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相城区太平街道,旧称“荻溪”。太平老街北浜边,矗立着六只圆形建筑,这是以前存放粮食的谷仓,过去这里就叫荻溪仓。《相城小志》记载:“荻溪仓向在太平桥今移苏城”。荻溪仓始建于明代,是储备官粮的仓库。粮仓所在地必须交通便利,这里水网交错,东临阳澄湖,粮仓南面是一片开阔的水域,叫做“济民塘”,实际是河网交叉处,可以停泊多艘运粮船,在水运作为主要大宗货物运输工作的时代,这里是粮仓的绝好选址,所以一直用到了上世纪末。现在看到的六座砖砌圆仓,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p><p class="ql-block">有河网就有古桥,粮仓东的利民桥,始建于晋代,《长洲县志》记载:“苏州娄门外利民桥于南宋嘉泰三年重建”,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古籍记载这是一座单孔花岗石拱桥。不过现在能看到的是钢筋水泥桥,这是现代重建的结果,古桥荡然无存,只留下“利民桥”这个名字,入选相城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粮仓南的太平桥,也是同样情况。今天的太平街道,地名就来自于这座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的古桥,太平桥于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单孔石梁式平桥。2000年再次重修后,原来的花岗岩条石被钢筋水泥取代,桥上的石雕波浪图纹、八卦图纹也与石桥一起被抛弃,徒留古桥名“太平桥”。</p> <p class="ql-block">有没有幸存的古桥呢?真有,一座名为凤凰桥的宋代古桥,因为地处偏僻的村庄,没有被拆除重建。凤凰桥离粮仓很远,步行约需半小时,在常台高速东侧的一条乡间小路上,是一座单孔石梁式古桥。古桥的基本结构没有遭遇毁灭性的破坏,但是桥面的三块条石的中间那条被铺上了水泥,两侧的两块武康石被打了孔,安装了铁栏杆。所幸1986年它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桥东西各7米,南北至桥堍外4米。今后应当不会再被随意拆建改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凤凰桥堍的铭牌上写着:“凤凰桥位于相城区太平街道旺巷村(旧称荻扁)”。荻扁,好熟悉的名字,曾在《苏州诗词三百首》中背诵过明代徐有贞的诗《滞雨夜宿相城荻扁村寄陈孟贤》:</p><p class="ql-block">江风吹雨阻行舟,薄暮孤村且暂留</p><p class="ql-block">回首那堪望君处,白云只在水西头</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明代文人常来荻扁,沈周、祝枝山、唐伯虎等都在这里留下过诗文。这是一个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原因在于本地的第一家族王氏。</p> <p class="ql-block">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的大臣,殿帅府太尉、柱国太傅(国防部长兼帝师)王皋,护驾南渡,驻跸平江府(苏州城)。</p><p class="ql-block">这位王皋出生名门,范成大的《子高公传》上说,“公讳皋字子高,汴之开封人,以太师、中书令魏国文正公旦为曾祖,以工部尚书懿敏公素为祖。而懿敏之四子太常公巩,则公父也。”</p><p class="ql-block">王皋是全家跟随宋室一起南逃的,迁移中,王皋深感拖家带口随军行动不便,就向宋高宗请了三天家安置家眷。他驾小船在苏州城周围察访风水宝地,发现荻扁村“滨河控海,水土深厚”,就把家族留在荻扁起屋安家。自己继续护送高宗南行,先到明州(宁波),后定都临安。绍兴三年(1133),王皋辞官回到荻扁隐居。</p><p class="ql-block">王皋故居门口立的石碑上写着“三槐堂三沙王氏家风馆”,这块碑上有两个故事。</p><p class="ql-block">三沙王氏,得名于王皋的三个儿子。长子王易,袭授太尉,徙太仓为东沙支祖;二儿子王铎,官至检校尚书郎,守荻扁父业,为中沙支祖;小儿子王胤,官至显谟阁学士,徙无锡为西沙支祖,合称三沙王氏。</p><p class="ql-block">三槐堂,见于《宋史 王祐传》。王祐是王皋的高祖父,他是宋太祖时期的名臣,曾在自家庭院中种下三棵槐树,并对儿子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王氏遂以“三槐堂”为家族堂号。</p><p class="ql-block">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应王皋的爸爸王巩之请,写过一篇《三槐堂铭》:“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三槐堂因大文豪的加持声名远扬,全国各地都有三槐堂王氏分支。王祐是三槐堂王氏的始祖,王皋则是三槐堂的分支三沙王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荻扁王家的宅第内,有槐庆堂、燕翼堂等厅堂。明初文人张洪为王家写过《槐庆堂记》,说王氏家族“君子论世泽之深固,莫大乎根源也,根之固者,其叶必茂,源之深者,其流必长;而前人是以启之,后人是以承之”。祝枝山也曾为王家写过《燕翼堂记》。</p><p class="ql-block">王皋故居,其实都是新建古董,但王氏家族在太平是有实物留下的。位于太平老街北浜北岸9号的太平禅寺天王堂,是三槐堂三沙王氏中沙支家祠旧址,基本为宋元旧时屋架,进祠堂门有一块长1米,宽0.8米的踏石,上刻“实面”二字,为王氏宗祠故物。踏石不太引人注意,但祠前的古银杏,却是王氏家族千年兴衰的见证。这棵古银杏是苏州现存树形最大的古树名木,每年秋季是观赏银杏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太平老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荻溪文史馆两楼,陈列着历代文人为荻扁村和王氏家族留下的诗文。徐有贞的《滞雨夜宿相城荻扁村寄陈孟贤》也在其中,可惜最后一个字是白字,诗不成韵。呜呼休哉(苏轼《三槐堂记》最后一句)!</p><p class="ql-block">2025.2.2.太平老街游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