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的美篇

何丽

<p class="ql-block">  五十沧桑心依旧,梦系罕山故乡情</p><p class="ql-block"> 2024年,对于我们青年点同学来说,注定是有特别意义的一年。一是下乡五十周年了;二是想把跟随青年点同学五十年的“七四届沈阳市沈河区赴昭盟创业队”队旗,创业队队歌旗,还有一本记录当年我们知青劳动场面,及几次回罕山林场留下的珍贵照片,做成的相册,赠送罕山林场,永久保存。为此,这次回罕山林场的同学是带着重要任务的一次征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青年点同学一行16人,从沈阳出发,坐7个多小时的火车,到达“查布嘎”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罕山林场出动六台车(其中有四台,是林场职工个人的车)。罕山林场李场长亲自接我们知青回家。</p><p class="ql-block"> 汽车驶入罕山林场,映入眼帘的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齐划一的帅气小伙们,手捧着象征美好祝愿的“哈达”,献给每一位知青。罕山林场在场部门前,举行了热烈欢迎仪式。知青们感动的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漫长而充满变迁的时光。知青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精神的磨砺和成长的历练。</p> <p class="ql-block">  这次回家之路实属不易,为出行顺利,先找旅游公司,几经周折拿出了方案供大家讨论。但是,纪念五十周年的主要任务,是要将伴随我们知青五十年的“创业队队旗”等移交给罕山林场归档永久保存。这需要我们自己衔接。于是,找到罕山林场功勋老场长,请求帮忙和现任领导联系,为我们完成五十年纪念活动,提供方便。</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先遣人员,坐火车到达阿旗,入住酒店安顿下来。素未谋面的罕山林场李场长和办公室主任,像久别的亲人一样,专程从罕山林场赶来见我们,听取我们的想法。当即表示愿为我们安排好“五十年回家之行”一切事宜。让我们感激涕零,无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罕山林场为我们知青回家,精心策划,认真布署,作为林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罕山林场经过更新换代,没有我们熟悉的身影了。 但是,当看到罕山林场办公楼两边的条幅:“五十载初心不变 六百里奔赴罕山”“风华献热土 恩情记心间”二十四个字时,大家都非常感动。因为,这是第二故乡亲人们,对我们罕山林场知青最大的奖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当年翩翩少年到如今的沧桑老者,我们走过了风雨兼程的半个世纪。如今,在五十周年之际,得到家乡人热情欢迎和认可。这段难忘的经历,如同一部画卷,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p> <p class="ql-block">  进入罕山林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个标志性的景观—高格斯台罕乌拉(汉语为:生长野韭菜的雄伟之山)。</p><p class="ql-block"> 二只小鹿在迎接着我们。到罕山林场,看哪都那么亲切。</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是罕山林场办公区域。办公楼高低错落,典型大气,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彰显出现代企业的气质与形象。周围被绿树簇拥着,远处一条小河,在阳光照射下,洒下斑驳的光影,共同编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林场,都见证了无数变迁的时光。亲眼所见了从落后到逐渐走向科学发展的过程。那曾经破旧的房屋,泥泞的小路,匮乏的生活设施,如今都已被崭新的楼房,宽阔的道路和丰富的生活设施所取代。我们为罕山林场的今天而高兴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作为赴昭盟“创业队”一员,自愿到偏远的罕山林场。为这片热土,流过汗、流过血。每天辛勤劳作,苦过,累过,冻过,饿过。心甘情愿的奉献青春年华,没有任何索取。五十年后的今天,罕山林场的林二代,林三代没有忘记,给予我们最温馨的接待。让我们发自内心的说:值了。</p> <p class="ql-block">  林场会议室大屏幕上“欢迎沈阳知青回家”,多么亲切、朴实的话语,像一股热泉温暖着我们的心。此时此刻大家都感觉幸福满满。体验到了生活的甘甜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  在场部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罕山林场李场长介绍了保护区这些年发展变化和取得的历史成就。并赠予每位知青一册保护区风光图册和“情系罕山—初相识再聚首50年共同的记忆”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知青领队刘唯同学,主持赠送仪式。她落落大方,话语亲切、清晰流利的介绍“创业队”队旗、队歌及相册的渊源。罕山林场李场长和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参加了赠送仪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我们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把跟随大家多年的三件纪念物品赠送给罕山林场,归档永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  这面“创业队”队旗,是74届沈阳市沈河区赴昭盟创业队队旗。由沈河区政府颁发给我们罕山林场青年点的。她跟随我们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走过50周年。她见证了我们当年的艰辛与付出。也映衬出我们勤劳与智慧书写着的华章。伴随我们从青年走向年迈,半个世纪啊。她不仅仅是一面普通的旗帜,她更是我们青年点不可或缺的一员。更确切地说她是我们青年点同学心目中的“图腾”。但是,有个不争的事实,人终老去,怎么能让这面旗帜永远都在,大家多次讨论,共同的心愿,赠送给我们从学校步入社会的第一站,也是大家魂牵梦绕的罕山林场。因为这里留下了我们用青春汗水栽下的“创业树”,一斧一镰清理过的山林。所以罕山林场就是这面旗帜的最好归属。</p> <p class="ql-block">  罕山林场派出代表,庄重的接受了赠送的“创业队队旗”。</p> <p class="ql-block">  代表罕山林场的两位接旗手,庄重、认真、整齐的折叠着旗帜,让在场的知青们心生感动。</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件:创业队队歌旗:歌词是我们青年点陶铭宏宇改编,由我们青年点的大才子秦汉谱曲。那时青年点每天除了劳动,业余生活很枯燥乏味。正是这首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们内心的空白。这首歌青年点经排练,以大合唱形式参加了公社文艺汇演,反响热烈。就是现在大家一起唱起来,还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因为她是我们自己的歌,代表了当年我们热血青年的心声。虽时过境迁,但是,看着印着创业队队歌词曲的旗帜,依然感觉那么亲切和熟悉。所以,今天我们一并赠送给罕山林场~~第二故乡,也是我们青年点同学的一种精神寄托。罕山林场就是同学心目中的“朝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  在赵鹏同学指挥下,大家一起合唱了罕山林场青年创业队队歌。</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件,是丛微同学制作的一本相册。里面收集了1975年,知青在罕山林场植树劳动期间,由沈阳日报记者拍下的照片。还有1995年,2008年知青回罕山林场时丛微、王丽、刘光瑞同学拍下的罕山林场风光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本相册不仅是实物的存在,更是我们知青心灵的寄托,是对罕山林场怀有深情厚谊的抒发和释放。</p><p class="ql-block"> 赠送相册时,李场长亲自来接收,这是对我们知青的尊重。在场的知青们发自内心的说:谢谢李场长!</p> <p class="ql-block">  赵鹏同学代表七四年赴罕山林场创业队全体队员对罕山林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 他说 :50年前,我们年轻而热情、勇敢,怀着建设祖国边彊的赤诚之心,踏上了罕山林场这块土地,与林场的工人师傅们经过了无数的风雨和艰辛,共同分享酸甜苦辣,无论是马拉根坝,巴日图和海河拉,还是林场牧场、创业林和门前的大白杨,以及林场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他还讲述了知青在罕山林场的趣事。1975年一支由清一色男生组成的清林队去“海河拉”清林。每天翻山越岭去清林,干活时间长,劳动量还大。带去有限的油和肉很快就吃完了。有同学说,山上的蛇这么多不是肉啊,大家敢不敢吃?都是年轻的小伙子,谁能说怕字。一天有个同学真抓了一条一米五长,小碗粗的腹蛇。处理一下就炖了。雪白的蛇肉端上来,大家试着一点点吃,到后来抢着吃。还有大家学骑马有人被马摔沟里,有人摔得鼻青脸肿等等。</p><p class="ql-block"> 最后他说:我们已步入暮年,但对罕山林场的情怀,依然炽热如初。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更不会忘记罕山林场一代一代的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  赠送仪式后,罕山林场李场长系统的介绍了罕山林场这些年的变迁并同知青们一起座谈。</p> <p class="ql-block">  这个纪念碑是罕山林场为我们此次五十周年活动特制的。难得的是碑文“情系罕山”与知青王丽为此次“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活动”设计并制作的文化衫上的字目相同。真是心灵相通啊。都代表了大家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情系罕山50年,不仅印在文化衫上,更刻在我们知青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这本图册,展现了罕乌拉地区壮丽的风景。在座的每位知青人手一册,太珍贵了。</p><p class="ql-block">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罕山林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罕山林场在高格斯台罕乌拉脚下,故称该保护区为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罕乌拉地区位于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和蒙古高原草原生态系统,三大生态系统交汇处。生物物种类复杂多样,生物物种丰富。保护区有高等植物842种。还有脊椎动物241种。这里是大鸨、黑鹳等珍稀鸟类的重要繁殖地,也是东北马鹿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这里有昆虫1293种。其中,有许多自治区级,国家级和世界级保护的动物和植物。</p> <p class="ql-block">  在青年点大家都笑称, 赵鹏同学是孤独的牧牛人。</p><p class="ql-block"> 知青到罕山林场刚安顿下来,开始劳动时,他就被派到80里以外的牛场。这里没有人家,只有连绵的群山和广袤的草场,200多头牛,40多头牛犊。牧牛人是一位60多岁的蒙古族大爷。每天陪伴他的除了牛,还有一匹马和一条猎狗。</p><p class="ql-block"> 刚到牛场,哪懂蒙语,和不懂汉语的蒙古大爷在一起,语言上无法勾通,所以没有交流的对象。每天望着“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场出神,他感觉自己仿佛是一只掉了队的孤雁。有时,难免也会有一种孤寂和失落之感。</p><p class="ql-block"> 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赵鹏每天以蒙古大爷为主,先用肢体语言勾通,就这样一点点的,赵鹏习惯了住蒙古包,适应了蒙族饮食及游牧生活。同时,跟大爷混熟了,不但能听懂一些蒙语,还能跟大爷进行简单的交流了。学会了骑马,掌握了放牛的基本常识。很快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牧牛人。</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上知青们踊跃发言,讲述在罕山林场知青们:踏雪清林,背上弃树往山下跑;开山撬石砌猪圈,撬石飞起牛腿断;早起晚归忙栽树;肩挑水桶半山坡上浇树苗;巴日图清林追狼掏;为保护小学生,被疯狗咬;马勒根坝清林时,和狼群斗;勇舔马蜂窝,蛰的满脸是大包等等难忘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狼掏”:巴日图地区的山上,有野狼群,也有野马鹿。马鹿是狼的口粮。这一地区的山上经常有被狼咬死的马鹿,狼咬马鹿时先咬马鹿的肚子,掏出内脏。当地人把被狼咬死的马鹿称为“狼掏”。</p> <p class="ql-block">  罕山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北部,是属于大兴安岭的支脉。这里,林海莽莽,绿树如屏。冬季,千里冰封,银装素裹,原野空旷禽兽出没。</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在罕山林场,每年的主要工作就是清林。因为罕山上生长的树木,基本上是次生林。为了让树木生长茂盛,清林是必须的。清林就是通过清除不良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减少林地的竞争。增加林地的通风透光,促进树木生长。</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清林时,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统一标配,每人一根粗麻绳系在腰上,一把斧头,一把柴镰别在腰间。清林时见到需清理的乔木,粗点的用斧头砍,细些的用柴镰割。既是体力活,也是危险活。参加清林的同学,多数人被斧头砍伤过膝盖,被柴镰划伤过脚踝。</p> <p class="ql-block">  李场长亲自带着我们参观林场宽敞明亮的办公区、走进干净整洁的办公楼,每间办公室都有配备的电脑。当看到一面墙上的大屏幕,大家都停下了脚步。原来这是罕山林场的远程监控网络中心。在这大屏幕上显示着,分布在各处的电子眼,时时监控画面。大家都为这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保护区网络感到震撼。</p> <p class="ql-block">  罕山林场新建的办公楼,还设有职工活动室、职工书屋、职工心理咨询室。职工食堂,还建有蔬菜大棚。养了多头黑毛猪。充分满足了职工工作和生活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这是职工活动室,有乒乓球台,台球案子,象棋盘桌等。切实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实现劳逸结合,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使职工们有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  知青们参观罕山林场职工图书室。</p> <p class="ql-block">  罕山林场地处偏远。五十年前,知青回家,需要走八十里土路到白音温都公社,在大车店住一宿。再坐班车到旗里,还需住一宿,再坐班车到通辽市,一般情况下得在通辽火车站,蹲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坐上火车回沈阳。最快需要三天时间到家。一般情况下需要四、五天时间。最高记录是有一位同学,因为赶上大雪封路,用了十二天时间才回到家。所以,大多数同学,一年只回一次家。</p> <p class="ql-block">  现在回罕山林场方便多了。从沈阳到阿旗有火车,还有大客车。从旗里到罕山林场有班车。</p> <p class="ql-block">  罕山林场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着科研和宣传教育任务,建立了东北最大自然教育展示馆。通过这个科普的形式让大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也尊重自然,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去爱护自然。</p> <p class="ql-block">  在展示馆里戴上耳麦可以听到鸟类和动物类的叫声,非常震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馆里不仅生动展现了保护区内动物标本,如马鹿、大鸨等。这些动物标本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通过丰富的科普知识,深入浅出地传递了自然环保意识和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参观后知青们才知道罕山林场有这么多宝贝呢。高等植物842种;脊椎动物241种,分属26科目68科144属。鸟类182种,其中有大鸨、大天鹅、蓑羽鹤、白枕鹤、黑琴鸡、红脚隼等38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还有蕨类植物10种。</p> <p class="ql-block">  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保护大兴安岭南麓山地典型的过渡带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西辽河源头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栖息于该生态系统中的野生马鹿(东北亚种)种群;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大鸨、黑鹳及其它珍稀濒危鸟类的繁殖地。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动物。</p> <p class="ql-block">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在阻挡风沙侵袭,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大家认真观看各主题区域,如动物、植物等等。每个展区都巧妙的融合了科学知识与互动体验。让参观者在探索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和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紧迫感和责任心。</p> <p class="ql-block">  在罕山林场新办公楼前,知青们和罕山林场的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一起合影。</p><p class="ql-block"> 罕山林场领导班子是一支年轻有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带领全体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非凡之力和智慧诠释着责任与担当。2024年五月份,与旗里国有企业合作。组织职工采集了七万余斤有机蕨菜,用辛勤劳动,换回三台长城炮高配四驱防火运兵车。把有机蕨菜变成了守护生态环境的工具。同时也送给阿旗人民最新鲜的有机蕨菜。这是罕山林场领导和全体员工的独特创举。</p> <p class="ql-block">  走在这新修的森林步行栈道,山间风带着清新的草本香气,如同清风佛过脸庞。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与生机。远处,群山间回荡着悠远的鸟鸣和风声,让大家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  知青的合影,不仅是一张图片,更是岁月的印记。每一次凝视都能感受到那段共同奋斗时光的深情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  看看大家多么高兴、多么自信。因为,我们是无愧于时代的“知青”,有着也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和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  在罕山林场办公楼前,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让大家倍感新奇和欣喜。</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是这片杨树的老熟人了。50年,它把我们看老了。我们把它看高大,看粗壮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年的栽树人,有资格靠着它,乘乘凉了。</p> <p class="ql-block">  看似普普通通的大杨树,它可是我们每次回来的“打卡地”。50年前,我们知青,起早贪黑,挖坑、栽植手指粗的小树苗,培土和浇水,口诀是“三踩两埋一提苗”栽下了几万棵杨树。</p> <p class="ql-block">  这些杨树,对我们知青而言,是岁月的见证者,是第二故乡的记忆。每当看到这一排排挺拔的杨树,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它们像老朋友一样,静静地等待我们来看望。</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狂暴雪风这些杨树始终坚守在路旁。那高大的身躯,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我们感知到一种温暖而深厚的情感。承载着我们对第二故乡的无尽思念。</p> <p class="ql-block">  高格斯台罕乌拉保护区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还是具有浓厚的蒙古族文化特色。这里保留了传统的蒙古族游牧文化,牧民们过着逐水而居的生活,每年夏秋两季进行游牧迁徙。此外,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地质观,如冰川切割形成的三角面、冰坎地貌等,是学习地质知识的天然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  林场职工开着自己的越野车,带我们重走清林路。这是要进入保护区大门,平时都是不让外人进的,林场说:我们是前辈,是为林场做出贡献的知青。保护区的大门永远为我们开绿灯。一路上让我们欣赏保护区辽阔草原美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马拉跟坝是我们曾经清林的地方,今天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既有惊心动魄的印记,又有啼笑皆非的画面,真是酸、甜、苦、辣全经历了。</p> <p class="ql-block">  没有到过草原的人,不会想象到浩瀚这样的词汇。对于绿的描述是怎样的一种惊喜的赞叹。只有真正站在草原上,才有那经过绿的蔓延后,贴切的心动。</p> <p class="ql-block">  草原一望无际仿佛天地间只有这片绿。草原是自然界的一幅画卷。美的让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  这是“马拉跟坝”护林站。保护区最年轻,学历最高的沈副局长,不辞辛苦陪同我们。在这里大家喝着奶茶,品尝着奶豆腐,真的找到了回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马拉跟坝”当年我们在这山根底,吃、住在自己搭简易帐篷二个多月。每天天蒙蒙亮就出发,上山清林。天渐黑拖着疲惫的身体下山。夜晚与狼群斗智斗勇。多次受狂风暴雨天气虐待。</p><p class="ql-block"> 今天故地重游,真是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护林站打间,为了让我们吃上卫生、健康、可口的午餐,特意把已回家间休的职工调回来,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p><p class="ql-block"> 罕山林场的领导以身作则,关爱管护站的每一位员工。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在管护站我们看到厨房配置了冰箱和各种设施,站里还有电脑、移动wifi。员工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罕山顶防火站也是旧貌换新颜了。远处新建的瞭望塔,安装了电子眼,风雨无阻,时时监控。再也不需要护林员爬上爬下,用望远镜观察火情了。</p> <p class="ql-block">  在罕山顶防护站,我们一行16人在此留念。</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记住此时此刻吧。五十年,我们经历了生活的沧桑巨变。但是,我们纯真善良的秉性未变,昔日的同学情依然浓郁香醇。</p> <p class="ql-block">  山风佛面,心旷神怡。站在罕山顶,让心灵跟随山风一起畅游。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群山所吞噬。我们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人又来到“罕山之子”石像前与之合影。</p><p class="ql-block"> 真是应了一句话:志趣相同的人,才会欣赏同一片风景。</p> <p class="ql-block">  享受这草原上的美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其实, 罕山的美,时间很短,只是春夏季节。大部分时间是白雪皑皑,大雪封山的漫长冬季,艰难、痛苦、孤独。只有体验过的人知道。当年我们知青每天干活很疲惫,根本就没有发现过风景有多美。</p> <p class="ql-block">  大家不约而同的去看创业树林和创业碑。</p> <p class="ql-block"> 知青创业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大地之子 一代栋梁”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梦、知青情文化艺术系列活动上的题词。</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六年赴阿旗二千八百四十七名知青芳华岁月。特选址在罕山林场知青创业林前建碑。</p><p class="ql-block"> 知青创业林是罕山林场八十一名知青于一九七五年春种植。如今,已成为一个独特的地标性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这一片松树林,在茫茫的森林里算不了什么,然而我们这些知青却对它情有独钟。因为50年前,是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参杂着泪水把它们载下的。这些松树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看着它们我们无比欣慰。</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曾几何时,我们携手并肩,在这片荒芜之地载下了希望的小松树。一排排挺拔的树苗,展现出“创业”二个大字。它们如同我们的梦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穿透岁月的风霜。五十后,这片松树已经和罕山林场融为一体,实现了我们当初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晚上,在蒙古包,我们享受了地道的蒙古餐。李场长、沈副场长都来陪同。晚饭后,李场长提议,搞个篝火晚会,大家热烈响应。</p><p class="ql-block"> 星空下,笑声与欢呼声交织出爱的乐章。火光里,大家的笑容如花绽放。伴随着草原歌曲,共同跳起了欢快的集体舞。把这次“赴昭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 熊熊火焰燃烧,点亮了夜空,也点亮了我们的心。</p><p class="ql-block"> 大家由衷地感谢罕山林场领导和职工,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就像这篝火终将熄灯,迎来黎明的曙光。但请相信,今晚的一切,以及和罕山林场亲人们相聚几天给予我们关爱,点点滴滴都化作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温暖着每一位知青的心。</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将踏上回家之路,但我们的心将永远与这片土地相连。愿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越来越好,愿我们的回忆永远美好如初。</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我们站在了离开罕山林场的路口。回望这片土地,心中涌起一股股深深的不舍,这里曾是我们欢笑与泪水的见证地,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更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p><p class="ql-block"> 罕山林场的那份亲切和熟悉感,无论身在何处,都始终如一地伴随着我们,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安宁和踏实。</p><p class="ql-block"> 重回罕山林场,仿佛重新找回了根,让我们倍感欣慰和满足,内心充满了感激和喜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