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赶场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我们生命最珍贵的记忆,成为灵魂深处永远的眷恋。对我而言,四川省南江县赶场镇,便是这样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我以自己是赶场人而深感自豪。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籍贯是四川省西充县,出生地是四川省南江县县城, 1974年,年幼的我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了赶场镇。那时的赶场,街道很小,却满是人间烟火的温暖。在这里,我开启了人生最初的成长旅程,从小学到高中,每一步都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儿时的玩伴,或是同窗共读的同学,或是朝夕相处的街邻,我们一起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老区公所里(现农贸市场位置)那些垒起的麻袋,是我们的秘密基地,钻地道战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早些年间,赶场还没有自来水,街道居民都是河边洗衣淘莱,幼年的我也常端着一大盆白莱,经过水巷子,来到河堤上淘菜,冬天小手冻得通红。记忆中家家都有地炉子,用铁搭钩吊起铁罐煮饭,鹿角垭产煤,用板车运至家来,去关山梁挖黄泥巴与煤炭兑起来打蜂窝煤,晚上用湿煤捂火,第二天捅开又是燃起的。夏天夜间蚊子多,街坊去福兴桥买蚊烟,两分钱一条,是用绵纸包裹锯木面加六六粉混合而成,约定时间一同点燃,熏燃后效果还可以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还有很多次红岩背石膏之行。凌晨二三点,街上便已人声鼎沸,大家打起火把,向着三十多里外的红岩背进发。一路上,经过火盘溪、高壁庵、泥石流、汤家垭、陡嘴子,最终到达水磨河。在那里装上石膏,再爬上陡嘴子,抵达汤家垭时,天色才刚刚亮起。那一路的艰辛与汗水,如今回忆起来,满是对年少时光的怀念,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赶场人的勤劳与坚韧。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赶场镇附近的那些小地名,西坝、沙滩子、楼上坡、转角塘、水车坝、熊家坝、秧田沟、枫香树坝、水文站……每一个名字都如同一个故事,串联起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这些地方,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承载着赶场的风土人情。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我又分回赶场中学工作了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我不仅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也与这片土地建立了更加深厚的情感联系。我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这里毕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心中满是欣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5年,我调往南江县城工作,但赶场镇始终是我心中的牵挂。每当遇到来自赶场的学生,一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仿佛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每次路过赶场,熟悉的乡音、熟悉的面孔,让我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从未改变。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是赶场人,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认同,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赶场镇的山水、人文、记忆,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赶场,我都将永远以自己是赶场人而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