典型的北方古建筑群落,如大观楼、醴泉亭、卧龙亭等。在南园的街巷中,可以看到当时市民的生活场景,有小贩叫卖的声音、车马行人的喧嚣,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千年前的开封城。</p><p class="ql-block">北园则是清明上河园的核心区域,主要是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将北宋时期京城的繁华景象展现出来。园内有一条长约400米的人工河流,两岸是栩栩如生的民居、官府、庙宇等建筑,再现了当时的繁荣景象。河上还有多艘仿古船只,再现了当时的船运状况。此外,园内还有一座仿建的东京城墙,高达17米,周长达1100米,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园迎宾门</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园2012年菊花展</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园花丛中的张择端塑像</p> <p class="ql-block">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园虹桥(网上图)</p> <p class="ql-block">拂云阁(网上图)</p><p class="ql-block">园内最高的建筑,三层红楼高耸入云,可以俯瞰全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图片</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园南苑内市井民俗生活景象</p> <p class="ql-block">农家车水</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相关图片</p> <p class="ql-block">上善门</p><p class="ql-block">位于南苑景区,是园区的核心建筑之一。门楼高达21.6米,建筑面积为1553平方米,门洞高8米,宽6.5米,具有斗拱、飞檐、鸱吻等建筑细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原址图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下午三四点才入清河上河园南苑游览的。正当菊花盛开时,满园飘香,园内景色精美异常。园内仿古建筑或恢宏或小巧,准确地复原了当年的汴京都的风貌。市井民俗生活环境逼真,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宋朝京都汴梁,感受到那里的繁华和烟火气。时间已匆匆过去十多年了,今日整理照片,依然兴奋,依然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