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去了一趟漳州,觉得不写写,似乎有点对它不起。<div><br>从厦门初到漳州就有点后悔,“芗城”很陌生,据查“芗”为谷气、香草,这地方有啥好玩的?</div><div><br>第一天下午也是黄昏之前,我就去了芗城即漳州古城。</div><div><br>闽南的城市,曾为福建前线,特别容易被革命化改名。漳州最宽的马路,从中山公园东门至台湾路口段旧称马坪街,往南旧称断蛙池。民国八年,“定威将军”陈炯明将其改为定威北路和定威南路,北伐胜利后统称三民路。解放后人民政府竟改成风马牛不相及的延安路——呸!</div><div><br>古城的景象,让我慢慢忘却了对这路名的恶心感。</div><div><br>墙上的城市logo给我最初的愉悦,设计非常之好,粗放两笔如屋顶,“漳州”成窗,温馨家园。跟金门、泉州和鼓浪屿看到的老房子一样,这是闽南红。专业的说法是以红砖赤瓦、燕尾山墙、木石雕刻装饰为特征的民居建筑,也称闽南红砖建筑。<br>无论在哪个城市,老街是我们共同的故乡,有我们发之本能的亲切。就像对情人,百看不厌,漳州几天,古城不知来了几回。</div><div><br>第一次是浏览,随着人群走马观花,在文庙附近,进侨批馆,看文化馆,走东西桥亭即亭庙,拍汉服簪花女。好东西留着过年吃,我会再来的。</div><div><br>第二次来,首先目标是中山公园。</div><div><br>这里原为漳州府治衙门,有花园水池。公园正门50余米处有并不高大的华表。题文者:东面“博爱”孙中山,西面“互助”陈炯明,南面“平等”汪精卫,北面“自由”章炳麟。可谓名人云集。有美女们在此拍照,她们未必看得懂“自由”篆书,青春却无时不刻在追求自由。</div><div><br>原来,民国七年至九年,以陈炯明为总司令的援闽粤军在以漳州为中心的闽西南26县建立闽南护法区,为期两年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至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共产国际》称“漳州是中国南部革命的中心”。首善之区漳州的公园,新建有梅冈亭、喷水池、音乐亭、美术馆、球场、图书馆,还移法济寺的四尊石罗汉置于喷水池上。</div><div><br>民国十五年,北伐军东路军进占漳州,改名中山公园,废除陈炯明所撰碑文,代之何应钦所撰的《中山公园纪念亭记》。文占两面:“丙寅冬我军东征入漳距斯园落成既七载矣园故有碑陈氏仅叙其经营缔造之迹与夫华表亭馆诸胜而当日之所以克有斯园之故阙如也应钦戎马余闲谋及有众佥曰平淮西一役李愬功居多而寔能左右之者緊裴晋公之力故昌黎归美之斯园也功狗追杀固非昔之辟者所得私功人指示又岂今之来者所可没拽阙长绳沙石磨治责无旁贷矣光昭先总理之令典泐以遗训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兴义何应钦撰”。另两面为:“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本无标点,这是民国年间人人皆知的总理遗训。</div><div><br>原七星池前,中山纪念台有孙文铜像,台前开阔绿地是群众集会之所,正在进行中草药科普展览。穿过去,就是终结民国的标志性建筑了。</div><div><br>跟去年前年去的柳州、赣州一样,漳州是少不了解放碑的,都在公园。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第二年就修了解放纪念碑,后因中山公园改造而迁于梅山,现在看到的是一座解放纪念亭。与之不远是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一九五六年八月立。许多小孩子在附近玩耍,一点也不显得庄严肃穆,跟碑顶持枪战士一脸严峻形成强烈反差。每年烈士节,党政军机关就在这里举行仪式吧。</div><div><br></div> 漳州古城,所剩无几,这一片整体来说为清末民初遗产。文庙之大超出想象,泮池对面有武庙,其周围为龙眼营,很别致的名字。据说其地形比较隐蔽,陌生人很难找到,我却转悠到此无意间发现,也算一种缘分吧。<br><br>街口制作腊肠的气氛很有年味,晾晒架上花枝招展。墙上贴着大幅助建寺庙功德榜。龙眼不见,但见榕树。询问后寻去,龙眼营14号这座小庙,叫通元庙,竟是太平天国的侍王府,市级文保单位。有“庙讯”称其遭白蚁侵蚀,准备开年重修。细看此庙两边11字门联被凿已面目不清,而附近文革标语“毛主席万岁!”仍清晰可见。<br><br>漳州有谚“入城找不到龙骇瀛”。一条河沟上的桥,是漳州七阴八阳桥的第四条,称龙骇瀛桥。宋淳熙四年(1177年)时,桥下出现河水汹涌现象,时人认为 “龙奋其下”,故得名龙骇瀛,到清代读成谐音的龙眼营。这里原靠码头,人流物流畅通,曾有客栈二十几家,锦歌馆(歌仔馆)林立,到处箫笛弦管,充满闽南乡土气息。<br><br>沿石板小巷走进香港路,商贸气息扑面,两边骑楼,前店后厂或下铺上室,类似泉州所见格局。满街吹来民国风,可看到残留的店名招牌,有“顺福肉脯福员”、“秉源医院”、“鸿盛纸庄”、“源益纱庄”……我看得津津有味,如那年逛海口老街一样。忽然,眼前出现跨街的牌坊,不只一座,就是著名的尚书探花坊和三世宰贰坊,一明一清,都经历了民国百年。那年在潮州,痛感全城牌坊被毁,漳州能保存几座真是万幸。我徒生兴奋,拍照不少。转到台湾路,还看到六代承恩明牌坊,虽剩一半,也无比珍贵。<br><br>香港路和台湾路,我走过不下三次。<br><br>怀着对传统文化的虔敬,沉浸漳州古城。我走进西洋建筑的灯谜艺术博物馆,弄不懂“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竟是“绝妙好辞”的隐语。看到射虎亭的“桃花流水深千尺(谜底无与伦比)”等谜语而哑然失笑。我还走进文学馆拜访林语堂、许地山和杨骚,他们是漳州的骄傲,中国所谓大师,皆为民国出品。<br><br>“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河水流淌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去彩的变换。”林语堂写过“我的家乡漳州”。<br><br>我自然是要去看看漳州的河流。九龙江西溪段别称芗江,芗城因而得名,原是龙溪县城关。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入,城关遂得名漳州。这独立入海的河,不属任何水系,虽然只有60多公里,尽得风流。<br><br>去南山寺乘车来往的应是南山桥,我并没在意。去市博物馆走过的是芝山大桥,2022年通车,最为年轻。它的上游是 “西洋坪”大桥,十年后更名为水仙花大桥。去威镇阁看的是战备大桥。下面奔流的就是九龙江,说小一点,是西溪,漳州的母亲河。<br><br>附带说说,去威镇阁时看到冒白烟,以为是烧麦秸,近看方知是地热,温泉的祥瑞之地。威镇阁俗称八卦楼,明神宗成历六年(1578年),漳州知府罗青霄“撤城上旧楼,建层阁。” 同知罗拱宸造图施工,并赋联:“五名山两秀水城外风烟连海峤;真七儒三及第漳州文献甲闽瓯。”这是罗姓的骄傲,可惜阁楼紧锁而不能上。此阁屡废屡兴,“文革”期间被炮火炸塌,同时还有城西南龙文塔遭重创,可见漳州武斗之暴烈。70年代修“战备大桥”时威镇阁被拆除,20多年后移地重建,同时将原在腾龙山的龙文塔移建于城东鹤鸣山。我也不辞辛苦去登上那座新塔,对这两处牵强附会的假古董实在不敢恭维,也许相见不如怀念吧。<br><br><br> 碧波之上,走过南山桥,我发现下游有座平行的人行桥,遂前往观之。嗬,桥亭扯着横幅:“庆祝中国第一座中山桥100周年”,今年不是孙中山逝世百年吗,真是选日子不如撞日子,他跟这座桥有什么关系呢?<br><br>驻足看介绍,心头起浪潮。<br><br>此桥为漳州历史上第一座横跨九龙江的石桥,是通往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和广东潮汕的重要交通。宋绍兴年间(约1131年至1162年)为浮桥;嘉定初漳州知府薛扬祖改建石桥,时称通津桥;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洪水冲坏石墩再次修葺;民国14年(1925年)通津桥改建取名“中山桥”,因此,它是中国第一座中山桥。我记得兰州黄河铁桥也叫中山桥,网搜它晚命名了三年。<br><br>中山桥纪念亭为典型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典雅古朴、端庄大方、细部丰富。亭高九米,底径5米,平面呈六角型,亭边各有四级台阶,有6根罗马式圆柱,顶托六棱锥尖顶屋面,锥尖设有风向标,奉中六角巨柱,东西两面刻有中山桥三个大字,其余四面刻有何应钦所书《重建中山桥记》。细心的我,看到何应钦的名字被凿过涂的红漆。原来,文革中山桥改称“红卫兵桥”,要砸烂旧世界,何某自然在扫荡之列。问题是,红卫兵小将们怎么忘了去中山公园剔除他的“狗名”呢,这革命太不彻底了嘛?<br><br>漳州人还铭记着另一位姓孙的,叫孙宗蔡,原龙溪商会会长,民国十四年兼任旧桥改建董事会董事长,主持把木石结构改为钢筋水泥的中山桥。现桥头有他的半身座像,供人们向民国先贤追怀致敬。<br><br>我在江边徘徊很久,直到古城灯火阑珊。<br><br>漳州五桥同框,就此一锤定音。已知者有限,未知者无穷,唯情怀不散。漳州,恕我来得太晚,又走得匆匆。<br><br>“一席清风万岳云,送将华发得归身。” 宋人杨万里吟诗漳州,后两句我记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