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人盼发钱,小孩盼过年!”我小时候自然是盼过年的。一盼穿新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我父母虽然是双职工,但孩子多还要赡养老人,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平时很少添置新衣,但过年时爸爸妈妈一定会给我们姊妹四人每人添置一身新衣服。这是我一年里最开心的日子,我会早早地就想好,今年过年要什么样的新衣服。只要我的要求不过分,妈妈一般会满足我的愿望并且过年前就给我们准备好过年新衣,我把它平平整整地叠好放在柜子里,等到大年初一再穿出去亮相。但有时实在忍不住,就提前拿出来穿上在镜子前臭美一下过过瘾,然后再叠好放回去,大年初一穿新衣,新年有新气,新衣服一定要留到初一再穿。二盼压岁钱,我们那时候过年的压岁钱是要“上交”的,以便父母用它来给别的亲戚家的孩子发压岁钱,或者要留做我们开学的学费,但也会留个一块两块的作为自己的零花钱,这样过年时我便成为“富翁”了。有了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最喜欢精致漂亮的小玩意儿,每年过年我都要用自己的零花钱去百货大楼精挑细选挑一块漂亮的花手绢,买回来后却久久舍不得用,放在盒子里珍藏着,随时拿出来欣赏欣赏。三盼全家一起看电影,我的父亲从骨子里讲也是一位文艺青年,但是一张电影票一角五分钱,在那个年代也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支,平时是舍不得去看电影的。到了过年时,父亲就会奢侈一把,在大年初一带领全家去影剧院看一场电影,有时还会去拍全家福。在那个省吃俭用过日子的年代,过年时这一“奢侈”消费让一家人享受到了难得的放松与生活的情趣。</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在我放了寒假一边写作业一边盼过年的日子里,家里的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先是要彻底打扫卫生,床下边大衣柜后面,这些平时打扫不到的地方都要搬箱倒柜地清扫一遍。接着是大采购,各种干果肉食蔬菜一样一样的买回来。然后就是最刺激味蕾、诱人食欲、惹人垂涎的加工年货阶段了。不知是买熟食太贵还是要有自家独特的味道,那时候安康人过年,干果卤肉都是买生的回家自己加工。大人们白天要上班,加工年货一般都是在下班后。临近年关的那几天,每天傍晚家属院里就会弥漫着各种香味。这家是炒瓜子炒花生的焦香,刚炒出来的瓜子,花生吃着烫嘴,但并不好吃,要等凉凉后才香脆。那家是炸麻叶炸果子的油香,麻叶面果可甜可咸,关键是和面时要加小苏打炸出来才酥脆。我家的炒货炸果子出来后,我们自然是要品尝的,不过大多数都会被爸爸藏起来等到过年招待客人时再吃。等到卤肉的那一晚,再困也不能早睡,不过睡着了也没事,肉出锅时自然会被香醒,醒了就等着,一会儿爸爸就会端出来一小碗刚出锅的香喷喷的卤味儿,或猪头肉或牛肉猪肝,抑或是安康人特有的卤豆皮,我们几个便蜂拥而上一扫而光,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睡去。这些卤味也是要放凉等过年招待客人时切凉盘用的。在孩子们每天打牙祭大人们辛苦忙碌中,大年三十就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先去坟地祭拜了祖先,然后就是阖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晚。初一还是与家人在一起,初二到十五就是亲戚朋友们互相宴请和拜访,安康人称之为“转转席”,品尝各家独特风味美食,交流谈论生活趣闻,人人打扮的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年的辛劳和年前的忙碌都在谈笑风生中化为新一年面对生活的正能量,等过了正月十五又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为下一个安乐幸福美满祥和年而奔忙。</p><p class="ql-block"> 如今,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年货越来越多,年味却越来越淡。孩子们无需过年随时都有吃不完的美食、穿不完的新衣服、玩不完的玩具,各种动漫游戏动画片更是充斥着孩子们的世界,不知道小孩还盼不盼过年。父母已离去多年,家乡也远在山南,不知道家乡的年味是不是也越来越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