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严格意义上,我并不能称为北大的学生,只是沾了一点点边而已。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北京大学参与了社会助学,一些北大的老师抓住了机会,利用社会助学组织了一些培训班,对外招生。这些培训班由北大的老师授课,学生可以使用北大的学习资源和硬件设施。通过特殊渠道,这批学生甚至建立了档案,办理了北京大学的学生证,并可以获得北京大学的结业证。</p><p class="ql-block">我就是这批学生中的一员。我们大多都是高考失利的学生,且多多少少有一些关系,能够接触到北京大学的这个渠道。被北京大学的品牌效应吸引,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毕竟,无论怎样,这都是打着北京大学旗号招生的,吸引力自然不小。</p><p class="ql-block">然而,入学后我才发现,虽然表面上打着北京大学的品牌,实际上教材却是自学考试的教材,与社会上的自学考试并无二致。北京大学助学的专业包括计算机及应用、法律和心理学,选择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为了沾上北京大学这个品牌的光。毕竟,“北京大学”这四个字,哪怕只是沾点边,也足以让人趋之若鹜。</p><p class="ql-block">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最大的一部分是像我这样高考失利、通过关系进来的毕业生,这些学生通常成绩不理想,但家庭条件较好;另一类是在北京能够获取到第一手信息的当地人,比如一些科学院院士的远房亲戚;还有一些是上班族,他们希望通过这个途径镀金;最后还有一小部分人执着于北京大学这个品牌,宁愿沾点边也不愿去读其他大学。这类人属于少数,我并没有确切考证过他们的真实目的。</p><p class="ql-block">自从了解到这些人的背景后,我决定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这几年的学习经历,我几乎是一个人,与孤独相伴。</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通过关系进来的学生,起初满怀憧憬地进入学校,但很快便产生了一些疑惑。比如,为什么我们的宿舍没有安排在北京大学校内,而是在香山脚下的一个老干部培训学校?这些疑问随着学校的一系列政策逐渐淡化。我们交的学费、住的宿舍,甚至学校的规章制度都沿用北京大学的制度,授课的老师也是北大的,部分操作课程还需要到北大校内上课。因此,宿舍的问题逐渐被我们忽略。</p><p class="ql-block">然而,教材的问题却让我一直感到困惑。后来我才发现,我们的教材是自学考试的教材,与北大学生的教材完全不同。甚至考试也是参加国家统一的自学考试,与北大内部并无太大关系。北大只是一个助学单位而已。</p><p class="ql-block">随着真相逐渐清晰,一些人开始觉得自己上当了。自学考试的难度众所周知,尤其是学位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毕业、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来说,面对这样的挑战,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感觉自己上当了,想要放弃,重新参加高考;另一种则是不想再参加自学考试,选择其他途径,比如出国。</p><p class="ql-block">而我,属于懒惰的那一类。我舍不得北京大学的这个名头,明知上当受骗,也认了。既然已经来了,我不想再折腾了。</p><p class="ql-block">尽管是自学考试,但由于办学机构是北大内部的老师,我们还是有一些特殊待遇。比如,我们也有北大的学生证,虽然颜色与正规学生不同,但凭借这个证件,我们可以进入北大图书馆看书。虽然不能外借,但能进去看书对我来说已经非常珍贵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多花些时间在图书馆里学习。</p><p class="ql-block">此外,我们还有一个优势:北大计算机机房的主任也是办学的参与者之一,因此我们有很多上机学习的机会。虽然我们使用的硬件设备是北大学生用剩下的,但总归还是沾了点边。当时虽然感觉有些可悲,但能有这样的机会进入北大学习,我还是觉得很珍惜。</p><p class="ql-block">北大在助学方面确实很用心。我们的每一次机考都设在北大校内,老师们也非常严格。许多教材是由北大的老师亲自编写的,并由他们亲自授课。说实话,北大老师的教学风格言简意赅,虽然方法简单,但我们却很容易接受,学习效果也很扎实。唯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高等数学这门课。我们的高数老师并非北大的老师,而是来自老干部学校。尽管他教学非常用心,我也很努力地学习,但高数始终没有学好。这让我不禁怀疑,是否是因为我对这位老师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导致我无法真正接受他的教学。</p><p class="ql-block">计算机接口这门课由北大的一位教授主讲,但他的普通话非常难懂,我听得十分费力。然而,考试时我的成绩却不错。这让我不禁怀疑,是否是因为我对这位教授的背景有所了解,提前在心里认可了他,因此学习效果也更好。</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学生迫于生活压力和学习难度,中途放弃了。有的去找工作,逐渐失去了学习的时间,最终进入了社会,再也没有机会拿到学位。而那些原本就是为了镀金的社会工作人员,拿到结业证书后便直接离开了。</p><p class="ql-block">我则是一个“乖乖女”,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来这里就是为了学习。我的目标是在四年内拿到学士学位,但事实上,我并没有按时完成目标。直到2005年,我才考完最后一门课,随后又花了一年时间写论文,最终在2007年拿到了学位。至此,我漫长的大学生涯终于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每当有人问我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总是感到纠结。一直以来,我进入北大的这个培训机构学习,不就是为了沾上北京大学的名号吗?然而,当真正被问及时,我却心虚得说不出口。只有在求职简历上,我才会写上“北京大学”四个字。幸运的是,求职单位从未过多追究我学历的来历,我总觉得自己是蒙混过关的。</p><p class="ql-block">整个大学的学习经历,我既感到自豪,又感到自卑;既觉得自己高贵,又觉得自己卑微。这种矛盾与纠结贯穿了我的大学生涯。我努力了五年,终于获得了这个对我意义非凡的学位,却又觉得它毫无意义。无论怎么努力,这个学位也无法与北大校内的学生相比,甚至社会上对这个学位的含金量也有诸多质疑。</p><p class="ql-block">我曾试图从多个渠道考证这个学位的含金量,但始终没有获得一个确切的答案。其实,我只想让北京大学承认一下我们的存在。然而,如今北大已经不再参与助学,我们这批拿到学位的学生,在北大也找不到任何存在过的痕迹。因此,对外我一直不敢说自己与北大有关系,生怕不被承认,闹出乌龙。</p><p class="ql-block">如今,距离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20年。在这期间,我经历了工作、创业、创业失败,甚至开始了修行。我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过去,我执着于要一个北大的名分,也时刻感受到自己身份的卑微。然而,我却忽视了那段经历本身的价值。如果让我回想四十多年来生命中最充实的一段时光,那一定是我的大学生涯。那是我真正付出努力、奋力拼搏的五年。甚至之后一年的社会实践,也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我无悔于那段时光,无悔于我的青春年华!我为自己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在每一段经历中都拼尽全力,尽情享受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那么当我们回首往昔时,便不会留下遗憾。这不正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