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界各民族都一样,文学的出现早于文字,上古历史传说都是先口耳相传,几千年后才编纂成集,比如中国的《山海经》,女娲、黄帝、蚩尤这些上古传说发生时间距今5000年以上,而《山海经》成书于东周时期,距今2000多年,二者间隔几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怎样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用现代文学的标准来评判一下古希腊的巨著《荷马史诗》,然后对比去衡量一下中国的巨著《山海经》,以及与《荷马史诗》同一时期创作的《诗经》,大家看看结果如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民间艺人将上古历史编成诗歌吟唱,再由民间歌手口耳相传,若干世纪后编纂成集。古希腊图书业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有专门的抄工负责图书复制,目前幸存下来的古希腊著作,年代最早的是公元前4世纪,文字载体是莎草纸,在希腊化时期,埃及曾限制纸草的出口,莎草纸替代品“皮纸”才应运而生,但几个世纪后才经常性用于图书,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皮纸书籍是《克里特人》残卷,现收藏于德国柏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便如此,很多人也怀疑莎草纸的真相(大家自己可以上网去查询),以及用于书写的工具和墨水,因为当时只有中国人发明了可以永久保存而不褪色的书写工具和墨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讲述了特洛伊战争,仅仅是两个城邦直接的一场冲突而已,放在中国就是一次大规模械斗而已,怎么就成了西方历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哪怕西方学者也不相信里面的东西,因为史诗里面一切都是神明决定的,宙斯雅典娜维纳斯才是战争主导者,人类都是蝼蚁,按照神明的吩咐飞蛾扑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欧洲人为了宣扬其古代历史的悠久与伟大,创造了大量没有考古资料证实的人物与故事,只能算是虚构故事。最大可能还是欧洲人在12世纪之后的创作文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希腊文学巨著</span>《荷马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汇编成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以扬抑格六音步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伊利亚特》讲述的是特洛伊十年战争中最后一年的故事,始于希腊英雄、将领阿喀琉斯的怒火,终结于怜悯,因为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的父亲、特洛伊国王达成短暂的和解。《奥德赛》以倒叙的方式,讲述足智多谋的英雄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伊之后,在率领军队归航途中遭受各种磨难,十年漂泊,历经艰辛,终于回到家乡,击杀求婚人,最终一家团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不但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反映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历史,展现了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很高价值。这部史诗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这两部史诗以其鲜明的希腊风格、宏大的规模、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极高的艺术品位,逐渐形成了跨越城邦的影响力,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何《荷马史诗》被称为“希腊圣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利亚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利亚特》(希腊语:ΙΛΙΑΣ,Ilias,Iliad,又译《伊利昂记》《伊利亚特》) 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Homer,约前9世纪—前8世纪)所作史诗。《伊利亚特》全诗共15,693行,分为24卷,主要内容是叙述特洛伊战争。在“人民的国王”阿迦门农的率领下,由各地士兵和舰队组成的希腊联军经历周折抵达并登陆特洛伊的海岸,但在战争的前九年,战争一直僵持不下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在第十年,阿迦门农因为自身的决策失误使得希腊联军受损,并与前来劝说的的阿基琉斯在内的希腊各联邦首领们起了争执,剧烈争吵中阿迦门农决定收回亦即抢走阿基琉斯包括其女伴在内的所有战利品,这就使得阿基琉斯受辱愤而拒绝出战。而特洛伊人在其首领“头戴闪亮铜盔”的赫克托尔的带领下不断取得胜利,甚至一度兵抵希腊联军的海船防线和大本营,烧毁战船,即将把希腊联军赶回大海。赫克托尔在战争搏斗中击杀了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之后,阿基琉斯怒而终于决定披挂上阵,在重回战场后抵住了特洛伊人的进攻并且杀了赫克托尔,而阿基琉斯也战死疆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是西方文明源头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整个西方的经典之一。作为重量级的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其叙事方法,对后来欧洲叙事诗,乃至再后来的小说叙事方式和技巧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04年,以史诗《伊利亚特》为蓝本的电影《特洛伊》上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德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德赛》(希腊语:ΟΔΥΣΣΕΙΑ,转写:Odýsseia,又译《奥狄赛》《奥德修纪》或《奥德赛飘流记》)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另一部是《伊利亚特》,统称《荷马史诗》)。《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是讲述奥德修斯事迹的故事。《奥德赛》共12000多行,也分为24卷,主要讲述的是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以奥德修斯幸运归返家乡为转折点,全诗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特洛伊战争胜利后,奥德修斯被迫漂泊数十年,遭遇种种挫折的艰苦经历。后半部分则讲述了奥德修斯返回家乡后,在神明的指引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他人的协助,最终完成复仇的故事。诗人把奥德修斯的10年海上历险,用倒叙的手法放在他临到家前40多天的时间里来描述。这10年惊心动魄的经历,包含了许多远古的神话,反映出经幻想加工过的自然现象以及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和胜利。第9卷中所写的奥德修斯用计制胜巨人族波吕斐摩斯的故事,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这部史诗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是除《吉尔伽美什史诗》和《伊利亚特》外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总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步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它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妻子珀涅罗团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和《荷马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是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很高价值。这部史诗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这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不免带有局限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在古希腊各地广为传诵。许许多多游荡于希腊世界的说唱艺人、吟游诗人都乐此不疲,从而使之代代相传,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的两部光辉诗篇《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便取材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详解特洛伊之战,神祇做局凡人买单,这就是荷马史诗中的黑暗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谨,是西方第一部重要文学作品,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荷马也被称为欧洲四大史诗诗人之一或之首(另外三人为维吉尔、但丁、约翰·弥尔顿),维克多·雨果在《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一文中写道:“世界诞生,荷马高歌。他是迎来这曙光的鸟。(Le monde naît, Homère chante. C'est l'oiseau cette aurore.)荷马史诗不但文学价值极高,也是古希腊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的唯一文字史料,反映了迈锡尼文明,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也作《奥德修记》或《奥德修纪》)两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利亚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利亚特》叙述阿开亚人的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因特洛伊城又名伊利昂(Ilium),故名《伊利亚特》。史诗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主题,以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基琉斯的争吵为楔入点,集中地描写了战争最后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围城的最后一年,阿伽门农与阿波罗祭司的矛盾招致军中瘟疫,在为此召开的会议上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争吵愤其辱己尊严,拒绝再为联军出战。此后经过诸多激烈交战,希腊方一度陷入不利,阿喀琉斯的好友(或兼爱人)代其出战战死,以此为契阿喀琉斯重返战场,并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决斗,取得胜利。接着阿喀琉斯为挚友举行了葬礼。在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哀求下赫克托尔的尸体被赎回,也举行了葬礼。而《伊利亚特》的故事至此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德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德赛》叙述伊萨卡(Ithaca)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因得罪了海神,受神祇捉弄,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萨卡及邻国的权贵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珀涅罗珀(Penelope)求婚,迫她改嫁。珀涅罗珀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萨卡的权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梗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艺术技巧或者从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它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一直享有最高的地位。从公元前 8、7世纪起,就已经有许多希腊诗人摹仿它,公认它是文学的楷模。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从前,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有一座特洛伊人的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总称为阿开亚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尔戈斯人或达那亚人;阿开亚人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首。伊利昂的二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和墨涅拉奥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两人私奔逃回伊利昂。阿开亚人非常气愤,便由墨涅拉奥斯之兄——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倡议,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共同讨伐特洛伊人。他们调集一千多艘船只,渡过爱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历时9年都没有把这座王都攻下来。到了第10年,阿伽门农和阿开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阿基琉斯因为争夺一个女子,而爆发了矛盾,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战争第10年最后的51天的事情。由于阿开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他们无法战胜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边,抵挡不住伊利昂大王子赫克托尔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希望同阿基琉斯和解,请他参加战斗,但遭到拒绝。阿基琉斯的密友及爱人帕特洛克罗斯看到阿开亚人将要全军覆灭,便借了阿基琉斯的盔甲去战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阿基琉斯感到十分悲痛,决心出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并把赫克托尔的尸首带走。伊利昂的老王普里阿摩斯到阿基琉斯的营帐去赎取赫克托尔的尸首,暂时休战,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伊利亚特》这部围绕伊利昂城的战斗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尔的死为止,可是据《奥德赛》和古代希腊的其他作品的描写,围绕伊利昂城的战争还继续打了很久。后来阿基琉斯被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凯亚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领埃阿斯和最有智谋的首领奥德修斯争夺阿基琉斯的盔甲。然而,埃阿斯被酒神狄俄尼索斯附身,失去理智,奥德修斯取得了胜利。前者清醒后觉得羞辱而自杀。最后奥德修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马拖进城,结果阿凯亚人里应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结束了这场历时十余年的战争。史称木马记。离开本国很久的阿开亚首领们纷纷回国,奥德修斯也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他的故乡伊塔克出发。从这里就开始了以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为中心的另一部史诗《奥德赛》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德修斯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诗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天神们在奥德修斯已经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决定让他返回故乡伊塔克。这时奥德修斯在家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出去打听他的长期失踪的父亲的消息。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10年不归,一定已经死去。当地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珀涅罗珀,珀涅罗珀百般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他能生还。他回家的途中,似乎就注定一路坎坷,奥德修斯在这10年间经历了许多: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9年间的海上历险,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故乡。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大吃大喝。奥德修斯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所有的求婚人,和妻子重新团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样,古希腊上古时代的历史也都是以传说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记忆之中的,稍后又以史诗的形式在人们中间口耳相传。它们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腊史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其实并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保留在全体希腊人记忆中的历史。特洛伊战争结束以后,一些希腊城邦的民间歌手和民间艺人就将希腊人在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胜利的经过编成歌词、在公众集会的场合吟唱。这些故事由民间歌手口耳相传,历经几个世纪、经过不断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马手里被删定为两大部分,成为定型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当皮西特拉图(Pisistratus,约公元前605年~527年)在雅典执政时,它才被最后用文字固定了下来。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荷马史诗》,是公元前3至2世纪由亚力山大里亚的学者们编订过的作品。1795年,德国学者沃尔夫沿着这一思路对史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而断言,史诗的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诗歌由歌手们演唱,后经多次整理加工,它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后来,沃尔夫的同胞拉赫曼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短歌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这些短歌的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经过荷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纪和七世纪,逐渐定型成为一部宏大的战争传说,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到公元前三世纪和二世纪,又经亚里山大里亚学者编订,各部为24卷。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掺杂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腊人的全民性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间文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雄史诗中的内容描写都充满了神话传奇色彩。《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统,就是具有神所赋予的力量。他们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往往就能够决定历史的变化方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史诗所宣扬的是一种英雄史观。只不过英雄史诗中表现出来的英雄史观与后来西方社会中的英雄史观是不同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一方面是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许多世纪里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保存了远古文化的真实、自然的特色。同时表明在远古地中海东部早期这个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学曾达到相当高度的繁荣。史诗开始用文字流传下来之后,又经过许多世纪的加工润色,才成为现在的定本。这种特殊优越条件是与古代爱琴海文明以及后日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几百年间奴隶制文化的繁荣分不开的。它既是古老的民间流传的史诗,又是达到高度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圣的荷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文学巨著,它反映了古希腊史前时代的生活面貌,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它那独特精湛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欧洲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搜集、整理而成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其内容来源于古代歌谣、神话故事和英雄史诗等,而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和神话故事则是这部史诗的主要来源。《伊利亚特》描写特洛亚战争的故事,《奥德塞》则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亚战争后还乡途中的惊险故事。因此,两部史诗在内容上是各自独立和互有关联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雄史诗都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的。《荷马史诗》就向我们展示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以及希腊人从氏族公社进入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形态。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在从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暴力干扰;古希腊的国家组织纯粹是通过私有财产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直接从氏族公社中产生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结合神话传说,广泛地反映出当时希腊社会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希腊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历史上常把这一时期称之为“荷马时代”,并且主要根据史诗提供的材料来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比如经济上,土地归公社所有,但私有制正在形成,人们生活在“民族胞族——部落”的父系民族组织中,阿客琉斯、俄底修斯等都是拥有私有财产的部落首领。铁器的使用已经开始,人们运用铁制的农具和兵器生产劳动和战斗。史诗中有关于匠神和锻工场所的描写,显示出当时金属制作工艺的技术水平。政治生活上,实行的是军事民主制,由民众大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但这种“民主”已经逐渐流于形式,阶级分化已较明显,部落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出现了奴隶的占有和买卖。在其它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史诗中也有比较广泛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作品主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歌颂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诗的主题思想是歌颂氏族社会的英雄,因而只要代表氏族理想的英雄,不管属于战争的哪一方,都在歌颂之列。《伊利亚特》的基调是把战争看成正当、合理、伟大的事业,但同时又描写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人民的厌战反战情绪,并通过英雄们的凄惨结局,隐约地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奥德赛》是歌颂英雄们在与大自然和社会作斗争中,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和坚强乐观的精神。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很高价值。这部史诗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雄史诗用神奇的笔调描写英雄的形象、突出英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目的并不是贬低大众,而恰恰是为了抬高作为那些英雄的子孙们的希腊人,是为了抬高那些创作和传播英雄业绩的人们本身。因为一个有着英雄祖先的民族是值得自豪的。英雄史诗之所以能够长期而广泛地流传,并不仅仅在于它能娱人耳目,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发人们的心智、鼓舞人们的斗志、引导人们缅怀祖先的英雄业绩、继承和发扬祖先的荣光、象英雄的祖先那样去进行生存斗争。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都竞相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尊为自己的祖先,甚至连荷马本人也成了各城邦争夺和崇拜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荷马史诗》中,已经出现了古希腊人关于“历史”的最初概念,而且在一些篇章中还出现了表示“历史”概念的词语。尽管这个词语在史诗中使用时的含义并不确定,但是它至少已经包括了这样的意思,即:通过对目击者提供的证词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事实真相。后来希腊语中的“历史”一词,就是直接从这个含义上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继此而来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荷马史诗》于是成了“希腊的圣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人为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史诗中,我们还可看到以人为本思想的反映,赞美人的智慧,嘲笑神的邪恶,赞美、歌颂人间,蔑视上天。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又常常是同歌颂民族贵族英雄主义相结合的。恩格斯曾经指出,全部《伊利亚特》是以阿客琉斯和阿伽门农争夺一个女奴的纠纷为中心的。掠夺光荣,敢于掠夺者才是英雄,这种思想倾向显然适合当时奴隶主贵族的胃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手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利亚特》古卷基本采用古老的伊俄尼亚方言,亦包含许多伊奥尼亚方言的用语,变化及语法特征,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慕凯奈时代。此外,阿尔卡地亚——塞浦路斯方言也留下了它的足迹。很明显,这场战争处于远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liad,即《伊利亚特》意为“关于伊利昂的故事”或“伊利昂纪”,作为诗名,最早见于希罗多德的著作,《伊利亚特》因荷马的整理而显示出在古语言方面珍贵的研究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作修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是一位功底深厚、想象丰富、善于创新的语言大师。《伊利亚特》词章华丽,妙语迭出,精彩、生动的用词和比喻俯拾皆是。荷马知用暗喻(如“战斗的屏障”喻善战的壮勇、“羊群的母亲”喻山地),但却更为熟悉,也更善使用明喻。</p> <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的形成,并非一人一时,而是经历了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八世纪共四百多年的历史,以迈锡尼时代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歌谣传说为基础,经过包括荷马这类盲人行吟者的传唱加工,公元前六世纪前后,由亚历山大里亚博学院中的学者编辑成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海经》的成书经历也差不多,西汉刘秀在《上〈山海经〉表》中提到《山海经》是由大禹和伯益编著,而事实上《山海经》成书并非一人一时,而是数千年民间口耳相传,不断演变,最终于东周时期形成文字,并经后人不断修改增订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仅仅从写作年代来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荷马史诗》与《诗经》处于同一年代,而晚于《山海经》。</span></p> <p class="ql-block">在谈《山海经》之前,简单谈谈与《荷马史诗》同一时期写作的《诗经》。</p> <p class="ql-block">《诗经》的年代跨度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这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而没有内容。</p> <p class="ql-block">《诗经》:古代中国文学的文化宝库与情感表达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说到《诗经》,很多人可能会问,它到底有多少篇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诗经》的结构和篇章划分有其独特的逻辑和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经》共有311篇。这些诗篇大致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咱们聊聊“风”。这个部分包含了160篇诗歌,主要是各地方的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诗歌大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和社会风貌。比如说,很多《诗经》中的民歌就描绘了田间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可以想象,那时候的农民在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四季的变迁在他们的歌声中交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雅”。这一部分包含了105篇诗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雅”主要是贵族的诗歌,内容通常涉及国家大事、政治理想和道德伦理,歌词的意境和表达相对高雅、庄重。这些诗歌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比如说,在一些“大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忠诚、勇敢的赞美,以及对理想君子的追求。这些诗篇常常被用来在宴会上吟诵,借以表达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说说“颂”。这个部分包含了40篇诗歌,主要是用于祭祀和庆典的乐曲。这些诗一般是对先祖或神灵的赞美,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它们通常较为庄重,语言华丽,常常用在重大场合,比如国君的祭祀或者国家大典。这些诗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经》中的这些诗篇,虽然是古人的创作,但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这些诗歌,我们能够窥见古代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古人用诗歌记录了他们的时代,表达了他们的心声,这种文化传承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理解《诗经》并不仅仅是知道它有多少篇,更重要的是去品味其中的情感和哲理。有些诗歌虽然篇幅不长,但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智慧和情感。比如,有些爱情诗歌描绘了年轻男女之间的甜蜜和忧伤,展现了古代人对爱情的真挚追求;而一些描写自然的诗篇则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在阅读《诗经》的时候,可以试着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去感受古人是如何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我们可以想象,这些诗篇是在怎样的场合、怎样的氛围中被吟诵出来的,诗人们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字里行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诗经》的影响也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它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文化思想乃至政治理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后来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常常可以看到《诗经》的影子。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诗经》不仅仅是311篇简单的诗歌,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它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无论是风、雅、颂,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情感。阅读《诗经》,不仅是欣赏古代文学的美,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希望大家在了解《诗经》的篇幅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去探索那段古老而又动人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谈《诗经》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就是表明:《诗经》与《荷马史诗》属于同一时期同一年代的故事创作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荷马史诗》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而《诗经》共有311篇,共有39224个字。在整体的文字信息上差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荷马史诗》只是写了一场战争。而《诗经》写的是社会生活。反映出东西方不同的生活价值观与人生观,即西方人崇尚战争与掠夺,中国人崇尚美好的生活与情感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认为,《荷马史诗》在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上,根本不能与《诗经》相比。在地理价值方面,更不用提与《山海经》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么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再来看看《山海经》。</p> <p class="ql-block">《山海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hān hǎi jī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先秦古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海经》(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和《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海经》写作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共计247年。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5年,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期的结束。汉代初期则从公元前202年开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至公元8年王莽篡汉,这段时间为西汉。因此,从战国时期结束到汉代初期开始,共计247年(221年+202年-8年)。其写作年代远远比《诗经》和《荷马史诗》早,至少早200-4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山海经</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p><p class="ql-block">成书年代</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p><p class="ql-block">内容篇目</p><p class="ql-block">共一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仅仅从这个简单的描述,我们就可以下一个结论:《山海经》这部百科全书,是欧洲人学习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个启蒙大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欧洲人后来的几乎一切历史与创造,包括天文,地理,航海,地图,宗教,哲学,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建筑,等等等等,都是源自这个基础。当然,中国后来出现的大量历史巨著,比如《神农本草经》,《永乐大典》,《天工开物》,《本草纲目》,《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等等等,都是欧洲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山海经》古籍概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书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确指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编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海经》是谁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山海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二十世纪,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该学说发端于刘师培,他在《西汉今文学多采邹衍说考》中,根据《墨子》所记“神仙家言,亦以齐邦为盛”推断,他主张《史记·大宛列传》与《山海经》并提的《禹本纪》“疑亦衍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泛指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今,学术界的讨论的焦点是作者的北人与南人之争。北人说中,主要有秦人创作说和中原洛阳人创作说。顾颉刚在《禹贡全文注释》称,“《禹贡》作者的籍贯同《山经》作者一样,可能是秦国人”。而郑德坤和日学者小川琢治则认为,《山经》中多对中原地区山川、矿产的记述,从而得出中原洛阳人创作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人说中主要有巴、蜀人说,楚人说。吕子方、蒙文通是巴、蜀人说的代表者。吕子方以“大荒”“海内”多有记载巴、蜀之地的事迹为证据,提出巴、蜀人说。而蒙文通则认为《海内经》四篇是古蜀国的作品,“大荒”巴国作品、《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是接受了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人的作品。楚人说的代表袁珂先生认为书中所写神话故事与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歌》等关系密切,且行文中多用楚地之语,如《海内经》中关于都广之野的记载,“播琴”一词就是出自楚地,楚地的人称呼“播种”为“播琴”,另《西次三经》中“服之使人不厌”一句中,厌俗称魇,是四川人说的发梦颠。另书中对颛顼和黄帝的记叙极多,相传这被楚人供奉为祖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其统计,全书记叙颛顼事迹的有17处:《海外北经》1处、《大荒东经》1处、《大荒南经》2处、《大荒西经》6处、《大荒北经》5处、《海内经》2处,明确记叙黄帝事迹的有14处:《北次三经》1处、《海外西经》2处、《海外北经》1处、《大荒东经》2处、《大荒西经》3处、《大荒北经》2处、《海内经》3处,书中称为帝而实际应指皇帝者9处:《西次三经》“是为帝之下都”、“实为帝之平圃”“帝乃戮之钟山之东”,《中次三经》“实为帝之密都”、《海外南经》“为帝司夜于此野”、《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海内西经》“帝乃梏之疏属之山”、“帝之下都”、《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人说和南人说以外,一些学者提出折中的见解,他们认为《山海经》在成书、流传过程中,既有北人的加工,同时也经历了南人增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者萧兵著文称:《山海经》结构上观点模糊,节段松散,句式零乱,韵散夹杂,缺乏象屈原赋那样明确而统一的思想、情调、构思和语言风格,并提出《山海经》包含南、北方大量资料信息,仅仅是北方人或南方人是无法创作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书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十至七十年代,一批学者对《山海经》的成书分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学者陆侃如撰文提出:海内外经八卷作于西汉《淮南子》之后刘歆之前,大荒海内经五卷作于刘歆之后郭璞之前,《五藏山经》是更早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茅盾认为:《五藏山经》成于东周,海外海内写于春秋战国之交,大荒海内经五篇成于秦统一之前。其后闻一多提出了《山海经》是汉代典籍的观点。蒙文通在其《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一文提出:大荒海内五经写作时代最早,大约在西周前期,海内四经在西周中期,《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作于春秋战国之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珂在《<山海经>写作时地和篇目考》一文中明确指出:大荒海内五篇部分成书最早,约为在战国初年或中期,五藏山经海外四经稍迟,在战国中期以后,海内四经成书于汉代初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对《山海经》成书这一问题的讨论更加活跃,研究方法也更加丰富。顾颉刚、谭其骧通过《禹贡》与《山海经》的比较研究得出《禹贡》成书早于《山海经》的结论,后者更是明确提出“《山海经》成书的具体时间应该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正在对南越用兵而尚未完全征服的时候”的结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乃强在《论<山海经>成书年代与资料来源》中,通过对《淮南子》等文献资料的佐证,得出“《山经》成书与《准南子》同时,汉武帝初年,已有《山海经》,但那时只有《山经》与海经合成一书,大荒经五篇可能是宣、元、成三帝时被海内外八经收入其中,时间约在王莽执政之后,刘歆改名以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璞珊将《山海经》中的医学知识进行集中整理,通过与商代卜辞的记载和西汉早起出土的文献综合比较,推断《山海经》成书时代在“春秋战国之交,或者还要早一些,即春秋晚期作品。”同时还进一步断定,“《山海经》不一定是出自当时的理论大家之手,而很可能是一些对当时自然界各种现象充满乐趣的人写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学者主张今本《山海经》各篇结构就是成书的先后顺序。其中,主张《山海经》成书于虞夏的观点较为兴盛,徐显之在其《山海经探原》中认为:《山海经》草创于禹益,完善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后历两汉魏晋,又续有增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代的学者普遍认为:由于《山海经》内部所体现出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可以推论出,《山海经》是由民间口头文学流传而来,人们从荒蛮的远古时代起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增益,最后才见之于文字。成书约在战国之前,成书后仍不断经后人修改增订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性质定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献性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山海经》一书的性质,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汉书》到《新唐书》的记载,《山海经》一直被视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书。汉代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他指出:“《山海经》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世的《隋书·经籍志》以及不少史书,也把它列入地理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汉书·艺文志》则把它列入数术类刑法家之首,与《相人》、《相六畜》之类的巫卜星相之书混在一起,《宋史·艺文志》将之列入五行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山海经》有着“古今语怪之祖”、“小说之最古”的评价;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称它为专讲神怪之书,即“古之语怪之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它是最古的小说,云:“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诸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则小说之最古者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清时期,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将它看作是历史著作,列入“古史类”。鲁迅先生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礼所宜……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并说,“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而在近代至当代,《山海经》会根据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有着不同的性质,其中,该文献最具代表的性质为“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定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至唐</p><p class="ql-block">在该时期,《山海经》的内容被认为是真实的,里面记载的山川河流甚至异物都是可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至清</p><p class="ql-block">在该时期,《山海经》逐渐被看作是虚构的作品,由于人的认知不断提高以及明清小说盛行的影响,《山海经》的可信度逐步降低,被归入小说之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末至今</p><p class="ql-block">在该时期,《山海经》根据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有着不同的定位;由于随着西方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传入,所以许多学者在研究《山海经》的时候将其视为各种学科的综合体,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分析归纳出各种成果。</p> <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与《山海经》的差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与《山海经》在内容、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容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包括两部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伊利亚特》讲述了特洛伊战争中的一个片段,即阿基里斯与赫克托尔的决斗;《奥德赛》则讲述了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回家园的艰难旅程。这两部作品主要描绘了古希腊的英雄事迹和神话传说,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山海经》则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和动物等内容的奇书。它包含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地理描述,如山川、矿产、动植物等。书中描述了许多奇异的生物和神话人物,如西王母、夸父等。属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并非很多人说的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口头传统和民间故事。荷马将这些故事整理成诗篇,反映了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这部史诗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地理和民俗学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海经》的创作背景则更为复杂。它可能起源于先秦时期,记录了许多远古的神话和地理信息。由于古代中国的记录方式较为简陋,许多内容可能是在长期口耳相传中形成的。郭璞的注释版本表明,《山海经》的原始资料可能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代。近代考古也逐渐证实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尧舜禹时代的真实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反映了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历史,展示了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社会史和风俗史。它具有极高的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价值,并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海经》的原始资料可能具有更高的历史真实性。许多早期的权威古文献如《史记》、《淮南子》等都引用或研究过《山海经》,表明其在古代中国文化和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百科全书的定位与价值是基本准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与《山海经》的基本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容差异:《荷马史诗》讲述古希腊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内容差异:《山海经》记录中国古代历史,天文,地理,科技,医学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源于古希腊口头传统</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山海经》起源于先秦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反映希腊历史</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山海经》可能追溯到尧舜禹时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海经》是比《荷马史诗》更严谨完整的地理历史书,近百个山、水、地区、历史古国,就是今天中国地图上的同名山水(或古名)、地区和历史古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年代之前的《荷马史诗》一直被认为是虚构的作品或神话,但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线索,在土耳其境内的希沙里克山丘挖掘出了特洛伊古城遗址,又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挖掘出迈锡尼国阿伽门农的墓葬;后继者们又根据史书线索挖掘出古希腊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遗址,《荷马史诗》由此被验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真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中国的《山海经》呢?难道就是神话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不,恰恰相反,《山海经》是比《荷马史诗》更加严谨的地理书和历史书!因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真正看过《山海经》原文的人都知道,《山海经》就是一本极其枯燥的流水账。《山经》描述的都是朝什么方向走多少“里”路,有什么“山”,有什么“河”,有什么矿产、动植物、地区特色等,而《海经》基本就是说哪个国或特征地区在另一个国家或特征地区的什么方位,有的读者更玩笑的将《山海经》比喻为古人旅行地图或“食谱”。这样枯燥古怪的《山海经》,不是比《荷马史诗》还不像故事书、神话书吗?没有故事内容的书写了给谁看呢?或许就是尧舜禹当时真正的勘察记录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而且我们也要客观理解,炎黄至尧舜禹时代是神文化、迷信社会环境,带有迷信色彩才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直到今天还有原始部落、神文化宗教、动物崇拜等依然存在,如果你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代,你也不可避免带有当时的迷信色彩,你看到的、记录下来的景象和历史也是神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最关键的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晋代郭璞版本的《山海经传》实际上是郭璞的抄录研究版本,其中“一曰”后面的内容都是郭璞或前人的分析注释,也就说明《山海经》的原始资料要早得多,且不一定叫《山海经》;更明显的是,西汉《史记》、西汉《淮南子》、东汉《说文解字》、北魏《水经注》、儒家典籍等早期的权威古文献都在研究或引用《山海经》和《尚书》!后期朝代文献又在引用和研究这些早期文献,难道这些最接近尧舜禹时期的学者不清楚《山海经》的真假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目前的历史资料分析来看,<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山海经》的原始资料很可能是尧舜禹至夏商周时期的皇家传承典藏。</span>但在周末诸侯战乱中,史官可能带着原始资料逃难,较大可能跑到了楚国。资料进行整编后流传到民间,才有了《山海经》,才促成了西汉魏晋以及后期朝代开始对《山海经》的大量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尚书》主体属于对话记录且内容很少,《尚书.禹贡》与《山海经》的山水名称一致,《史记》该时期的考证与《尚书》和《山海经》也完全一致,而《淮南子》、《水经注》、《说文解字》等大量古文献又是直接或间接引用的《山海经》。如果《山海经》是假的历史,那么所有直接或间接引用《山海经》的众多古文献又是真的假的呢?那么中国该时期从古至今的历史或许坍塌一半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山海经》从历史研究过程来看不可能是虚构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是否虚构的关键验证就是本文阐述的严谨科学解析逻辑体系,特别是最后科学验证部分中古今大量同名且地理位置相同的统计分析数据,充分表明《山海经》具有地理和历史真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如果《山海经》被证明不是神话而是地理书、历史书,就像《荷马史诗》一样被考古学证实具有历史真实性,那么,《山海经》对于中国夏初之前、炎黄至尧舜禹时期(龙山、良渚文化末期)的考古学、历史学甚至地理学就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因为:</p><p class="ql-block">历史的真实性需要考古实证和古文献的对应性验证才行!否则,没有对应性考古实证的古文献记载不可能被学术承认;而缺少历史文献对应性的考古遗迹又无法定位到古文献记载的历史进程中,比如石峁遗址到底是哪个古国遗址?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朝都城?导致众说纷纭,无法确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炎黄、尧舜禹至夏初时期无法被公认证实?不就是因为该时期不论是年代、地理位置、文物特征等都无法实现古文献跟考古实证的合理对应吗!如果《山海经》被验证为真实的历史文献,众多的上古历史、考古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就能为中国古代的早期历史研究成果、为中国人的自豪推进一大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但是,又要如何验证《山海经》的真实性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研究《山海经》确实不少,但似乎大多都疏忽了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严谨的科学论证体系!因为历史研究同样也是科学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破解《山海经》就像解一道数学题,解析依据是公式,计算过程是方法,结果需要验证对错,而且解题要完整!这同样是科学解析《山海经》的四大要素,即:①符合考古、当时科技水平和客观存在的解析依据;②逻辑合理的解析方法;③解析结果具有逻辑自洽的完整性;④解析结果与地理、考古、历史古国等实现吻合性验证。我们需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山海经》时期的古人,来分析这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符合考古、当时科技水平和客观存在的解析依据——科学解析《山海经》的第一个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学依据1:测量单位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用今天的500米/里去解析《山经》距离就不符合科学逻辑!考古发现的商尺约16-17厘米(为便于计算标准值暂定约16.95厘米);周大尺24.63厘米,周小尺、楚铜尺长22.5厘米,长沙楚铜尺长22.7、22厘米,周朝后期都逐渐向23.1厘米统一;秦小尺(用于商品交易)23.1厘米;西汉23.1厘米;东汉23.5厘米;北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南朝后期增长到30厘米以上,再往后就不一一细说了,基本上是越变越大至今天的33.3厘米。考古未挖掘出夏尺或更早期尧舜禹时代的古尺文物,而最近接尧舜禹、夏朝时期就是商朝,所以商尺大概率沿用夏尺甚至可能略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按照十进制“尺→十尺为一丈→百尺为十丈→百丈/千尺为一上古里”换算得出《山经》的“里”(简称上古里)最大可能约169.5米/上古里,这是符合考古实证和科学逻辑的推理依据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300步/上古里折合测量步距为0.565米/步,符合正常人常态行走一步的距离。但“步”不能算是标准长度单位,因为每个人步测都有较大误差,所以“步”只能算是古人长距离测量的一种粗略的测量及折算方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学依据2:地理名称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非有冰川、超级洪水切削等特殊情况,地质变化都是以百万年、千万年为过程单位,所以今天的高山在4000年前同样也是高山,千古名山不可能变!而山区的河流因为地势高低的限定,几千年内的河道及汇聚位置也不可能变化!平原地区因地势平坦,部分河流可能发生局部改道,但也是极少数。所以,《山经》中像华山、泰山、太行山、荆山、王屋山、熊耳山、渭水、洛水、伊水、泾水、赤水、汉水对应汉江、“河”主要指黄河、“江”主要指长江等众多的名山大河古今不变,这就是解析《山海经》的基准地理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地图上的山水有很多重名,比如华山、熊耳山、洛河、赤水都不止一个,这并没有关系,只要通过其它线索综合分析判定是哪个即可。比如同一线路中有华山和渭河,只能是陕西的华山;跟渭河相关的赤水只能是渭河支流赤水河;比如同一线路中既有洛水又有伊水的肯定是伊洛河支流的洛河,不是陕甘边界的洛河,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考古遗址无法实现与尧舜禹时期《山海经》的同期对应性,所以不能当作依据,只能当成解析参考和可能的验证内容。但《山海经》中的九嶷山舜帝葬对应今九嶷山舜帝陵等帝王陵墓可以,虽然同一帝王陵墓可能有死亡地、衣冠冢等多处,但帝王陵墓的位置千古不变,可以作为解析《山海经》的基准考古依据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学依据3:气候学及生物学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考虑尧舜禹时期的气候及灾害环境。根据权威资料竺可桢院士《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中的气温曲线图(如下图所示),表明尧舜禹(含夏初)时期的气温比今天高约3.6度左右。论文中指出公元前6000年半坡文化考古发现亚热带麞(河麂)和竹鼠的遗存,商都殷墟遗址发现大量梅核和麞、竹鼠、貘、水牛、野猪和大象都为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还指出“豫”就是人牵大象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考古也发现很多水稻田,表明尧舜禹时期的中国气候远比今天湿润和炎热得多,而且这还是在气候学4.2千年事件(4.2 ka event,公元前2200-前1950年)气候已经变干的基础上。这也就意味着尧舜禹时期的降雨量比今天大,河流湖泽更宽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关键是尧帝时期爆发了超级暴雨大洪水灾难,后继的季节性降雨又加大了历年的洪灾程度。根据《尚书》、《史记》的年代记载分析,禹的父亲鲧治水9年不利,尧帝考察舜3年后舜摄政,舜王举荐禹负责治水,舜摄政28年尧帝去世,守丧3年后舜即位帝,舜帝命禹加大力度治水13年成功。即禹治水共计约44年,加上鲧治水9年和3年间隔,洪灾期总计约56年,这与《山经》勘察中特别是东部平原地区大量的“水行”描述是吻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从4000年前至今,中国气候变干变冷,最大气温相差约7度,必然导致动植物的变化,耐受度较高的动植物可能延续到今天,耐受度较低的动植物会产生南迁甚至死亡(植物在气候不适宜地区死亡,又向气温适宜区域扩散也算是一种迁移)。《山海经》描述的很多地区都有犀牛、大象,如果拿今天比对,难道这些地区在东南亚、印度和非洲吗?可考古、古生物研究表明4000年前的中国地区是有犀牛、大象广泛分布的。所以,用今天的动植物比对来确定《山海经》的地理位置不符合科学逻辑,要比对也应该比对距今4000年前的动植物居地。但这些资料难以获取,且只能作为辅助性证据。动植物比对反倒可以用来研究气候变化对于动植物迁移、变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学依据4:古文字含义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海经》的原始资料既然可能是距今约4000年前后尧舜禹时代当时的勘察记录,而且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也发现了同时期的扁壶毛笔朱书文字系统,就表明《山海经》时期是具备文字记录条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该文字系统既然属于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之一,也就意味着其文字含义必然为造字时期最原始的本义,与多轮引申后今天的文字含义有巨大不同。比如“钱”字本义指类似铁锹一类的农具,“来”字本义为小麦,“罗”字本义是捕鸟或捕鱼的网,“昆”字本义指人们在太阳下一起吃饭,等等。所以,解析《山海经》必须采用古文字的原始本义,这是解析《山海经》的历史学、文字学依据准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今地图上的地理名称大部分也是古代命名的,比如“豫”指人牵大象,岐山的”岐“指山分支分岔,等等,只是由于地理命名的年代不同,可能为古文字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学依据5:古代金属及矿产概念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海经》中还有很多矿产,能否作为地理比对参考的依据呢?当然可以,但《山海经》中的金银铜铁锡跟今天所指的金属含义也不相同。不用说《山海经》时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地图上的铜川市并不产铜,而是产铁矿和铝土矿,但矿石颜色确实发黄色。从古文献分析来看,金在不同时期可能指铜或泛指金属。而银可能指白色光泽的金属或矿物;铜指黄色或黄褐色金属或矿物。锡字为“金+易”的组合字,“易”字结合金属表示柔软容易弯曲,所以“锡”字本义指容易弯曲的金属或矿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最奇怪了,尧舜禹时期刚进入青铜冶炼时代,还不会冶铁呢,难道指陨铁?可《山海经》中的”铁“矿多达39座山之多,分布广泛,陨铁实在说不通。从铁为“金+失”来看,“失”字指丢失,会丢失的金属会是什么呢?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冶炼和烧陶所需的“煤”为什么在《山海经》中一个字、一个矿都没有呢?上古时期的“铁”会不会指“煤”呢?可能性还真大,因为煤矿看起来就像黑色带光泽的金属物,而且煤燃烧会消失也符合“铁”字中“失”的含义,所以《山海经》中的铁很大可能指黑色光泽的金属或矿产,包含煤,随着科学进步才文字区分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古代早期的金银铜铁锡大概率是以颜色和质感来区分的,甚至包含非金属矿。所以《山海经》中的矿产确实可以用于比对辅助,但应该遵循4000年前古人对金属的认知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逻辑合理的解析方法——科学解析《山海经》的第二个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上述基于地理、考古、气候、古文字等科学依据,就可以开始真正实施《山海经》的解析了。但我们不可能真的像古人一样依靠步行走路去测量和寻找,这就需要依赖卫星图这个工具了。在卫星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地理名称、方位、河流及支流的河道和汇聚情况,山脉、山峰可以通过卫星图的阴暗面及河流痕迹辨识,并可以便捷的测量地图距离。</p> <p class="ql-block">科学方法1:地图投影距离的合理折算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步测距离和地图距离显然又不一样了。由于《山经》描述都是两个测距点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相当于把步测的地表距离投影为地图上两个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如下图所示,古人可能从一个山顶通过远望找到几公里、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另一个山顶作为目标基准,然后步行测量。从一个山顶走到另一个山顶的橙色地表距离长度远大于蓝色的地图直线距离。在地图水平方向上人也走不了直线,而且可能因遇到障碍需要绕路,同样加大了地表步测距离。因此,步测约169.5米/上古里的地表距离在地图上还要根据路途状况进行合理缩减(地图直线距离单位简称地图步测均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测地图投影距离再折算到上古里的平均长度简称为地图步测均长。根据《山经》解析实际比对情况来看,地图步测均长大部分都在110-130米/上古里之间,在平原或高度差小的山脊行进可达140-150米/上古里,“水行”或高度差很大的路程普遍约100-110米/上古里,个别甚至低于90米/上古里(可能因绕路导致步测距离过大或坐船导致测距误差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学方法2:地理名称的含义比对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于华山、泰山、王屋山、渭水、洛水、汉水等古今不变的地理基准依据,就可以开始在卫星图上按照《山经》描述的方向和折算后的地图投影距离范围依次寻找线路其它节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河流可以辅助我们判断《山经》线路的大致方位。比如西次二经,浴水(北汝河支流叫大浴河)向东到河/黄河→楚水向南到渭水/渭河→泾水/泾河向东到渭河→苕水向东南到泾水→鸟危之水向西到赤水→皇水向西到赤水,说明西次二经线路沿着渭河北侧从黄河西侧开始一直向上古西。线路总长“四千一百四十里”折合约497±49.7公里左右,可以判断线路末尾大致在岷山山脉山脚地带。比如中次四经,从“北流注于洛”、“南流注于伊水”来看,开始部分位于洛河与伊河之间。比如中次八经中有漳水汇入雎水,雎水又汇入江即长江,所以雎水对应今“沮河河段+沮漳河河段”(沮漳河为今天沮河和漳河汇聚后的河段名称),又有荆山,所以中次八经肯定是从沮漳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开始沿荆山山脉向北,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线路的大致方位还不够,由于古今名称不变的山水毕竟还是少数,而动物和矿产从科学依据来看只能作为解析辅助,那么,又依靠什么来判定《山经》线路中并不同名的山水到底对应今天哪个山水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学依据只剩一个古文字含义依据,所以破解《山经》的核心科学方法就是古今地理名称含义的关联对应性!因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线路方位和距离已经限定了,但在限定范围内找不到线路其它节点的山水名称,只能说明距今4000年前的绝大多数的山水尚未细化地理定名(从分析来看,今地图上大量的地理名称可能主要源于西汉、魏晋和北魏三个时期的细化定名)。所以,除古今名称延续的名山、名河外,《山经》中其它山水的名称实际上都是勘察者对山水形态特征、当地族群特色、地区特产、历史典故等进行描绘的形容词,也不排除部分是勘察者了解到的当地俗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古今地图上的地理定名也不可能是凭空而来,地理命名或当地俗称在原则上必然遵循山水的形态特征、当地的族群特色、地区特产、历史典故等为依据,所以本质上也是对山水突出特征的形容词,这与《山经》中勘察者对山水的形容词概念完全一致!因此,虽然《山经》与今地图的形容词不同,虽然描述的特征方面可能不同,但只要找到该山水的地理或历史的共性特征,也就找到了《山经》山水与今地图山水的关联对应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析完《山经》的所有线路及点位后,《海经》基于《山经》中相同的地理名称就可以对应完整解析了。《海经》除大荒经外都有明确的方向及线路,相比《山经》的解析方法只是少了距离约束,其它解析方法相同。而大荒经由于缺少距离和线路线索,只能基于《山海经》其它卷解析的结果比对找到部分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水名称特征解析的共性关联大致分为8类,列举一些解析实例可能更加直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类为山和水之间的同名关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西首经中竹山出竹水,竹山对应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箭峪岭,山脊多长箭竹,又名竹山。所以今箭峪河自然也就对应竹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竹山、竹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东次四经中太山的钩水解析位置正好对应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勾山下的勾山水库这条河,而“勾”和“钩”的差异就在于是不是金属制品,用于形容山、河的弯曲形状并无区别,所以“勾”在这里通“钩”。钩水即勾水,源于勾山名称关联或源于勾山河流的简称不得而知,但逻辑上符合关联对应性。此外,如果没有今天的人工水库,河流积水湖的形态可能更像钩子,《山经》勘察者的形容很准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钩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类为山水名称或含义类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海内南经中的番隅解析对应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逢莱山对应凤来山(也叫凤来寺山),同音甚至字形都类似,差异可能源于未固定地理名称文字之前的音译文字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北次三经中的鸡号之山解析对应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的鸡鸣山,“鸡号”和“鸡鸣”含义相同;中次五经的朝歌之山对应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的鸡鸣寨,早上唱歌应该指的还是公鸡打鸣,所以“朝歌”同样对应“鸡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南次二经中的瞿父之山大概率对应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扎姑山,“瞿”为“上面2个目+下面隹”的组合字,“隹”字的古字形和含义都与鸟有关(“隹”字跟“鸟”字的含义区别不清),所以“瞿”形容鸟双目盯着的情景,可能表示盯住、看守、关注等含义。即“瞿父”可能表示看管家人严格的男人,即严父的含义。而“扎”字读zā时表示捆绑,读作zhā时表示穿刺,“姑”指父亲一系的女子包括女儿、姐妹等,所以“扎姑”体现了对家中女子的严厉看管,与“瞿父”的含义对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三天子鄣山解析对应福建省漳州市的天柱山、天竺山、天成山这片山地,属于概称且含义类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类为山水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比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西次四经解析中曲之山如下图所示,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地图东侧秦岭山脉山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曲之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鞮之山的陵羊之泽如下图所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山脉中嘉午台山地水流向北进入关中平原的山脚下,水流两两汇聚的形态就像羚羊的双角(或带角的羚羊头),水流密布为泽,还有个羊健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陵羊之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西次二经的鹿台之山,山顶台地形态在今天的地图上依然像正面的鹿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鹿台之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东首经中竹山对应的娶檀之水解析对应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的陶河,如下图中国最早的陶器和檀木手串的颜色比较所示,娶檀之水用娶了檀木的水来形容河水颜色青色发赭,类似陶器的颜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东首经中的食水解析对应河北的大清河;东次四经中的食水解析对应山东省东营市的小清河;东次二经的食水对应大清河支流唐河,由于《山经》时期的大清河大概率尚未细分河道定名,所以食水还是对应大清河。因此,“食”与“清”对应,表示清澈可以直接食用的河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东次四经中女烝之山和鬲水,“女烝”形容女子做饭热气蒸腾的情景,鬲水表示用“鬲”煮的汤,解析对应山东省三合山和胶莱河。胶莱河源于古胶水改造,“胶”指用动物的皮角或树脂制成的粘性液体,与鬲水形容粘稠的汤汁形态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类采用古文字的笔画形态比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南次二经的句汸之山,解析对应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乡这块凸起在鄱阳湖中的陆地。“句”字的古字形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画形态与下图的山水形态很像,而且“汸”为“水+方”也表示周边的水呈方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句汸之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西次四经的上申之山如下图所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体的褶皱形态就像“申”字古字形的笔画形态(如下图所示),中间有个近似笔直的长山梁,两侧褶皱及水流垂直于山梁,与“申”字古字形笔画形态非常吻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类为山水或地区的历史特色、特产形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东次三经中的诸钩之山解析对应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而且“多寐鱼”也表明这里鱼多,所以“诸钩”形容这里能看到诸多的钩子,应该指有很多人钩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内南经中的“瓯”(ōu)是远古一种小盆,也是温州市的别名,所以“瓯”对应浙江省温州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类为历史考古关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次三经中的幽都之山对应北京市,因为北京市历史考证为幽州都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首经中的高氏之山的解析位置对应考古、历史验证的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的古高国地区。据清朝《山东通志》,炎帝后裔分封到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区域建立了高国,因部落之间的战争而灭亡。大禹治水时在古高国城址之上建城,据说此城为埋息土之城,后人称之为禹息故城。因黄河泛滥,将禹息故城埋在地下,即今小城子坡高唐故城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内西经中的高柳对应西汉时期的高柳县地区,县衙在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李官屯村附近的汉代高柳县遗址。“代”对应商初“汤封同姓,代子立国”的代国地区,西汉时期为代郡(含高柳),西汉代郡都城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代王城遗址。由此可见“代”在夏朝应该也是个势力较大的氏族管理或相对独立的民族部族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内西经中的氐国的都城解析对应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的黄帝城遗址,按传说是黄帝打败蚩尤后所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海内南经中的“氐人国”则是伯夷孙“氐羌”的封国,即今氐羌、今羌族概念的前身,解析位置在甘肃、四川的岷山山脉及周边地区(大概包含甘肃陇南市宕昌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松潘县等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意:今氐羌或羌族概念并不是指汉族和藏族的基因源头古羌族群概念!“羌”字为“羊+人”,大概率表明伯夷孙“氐羌”可能因自身或统领的族群善于牧羊而得名,所以氐羌族群及后期羌族的称呼也由此而来,即“羌”字的族群概念最大可能源于伯夷孙“氐羌”时期才产生。而衍生出氐羌族群的更早族群则是“氐人国”的氐人族群先民,且“氐”字是在“氏”字下面加一横,本义表示根本、根基或根源,具有至高含义,所以“氐人国”才代表先民族群或古老的原始族群,才合理对应今天汉族、藏族的源头古羌族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类为多因素综合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海外南经中的周饶国最大可能对应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因为线路第二座南山对应终南山,而倒数第二座山“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对应今山西省尧帝陵,线路刚好经过陶寺遗址地区。而且,“周”字本义形容田地分划得整齐规范、周正;“饶”本义吃饱,引申为富饶。而公元前2300-前1900年的陶寺遗址年代刚好包含炎黄、尧、舜、禹、夏初时期,规模庞大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高规格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等都说明城市规划细致规整且生活富饶,即陶寺遗址的考古情况与“周饶”的含义有吻合性。因此,陶寺遗址最大可能为舜帝时期之前的周饶国都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大荒东经中“入海七千里”的流波山最大可能对应今琉球群岛。因为“七千里”折合约560-700公里左右,而琉球群岛东北部较大岛屿距离中国东海岸线约600-700公里,刚好吻合;琉球群岛就像大海中随波逐流的一系列间隔的小山,符合“流波山”的形容概念;“琉”与“流”又同音,“琉”的王字边表示玉,可能是在文字定名时为了体现高贵而调整的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八类为矿产特征辅助比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西次二经中的女床之山测距正好对应陕西省铜川市城区(或铜川药王山),“其阳多赤铜”与铜川市名称中的“铜”字对应(不过铜川市并不产铜矿,“赤铜”指的是铁矿和铝土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北次三经中的锡山解析对应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馆陶县因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山黑陶而得名。可能由于黑陶细腻的黑色反光质感就像锡矿石一样,所以被形容为“锡”。而且锡山的“砥”本义可能为质地很细的磨刀石,这里可能表示质地细腻的黏土,正是制作黑陶的原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解析结果具有逻辑自洽的完整性——科学解析《山海经》的第三个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整性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于上述科学依据和解析方法,可以完整解析出除大荒经之外所有《山海经》描述的地理位置!如以下山经.西次三经、北次三经、山经所有线路的方位总图、海经.海内经解析总图、海内南经解析总图、海内四经的线路方位总图示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次三经解析总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次三经解析总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经所有线路的方位总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经.海内经解析总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内南经解析总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内四经的线路方位总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大荒经》因缺少方向、距离、线路等线索,只能基于其它卷的解析结果对照出一大半,但缺少解析线索同样意味着缺少了解析结果的限制条件,所以《大荒经》完全可以从《山海经》解析中剔除出去独立分析,且不会影响《山海经》其他卷实现科学破解四要素中的完整性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帝王墓葬等线索,可以分析出《山海经》的原始资料应分为5篇不同时期的勘察记录,①《海经.海内经》为舜王开始代理尧帝摄政时期之前(也是禹开始治水之前)的记录;②《山经》为舜王摄政的尧帝时期,最大可能在舜开始摄政时期的一次性勘察记录;③海经.海外四经为舜帝时期的一次性勘察记录,最大可能在禹治水成功后不久(约舜帝纪年第13年后不久),或禹开始摄政时(即舜帝纪年第33年,舜帝去世前6年);④海经.海内四经勘察为禹帝时期的一次性勘察记录,最大可能在禹即位帝位后不久;⑤《大荒经》为商灭夏但成汤尚未称帝时期。5篇的年代及及判别原由、内容概括、勘察编制者、原始文件状况等分析详见本人空间的概括文章《山海经唯一山水、历史古国、考古遗址等全对应的逐点完整科学解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详细的各卷、各线路、各节点的解析过程描述极其庞大,尽量精简也达36万字以上(书籍图文近500页),详见本人空间中《巧合系列下册山海经专题》连载文章。而且《山海经》解析线路的东南西北方向明显跟今天的方向有一个15-20度的偏角,其原因又涉及到地球物理的变化过程分析,属于地球自转轴及板块运动多次变化环节中的一个过程阶段,有兴趣的可以参见本人空间中《巧合系列上册》全球历史和地球物理解析的连载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逻辑自洽性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关键的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山经》26条线路中古今同名山水的地理位置(含极个别河流改道的历史位置)完全符合《山经》描述的方向、距离及河流汇聚方位(即什么河朝什么方向“注入”什么河);非同名山水至少70%以上具有良好的地理名称含义的关联对应性,河流100%符合《山经》描述的距离及汇聚方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海经中海内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也有明确的勘察方向和线路,与《山经》解析同名或关联的山水完全符合《海经》的线路方位顺序,不存在任何方位不符或相互矛盾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表明,《山海经》的解析结果同时符合科学解析《山海经》的测量单位依据和地理名称依据的限定,少量节点也符合古代金属及矿产概念依据,解析结果总体满足科学解析《山海经》的第三个要素——解析结果具有逻辑自洽的完整性。《山海经》解析结果的完整自洽也就表明了《山海经》原始资料本身的完整自洽!(注:不含《大荒经》部分,且《大荒经》因缺少限定条件,并不影响《山海经》的解析和验证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些细化分支问题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也强调一点,《山海经》解析结果的完整自洽并不等同于所有山水节点的解析结果都100%正确。基于山水和距离限定的线路主体方位、古今同名和关联对应性极好的山水节点肯定是正确的,但还有不少关联对应性不够好的节点可能存在小范围的位置偏差,尚需寻找更多的地理和历史线索进一步校准。而该校准过程也不会影响《山海经》验真的论证过程,只是《山海经》解析细节的修正完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任何书籍不可能一点都没错,在《山海经》解析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小问题,但并不会影响《山海经》解析及验真的论证主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山经》解析发现,有两条线路共计5处存在明显的河流汇聚描述错误。其中节点的河流都是正确的,2处把山脊一侧的支流写成汇聚到另一侧的主流上,另外3处是把支流汇聚写到了临近的另一条主流上,很明显属于勘察者疏忽或想当然所导致(线路节点可能距离河流汇聚点非常遥远,仅凭局部流向判断会发生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比如观察《山经》山数节点的统计表(如下图所示)可以发现,《山经》每条线路结尾的总结山数应该是按照测量节点的个数计算,可有4条线路多数出1个山,最大可能是把线路起点“A山之首,曰B山”算成了2个山,可A山实际上应该指今天山脉的概念,B山属于A山的一部分,不能并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经》山数节点的统计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中次十经卷尾总计中的堵山在中次七经,騩山在中次三经、西首经和西次三经;中次十一经卷尾总计中的禾山所有《山经》线路中都没有,堵山在中次七经中,玉山在中次八、九经和西次三经中,编制混乱的原因不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山经》按测量节点为445座山,就算加上内容中提到的山总计也就500多座山,可《山经》最后总结却是“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差了十倍多,如何解释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又涉及到了古人的定向测距方法了。在前面”地图投影距离的合理折算方法“中,我们是按照古人从一个山顶远望定位另一个山顶的方式粗略分析。可《山经》线路中大量的山间距都在300-1000上古里,按平均130米/上古里折算的地图距离约39-130公里,人怎么可能看到那么远呢?而且《山经》解析也表明平原地区的低矮土丘高地也是“山”,能隔着几百米至1-2公里看见就很好了;而且沿着山脊行进时山峰间距也就1-3公里,很难看到更远处的山了。所以,《山经》中的山间距只能是多段定位测量再累计后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计算一下《山经》总结中的平均山间距仅为:64056/(5370-26)≈12上古里/山间距(注:每条线路的间距需要山数减1),按130米/上古里折合山间距的地图平均距离约1.56公里左右,正好符合目测间距的合理范围,也就是上古勘察者分段测量的平均间距。即《山经》勘察者在寻找远方的高处定位点时,如果目测能找到较远距离的高点,则分段步测间距可能达几公里,但在平原或山脊等高度差很小的线路中,分段步测间距可能都不到1公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山经》中山的范围通常都非常大,比如华山只选择了钱来之山、太华之山和小华之山三个突出山峰,泰山只选择了一个主峰,足以代表整片山地、山脉的山、水、矿产、动植物等情况了。所以沿途分段测量的小山峰完全没有必要重复勘察记录,仅作为分段的高点计数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解析结果与地理、历史、考古等实现吻合性验证——科学解析《山海经》的第四个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海经》科学解析结果的验真也就是考证《山海经》原始资料是否为地理书、历史书的验真!需要满足地理、历史、考古等方面的实际证据检验,从解析结果来看成果极为突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理方位的吻合性验证(包含比对今地理名称和历史确认的古地理名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山经》的解析结果中,符合折算距离且地理方位吻合的同名(N水、N河、N江属于古今或南北地区对于河流的称呼习俗差异,N才是河名,N相同为河流同名)、同音谐音(文字差异)、名称含义明显相同的山有30座(详见最后附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山(山脉)、太华之山指华山主峰、小华山指今赛华山、符禺(yù)之山指今小夫峪、渭南的竹山(地图名箭峪岭)、南山指今终南山、徽县的阴山、天山指今天子坪梁、洛宁县的阴山、鸟山指今燕子山、号山指今喊山(地图名汉山)、高氏之山指古高国城址、泰山、太行之山指今太行山、王屋之山指今王屋山、孟门之山指今孟门村、泰戏之山指今台西村、鸡号之山指今鸡鸣山,花都区的鸡山、青要之山指今青要山、熊耳之山指今卢氏县熊耳山、首山指今首阳山、少室之山指今少室山、荆山(山脉)、谷城县的铜山、岷山指今九江众多带岷山的山地、句容市的葛山、洞庭、龟山指今龟山岛、九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符合折算距离且地理方位吻合的同名或明显关联的河有25条(详见最后附表):河指今黄河、渭指今渭河、符禺(yù)之水指今(小)夫峪的河、竹水指今竹山的河、汉水指今汉江、浴水指含大浴河的北汝河、泾水指今泾河、赤水指今渭河支流赤水河、澧水指今南澧河、钩水指今勾山水库的河、汾水指今汾河、胜水指今孝河的古名胜水、沁水指今沁河、洹指今恒河、漳水指今漳河、阳水指今滏阳河、虖沱指今滹沱河、东海指今东海、伊水指今伊河、涧水指今涧河、雎水指今沮河-沮漳河、江指长江、澧水指今澧河(沙颍河支流)、沅指今沅潭河、湘指今湘江。</p> <p class="ql-block">在《海经》的解析结果中,不计重复,符合线路方向顺序且地理方位吻合的同名或明显对应的地区(或山)有18处(详见附表):瓯为温州市别名、闽为福建省简称、番隅指广州市番禺区、高柳指西汉高柳县地区、逢莱山指日本爱知县凤来山(也称凤来寺山)、青岛市的琅琊台、庐指庐山、彭泽指今彭泽县、舜葬为九嶷山舜帝陵、鲋鱼之山和务隅之山都指吉林省扶余国(原貊国)地区、聂阳指今滠阳、临汾指今临汾市、蜀指古蜀国、江州指重庆古称江州、阳曲指西汉阳曲古城地区、章武指西汉章武县地区、帝尧帝喾葬指山西尧帝陵、赣指赣州市、九嶷山、零陵指永州市有零陵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符合线路方向顺序且地理方位吻合的同名或明显对应的河有4条(详见最后附表,重复不计):郁水指今郁江-浔江-西江(西江古代也称郁水)的统称、岷三江指岷江的三条支流、淮水指今淮河、颍水指今颍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符合线路方向顺序且地理方位吻合的同名或明显对应的历史古国有9个(详见最后附表):匈奴、貊国指濊貊族地区、燕指燕国前身、鬼国(商代称鬼方)、林氏国内蒙古鲜卑族丘林氏部族、朝鲜、月支之国指大月氏、大楚指楚国前身、巴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述统计数据还仅仅是解析结果中名称文字相同或明显对应的地理方位的实证吻合部分,并不包含(如幽都之山指幽州都城北京、幼海对应太湖、孟鸟对应鸟夷、氐国对应黄帝城、鹿台之山形态像鹿头、瞿父对应扎姑、食水对应清河等)古今形容名称虽然不同但山水形态特征相符、文字含义近似、地区特色关联、历史考古相关等间接或复杂关联对应的、更大量的地理方位的实证吻合部分。可以说,《山海经》中90%以上的地理名称与科学解析结果的地理方位具有关联吻合性,至少一半以上对应性及吻合度极高。部分比对摘要详见本贴最后附表:《山海经》解析结果的地理、历史对应性验证统计表(表格太大,附在最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历史变迁的逻辑方面来说,《山海经》的所有地理位置也不需要100%对应良好,毕竟历经4000多年,古今山、水、地区的族群、国、习俗、特产、历史传承、山水形貌都可能变化很大。其实,仅同名和显著对应的山、水、国的古今地理吻合性就已经足以证实《山海经》解析的正确性了,同时也证明了《山海经》本身的地理真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明:解析结果的全部准确与《山海经》解析的完整自洽要素是两码事,完整自洽是用来验证解析结果的地理位置在逻辑上不存在不符合科学依据、不存在内部自相矛盾等问题,从而保证《山海经》本身及解析结果本身没有逻辑性错误。如果有逻辑错误,那就说明解析的结果不对,甚至《山海经》本身有问题。实际的解析结果证明:《山海经》及解析结果都是严谨逻辑自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是水即河流的地理吻合度。解析结果已经包含了黄河、长江、淮河、汉江、汾河、滹沱河、漳河、湘江、渭河、洛河、伊河、泾河、北汝河、沁河、沮漳河、郁河、澧河、南澧河等古今主要河流地理方位的吻合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关键的是,河流必然存在长度和多级汇聚关系,这也是《山海经》破解验证的主要约束条件之一。在《山海经》描述的方向和距离限定条件下,《山海经》所有河流的解析结果依然能够全部满足这种极其复杂的多级树形汇聚结构关系和距离限定条件,且《山海经》描述的河流汇聚的解析方位几乎都与今天相同,这还不够真实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理,还有山和水之间的必然对应关系!比如华山的河流汇入渭河,就只能是陕西的华山和渭河;比如“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这一句话中就同时出现了洞庭对应洞庭湖、江对应长江、沅对应沅潭河(今地图名称源潭河,澧在这里为形容字)、湘对应湘江和九江对应九江市,这5个地理位置必须相邻成了限制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实际情况是:湘江汇入洞庭湖后入长江,距离东边汇入长江的沅潭河才30多公里极近,所以4个地理位置绝对临近。只有再往东的九江市较远,但尧帝二女描述为经常沿着长江沿线(即江渊)游玩,相当于今天的旅游,沿岸或坐船游览,所以九江的鄱阳湖也算是长江沿线临近的旅游景点了。因此,这句话中的5个山水地理名称与今天的地理名称相同,且符合临近关系的限制条件,也就绝对限定了这5个山水只能对应今天同名山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或全球范围内,难道还能找到第二处符合《山海经》中5个古今文字同名且临近的地理位置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或全球范围内,难道还能找到第二处既符合《山经》中25条古今文字同名,又符合复杂的树形多级汇聚结构关系和距离限定条件的河流网络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或全球范围内,难道还能找到第二处既满足《山海经》描述方位距离,又符合48个古今文字同名或明显对应的山或地区(含帝王墓葬)、29条古今同名河流、9个同名历史古国的其它地区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能对应古今延续的同名山水、地区或古国!不可能有第二种答案!更不要说还有更多古今形容名称文字不同但位置关联对应的约束限制,把《山海经》所有线路及地理名称的方位限定的更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在发帖中一直强调一点:《山海经》的科学解析实际上是在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以前看过解析《山海经》的众多观点文章、论文及相关古文献,但没有一个观点能完整自洽的合理解释距离约束、古今大量的同名约束、山水之间的对应关系约束、历史考古位置的对应约束等众多的限制条件。所以这些观点的解析结果如果仔细去推敲,全都是困惑、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等问题,更禁不起真实性的比对验证!从而导致这些《山海经》的解析观点因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严谨逻辑和真实验证证据,不可能被学术界所认可!《山海经》就无法成为地理、历史的古文献,也就无法成为中国历史考古研究的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我就在想,这些解析观点不对并不一定代表《山海经》本身不对,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客观关联和相互关联的约束条件全部当作是数学题的方程式组呢?那么符合全部方程式的数学答案也就会符合《山海经》解析的全部约束要求,肯定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山海经》的解题结果也确实如此,与今天地图上的同名山水、山水古名、历史古国等地理位置完全一致!个别河流曾局部改道,可以找到合理的历史依据或解释;个别山可能历史定名错误,也能从古文献中发现错误判定源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验证解析结果的正确性,我又找到了《尚书.禹贡》进行比对。因为《尚书.禹贡》是被学术认可的历史古文献,而且《尚书.禹贡》描述大禹治水、治理九州中的太华、鸟鼠、嶓冢、太行、熊耳、荆山、三危、九江、河、江、汉、沣-泾-漆-沮(渭河支流)、涧-伊(洛河支流)、弱水、黑水、澧、济、荥等大量地理名称与《山海经》相同。《尚书.禹贡》的比对结果与《山海经》及古今同名山水的地理方位完全一致(详见本人空间文章《尚书.禹贡》与《山海经》的地理描述完全吻合,相互印证!)!进一步验证了《山海经》与《尚书.禹贡》的地理一致性和《山海经》解析的正确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解析《山海经》这道数学题的关键未知数就是古代的”里“到底是多少米呢?解题结果又符合了前述考古证据商尺(可能沿用夏尺)的十进制换算和地图投影距离的折算原则,符合科学依据及方法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本文论述的《山海经》解析结果不是靠个别点位看着像、感觉是就拍脑门的猜测是,而是《山海经》完整数学题的整体解析结果,且从依据、方法、逻辑到结果验证都具有地理、考古、数据等科学根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特别是考古的吻合性验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仅有古今地理方位的对应性验证还不够,因为《山海经》还是历史书,必须跟历史、考古遗址的位置相对应。《海经》解析结果中同名或明显对应的9个历史古国方位吻合提供了一定的验证证据,但明显不够多,说服力度不足。更关键的是考古实证的对应性缺乏,如果考古遗址中的文字能与《山海经》解析结果完全对应才是最理想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龙山、良渚文化末期)尧舜禹时代考古遗址的文字实在太少了,这与《山海经》解析发现全部为原始本义所以应为造字阶段的推理是吻合的。因此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和族群应该尚未有文字普及,大部分遗址也就找不到文字。那么,考古遗址的历史判定就只能从遗址的建筑、文物等特征和古文献比对、族群或政权的历史延续性等方面定性分析,可用于比对的历史细节内容就太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对于《山海经》解析结果的历史考古比对验证方面,可能还要依靠足够多的历史定性证据的吻合度来提升说服力。当然,如果能像通过《荷马史诗》找到特洛伊古城遗址一样,也通过《山海经》解析结果找到1-2个有文字或极其明显证据对应的考古遗址就太好了,是表明《山海经》历史真实性的绝对证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将《山海经》解析结果中主要历史遗迹的关联推测列表如下,同期遗迹多为多年代堆叠层的某一层,非同期遗址加“前身”说明,可能代表了同一地区、族群及政权的延续传承文化遗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表仅包含可查阅到有较详细资料可比对的考古遗址,龙山、良渚文化末期尧舜禹时代的考古遗址在全国范围内非常多,但可用于比对的资料很少,而且还有很多尚未发现或未发掘完全的考古遗址。如果能从中找到《山海经》更明确的考古对应性,就能更明确的验证《山海经》的历史真实性,成为辅助中国考古、历史研究的核心古文献,就能为中国的考古历史研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分析,本贴从《山海经》解析的科学依据、解析方法、完整自洽原则、地理历史考古验证四个方面,总结性论述了《山海经》的地理和历史真实性!进一步研究完善和丰富证据验证需要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为祖国的历史荣耀而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帖也是“巧合系列下册《山海经》专题连载文章”的最后一篇总结性文章,感谢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别忘了多多点赞和转发,谢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表1——《山经》解析结果中山水(含地区)名称的比对摘要统计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表2——《海经》解析结果中地区(或山)、水、国、族群的名称比对摘要统计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考古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所以看起来或许很枯燥,比不了为了博眼球的胡编滥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荷马史诗》在地理价值方面,完全不是《山海经》的水平。除了天文,地理知识之外,在生物,医学,矿物等方面,更是没有对比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此非常感谢能看完本篇文章的朋友们,也寻求专业合作进一步研究。再次感谢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别忘了多多点赞和转发,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