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三十二)正月初七送火神

境由心造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正月初七,窗外的阳光浅浅淡淡地洒下,轻柔地拂过心房,唤醒了我沉睡在心底深处的记忆。刹那间,儿时正月初七送火神的场景,如汹涌潮水一般,毫无征兆地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鲁西南的农村,年,是一场盛大而又充满仪式感的狂欢。回溯到七十年代,那时的童年,过年的快乐,恰似村头老井里的水,源源不断,澄澈甘甜。而正月初七送火神,无疑是那段欢乐时光里最耀眼的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初七的午后,阳光还带着冬日独有的温和暖意,我和小伙伴们便按捺不住内心的雀跃,迫不及待地忙活起来。送火神,制作火神靶子最为关键。我们轻轻拿起干炊帚疙瘩,小心翼翼地将其破开,指尖触碰到那干燥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岁月沉淀的质朴。接着,裹上金黄的豆秸,淡淡的草香萦绕鼻尖,那是土地孕育的独特气息,是大自然给予的珍贵馈赠。再找来一根结实的柳棍作为把柄,用绳子一圈又一圈紧紧地捆绑起来,每一圈缠绕,都凝聚着我们的期待与专注。就这样,一个承载着我们希望的火神靶子大功告成。这制作的过程,满是期待与欢乐,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饱含着我们对这个古老年俗的敬畏,以及对新年最纯粹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太阳渐渐西沉,天边像是被大自然打翻了颜料盘,被染成了橙红色。我们怀揣着火神靶子,站在自家院子里,眼眸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随着一声响亮的呼喊,火柴划亮,火苗迅速蹿出,贪婪地舔舐着火神靶子,刹那间,火光冲天而起。我们紧紧握住柳棍,向着村外奋力飞奔而去。一路上,风声在耳边呼呼作响,仿佛在为我们加油助威,手中的火光肆意跳跃,映红了我们那一张张稚嫩且满是朝气的脸庞。</p> <p class="ql-block">村外的十字路口,是小伙伴们约定俗成的集聚地。当我们赶到时,那里早已燃起了熊熊大火。大家纷纷将手中的火神靶子扔向火堆,瞬间,火星四溅,好似一场盛大而华丽的烟火表演。夜色缓缓降临,一绺绺游动的火把,从村子的各个角落如百川归海般汇聚而来。那场景,从远处眺望,就像一条灵动舞动的火龙,蜿蜒在乡村的道路上,既壮观又无比美丽,让人移不开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围着火堆欢呼雀跃,清脆的笑声在夜空中久久回荡。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样纯粹的欢乐显得尤为珍贵,如同黑暗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的童年时光。送火神,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年俗,更是我们童年的欢乐密码,轻轻一触,便打开了那扇充满童趣与温暖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然而如今,送火神这样的传统年俗,在时代的变迁中不知不觉被遗忘在时光的角落,往昔正月初七的热闹场景一去不复返,传统文化传承也出现了难以弥补的断层。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制作火神靶子的欢声笑语,在记忆里愈发清晰,可现实中却再也拼凑不出那时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份浓浓的乡愁,只有在静静翻看布满岁月痕迹的老照片时,在与儿时伙伴拨通电话、听见熟悉声音的瞬间,才能稍稍得到慰藉。曾经的快乐与温暖,就像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短暂却又绚烂,只留下无尽的怅惘和怀念,成为我心底最柔软、也最珍视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