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 — 1938

鐡手艾特

<p class="ql-block">图/文:鐡手艾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177317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的延安在我们的脑海记忆中是革命圣地,但那时的延安究竟是什么样的?那时的陕北军民是如何生活的?让我们从一组历史照片中去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的延安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延安的安澜门,原名“顺阳门”,因清朝时期水患严重,故更名为“安澜门”。</p><p class="ql-block">这座城门位于延安古城的南侧,是古代守卫城池的重要地点。安澜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经历了多次历史变迁和战争破坏。</p> 延安宝塔山上的宝塔,古称丰林山塔、嘉岭山塔。现是延安革命遗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br>抗日的连天烽火中,多少中华大地的杰出青年心向宝塔,投奔延安。 那个时候的延安城非常破旧 国民政府的飞机在延安机场降落时,因场地狭小,跑道条件差,结果出了事故,飞机引擎的螺旋桨都掉下来了,八路军战士正在整修机场跑道。 南泥湾的八路军战士们,一边训练,一边从事农业生产。 执勤站岗的八路军战士。<div>明显缺少弹药啊,子弹袋都是空的。想起《游击队之歌》中那句著名的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div> <div>准备跨过黄河,东进消灭日寇的八路军战士。<br></div> 正在学习研究如何端掉鬼子炮楼的方法。 准备打仗。 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电话机,这可是个宝贝物件,延安没有并且很需要的。 清点破袭战中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电线。 三位八路军卫生员的珍贵合影。 大战即将打响,正在开支前动员大会的陕北老乡。 民兵们都动员起来了。 民兵在村口执勤检查路条。 一位大嫂来慰问八路军战士。 延安被服厂的民工们正在缝制鞋帽军大衣。 前方在打仗,后方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在上课。 当时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是战时经济。 也有规模不大的农村集市。 <div>毛泽东来南泥湾检查工作</div> 三位共产党高官的夫人合影,最左边是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中间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最右边的可能是朱德总司令的夫人康克清。 在延安为边区政府和共产党高官提供医疗服务的美国医生马海德和他的夫人周苏菲。 以上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都是出自美国记者、摄影师哈里森 · 福尔曼之手。<div>照片中最右边的大个子就是哈里森 · 福尔曼,另外两位是他的助手,身穿八路军军服的三位美国记者采访出发前的合影。<br></div> 感谢哈里森 · 福尔曼和他的同事们为我们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div><br></div><div>(全文完……,感谢观赏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