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微课日修走进了曹文轩的《草房子》。以前我给同学们推荐过这本书,但书里是什么内容我真的不知道。只是知道阅读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重要,漫无目的的去推荐,可孩子们读到什么程度,自己心里根本没有数。孩子们来和我交流,我也只是搪塞、应付了是。慢慢的这种推荐也就失去了意义!于是我来到了远川,希望在这里能够取得“真经”。 《草房子》是曹文轩相当出名的一部著作。刚刚读到了第三章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虽然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但这里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管是秃鹤,还是纸月似乎在我的童年里都有相应的影子。同时这本书也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那个“油麻地”里有我们每个人的特殊记忆。如果我们能像秃鹤那样坚强,像纸月那样神奇的力量,或许我们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书中吸引我的还有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开篇就写了秃鹤所在的那个村子。种了许多枫树的小村子。每到秋后那枫叶一树一树的红起来,红的很耐看……这样的景物描写随处可见,也给故事增加了美感。 我在想我读完后找到了童年的感觉,那么现在的孩子读完后有怎样的感觉呢?是否能产生共鸣呢?从经历上来说肯定是不能的,因为现在的孩子沉迷于各种手机游戏,电子游戏,根本没有时间去河里趟趟水、去养鸽子……即便是有时间,老师、家长会让去趟水吗?出了安全问题谁负责呢?一时的假快乐会吞噬孩子的心灵。没有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当然不会形成自然带给他们的品质,想一想真的是很悲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草房子》,眼睛里莫名的湿润了。或许因为桑桑的病得到了医治;或许是因为温幼菊的坚强;或许是因为细马的担当;或许是因为杜小康的成长;或许是因为蒋一轮和白雀的错过;也或许因为纸月的力量;也或许是因为陆鹤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陆鹤作为故事出场的第一个人物,可见他的作用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那脑袋光滑的竟那么均匀,好像夜里也能亮起来一样。起初秃鹤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秃鹤越来越在意他的外在形象,越来越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于是一个重要的道具——帽子出场了。可是帽子的出场似乎并没有帮助秃鹤改变他尴尬的境地,反而增加了同学对他的注意对他的嘲笑。帽子的出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秃鹤也通过帽子这一道具获得了自信,从而接纳自己。三次扔帽子推动秃鹤的故事一步一步走向高潮。 一扔——扔掉自尊 秃鹤开始注意到老师们、女孩子们对他的嘲笑源于他的秃头。于是让爸爸买来帽子以便于遮“丑”,可是同学们从藏帽子——抢帽子——摘帽子——扔帽子一系列举动都表现了孩子们对秃鹤侮辱。秃鹤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意识:我就是秃头。怎么了,怎么了? 二扔——扔掉友情。 秃鹤在寻找机会报复这些侮辱他的人,于是在桑麻地小学汇演马上取得冠军的时候,他扔掉了帽子,扔掉了桑麻地小学的荣誉、扔掉了同学们的希望、同时也扔掉了同学们的友情。同学们都疏远他了,他孤独了。 三扔——扔掉自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秃鹤的秃头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经过秃鹤自己的努力,秃鹤参加的演出非常成功。这一次秃鹤哭了、桑桑哭了、所有人都哭了。这哭声有秃鹤的成长,有同学们的懊悔。秃鹤扔掉大盖帽的那一刻,他找回了自信,得到了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微课日修继续走进油麻地,走进纸月。作为第二个出场的人物,纸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她身上的力量感染着油麻地的其他人,特别是桑桑。《草房子》每一个章节都有不同的故事,可这每一个故事中都有桑桑,桑桑是一路成长一路蜕变,而桑桑的变化起源于纸月,纸月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引起他人的变化呢?我们要从对纸月的描述写开始。作者对纸月正面描写少之又少,几乎都是侧面描写,这样的描写对人物的塑造有怎样的好处呢?一、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桑桑和纸月第一次见面时,桑桑正在喂他的鸽子,通过桑桑的视角来凸显纸月文弱的性格特点。她被白鸽的突然起飞与那么强烈的翅响惊得紧紧楼住外婆的胳膊……通过蒋老师恨不得给纸月的大字簿土的每一个字都画上红色的圈、她会背古诗词、作文里有一般孩子根本不可能有的灵气与书卷气等等来突出纸月美好,而这一切的美好都是从他人的眼里或嘴里表达出来的,通过侧面描写塑造的纸月形象更深入人心。二、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对于纸月外貌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少之又少,“一张微仰着的脸,一对乌黑乌黑的眼睛”。桑桑的母亲一见到纸月就说:“这个小丫头,真体面”。纸月究竟长什么样?什么样叫体面呢?留给人美好的想象空间,或许你觉得大眼睛是美的,那么纸月就是大眼睛,你觉得小眼睛美她就长着小眼睛……留给人无限的遐想,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三、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有益补充。 纸月有一对乌黑乌黑的眼睛。这眼睛不但乌黑,而且还会说话。当桑桑到高墙偷麻雀时,纸月的眼睛说:“桑桑,你下来吧,下来吧!”;当桑桑从地里拔了萝卜就吃,这双眼睛好像在说:“桑桑不洗的萝卜也是吃的吗?……作者虽然没有太多的笔墨来描写这双眼睛,但是通过桑桑我们知道这双眼睛是会说话的,是有灵性的。 纸月是坚强的,她并没有因为坏孩子欺负而不去上学,也并没有因为路途遥远、天气不好而不上学!纸月是美好的,她能带给别人温暖!希望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纸月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微课日修走进杜小康的世界。杜小康,一个让所有油麻地孩子都羡慕的孩子,他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由于物质条件的富有而带有的那股傲劲儿,让油麻地里的孩子都对他都马首是瞻。 在《草房子》里有两个章节是描写杜小康的分别是红门(一)和红门(二)。红门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书上对红门做出了详细的描写:杜小康家有油麻地最高大也最结实的房子。后三间左两间,右两间,前面立起一道高墙连成一个大院。作者从房子的材质和空间的大小来说明杜小康家的富有,就不用说杜小康吃的、穿的、用的与别的孩子的不同了!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可是接下来的描写却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读者的脑海里,为了凸显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作者先写了其他孩子上厕所时的窘状,然后写杜小康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就有了一条皮带,所以他撒尿都会被孩子们投去羡慕的目光。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家里发生变故后能够重新的去生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作者在塑造杜小康形象的时候,选取了新颖的材料,让那个充满傲气的杜小康深入人心,这样的写作方法让我想起了鲁迅的《阿Q正传》里的阿Q,鲁迅为了突出阿Q的人物形象,特意写了阿Q被打后的自我安慰的情节,把阿Q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还有孔乙己,他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穿长衫的人,排出九枚大钱……这样新颖的选材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深刻的印在读者心里。 有点儿心疼杜小康,这种先甜后苦的生活,我真的是受不了。但杜小康能够承受住生活的压力,在困境中获得了重生。虽然他失去了富有的物质条件,但是他获得了精神上的富有。桑乔说也许他是油麻地小学最优秀的孩子。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让他改变的也许是那片芦苇荡、也许是红门、也或许是那永不消逝的油麻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道为什么《草房子》学到现在有一种莫名的伤感。秃鹤、纸月、杜小康再到今天的细马,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苦衷。如果我是他们其中的一个,绝对没有他们那样坚强、勇敢、乐观的去面对生活,或许早已沉沦。秃鹤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通过努力去赢得他人的尊重;纸月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而消极的生活,她总是以美好的形象去影响他人;杜小康虽然失去了物质生活。但是精神上得到了成长。好心疼他们,他们还只是个孩子呀! 为什么每一个人物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呢?这就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今天学习的细马,作者三次提到了细马的眍眼,这样的方式怎能不让读者记住这个孩子呢?一写写出细马的精神气 细马是邱二爷和邱二妈过继的孩子,所以当第一次描写细马的外貌时字里行间流露的就是满心的欢喜,双眼微扣,但亮得出奇。连那两颗大门牙都是大力气男人的象征了。二写写出细马的委屈 细马是南方的孩子,上学成绩不好、放羊还吃了豆苗、语言又沟通不了,这样的孩子邱二妈是不会喜欢的。所以邱二妈从他的眍眼里读出了心机。她认为细马是冲着他们家的财产来的。当一系列的矛盾转化为冲突的时候,邱二妈想赶走细马,细马也不愿意待在这个家里了。三写写出细马的担当 一场大雨冲垮了家产,也冲刷了人的心灵,善良的邱二爷和邱二妈,为了不连累细马还是决定送细马走,可是细马却不走了,他决定重新返回这个没有了家产的家。当邱二爷死后细马找了七天的邱二妈,那双眍眼又出现了,这次与上两次都不同,双眼更眍了、牙更大,但这更眍更大里,有了细马的担当,他要给邱二妈一个家。 同样是一双眼,作者描写了三次,情境的不同,作者要表达的也不同。事物的美丑是随着人的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p> <p class="ql-block">桑桑一个贯穿故事始终的一个角色,他既是他人世界里的旁观者,也是他人故事的参与者。他既没有秃鹤丑陋的外表,也没有纸月悲惨的身世,也没有杜小康家里由兴走向哀的经历,更没有细马的遭遇。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相貌一般、经历一般、身世一般、就连学习成绩也一般,不知道桑桑的成长经历,你们是不是也经历过,我是深有感触,其中桑桑把桑乔获奖的日记本都据为己有,并把印有公章的那页撕掉,这个故事情节我印象最深,因为曾经我也干过类似的事。我记得有一年我也记不清我获得一个什么证书,但是没有封皮,于是我就找来爸爸的证书,什么优秀共产党员呀,先进工作者呀等等,我挑了一个最好看的皮,给自己的证书弄上。天真的我以为老爹发现了不了,可是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老爹发现后并没有批评我,但是眼神立刻黯淡下来,虽然没说什么,但我还是很害怕。那双眼睛在我脑海里时刻浮现。无奈之下,我把封皮物归原主。我老爹看重这些荣誉,那是他努力工作的痕迹,所以我特别能理解桑乔。桑桑的成长也离不开桑乔的影响。 其实桑桑是我们大多数孩子的缩影,虽然顽皮、虚荣、懦弱,但是他善良、讲义气,生病之后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愿意为别人去付出一切,并且发现了自己身边的美好。也许只有人在面对生死的时候才会豁然开朗。我们一直都被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爱包裹着,只是我们不去留意。看见美好就是成长,心灵的成长。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足以点亮我们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草房子》最后一讲,几天的学习让我深深的爱上了油麻地,爱上了那里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爱上了那里善良淳朴的村民,甚至还有那油麻地里的一草一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因为油麻地里的风土人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书中对环境描写特别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描写,在文中起到衬托和渲染的作用。书中对油麻地小学环境的描写、桑桑家纸月第一次出现时候等等都有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分析一下桑乔的人物形象。书里似乎对桑乔的描写并不多,但是我觉得有必要让小读者感受一下。前面几讲都主要分析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那么分析桑乔的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分析,桑乔桥有三个身份:一是油麻地小学的校长,二是桑桑的爸爸,三就是他就是桑乔。这三个身份,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细细品味《草房子》这些人物,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比如蒋一伦和白雀最终失去此次;温幼菊长期与药罐为伴;桑桑得了绝症,只是到了最后的时刻才复生;秦大奶奶既寡且独;邱二爷无后代,住房被淹没,又得绝症死去;邱二妈精神失常;杜小康家遭破产,纸月不知生父为谁,孤苦伶仃地与奶奶为伴,最后不知道下落……这些情节有一种沉重的东西,会压在我们心头,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又想起了那句“即使在黑的夜也会过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