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小鹿:13807213</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文字:小鹿原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音乐:美篇曲库<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莫言在《小时候的年》的文章里,重点书写过年时的吃食,书写食物中所包含的寓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所在。关于春节过年,作家东西认为“和劳累节俭以素食为主的大多数日子比起来,和鸡飞狗跳争吵不休呵斥声不断的大多数日子比起来,春节的生活有点梦幻,仿佛依然是生活的演绎,但我却从它的演绎中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样貌,即看到了我们憧憬的生活样板⋯”我非常共情于上述两位作家关于春节过年的描述,尤其对于过年餐食中每一道菜点所蕴含的欢乐、好运、团圆、和谐的吉祥含义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是从我懂事有记忆起就刻印在我脑海里的东西。如过年年夜饭吃的豆腐代表福气、黄豆芽代表如意、菠菜代表健康、蛋饺代表元宝、红烧鱼块代表年年有余等;而正月初一早晨替代早餐的那碗甜汤圆,则代表了家人团聚和生活甜蜜持久的寓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正月初一的那碗替代早餐的甜汤圆,是从我懂事有记忆起,一直延续到如今从没改变的正月初一当早餐习惯。不同处只是烹饪汤圆时配加的辅助食材有不同而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时候正月初一早晨的那碗甜汤圆食材构成虽简单,却是我可以吃得随性而倍觉甜蜜、让我开心的美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年,腊月一到。忙完一年农事的父母,就开始为过年准备了。彻底打扫屋子、洗晒干净床上用品、归整有序摆放好四季用衣物等。完成如上家务,父母要花费掉腊月的四分之一时间。余下的四分之三时间,父母用于过年食物的置办。父亲要步行单程1小时去街上,把凭票供应的过年用食材买回家;父母一起要把蒸糕和做团圆的糯、梗米粉按比例备办好;家里分到的来自于小队干塘的年鱼及杀年猪分到的猪肉,父母把它们清理洗净后,搁屋檐下晾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母用上述当年准备的春节过年食材,烹饪加工好的一道道应景食品,大多数菜品是看菜(尤其荤菜,要招待完亲戚后,有剩余我们才可以分享到。)唯有正月初一的那碗甜汤圆,是我们小孩子也上阵帮忙做的新年食品,且不限制我们吃,而成了我味蕾上抹不去的甜美追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正月初一那碗甜汤圆的出笼,一般要经过半个月时断时续的准备过程。 腊月半左右,母亲就会把4份糯米、6份梗米配够蒸糕和做汤圆的量。凑大晴天,母亲把梗糯混合米,装竹淘箩里,分几趟去河边洗干净,沥干水分后,摊开在竹匾里,放砖场上阳光充足地方、搁高处晒上一天。晒的过程中,母亲也经常会用手去翻晒。一天晾晒下来,父亲用手摩挲米粒感觉水分,觉得水分干得差不多了,第二天就会把混合米送加工场,把它们加工成蒸糕和做汤圆用的米粉。米粉加工回家后,母亲会取出一小部分,备做汤圆用。到年三十那段时间里,母亲会找时间去地里摘得麦叶子做成青汁。年三十晚上,我们祭过祖先,吃完年夜饭、收拾洗归完餐具后,就开始全家上阵搓汤圆。母亲揉成一团白色粉团后,再用麦青汁去揉一青粉团。母亲去揉青粉团时,父亲便把母亲刚揉好的白色粉团揪成均匀的粉粒,放在我们围坐前的空小竹匾里,让我们姐弟三两个粉粒一拿,放小手里搓圆后回放到竹匾里。父亲看我们搓圆子有了一定数量后,会停下他手上的活,拿起我们搓放圆子的小竹匾,顺逆时针般转动让竹匾里的圆子滚动不已。我们和父母一起搓好小圆子后,父母还要忙碌一会儿,我们小孩子就上床睡觉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一早,父亲早早地起床把甜汤圆做好了,才喊母亲起床。母亲起床梳洗、换上整洁的衣服后,去灶间,从煮好的甜汤圆锅里先盛2小碗,一碗搁灶君前、一碗搁供奉祖宗位前。然后,父亲才把我们五口人的甜汤圆一碗碗盛满,放堂屋的八仙台上凉着,再喊我们起床吃正月初一的早餐甜汤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起床梳洗好,换上新衣服,坐下先吃一口甜汤圆,觉得温度不烫嘴,立即大口大口地把一碗红糖青白汤圆吃下肚子。父母看我们那样的吃相,会笑眯眯劝我们慢点吃,说锅里有的是,这不是限制你们吃的年菜,但你们也不能吃撑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一碗有记忆起在正月初一早餐吃的甜汤圆,伴随着我此后的每一年。那碗甜汤圆在一年年岁月更迭中,汤圆碗内以圆子为主、后加以红枣、桂圆、莲心、百合等辅助讨吉利食材越来越丰富,圆子的颜色也色彩缤纷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碗正月初一早晨的甜汤圆搭配食材的演变,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当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殷实、且我有时间、有能力可以让父亲吃配料食材更为丰富的甜汤圆时,父亲离去10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父亲离去那年后的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每当我端起甜汤圆,我自然会想到了无法与我们再团圆的父亲,更想到了父亲当年用一碗甜汤圆,要我们亲人手足间要团结协作,共创温馨、和谐、常团圆于美好家园的祈愿;想到了父亲对节日、对祖先用仪式表达的那份敬畏,让我们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以获得自己踏实奋斗后家业持续行稳致远的坚实依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