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故城之 毛遂墓——家乡的名胜古迹之八

心境的颜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遂名扬四方,妇孺皆知,但毛遂的墓地却鲜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据明万历《滕县志》记载“毛遂,薛人也……后卒葬于薛。”古代薛国,在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毛遂墓地就位于官桥镇西南部、京沪铁路西侧约50米处。原址在官桥火车站票房处,位于薛国故城北城墙约350米处,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11月建设津浦铁路时迁往道西50米。</p><p class="ql-block"> 1957年首次文物普查见有明代和民国初年碑碣各一通,“文革”中被毁。1991年春,官桥镇人民政府重修此墓,同年秋完成,墓为穹窿顶式,前方立有著名书法家王学仲所题“毛遂之墓”碑,两侧各有两通侧碑。1992年完成青砖小瓦的围墙和大门建设,1998年夏又在墓前建设一座冒尖碑,高5米,锥形,四面书有大字“毛遂自荐”,台阶高—米。</p><p class="ql-block"> 其墓地约0.3公顷,建筑面积30平方米。1977年被滕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定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1957年的文物普查中,人们发现了明代和民国二年的碑碣,但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在“文革”中遭受了破坏。1991年的重修工程中,仅发现了民国二年的毛遂墓碑,其余碑碣已不复存在。此次修复后,墓地采用了穹窿顶设计,两侧配以王学仲先生题写的侧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公元前259年,秦国出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人向平原君赵胜求救。</p><p class="ql-block"> 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礼贤下士,门下食客多达数千人。国有危难,平原君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他迅速制定推举楚国为盟主,合纵抗秦的战略计策。</p><p class="ql-block"> 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在出发动员会上,平原君充满激情地说:“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於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p><p class="ql-block"> 如果能使文取胜,那是最理想的。如果文不能取胜,那就动武,不怕流血牺牲,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必须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p><p class="ql-block"> 平原君还自信满满地认为,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从自己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足够了。结果通过自愿报名加组织考核的办法,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竟没办法凑满二十人。</p><p class="ql-block"> 平原君不免感到怅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多达数千的食客们,平时喳喳呼呼,可是,真的到了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却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胆怯和懦弱。</p><p class="ql-block"> 这时,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订下合纵盟约,并且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同去,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p><p class="ql-block"> 平原君听后为之一振,这还是数千食客当中,第一位自告奋勇提出同行的人。平原君仔细打量,并不认识毛遂,便问他:“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到现在整整三年了。”</p><p class="ql-block"> 平原君听后,叹了一口气,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说:贤士处世,像一把尖锥放在囊中。它的锋尖,立即显现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我的左右没有推荐过你,我也没听说过你,这是先生无有专长。先生没有这个才能,还是留下吧。</p><p class="ql-block"> 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我乃今天请求,放在囊中吧。假使我早被放在囊中,早就脱颖而出了,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而已。</p><p class="ql-block"> 平原君听完这句话,认为毛遂气度不凡,勇气可嘉,同意让毛遂一同去。另外的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p><p class="ql-block"> 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再三陈述利害关系,从早晨直到中午,还没决定下来,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说:“先生登堂。”于是毛遂紧握剑柄,一路小跑地登阶到了殿堂上。</p><p class="ql-block"> 毛遂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是‘利’就是‘害’,只两个字。现在从早晨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缘故?”</p><p class="ql-block"> 楚王见毛遂登上堂来,就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回答说:“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呵叱道:“怎么还不给我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毛遂紧握剑柄走向前去说:“大王敢呵叱我,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与你相距只有十步,十步之内大王是依仗不了楚国的人多势众的,大王的性命控制在我手中。</p><p class="ql-block"> 如今楚国领土纵横五千里,士兵百万,这是争王称霸所凭借的资本。凭着楚国如此强大,天下谁也不能挡住它的威势。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毛孩子罢了。</p><p class="ql-block"> 他只带着几万人的部队,发兵打楚国,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羞耻,可是大王却不羞愧。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赵国。你为什么在我主人面前呵叱我?”</p><p class="ql-block"> 毛遂言辞激烈的数落,使楚王立即改变了态度,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尽全国的力量履行合纵盟约。”毛遂进一步逼问道:“合纵盟约算是确定了吗?”楚王回答:“是的。”</p><p class="ql-block"> 于是毛遂对楚王的左右说:“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在楚王面前说:“大王应先吮血,以表示诚意。下一个是我的主人,再下一个是我。”就这样,在楚国的殿堂上签定了盟约。</p><p class="ql-block">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先生凭着他三寸之舌,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于是,平原君把毛遂尊为座上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遂故里有河北鸡泽、山东滕州、河南原阳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毛遂墓有两处,一处在山东滕州(毛遂墓)一处在河北邯郸永年区(毛遂墓)。</p><p class="ql-block"> 毛遂之死,在历史大剧《大秦赋》中现身。</p><p class="ql-block"> 不过,因为毛遂在剧中的人设与传统形象颇有些不同,也在观众中产生了不少的争议。</p><p class="ql-block"> 剧情中,毛遂受赵偃与郭开利用,向赵王丹进言,促成太子赵佾出质秦国。客观上为赵偃夺嫡登位,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 赵王丹病重,他强撑病体召见毛遂,命他尽快出使秦国设法接回赵佾。赵偃得知消息后,忙令郭开带刺客半路劫杀了毛遂,一代传奇人物就此下线。</p><p class="ql-block"> 这段剧情在观众中争议颇多,因为在网上盛传的版本中,毛遂并没有死于郭开之手,而是在燕国栗腹伐赵的鄗代之役中兵败自刎。</p><p class="ql-block"> 其实历史上毛遂真实的结局,既不像剧中演出的那样被郭开所刺杀,也和网上盛传版本大不相同。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怎样?毛遂的人生结局与以上两种说法又有何不同呢?</p><p class="ql-block"> 关于毛遂之死,现在网上最流行的版本是这样的:毛遂出使归来,赵国上下都将他视为无所不能的高人。恰遇燕国栗腹大举伐赵,赵王情急之下,想到了毛遂。认为他既能力折强楚,不辱使命,当然也必能统兵御寇,战胜敌国了。</p><p class="ql-block"> 毛遂大惊,连忙推辞说自己只是舌辩之士,不懂统兵御敌之道。赵王以为他是谦虚,便不顾反对,执意任命其为将,让他尽快出征。</p><p class="ql-block"> 毛遂无奈,只得从命,不过他根本不懂打仗,尽管全力拼杀,终不免全军覆没的下场。最后,毛遂见大势已去,只得拔剑自刎,血染沙场。</p><p class="ql-block"> 这一版本的说法,虽然看似言之凿凿,却于史无据。历史上栗腹伐赵之役发生在赵孝成王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51年。只不过《史记》中明确记录此战的主副将分别是廉颇和乐乘,并没有毛遂什么事。</p><p class="ql-block"> 而且,这一战廉颇在鄗地和代地大破燕军,杀栗腹,擒卿秦,取得大胜,根本不存在赵军兵败之事。</p><p class="ql-block"> 经查询,这个说法的最初来源,是出自鄢烈山先生的杂文《毛遂之死》。不过,先生并没有注明史料来源。很大可能这只是一则政治寓言,而被网友们当成是信史而误传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鄢烈山先生的杂文《毛遂之死》:</p><p class="ql-block"> 毛遂自荐第二年,燕国带兵前来攻打赵国,赵王词条看重弟弟门下的毛遂,让毛遂带兵退敌。</p><p class="ql-block"> 毛遂直言自己没有做三军将才的能力,而赵王认为毛遂只是在谦虚,要毛遂率兵出征。</p><p class="ql-block"> 毛遂没有办法推脱,只好上阵杀敌。毛遂确实没有统领三军的能力,这一战,赵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而毛遂身为此次出征的将领,认为自己无颜再见赵人,避开了所有的人,进到了山林里。</p><p class="ql-block"> 进入山林的毛遂,看着万籁俱寂,最终敌不过自己内心的愧疚。带兵千万,归家几人,这样的愧疚压垮了毛遂,毛遂选择自尽在山林之中。</p><p class="ql-block"> 或许当初的毛遂自荐,就是抱着不死不休的勇气。那一次如果失败,不过连累自己一人早死。而这一次,众多兵马死在自己的没有能力之下,害了那么多人,偏偏自己活下来了。</p><p class="ql-block">毛遂的死,是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从自荐到自刎,毛遂的人生经历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到两年时间里,毛遂从一个无名者到成功者,再由成功者到失败者,其如流星划过夜空的人生经历,值得思考。</p><p class="ql-block"> 毛遂的能力水平,我们不作评论,但需要评价一下平原君。这位被称作“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权臣,本在历史上享有善于识人用人的盛名,却没想一再犯下错误:先是不识毛遂,使人才一度不得其用;后是错用毛遂,用人才最终不得其位。</p><p class="ql-block"> 毛遂从自荐到自刎,至少给人留下两点启示。</p><p class="ql-block"> 其一,人才一般是潜才而非显才。以平原君选人而论,在确定出使楚国随员人选时,他挑了19个平素有名声、战时有功勋的门客,差点漏了最终起关键作用的毛遂。后来虽然带上毛遂,却一直没把他当回事。在19个门客束手无策时,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软硬兼施地说服楚王同意联盟抗秦。这告诉我们,如果仅凭学历、阅历和过去取得的成绩等已知的外在要素取人,就容易像平原君那样一叶障目。人才一般是以潜才形式存在的。有研究发现,人的能力是挖掘不尽的,突出禀赋大都处于潜伏状态,不为人知甚至不为己知,需要通过承担重大任务、肩负重要使命来唤醒,需要有伯乐那样具有识才慧眼的高人来发现。因此,我们不能随便以已有成绩决定用人的取舍,而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人,耐心审视其潜质,积极发现和挖掘部属身上潜在的特点与能力,做到知人善任。</p><p class="ql-block"> 其二,人才一般是专才而非通才。毛遂在外交领域大显身手,以孤胆利舌说服楚王,由此而名噪一时。然而,在外交上建功的毛遂,不见得就能在军事上建功。不幸的是,平原君被毛遂外交上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没有全面衡量毛遂的能力水平,草率地把“三寸舌”书生放到“三尺剑”岗位上,误国误人误己。世界上没有万能的通才。一处成功,不见得处处成功;一事成功,不见得事事成功。因此,用人切忌因某人在某个领域建立功勋,在某个岗位干出业绩,就想当然地认为他在其他领域也能成功,作出想当然的用人决策。如果不对人才进行全面充分评估,错把人才放在不能充分发挥其才力的岗位,那么不仅会浪费宝贵人才资源,而且会因错误用人而影响单位长远建设,产生不良后果。</p><p class="ql-block">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强必有其弱。作为领导者应当洞悉这一点,识人重在识其潜质,用人贵在用其专擅。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今天的我们当勤修识才之智,培养识才之能,杜绝毛遂式悲剧的重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所谓的“毛遂之死”是不是以讹传讹的故事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就要从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了。公元前256年,秦国发兵灭亡了苟延残喘的“西周国”(此西周为东周分裂而出的西周),那么赵国和燕国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燕王喜即位之后,曾经对赵国发动了两次进攻,一次就是大名鼎鼎的“栗腹攻赵”,一次是“剧辛攻赵”,但问题是,这两次战役都不是发生在公元前256年。</p><p class="ql-block"> 栗腹攻赵发生在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即位之后,派遣自己的相国栗腹攻打赵国,燕军军队人数在60万人左右。此时,赵国名将廉颇率领8万赵军以寡敌众,两军在宋子(县名)交战,燕军一溃千里,廉颇率领赵军一路追杀数百里。为了报复燕国,第二年廉颇和乐乘率军攻打燕国,还在公元前249年包围了燕国的都城蓟。</p><p class="ql-block"> 至于“剧辛攻赵”,则是出现在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发现赵国赶走了廉颇,并且还被秦国步步紧逼,于是想在赵国的背后动手,于是燕王喜派老将剧辛征讨赵国。虽然说起来剧辛的年龄和廉颇一样老,但是他的本事却远远不如廉颇,刚刚进入赵国就因为轻敌冒进,被赵国另一位已经年近耄耋之年的老将庞煖击败,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即使是记载年代错误,毛遂也没有机会登上当时赵国的军事舞台。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内忧外患,西方遭到秦国的步步紧逼,而东方还有虎视眈眈的燕国在背后捅刀,因此赵王在将帅之才的任命上自然是慎之又慎。即使第二次赵国撵走了廉颇,但是赵王却将军权交给了一位年近耄耋之年的老将庞煖,因此从各种情况来分析,赵王是不会随随便便找人带兵打仗的。</p><p class="ql-block"> 在战国时代,赵国后期的名将实在数不胜数,就算廉颇下台、庞煖没能利用最后一次合纵的机会攻灭秦国,赵国也还有着李牧这样的末代名将。换句话来说,就算是赵国要灭亡了,赵王也绝不会将自己的军队控制权交到一个没有打仗经验,只会逞口舌之利的毛遂手中,因为长平之战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烈了。</p><p class="ql-block"> 因此,无论是从逻辑性还是从相关史料来分析,所谓的“毛遂之死”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我们可以用故事的眼光去理解它,却不可以轻易地相信这种泛泛之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薛地亦有传说:毛遂曾经在朝歌云梦山师从鬼谷子先生求学,俱得其真传。不仅习得通天彻地、体合自然的智慧,布阵行兵、变幻莫测的韬略,出辞吐辩、万口莫当的辩才,还习得占往察来、言无不验卜算。</p><p class="ql-block"> 生前算得自己的墓将被发掘,命人题“遇铁而开”四字于墓室。据传第一次挪葬的时候,发现了墓室有四字石刻“遇铁而开”。只是不知毛遂的千年预言是指遇到铁路坟墓就被打开,亦或许遇到盗墓者的铁器工具,墓葬会被打开。</p><p class="ql-block"> 仅传说而已。我倒是想到了《水浒》里的“遇洪而开”,似有抄袭,画蛇添足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自刎,还是他杀,毛遂终是死了、葬了。有这种揣测的原因,是因为毛遂自荐后,史料再无毛遂的信息,其至也忽,其逝也疾。</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一个人都不过是苍海一粟,发过光、闪过亮就己然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我们更应称道毛遂自荐的精神,在中华含蓄内敛的民族个性里,能打破常规思维,勇于自荐,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这在当今社会亦具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倒是相信先生是薛人,寿终正寝后归葬乡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磨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锥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总会冒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要有基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要有才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更要有勇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心境的颜色</p><p class="ql-block">音乐:历史的天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