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个寒假,有三件事情值得分享,一是陪孩子在除夕夜看春晚,二是在大年初一使用了deepseek这个软件,三是认真阅读《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这本书。这三件事情其实都与“核心素养”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清楚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更是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在智能时代,知识获取变得空前便捷,但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却显得愈发重要。语文教学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帮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创造力的人。</p><p class="ql-block"> 从春晚看核心素养的时代意义,我们就会发现,今年的春晚以“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为主题,展现了智能时代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例如,节目中运用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造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同时,传统文化元素如戏曲、书法、诗词等也贯穿始终,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 这些内容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启示:首先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比如春晚主持人流畅的语言表达和精准的台词设计,展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智能时代依然能够用语言传递思想、沟通情感。其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春晚节目通过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与思考力。这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和创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次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春晚的舞台设计、音乐和舞蹈展现了极高的审美水准。语文教学也应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他们创造美、表达美。最后是文化传承与理解:春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彰显了文化自信。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革命文化,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要尊重人类多元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改变教育的形态。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就挑战而言,智能工具可能削弱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文化认同感的淡化。与挑战并存的机遇则是智能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作品,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这些感受,在大年初一使用deepseek之后,我是深有感触的。</p><p class="ql-block"> 既然“语文核心素养”那么重要,那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到底有哪些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这本书里提到的教学案例就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比如要注重语言实践:书中列举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通过呈现的教学案例就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到了孩子学习内容与学习行为的一致性,尤其是“为喜爱的草木写汉字小传”让孩子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到了汉字符号与植物之间的联系,培养了提升喜爱植物、热爱汉字的情感和审美趣味。除了书中的案例之外,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一次辩论、一次演讲、一次写作等活动,其实都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教学中,除了注重实践性,其实培养学习高阶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和创新。恰当融入审美教育,通过书本阅读、文学鉴赏、艺术创作等活动,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的能力。再比如强化文化认同,通过经典诵读、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善用智能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丰富我们的教学形式,但实现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核心就是要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p><p class="ql-block">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素养的培育。在智能时代,我们更应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帮助学生成为有语言能力、有思维能力、有审美情趣、有文化底蕴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