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话拜年

落荷深处

<p class="ql-block">新春拜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无尽的深情与美好的祝福。在当今这个快节奏、数字化的时代,这一习俗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人们乐此不疲。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亲情与温暖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我,对过年怀着无尽的憧憬,觉得那是一段如梦如幻的日子。那时,吃得好、穿新衣、不用干活,还有压岁钱可领,兜里揣着一角、两角钱,有时能攒到一元钱,常常兴奋得难以入眠,脑海里满是对这笔“巨额”财富的美好规划。然而,最终这些钱还是被妈妈以“小孩子拿不了钱,让大人先保管着,需要就给你”的理由收走。其实,这不过是大人们的小伎俩,毕竟这些压岁钱在当时能解决不少问题,怎会让孩子随意挥霍呢?数学课本里有这样一道题目:“新年到,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一群孩子放鞭炮,一人一串少一串,一人半串多半串。问多少个孩子?多少串鞭炮?”暂且不论这道题如何解答,单是题目中描绘的过年场景就足以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妈妈带着我们这些小毛孩子去舅舅家拜年,舅舅家在店头,那里的经济条件较好。外婆挂在半空的竹笼里装满了各种好吃的,如小麻花、桃酥、饼干,还有苹果,这些都是亲戚送的,外婆自己都舍不得吃。我们一看到那个竹笼,就哭着喊着说饿了,外婆便让妈妈从竹笼里拿好吃的给我们。妈妈一边打我们,一边说:“刚吃过饭,就饿了,是饿死鬼投生的吧?”坐在炕头的外婆则恶狠狠地骂道:“叫你给娃拿好吃的,你啰嗦个啥?难不成让我老太婆自己去拿?”妈妈立刻照做,不敢多言,我们则嘻嘻哈哈地分享着哭来的“成果”。随着年岁增长,每年初二,妈妈都会早早准备好拜年礼物,一家一家分清楚,谁家几个油馍、几个白馍、几个软馍和黄黄。我们姊妹三人背着新年礼物,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舅舅家,然后分别去亲戚家拜年。多数亲戚都会给我们一些压岁钱,虽然不多,却能给孩子们增添不少喜气。我们初二出门,初七返回,绝不会赶到初八,因为有“七不出,八不入”的讲究。</p> <p class="ql-block">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年礼物也与时俱进。从最初的酒和副食,到后来的酒、副食、水果,如今更是包括了酒、牛奶、水果、副食等。酒的档次逐年提高,一瓶酒的价格可达一、二百元以上;牛奶从当初的纯牛奶变成了特仑苏等畅销的有机纯天然牛奶;水果的档次也不断提高,不再局限于香蕉、苹果、橘子等常见水果,车厘子、草莓等反季水果也成为了拜年礼物的一部分。孩子的压岁钱也从当初的一角两角,提升到了一百二百、三百五百,甚至成千上万。新年礼物和给孩子发压岁钱,不再是人们最美好的希冀,而逐渐成为多数人的负担。有人戏说拜年,那些一年都不联络感情的七大姑八大姨,一到过年便亲如一家,仿佛是一场礼物的传递,体力的消耗战。家家户户提着大包小包,带着爱人,领着孩子,说着喜庆的拜年话。饭菜丰盛,猜拳行令,称兄道弟,好不热闹。串完东家,串西家,回到家里,才感到饭菜没吃几口,真有点饥肠辘辘。而早已疲惫不堪,倒头便睡。然而,新春拜年尽管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人压力,它还是让人感受到那份久违的亲情与温暖。当你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时,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泪光,不禁感慨人间沧桑,处事不易。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浓浓的年味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那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一刻,你明白拜年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形式,更是亲情的传递与维系。</p> <p class="ql-block">新春拜年,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暂时停下脚步,回归家庭与亲情,感受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无论你是发红包的长者,还是拜年的晚辈,这种对家的眷恋与对亲人的思念,始终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最具魅力的人性光辉,它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我们彼此温暖,传承与发扬这一美好习俗,守护着纯真的爱与初心,让生命的阳光普照着一代又一代有趣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