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碎片

浔小溪

<p class="ql-block">  年初六下午五点四十六分,G1481列车在渐次亮起的灯笼中滑入长沙南站。兔兔姐带上我,终于把搁浅了一年的梦圆上了。</p> <p class="ql-block">  一出地铁口,刚踏上黄兴路,我的鼻子就被臭豆腐“绑架”了。那味道,简直像是某个会整蛊的食仙把整个大长沙“臭卤甏”倒进了油锅里,还顺手撒了一把辣椒和蒜末。黑色的豆腐块在油锅里翻滚,仿佛在跳“臭美”舞,勾得我们不由自主地往烟火深处走去。路上,我忍不住想,这臭豆腐是不是长沙的“精神控制武器”,专门用来蛊惑游客的?走着走着,我们终于到了全季酒店,仿佛是从“臭豆腐的混沌深渊”里爬出来,重见天日。不过,我得承认,虽然鼻子受了点罪,但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了,看来臭豆腐的“阴谋”得逞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宾馆御下行李,迫不及待地出去吃晚饭。几家网红餐馆的号牌数字早已漫过天际,拐角处遇见茶颜悦色,要了两杯“幽兰拿铁”,边喝边伺机寻找合适的餐馆。双脚在五溪红小子的红灯笼下停住。</p><p class="ql-block"> 点了三道菜,第一道是醋爆鸡蛋,端上来时那褐色的酱汁还在白瓷盘里“咕嘟咕嘟”地冒泡。我筷子一挑,一块鸡蛋滑进嘴里,半凝固的蛋液裹着酸溜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上演了一场“开胃大戏”。</p><p class="ql-block"> 接着,服务员端来了一盘蒜泥小龙虾,堆得像个小火山。我把配搭的冷面塞进“火山口”,面条瞬间被蒜泥和小龙虾的香辣气“俘虏”,吃进嘴里时,那感觉就像是在舌尖上开了一场“蒜泥小龙虾狂欢派对”。</p> <p class="ql-block">  第二日中午十一点多,长沙的朋友瑶瑶和她的先生来接我们去长沙的“时光机”——文和友。一进门,仿佛被科幻片中的任意门传送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长沙街区。七层高的筒子楼上挂满了“红星饮食店”“大众录像厅”“婚姻介绍所”等褪色的招牌,楼道拐角的蜂窝煤堆上还落着“灰雪”,仿佛连灰尘都在怀旧。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文和友并不是什么历史地标,而是一个“假装很老”的沉浸式餐饮综合体,专治各种怀旧病。看来,长沙不仅辣得让人流泪,还能让人笑得肚子疼。</p> <p class="ql-block">  瑶瑶带我们从二楼到五楼参观,她先生去排队取号。半小时后,扛着三角旗的服务员引导我们入坐。瑶瑶为我们叫上了满桌地道的长沙菜。她还说这里的菜量少,怕不够吃。上菜啦!辣椒小炒肉在铝制“电饭锅”里滋滋冒油,酱板鸭的辣味渗进指缝,连一向不怕辣的兔兔姐,都“嘶哈嘶哈”吐着舌头了;葱油烧饼做成烧饼圈的样子。猪油拌饭米粒结实,喷香……</p> <p class="ql-block">午后,瑶瑶两口子带我们去湘江边打卡,一道暖阳斜斜铺在水面。我在江边慢慢走,看到“恰同学少年”几个字竟也生出几分豪情。对岸的桔子洲像片巨型版柳叶浮在江心,青年毛泽东雕像的轮廓十分清晰地入了我的镜头。江水蓝盈盈的,几艘白色游轮拖着细浪,偶尔传来游客兴奋的喊声。抬眼望,还可见远处隐隐约约的跨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  从湘江边出来,经过半小时车程在一处梧桐荫下停下,湘博灰白色调的阶梯式建筑群跃入眼帘。主楼形似层层叠起的古鼎,玻璃幕墙映着天光,青铜纹饰浮雕在墙面上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二楼的展厅是一部湖南人立体编年史。我主要参观了湖南的稻米生产史。毕竟清朝时流传着一句话:湖广熟,天下足。踏入三楼展厅的瞬间,暗蓝色光晕笼罩的展柜如同时空隧道。辛追夫人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在恒温箱中平置,据说只有49克重量,真的让现代工艺仍自叹弗如。</p> <p class="ql-block">  晚饭打卡长沙网红店——笨萝卜浏阳菜馆。兔兔姐手机取号时已达四百多号,她很淡定地和我在宾馆休息了两小时才出发的。现场已化身湘味剧场,四方八仙桌摆成战场,颇有吃席的感觉。翻台声、碰杯声、灶台爆炒声混成老长沙的烟火交响。钢盆盛着的家常味,比任何米其林榜单更滚烫鲜活。</p> <p class="ql-block">  第三日,登岳麓山。跟着一部分小众游人踩着山间的泥路向上。枯叶在脚下窸窣作响,山风掠过竹林时,整片竹海都簌簌地抖落细碎阳光。</p><p class="ql-block"> 半山腰的白墙青瓦渐渐显影,岳麓书院的门楣上悬着"惟楚有材"的匾额。过仪门时,忽觉青砖的温度比石阶暖些,许是千年文脉的余温犹在。穿越各个讲堂、斋舍之间,阅读每幅楹联,每块石碑,虽然脚步匆匆,但心中已徐徐升起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 转过回廊,忽闻幽幽梅香,却找不见那枝梅树,有些东西就是这样冥冥中在向你靠近。</p> <p class="ql-block">长沙最后一日,又回归到“吃的问题”上。这几天胡吃海喝,感觉还是瑶瑶带我们去文和友的那顿午餐口味最佳。临走之前,去同事提到的一家主营臭豆腐的店——“黑色经典”打卡,看着小哥从油锅里夹起来,戳破,淋汤汁,浇醮酱。咬一口,外焦里嫩,好像里面灌了豆腐花,兔兔姐说不是路边摊能比的。这家的糖油粑粑也很好吃,一口一个,满足!</p> <p class="ql-block">  G1444列车上,遇见湖南籍在杭工作的女士,问我对长沙印象如何。我脑子里迸出来的词是“黑色幽默”、“热辣滚烫”等等。此次行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亲眼所见长沙人的市井生活:凌晨五一广场霓虹未眠,文和友蒸腾着小龙虾的江湖气,岳麓山下飘来书卷香,锅铲裹着辣椒籽在巷陌翻飞,把娱乐精神熬成吊锅里的浓汤,每个毛孔都浸润着鲜活劲儿。我打江南来,认真地体验过,接下来我要回去过自己的生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路上她还</span>跟我聊起十多年前路边拦车,穷游内蒙、新疆等地的经历。我也跟着聊我的新疆之行,硬座38小时,一家三口抱了件空调被,滚在座位下就睡。就这样,磁场相吸的人互加了微信,等日后再见。我想,旅行的意义大约就在于各种时空交错中的相遇和体验。</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强调一句:感谢兔兔姐,大街上、地铁里手牵手的照顾,让我在任何时候不至于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2025.2.6日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