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改名】

丘小海

<p class="ql-block">【微言——改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朋友闲聊中得知,我初二数学老师的儿子在梅州市梅县区任区委书记。我对"梅县"二个字很熟悉,听习惯了,有亲切感,但当听到"梅县区"三个字时,感觉有点拗口、别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梅县是中国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县。过去的梅县是著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是客家人的中心。近代以来,梅县人才辈出,黄遵宪、林凤眠以及诸多大学的校长,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对外的影响力较大。蕉岭县 1958年曾并入梅县 ,我父母结婚的时候,结婚证发证单位是“梅县文福人民公社”,1961年,蕉岭又从梅县分离,成为独立的县建制。过去我家乡所在的地区称为梅县地区,地区是以梅县来命名的。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将原属于梅县的城区部分划为梅江区,其余区域仍然称为梅县;2013年底,梅州市扩大城区,又将当时的梅县改为梅县区。至此,梅县已经分裂成为梅江区和梅县区两部分,作为县级建制的梅县已经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多年前中国的大学也盛行改名。初看到中国传媒大学时,以为是新办的大学,好不容易才搞清楚其前身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广播学院,北京政法学院也改名为中国政法大学了。许多学院都希望"升级”为大学,最好前面还冠以“中国”,成为国字号。我不明白,难道挂国字号就比用地方命名牛逼吗?剑桥不过是个小镇,难道也要把剑桥大学改为大英帝国大学?再者,大学就比学院厉害么?麻省理工学院称为"学院",比哪个大学差?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学院名称,英语用institute,伦敦政经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学院英语用school,这两间学院,英语用institute和school,而不是用university,哪一点比大学差?照样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名字就是一个记号,一个用于辨识的符号。名字之下的主体的内涵才是实质。改名字并不能改变主体的实质内涵,所以也改变不了主体的形象与地位,更逃避不了主体的责任。有些人(公司、机构、地方等)试图利用改名达到某种目的,不管怎么改,茄子是还是那个茄子,土豆还是那个土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名字里包含了历史沉淀。名字承载着主体的连续性,特别是老字号,名字使用越久,其历史沉淀越丰富,主体越厚重,越受尊重。"梅县"这个名字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改名前后的历史尚有记忆,改名的影响不算大。但是,若干年之后,对于下一代人,可能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黄遵宪的故居梅县,也搞不清宋湘的故乡究竟是梅县还是梅县区,更不明白林风眠到底是梅县人还是梅江区人,容易造成混乱。就文化和历史传承而言,根据林迪效应理论,为了让“梅县”传承得更久远,就不应该改名。改名,把梅县的历史割断了,将历史名县给毁了。同样,当我在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看到“弼时”“开慧”两个地名的时候,觉得莫名的悲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怀念梅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9日于深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