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埃及(卢克索)

Cjian

<div>世界是个“万花筒”。读书,行路,看世界。2025年1月,小学五年级的我,随同妈妈、公公、婆婆来到古老而神秘的埃及。</div>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抵达“最大露天博物馆”美名的卢克索。</p><p class="ql-block">卢克索,是建于古城底比斯遗址上的城市,有着4000年历史,其中约1000年作为古埃及的都城。古底比斯是众神之王太阳神阿蒙的故乡,兴建于中王国第十一王朝时期;到新王国十八王朝,底比斯进入鼎盛时期,城市跨尼罗河中游两岸。据说当时的底比斯人烟稠密、广厦万千,历代法老修建起庞大奢华的太阳神庙,城门就有100座,古希腊《荷马史诗》中把这里称为“百门之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近700年的时间里,法老们就从这颗“上埃及的珍珠”发号施令,使古埃及的政治和经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领土南接苏丹、北达叙利亚,成为地跨东地中海地区北非、西亚的第一强国。此间,法老们不断扩展他们的版图,并建造众多的神庙与庞大的墓群。公元前27年,底比斯在一场地震中变成废墟,从此掩埋于黄沙之下。</p><p class="ql-block">埃及人常说:“没有去过卢克索就等于没有到过埃及。”埃及的小学课本告诉孩子们:“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古迹位于卢克索。”</p><p class="ql-block">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1979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p> <p class="ql-block">卢克索位于开罗以南700多公里处的尼罗河畔。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岸的帝王谷,以及尼罗河东岸的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遵循太阳东升西落的生死观。生前居住区域位于尼罗河的东边---称“生者之城”;死后陵墓选择位于尼罗河西岸---称“死者之城”,形成生和死的完整循环。(图源网络)</p> 进入卢克索,从大巴车换乘观光马车。第一次乘坐马车,有点兴奋! 婆婆想学驾马车。 埃及小驾手驾车娴熟。妈妈与他交谈得知,小驾手今年15岁,身边还带着一个小弟弟,运送乘客,为家中增加点收入。 途中,小驾手告诉我们这是一座纪念碑。 巡游到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的附属庙宇,建于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5年-前1308年),是为祭奉太阳神阿蒙神、穆特神和孔苏神而建的神庙。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都对神庙进行了扩建,塔门前就有了6尊自己的雕像,两座方尖碑。神庙主要用于法老加冕仪式。卢克索神庙与卡纳克神庙之间,有一条长达三公里的狮身羊头像大道(也称斯芬克司道)相连。神庙中有多柱大厅(无顶)、精美的象形文字等。 <div>1831年,当时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将神庙前西侧高23米的方尖碑,赠予了法国(现竖立于巴黎协和广场),以示对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破译罗塞塔石碑的法国商博良(埃及学之父)感谢。法国回赠了一座法国生产的钟塔,矗立在阿里清真寺。</div><div>两座方尖碑上都刻有象形文字。19 世纪,弗朗索瓦•查巴斯对西侧(巴黎)方尖碑进行了全文翻译,该方尖碑讲述了拉美西斯二世、阿蒙拉和荷鲁斯的故事。两座方尖碑顶部覆盖有黄金,象征着太阳神“拉”。东侧的方尖碑仍保留在神庙原地。这两座方尖碑均由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在卢克索以南的160公里的阿斯旺采石场开采。</div><div>历史上,数千年间的尼罗河洪水泛滥和风沙吹填,几乎将整个卢克索神庙完全掩埋。阿拉伯人统治埃及后,于13世纪在上面建起一座阿布•艾尔•哈加格清真寺(绿色灯塔处)。清真寺建造时,神庙已经被埋在五米深的土层下。直到近代考古发掘才清理出被埋藏的神庙,于是就有了“庙上庙”的奇景。<br></div> 我和公公打卡。 马车小驾手和我合影。 我来摸摸马的头,辛苦它了。 临别,公公付乘车费。我赠小驾手两只从中国带来的彩色圆珠笔,谢谢他。他很高兴,连声称“China is good”! 晚上住埃及的五星级酒店,条件很好。 清晨起来散散步。 几颗粗壮的树矗立在庭院,树杆上长满了刺,是什么树呢?妈妈告诉我是美丽异木棉,高12-18米,树冠呈伞形,叶色青翠,树干下部膨大,呈酒瓶状,树皮绿色,密生圆锥状皮刺。美丽异木棉是优良的观花乔木。 美丽异木棉冬季为盛花期,花花开的是这样的。 景色优美,泳池清澈,来一张。 尼罗河对岸正升起热气球。 热气球与东方的太阳缓缓升起...... 酒店内草木葱绿。 可见高高的椰枣树。 据说采摘椰枣是这样的。(图源网络) 生态种植,果味香甜,椰枣是埃及的伴手礼之一。 自助早餐的品种依然很丰富。 自助选餐台上的汉语标识,方便同胞识别。 妈妈还给早餐的餐盘拍了张照片。 坐在尼罗河边就餐,妈妈说别有风情。 游览孟农神像。亦称门农神像,矗立在尼罗河西岸和帝王谷之间平原上的两座岩石坐像,是阿敏何特普三世法老(公元前1391年-前1353年)神庙前的雕像,每一尊雕像都是由一块石英岩雕成,高20米,重达720吨。由于风化十分严重,面部已无法辨别。 <div>阿蒙霍特普三世被称为“闪耀的太阳”。幼年登基,在位38年,第十八王朝在他统治时达到全盛。他的儿子阿蒙霍特普四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长大后成为更加特立独行。</div><div>坐像身后,原来是他的葬祭殿,但后来的法老拆了这座建筑,并把他做为自己的建筑物的石料。到了托勒密王朝时代,建筑物已经完全被破坏了。人们认为石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门农的雕像,就给石像取名门农像。罗马统治时期的地震使雕像出现了裂缝。每当起风的时候,门农像就像在唱歌,十分神奇。后来经过修补之后的门农像,就再也没有唱过歌。<br></div> 左侧雕像是坐在王座上的阿蒙霍泰普三世,王座上雕刻着尼罗河诸神,腿右侧旁是他女儿的立像。 右侧也是阿蒙霍泰普三世的巨像。 左侧雕像的图案与铭文。图案中的两神祗正携手将莲花和莎草合力打结在一起,象征尼罗河维护着上下埃及的统一。这一图案通常出现在法老坐像宝座的侧下角。 高大的两座雕像身后,原来是他的葬祭殿。但后来的法老拆了这座建筑,并做为自己的建筑物石料。到了托勒密王朝时代,建筑物已经完全被破坏。 公公打卡。 我也来一张。 帝王谷。从新王国时期开始,法老们不再修建金字塔。改在帝王谷挖洞建陵墓,将木乃伊埋葬在隐藏的岩墓中;或建一座显眼的纪念神庙,作为皇家祭祀的中心。<div>十九王朝末期,爆发伊苏尔大起义,最终推翻十九王朝统治。最后几任法老权力受到底比斯大祭司的严重挑战,持续干旱和饥荒等影响,国运衰落,出现系统性的盗墓。盗贼疯狂掠夺王陵,皇家已无法保护王陵,尤其是拉美西斯九世(公元前1126-前1108年),以及拉美西斯十一世(公元前1107年-前1077年)统治时期。</div><div><div><div><div><div>据考古学家估计,卢克索地区分布约有500座古墓。在新王国第十八到第二十王朝的数百年间,法老和贵族们在尼罗河西岸的石灰岩峡谷中,不断开山凿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陵墓群,与东岸的神庙群遥相呼应,组成了卢克索“露天博物馆”的核心展厅。</div></div></div></div></div> <div>帝王谷总体布局模型,显示地貌和各陵墓的位置。男女分开,男法老安葬在帝王谷;王后与公主安葬在王后谷。陵墓规模大小不尽相同,大都依山岩开凿。目前已开发62座陵墓。</div> 沿着沟壑,可乘坐电瓶车抵达各陵墓。 司机很热情。让我可以和他一起手摸方向盘开车,并要我给了他“圆珠笔”。在埃及所有的热情你得准备付出点代价......这句话不假。 沟壑里有一名为埃尔•库尔恩山头,形似金字塔。古埃及人笃信:人死后灵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躯干,就可以复生。所以法老们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的木乃伊安全,极力隐藏坟墓、埋葬财宝,为复活做好准备。起始是修建金字塔,但容易被盗墓。后为了远离众人视线、免遭盗墓,而放弃了修建金字塔。这片荒无人烟的石灰岩峡谷地,就成了历代法老和显贵的重生之地。 <div>法老陵墓皆为人工开凿而成。巨大的岩石被挖成地下宫殿,墓穴入口往往开在半山腰,有甬道通向墓穴深处。据说由石匠开凿墓室及平整四壁后,绘图匠进墓勾勒轮廓草图,再由石匠将草图雕刻成浮雕,最后由画匠用固体颜料着色。法老木乃伊和随葬品入葬后,陵墓以乱石堵住洞口,外面不留痕迹。历代法老和显贵都沿用这种方法,形成了一个有着数百间彩绘洞穴墓室的庞大墓葬群。</div><div>然而,帝王谷里众多法老权贵耗尽心力修建的奢华墓室,最终未逃脱盗墓者的洗劫。有一部分被盗贼洗劫而流落,有一部分在国外博物馆,最后的一部分在埃及博物馆。</div><div>凭帝王谷的一张门票,可以选择参观三处墓葬。少数墓葬需另外付费,包括塞提一世陵墓、图坦卡蒙陵墓。</div> 每个陵墓都有一块介绍该陵墓的说明牌。墓室内有非常多的象形文字和壁画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历史和文化信息。<div>帝王谷内目前向游客开放的陵墓有17座。时间限制,只能就近匆匆看了面对面的三座陵墓。</div> 第一座是拉美西斯四世陵墓。拉美西斯四世墓示意。从入口进入坡度很陡的下行通道,四段式甬道抵达墓室,全长70米,最深处为地下15米,尽头是墓室,后面还有两个侧室。<div><div>帝王谷法老墓内形制大致相同。一些陵墓大小、深浅,根据法老生前地位、在位时间长短、财力等不同而建。同时墓穴内壁画设计不尽相同,从中可以看出墓主人活着的时候拜哪个神。</div><div>希腊人觉得长长的甬道像长笛,就称这种岩穴陵墓为“笛穴”。</div></div> <p class="ql-block">长长的甬道通向墓穴。拉美西斯四世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二十王朝的第三任法老。一般认为拉美西斯四世大约到了40岁才成为法老。他统治的时期为公元前1151年-前1145年或公元前1155年-前1149年。</p><p class="ql-block">陵墓建于公元前1151-前1145年。位于帝王谷入口处,很早被发现。公元前278年,科普特人在里面曾留下涂鸦;一直到十九世纪早期,陵墓作为饭店和友人休息场所。</p> <div>甬道入口处墙壁上雕有拉美西斯四世和太阳神“拉”形象。二者之间有用王圈符号,各自注明。</div> 甬道两侧和穹顶上布满壁画和象形文字。妈妈说:古埃及象形文字一度失传,直到1400年后的罗塞塔石碑出土后,法国考古学家商博良解码。如今,我们依旧能从墓道里色彩依旧的画像和文字,想象出当年的繁盛。 在托勒密王朝时期此墓就被人所知。公元前278年科普特人在墙上的涂鸦:一个祈祷者和一位圣人。 壁上绘画,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象形文字和彩绘壁画,展现了古埃及的精湛工艺和丰富想象力,充满了神秘色彩。 <div></div><div>每一处都绘制得细腻、考究,繁复之处更显精工细作。</div> <div>各种神祇,在冥界迎接亡灵。</div> <div>墙壁上的象形文字。据说是古埃及《亡灵书》的内容,表现为“咒语”,分别对神的赞颂、献祭、复活和清晨仪式咒文,类似祝福法老沿着阶梯通向天国,以及确保过往复活再生,永久享受特权等。《亡灵书》源自民间的歌谣和巫术,形成于3700年前。</div> <p class="ql-block">王名圈。圈内户号代表古埃及某个国王或王后的名字。王名一定要写在“椭圆形的装饰中”,表示法老被太阳所围绕,表示王权和太阳的关系。自第五王朝开始,法老王名圈开始有五个名字,分别是荷鲁斯名、双女神名、金荷鲁斯名、王位名以及太阳神“拉”之子名。</p> 第一次近距离的观看这么多的象形文字和数千年前的壁画。壁画和文字清晰鲜艳,很难想象它们是从3000多年前留存至今,展示了古埃及人在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墓室正中是拉美西斯四世巨大的石棺,长3.5米。棺椁四周图案来自《地球之书》。 棺椁上的阿努比斯图案。 石棺一侧正面中间是法老和众神,两侧是阿努比斯。这是帝王谷为数不多的保留在原地的石棺,拉美西斯四世后来被从这个陵墓转移出去,木乃伊保存在埃及博物馆,基本完好,年龄约50岁,与史料记载符合,拉美西斯四世的木乃伊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木乃伊。 墓室墙壁四周是《亡灵书》、《地狱之书》内容等。通过满墙(顶)的咒语和祈祷,对神极尽赞美的画像和故事以及在亡灵世界的注意事项,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和对未来的期许等,指引着墓主人灵魂进入冥界后,在咒语和祈祷的庇护下,穿过多个充满神秘与危险的地方,最终抵达冥王奥西里斯的法庭...... 墓室顶部描绘的是天空女神“努特”。代表了时间,她在白天生下太阳,夜晚吞下太阳,周而复始。努特是背靠背的形象,一半代表白天,一半代表黑夜。 太阳神“拉”和鹰头神荷鲁斯、战争神及保护神乘坐太阳船,穿越冥界,四周是《亡灵书》。亡灵坐着太阳船启程,经过黑夜12小时,通过12道门,接受众神的审判,最终在天亮时抵达天国,重生在另一个世界。 阿努比斯,拥有人的身体和豺狼头的神。它出现在陵墓的墙壁上,祈求它保护死者。并由它主持木乃伊仪式和葬礼,并与奥西里斯、透特和其他神灵并肩作战。在亡者进入后世之前,由它负责在黄金天平上,称量死者的心脏与一根鸵鸟羽毛间的权重,判断逝者生前罪孽轻重与否。<div>如果逝者生前罪孽深重,心脏就越重,就会被一位鳄鱼头、狮子身及河马下身的怪兽“阿米特”吞噬,万劫不复;而无罪者则能通过这道关卡,被引渡到来世。<br></div> 椭圆圈里的善人,等待审判。 <div>《黑夜之书》与《地球之书》局部,记述生命再生之路。古埃及信仰中眼镜蛇具有多样性、双重性的神能,是一位既危险、又仁慈的女神。被崇拜为地母“雷奈努泰特”,她养育大地,提供丰收,保护墓地;还象征保护法老的神权,被视为神母。同时,眼镜蛇女神又是“麦里特塞盖尔”(Meretseger),意思是“喜欢沉默的人”,保护亡灵的安宁,艺术上表现向任何试图破坏或偷盗法老陵墓的人喷出毒液。</div> 甬道再往下的第四级走廊,未开放。两侧有耳室,墙上有《洞穴之书》等。 游览的第二座是拉美西斯七世的陵墓。拉美西斯七世为第二十王朝的第五位法老。其在位期间,埃及通货膨胀严重。公元前1130年,拉美西斯七世去世葬于帝王谷,其木乃伊下落不明。 甬道墙壁及顶部同样布满《亡灵书》的象形文字和各种图案。 众神护佑法老的形象。 法老通向天国。 <div>阿蒙,众神之王,新王国底比斯城之王,它与“拉”融合成为古埃及最强大的创世之神。它以两种方式被描绘:当与生育有关时,用公羊的头;当与“隐藏”有关时,用蓝色的皮肤。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阿蒙的主要崇拜中心是卡纳克神庙。</div> 这墙上的绘画是生命女神伊西斯吗? 法老与生命女神伊西斯。伊西斯是守护死者的女神,亦为生命与健康之神。她是冥王奥西里斯之妻,法老守护神荷鲁斯之母,死神守护神奈芙提斯的姐妹。她可以说是埃及神话中最重要亦最受欢迎的女神之一。 生命女神“伊西斯”与被描绘成“阿蒙”神的法老。 “阿蒙”神乘着黄金船,并载着法老及众神渡过冥界。法老被描绘成阿蒙形象,蛇在船头保护法老和众神。 护佑下的法老又一形象。 神灵间的对话。 动物神阿努比斯和鳄鱼神。 壁画中央的“圣甲虫”。亦称蜣螂,俗称屎壳郎。最著名的蜣螂生活在埃及,大多数蜣螂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数千年前,古埃及的耕种者发现蜣螂奋力推着比自己身体还的圆球,通过努力,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就如同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一样,似乎象征了宇宙的轮回。并认为,这种甲虫可能是受到了“神”的旨意,于是赋予它象征太阳神的使命,逐步演变出了“圣甲虫”神“凯布利”,意思为“发展、出现”。并被视为是太阳神“拉”的另一个神格,象征日出和再生。“凯布利”每天推着太阳横越天空,到了晚上,便推到冥界,作为冥界之神度化亡灵,引领人的灵魂前往来世。<div><div><div><div>“圣甲虫”两侧是“荷鲁斯之眼”,具有神圣的含义。代表着神明的庇佑与至高无上的君权,同时也是复仇之神。古埃及人相信荷鲁斯之眼能在人的复活重生时发挥作用,因为鹰可以看见很远地方的举动,人重生时为防止恶魔借机重回大地或使能重生的人不能重生,便将其作为葬礼护身符广泛使用,期望它保护死者在地下通往永生的路上不受伤害;同时荷鲁斯之眼也象征在地下世界对逝者身体修复和保护。<br></div></div></div></div> 甬道最下层游客不得入内。但在支付了美元小费后,可由守墓人帮忙拍摄。 最下层墓室装饰有复杂而鲜艳的《亡灵书》壁画。体现了古埃及人的对生死的豁达;用画笔描绘雕刻出的超越生死世界,不是终点,而是永生。壁画历经数千年依然鲜艳如初,构成了对多彩生活的向往。 游览第三座的陵墓是麦伦普塔赫的陵墓。麦伦普塔赫是埃及第十九王朝第四任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第13个儿子。由于拉美西斯二世太长寿了,以至于他的12个儿子全部先他而去,于是剩下了唯一的儿子麦伦普塔赫。麦伦普塔赫在约70岁时继承了王位(公元前1213-前1203年)。<div><div>麦伦普塔赫墓占地2472平方米,是帝王谷中仅次于拉美西斯二世的陵墓。陵墓长135米,因墓室遭受过洪水袭击,后半部直到1903年才由霍华德•卡特发掘,而葬室直到1987年才被发掘出来。</div></div> <div>甬道入口处是法老和太阳神“拉”。“拉”头是神鹰图案,头顶上是一个被蛇包围的大红色球体。壁龛里写着法老在太阳神“拉”面前的场景和祷文的扉页《拉神祷文》的经文。</div> 入口处墙壁上一个太阳圆盘包围着“圣甲虫”。太阳神是埃及神体系的开始。“圣甲虫”负责日出和日落,早晨推着太阳出来,傍晚拖着太阳回去。上方的一条蛇表示循环再生;下方的鳄鱼有保护法老守护神“荷鲁斯”的神话。 墙上象形文字记录《拉神连祷文》的抄本。 甬道壁上写着《拉神祷文》的经文和场景。 还装饰着《来世之书》中的部分场景,以及《亡灵书》中的文字。 法老向冥王“奥希里斯”献祭的双重对称场景,墙壁是象形文字《门之书》。 墙上描绘阿努比斯趴卧的场景。 <div>墓室壁画细节。</div> 因洪水淹没,墓室下部墙面低矮处已被破坏,许多装饰已褪色。柱子上有梅伦普塔向冥王“奥西里斯”献祭画像。壁上据说是《门之书》、《地之书》 、以及《洞之书》和《地之书》的节选。墓室顶上原绘有天象图,如今已所剩无几。 进入墓室棺盖厅的甬道门被敲砸重建。据说法老原计划要在墓室里放置三个巨大的花岗岩石棺。由于设计或者制作错误,当其中最大的一个到达陵墓时,发现石棺宽高无法通过墓道中的门。后将原有的大门砸宽拖入石棺,尽管砸宽的门后用砂岩块重砌,但原建筑大部分已消失,只剩伤痕累累的墙壁。 置于墓室棺盖厅右侧有一石棺盖,是原遗留物。 棺盖一侧有法老麦伦普塔赫的雕像。 甬道下部四壁几乎看不到装饰,难得顶上局部有象形文字。 甬道最下方的墓室空间宽阔。两排四根柱子分立,中央下沉式的地面摆放着一座巨大的花岗岩石棺。由于洪水的侵蚀,墓室的壁画仍有精细、明亮的蓝绿色、黄色和红色颜料的痕迹。 石棺一侧有门。 石棺一侧的图案。法老与神灵在生与死的世界穿梭。 石棺旁的人形花岗岩棺盖。棺盖背面有天空女神“努特”形象。 墓室前壁上部装饰着《门之书》图案,以保佑法老遗体。 <p class="ql-block">离开帝王谷,来到一山之隔王后谷。王后谷是王后、嫔妃女性的埋葬地。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公元前1503年-前1482年,在位21年)祭庙座落于此,是唯一一位女法老在此为自己修建的祭庙,有称她是埃及版的武则天。</p><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是图特摩斯一世唯一的嫡女。按照埃及的传统,那个时代并不接受一位女性统治者。因此,哈特谢普苏特与她同父异母的兄弟结婚,这位兄弟就是图特摩斯二世。图特摩斯二世继位后,体弱多病,无心治国,图特摩斯三世年龄又小,不能治理国家。哈特谢普苏特就以自己是法老唯一的正统继承人为任,逐步“共同执政---摄政---自任法老”,并赶在图特摩斯三世成年正式亲政之前,将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联合僧侣编造自己身世,为自己成为女王扫平障碍。</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开始独自治国约20年后,开始报复,下令将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刻在祭庙上的大部分文字和形象雕刻毁去。</p><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的祭庙规模巨大。祭殿座西向东,位于德尔巴赫里一处天然形成的半圆形峭壁底部,与岩坳悬崖融为一体,巧妙地利用断崖伸出的宽阔平台,设计建造成叠升的三层主体建筑;将古典式的“完全对称”结构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直到古希腊建成了帕特农神庙。</p><p class="ql-block">祭庙为纪念女王的成就,以及为她和神阿蒙•拉的圣所提供服务而建。设计师是哈特谢普苏特的大臣森穆特(阿蒙的大祭司)。从公元前1479年哈特谢普苏特统治的第7年开始建造,到第22年共花费了15年的时间。据说因为祭庙太美,第19王朝的塞提一世曾想将哈特谢普苏特的祭庙“窃为己有”。</p> 18世纪末,当欧洲的旅行者第一次看到哈特谢普苏特女祭庙时,它还被埋在废墟下,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进行挖掘和修复。到20世纪20年代,清理工作才有大的进展。当霍华德•卡特在19世纪末出版了该祭庙的第一批装饰图画时,震惊了世人。 <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祭庙模型。建筑构成和布局包含大门、立柱、奥西里斯式雕像、斯芬克斯雕像、上升的中轴线,以及三段式布局的特征。祭庙整体宽105米,高25米,通向最高处圣殿的台阶步道长达1000米;并与紧邻图特摩斯二世、图特摩斯三世的祭庙,组成壮观的建筑群。(图源网络)</p> 我和公公打卡。 我们一起来打卡。 叠升台阶前左侧的斯芬克斯雕像。 叠升台阶前右侧的斯芬克斯雕像。第一层正面柱廊用简单的方柱形,简洁明快,形制优美。 祭庙迭升式的台阶。明确的纵深轴线,平缓的坡道贯穿层叠的柱廊。 阶梯有法老守护神“荷鲁斯”巨鹰雕像。 第一层一侧女王的雕像。 站在第二层平台回望,视野开阔。中轴线的远方就是卡纳克神庙。据说,太阳每天会从卡纳克神庙升起,经过一个白昼,从西边的哈特谢普苏特祭庙落下,进入黑暗世界回到卡纳克神庙,开始再一次循环,周而复始。 阶梯第二层平台花岗岩门廊两侧是蓬特柱廊。柱廊前站立着24尊冥王“奥西里斯式”的哈特谢普苏特巨像。 女王雕成“奥西里斯式”神的样子,以此强调她与神同化。这些柱廊比例协调,庄严而不沉闷,外观色调清亮纯净,与作为背景的悬崖互相呼应。 雕像脸上还有红颜料,原本应是彩绘的。 哈特谢普苏特取得统治权后,自立为王,醉心权力,因此也痛恨女儿身。在“称王”后,要求所有她的画像都不允许画出女装及胸部,而且还得帮她画上胡子。 蓬特柱廊应有供奉不同神灵的壁龛,但这部分工程一直未完成。哈特谢普苏特在位期间,停止对外战争,注重贸易,通过和当今的索马里取得香料,到蓬特采集没药等史实都体现在壁画上,廊柱由此得名。 采集没药的局部浮雕。描绘了哈特谢普苏特时期对蓬特岛的跨海远征,显示埃及权力范围扩大。 蓬特采集没药的局部。 <div>第二层中门通向一个巨大的多柱大厅。</div> 多柱大厅有两行70根13面柱。在托勒密时期(公元前305年-前30年),这座神殿曾被改造成一座疗养院。 石构件上有护身符“圣甲虫”图案等。 幸存少量浮雕,细腻精美。神龛中献祭的哈特谢普苏特。 神龛内壁上法老献祭于守护神“荷鲁斯”。 神龛中的死神“阿努比斯”。 有点目不暇接。 <p class="ql-block">后墙的中央是女王祭堂入口。也是殿堂内殿本部,凿于山崖之中。</p> 女王祭堂。哈特谢普苏特享年约50岁。<div>1903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曾在帝王谷发现一个墓穴,并从中找到两具身份不明的老年女性的木乃伊。其中一具躺在石棺里,另一具则躺在地上;没有明确找到哈特谢普苏特的木乃伊。多年来,一些埃及考古学家一直猜测,霍华德•卡特发现的两具身份不明的老年女性木乃伊,分别属于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和她的奶妈。主要依据是对木乃伊牙齿和身体某些部位特征的研究。但是多数考古学家对这一结论始终抱有疑问,长期坚持认为没有发现真正的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木乃伊。此后,被认为可能是女法老的木乃伊被移往开罗博物馆收藏保存,而被推测为女法老奶妈的木乃伊则继续存放在帝王谷内,后来被命名为KV20号的墓穴内。<div>2002年,埃及文物最高管理委员会联合国际上多名考古学家,重新开始寻找、确认哈特谢普苏特木乃伊。最初,发掘出一个标有哈特谢普苏特名字的盒子,并从中发现一颗牙齿和部分内脏。2015年,专家们对帝王谷KV20号墓穴运到埃及国家博物馆、原被视为女法老奶妈的木乃伊,进行了牙齿DNA鉴定和其它身体部位的全面CT扫描检测后惊喜地发现,这颗牙齿和这具木乃伊口腔中缺失的臼齿基本吻合,从而认定这具长期被误认为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奶妈的木乃伊,才是真正的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木乃伊!<br></div></div> 祭堂上方彩绘已被砸损。有说是装饰着女王和阿蒙设置神庙边界的场景。 祭堂中的壁画。 <p class="ql-block">托特神与精细的象形文字,莫非是“受命于天”的符号?托特是智慧神和月亮神,文字的发明者,也是诸神的文书,在《亡灵书》中被描绘为立姿审判者。托特和他的妻子玛塔(Maat,真理与正义女神,太阳神拉的女)一共生有10个孩子,其中最著名的是阿蒙神。托特通常会被描绘成鹭首人身。</p> 祭堂正对第二层的花岗岩大门。 模仿“奥西里斯式”,像吗? <p class="ql-block">蓬特柱廊南侧是供奉丰饶女神“哈索尔”的神庙。</p> “哈索尔”是这个地区的守护神。 <div>女王饲喂“哈索尔”的化身---神牛浮雕。</div> 神庙有多柱大厅,已经损毁严重。 设计成摇铃状的柱头上,雕刻着女神“哈索尔”的头部形象,牛耳人面,头顶叉铃,发髻华贵。 后墙上有一幅雕有“哈索尔”的化身---神牛舔着女王的手。 妈妈打卡。 在多柱大厅外面的山腰上,有一三室的小祭堂,目前关闭。 再乘船渡过尼罗河前往东岸。 <p class="ql-block">尼罗河全长约6670公里,流经11个国家。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以及由维多利亚湖滋养的白尼罗河。它们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下游汇合,形成一条浩荡的水道,一路向北,穿越广袤的沙漠,最终汇入古埃及人称为“浩渺碧海”的地中海,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沿河气候大致为:</p><p class="ql-block">上游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气候湿润。</p><p class="ql-block">中游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雨量较少,干旱天气较为常见 。</p><p class="ql-block">下游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p><p class="ql-block">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6000年起,河岸两旁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定居点。尼罗河河水每年在炎热干旱的8月上涨,浸润河岸的大片田野;10月洪水消退后,沿线沉积的黑土形成的肥沃冲积层,为埃及带来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形成一条贯穿埃及南北狭长的绿洲,并使得古埃及人在青铜时代就掌握盆地灌溉法,不仅实现了一年三熟的农业奇迹;使仅占国土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养育了埃及超过96%的人口;还形成上、中、下埃及的水路交通动脉和贸易枢纽以及交流与融合;促进古埃及实现中央集权的统一和稳定和繁荣;成为埃及文明的生命之源和基础。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没有尼罗河水的灌溉,埃及文明可能只会昙花一现。尼罗河为古埃及的文明和它3000多年不衰的历史,提供了一切条件。以此,古埃及人称他们的家乡为“凯迈特”,意为“黑色的土地”。因为在水况良好的年份,泛滥的尼罗河会在田野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p><p class="ql-block">埃及有一句谚语:“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不管离埃及多远,都会再次回到埃及。”足见尼罗河对于埃及的重要性。古埃及人相信尼罗河是神灵的恩赐。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图源网络)</p> 河上船只往来穿梭。没想到,眼前尼罗河水碧波荡漾,清澈宽广! 我们乘坐了一种叫做费卢卡(Felucca)的单桅小帆船。据说这种帆船起源于15世纪中叶,有600年的历史。费卢卡帆船的帆是三角形的,会活动,完全靠人工操纵。 在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尼罗河被称为“月亮的眼泪”。古埃及人称这条河为“伊特努阿”,意为“大河”。尼罗河这个名字出现的较晚,它来自古希腊语单词“内罗斯”,此后才有今天尼罗河的叫法。上世纪7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兴建了一座110米的阿斯旺水坝,坝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水库---纳赛尔水库,得到发电、防洪、灌溉、养鱼、航运、旅游等利益。大坝的建成虽然防止了下游的洪水泛滥,但是尼罗河携带至下游和入海的泥沙大大减少,尼罗河三角洲的海岸线受海浪侵蚀不断向后退缩。目前,埃及政府已采取措施,防止三角洲被地中海吞没。 扯起风帆,启程。 父子水手,两位船老大。 河上的机动小游船。 <div>还有行驶的邮轮。妈妈、婆婆都说想起了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阿斯旺创作的推理小说、并改编为电影的《尼罗河上的惨案》......</div> 帆船悠悠,婆婆说让人流连忘返。 自由自在。第一次体验,真呀么真高兴! 柔风轻拂,帆船摇曳。妈妈也来坐船头。 我和公公坐船头。 水手为我们敲起了中东框鼓。采用羊皮制成的鼓面,由单手呈直立状持住,并由持鼓手的手指,以及另外一手的手掌与手指合奏,音调欢快而扣人心弦。 小水手还为我们演奏中东手鼓。手鼓呈高脚杯造型,顶部覆以鼓面,能透过手掌与手指产生多种变化的低音以及高音。演出时,手鼓多采用水平放置于鼓手腿上,或以肩带协助置于腿上。陶瓷鼓身通常能产生较温暖亲和的声音,传统手鼓上是以鱼皮或羊皮制作鼓面。<div>中东手击鼓是中东地区广受欢迎的鼓器。我也来试试!</div> 抵达河对岸---卢克索神庙。 俯瞰我们乘船上岸的地方。(图源网络) <div>游览卡纳克(karnak)神庙。神庙是古埃及占地面积最大、最富有的神庙,在埃及语中称作“The Most Selected of Places”意为“最受欢迎的地方最优之地”,供奉的是底比斯主神---太阳神阿蒙,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更是国家权力和宗教信仰的象征。</div> 卡纳克神庙遗址建筑群示意。神庙占地24.28公顷,主要建筑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展开,由多个巨大石墙塔门相隔,形成庭院和20余座神殿组成,并通过斯芬克斯大道与南面的卢克索神庙相接。<br>神庙最早始建于公元前约1971年,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夏朝晚期和商朝早期;建造的鼎盛时期从公元前1550年-前1070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则大致对应商朝中晚期和西周早期。到新王国末期,它已拥有10座门楼,各座门楼又有相应的柱厅或庭院。19世纪,埃及政府发现旅游能带来巨大收入,开始清理被黄沙掩埋的卡纳克神庙,并逐步修建。 游客大厅里的圣船模型。神庙被新王国的王朝们用来庆祝“赛德节”。在这个节日上,大神阿蒙一家三口---阿蒙,妻子姆特和儿子月亮神孔苏的雕像被放在圣船上过节,并为法老繁衍后代祈福。圣船船头船尾头顶着太阳的公羊头,表示船的主人是太阳神。 古埃及早期的太阳神是“拉”。建都底比斯后,与底比斯主神阿蒙合并为“阿蒙•拉”,并成为埃及最强大的创世之神。神庙中供奉的阿蒙神(太阳神)、穆特神(阿蒙神之妻,自然神)、孔苏神(阿蒙神之子,月亮神)。新王国时期是神庙建筑的黄金时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王权在此基础上得以强化。在底比斯不断发展影响下,阿蒙神的地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国家的主神,也因此成为王权的保护神,是新王国时期地位最高的太阳神。(图源网络) <div>神庙入口的塔门巨大而厚重。这里曾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祭祀场所,是法老献给太阳神、自然神河月亮神的建筑群,也是法老无上王权的象征。</div> 塔门前塞提二世的石碑。塞提二世在位短暂(约公元前1203年-前1197年),是第十九王朝第四任国王麦伦普塔赫的儿子,拉美西斯二世的孙子。塞提二世统治时期曾续建卡纳克神庙。公元前1191年,塞提二世之妻塔沃斯特成为国王。 拉美西斯二世的方尖碑。 <div>第一座塔门和公羊大道。由托勒密时期第三十五王朝内克塔尼博一世建造,未完工。他是埃及最后一位法老,其后埃及统治灭亡,罗马统治来临。塔门宽113米、厚15米、高40米。它的两座塔楼各有八扇大窗户,塔门中央的门廊高19米、宽7.5米、深5米。</div><div>塔门前有公羊大道。道路两侧有狮身公羊像40座。狮身公羊雕像由十八王朝阿蒙霍普泰三世塑造于卢克索神庙。后被拉美西斯二世占有,并将124尊公羊像移到卡纳克神庙。<br></div> 公羊大道又称“斯芬克斯道”。公羊通常与阿蒙神有关,象征着阿蒙的生育力和创造力;狮子的身体则象征力量和王权。 狮身公羊的双爪之间,立着法老小雕像。代表君权神授,法老受到阿蒙•“拉”神的庇佑。 狮身公羊座像的后侧。 <div>第一庭院。是神庙中最大的区域,院内建有塞提二世的神庙。还有三个房间放置阿蒙神一家三口圣船的地方;分别为底比斯三神---阿蒙神、穆特神和孔苏神建造的礼拜堂。</div> 第一庭院内中间原有10根巨型圆柱。现仅剩靠近第二塔门一根完整巨柱,高15米,其他均已折损。巨柱是第二十五王朝努比亚人塔哈尔卡修建。有人称它象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城徽---庞贝柱(骑士之柱)。 巨柱纸莎草造型的柱头顶上,有雪花石膏祭台。 第一庭院是神庙中最大的区域。原本10根石柱组成的高大廊道,曾是法老举行重大活动仪式的场所。(图源网络) 院内还堆积着2000多年前没有用完的建筑材料。法老们为了强调与神的关系,毕身热衷于修建和扩大神庙的规模。据说当年神庙附近曾经居住共有8000多人,其中有工匠、祭司、卫士、农民等参与,动用了421000头牛参加了神庙群的建造...... <div>庭院内两侧有柱廊,是公元前954年由布巴斯蒂德法老修建。北侧布巴斯蒂德大门由法老舍顺克一世建造。庭院两侧的狮身公羊塑像,由十八王朝阿蒙霍普泰三世塑造于卢克索神庙。后被拉美西斯二世占有,并将124尊公羊像移到卡纳克神庙;据说是想将芬克斯圣道一直延伸到第二塔门处;后第一塔门建成截断了拉美西斯二世所建的公羊大道,40尊留在了塔门外,余下84座雕像被搁置到了第一庭院里的两侧。</div><div>这里是无数影视作品的拍摄地。其中1978年,电影《尼罗河的惨案》中,曾有精彩的对话场景在此拍摄。</div> 第一庭院东南角,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拉美西斯三世神庙。门口两侧各有一尊拉美西斯三世的雕像,头戴象征上、下埃及的王冠,右侧则是戴着下埃及王冠的形象。神庙西壁外侧刻画着欧佩特节期间,从卡纳克到卢克索神庙圣舟游行的情景。拉美西斯三世是按照麦迪纳特•哈布的纪念庙,建造这座神庙。1896年,这座神庙几乎完全被埋在在废墟之下,导致墙壁上积了厚厚的污渍。但它之所以保存完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被掩埋在废墟之下。这座祠堂沿袭了拉美西斯三世大部分遗迹特有的低矮、笨重的风格。 第二塔门。始建于公元前1323年十八王朝末代法老霍雷穆西布,后经十九王朝创立者拉美西斯一世及其孙拉美西斯二世补建。塔门前曾经是塔尼尔克王的露天大市场。 第二塔门高达29米。塔门上有记录1778年尼罗河水淹神庙的水渍线。 塔门两侧布满精美浮雕。有表现哈索尔女神哺乳法老,以及埃及攻击犹太王国所罗门神庙,还有阿蒙神宣布埃及占领犹太和巴勒斯坦156个村庄的情景。 第二塔门入口左侧,是8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和王后奈菲尔塔丽的雕像。这里原有三尊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一尊已毁,现塔门前左右各一。拉美西斯二世以冥神“奥西里斯式”姿态,持权杖站立。<div>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279年-前1213年在位。统治埃及67年,活到90多岁高龄,是古埃及在位最长的法老,标志着埃及帝国的权力达到顶峰。拉美西斯二世有8个王后,嫔妃不计其数;还约有100多个儿女,其中12个有合法继承权的儿子早他逝世。拉美西斯二世参与了廊柱大厅的建造,留下了自己的印记。</div> 入口右侧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已毁的上半部,被后世法老改造为自己的雕像。 入门左侧,有太阳神阿蒙和其妻穆特的雕像,穆特雕像头部缺失。太阳神阿蒙后面石柱上的图案是法老名字的象形文字。 巨型石柱组成的大列柱厅,豁然在眼前。列柱大厅约于公元前1318年,由拉美西斯一世始建。后由其子塞提一世和孙子拉美西斯二世续建。<div>大列柱厅宽102米、深53米,约5500平方米。高耸的134根巨大的圆形石柱,分成16排。中央两排12根石柱最为高大,直径达3.57米,高21米。其他石柱直径2.47米,高12.8米。<br>初期,大列柱厅只建造了中间两排石柱。石柱每排6根,四周有围墙。到十九王朝,围墙被移到远处,更多的柱子竖起来。最终形成今天的134根石柱的规模。</div><div>在上古神话中,浩瀚无边的天空由巨大的柱子支撑于大地之上,因此埃及人在象征天界的神庙中设计建造了大列柱厅。</div> <p class="ql-block">大列柱厅位于神庙东西方中轴线上。这里是太阳每天升起的必经之地。东方对准5公里外的哈特谢普苏特祭庙的狮身人面大道。新王朝时期的每天清晨,法老和祭司及臣民,会在这里迎接东方升起的太阳。(图源网络)</p> 古埃及有几种独特的柱式。这些设计的灵感来自植物,主要有纸莎草式、叶状装饰式、棕榈叶式、纸莎草花式、芦苇束式、莲花式。<div>大列柱厅初建时,柱顶为开放状莲花式图形。后建的柱顶采用太阳生命力的象征的闭合纸莎草图形。(图源网络)<br></div> 大列柱厅复原示意。(图源网络) <div>大列柱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了砂岩石材。建筑形式源自希伯来建筑风格,呈现出流畅的建筑旋律。大厅密级的石柱,不仅是出于承重目的,更重要的是象征意义。</div><div>1899年10月,地下水侵蚀地基,导致柱子倾倒、墙体坍塌。法国考古学家和工程师们对它进行了修复。</div> 石柱承托着长9.21米,重达65吨的大樑。 <p class="ql-block">莲花状柱头是直径7米的大圆盘。上有闭合纸莎草纹,象征法老与神的永恒生命、神性的庄重。据说柱顶可同时站立100人。</p> 后建的122根石柱高12.8米。大列柱厅利用中间、两侧低的差别,在屋顶安装了沙岩天窗,使得光线能够集中到中轴线上。 柱梁上有王名圈。3000多年来,每位法老登基,都要到卡纳克神庙朝拜太阳神。然后毕其一生,并在这里留下自己的扩建,如此代代相续。1600中,有36位法老在卡纳克留下自己的痕迹。 横梁上的一处彩图。代表法老名字,意思是:“太阳之子,阿蒙•拉宠爱的人”。 顶上这块摇摇欲坠的石头,据说是电影《尼罗河的惨案》中,掉下来的那块石头。 石柱由一个个石鼓叠加而成。石鼓高1米,直径3.57米,或要6-7个人才能合抱。我来试试! 石柱上满是浮雕和铭文。涵盖了古埃及的宗教仪式、神话故事、战争场景以及田园生活等多个方面。 婆婆说大列柱厅很震撼! 妈妈说:这石柱上雕有莲花图案,充满了象征性元素。 石柱上的彩色绘画和象形文字。有的至今还保持着当年的鲜艳色彩。浮雕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铭文则记录了法老与诸神之间的关系、法老的丰功伟绩以及古埃及的历史和神话,展现了古埃及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石柱和石壁上还绘有一些历史事件及生活场景。包括著名的《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拉美西斯二世的卡迭什战役,还有祭祀、农耕、渔猎、神明与法老……似乎在静静地描述一个遥远而辉煌的过去,期望在另一个世界成为了永恒。 石柱上的莲花和纸莎草,分别代表上埃及与下埃及。在古埃及神话中,莲花象征着轮回与复活,因此会在葬仪中使用莲花。纸莎草则是大量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通常能长到2-3米,它的植株横截面呈现出清晰的三角形,很像金字塔;植株顶端的花冠像四面迸射的阳光,被认为象征着太阳神“拉”。 法老的王圈是石柱上的主要标志。后代法老又常铲掉前代的痕迹,刻上自己的内容。因此,为了防止自己今后再被铲除,法老在石刻上雕刻的都比较深。 石柱上的神祗与法老标志。 法老祭祀的场景。 南墙上有拉美西斯二世在向圣船行进时献礼物的浮雕。 太阳神阿蒙的圣船被抬着行进,庆祝赛德节的场景。在赛德节,要把放在塞提二世神庙中的圣船抬到卢克索神庙。据说有太阳乘坐的船是太阳神船,有鹰乘坐的船是自然神船...... 还有鹰神护佑法老的雕刻。 墙上哈托尔女神牵着法老的手。 荷鲁斯和托特两位神祇为法老祝圣。可惜中间法老的形象被后世凿除。 <p class="ql-block">据说墙上刻写的是《银板和约》内容。历史上,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穆瓦塔里二世,为争夺叙利亚在卡迭石发生会战,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1283年在孟斐斯签订了和约。和约刻在一块银板之上,因此叫“银板和约”,成为最古老的和平条约。</p><p class="ql-block">据说条约的原版未能保存下来,但条约的两个副本却流传至今:一个用埃及象形文字镌刻在卡纳克神庙的墙上;一个用赫梯文的楔形文字泥版收藏在柏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墙上的《银板和约》是译自原稿的副本。主要约定:1.双方建立永远的和平,互不侵犯。2.两国国王要承担各自条约的义务。3.两国结成军事互助同盟,在其中一国面临第三国威胁时,另一国应倾力支持,同时如果其中一国国王面临内部危机,另一国也应该予以支持。4.两国互不接纳对方亡命者的政治避难,已接纳的应引渡给对方。5.神对违约者惩罚,对守约者加恩。</p><p class="ql-block">和约签订后,赫梯王以长女嫁给拉美西斯二世为妻,通过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同盟关系。</p><p class="ql-block">2024年夏,我和妈妈、公公、婆婆在土耳其安卡拉的赫梯博物馆,见到过泥版的《卡迭石条约》(即银板和约),泥版发掘于古赫梯王国首都哈图萨,是世界上已知文本幸存下来最早的和平条约。如今,一块楔形文字泥版的放大副本挂在纽约联合国大楼内。</p> 徘徊在大柱厅内。被埃及人称之为“原初土丘”的巨大石柱,在那洪荒年代,又是如何站起来的呢?<div>公公告诉我:据说首先是在平地放置第一层石柱,围堆第一层沙土;再放第二层石柱,接着围堆第二层沙土......如此循环操作到最高处,放置横梁。石匠再由上往下雕刻石柱,然后绘画;往下装饰时,围合的沙土逐一清除,石柱就站立起来。</div> 仰望这些站立的石柱,或就是古埃及人心目中的生命诞生。 第三塔门。由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修建,现已倒塌成废墟。 塔门现已成了列柱大厅的后墙。 <div>第三与第四塔门之间的庭院里,竖立有图特摩斯一世的方尖碑。高22米,重143吨。庭院里原有4座方尖碑,分别为图特摩斯一世和三世各两座。其它已损毁,仅剩图特摩斯一世的方尖碑。这里曾是庆典大厅,由方尖碑标示出的一条通道,只有法老和祭司才能从这里进入神庙圣室内部。</div><div>第十八王朝的图特摩斯一世时期,对外战争取得巨大胜利。为感谢太阳神阿蒙的庇佑,续建卡纳克神庙,并在著名的古埃及建筑师伊涅尼的监督下,建造第四和第五两座塔门,竖立了卡纳克神庙最早的两座方尖碑。同时图特摩斯一世也是开创了古埃及著名的“帝王谷”陵墓建设,是第一位安葬在帝王谷的法老。</div><div>方尖碑上刻有特摩斯一世的名字,是他送给太阳神阿蒙的纪念碑。后来拉美西斯四世在上面又刻上自己的名字,据为己有。方尖碑产地由阿斯旺第一瀑布的花岗岩制成。</div><div>建造方尖碑的历史源于埃及古王国时期。当时仅是祭拜太阳神“拉”的小型建筑,到了中王国时期,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在赫利奥波利斯建造了第一座巨型方尖碑。标准的方尖碑通常比神庙围墙高十多米,顶部镀金的小金字塔是最早也是最后捕捉到阳光的部位,大部分方尖碑都是用阿斯旺的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div><div>古埃及的方尖碑通常成对出现,建在神庙中心附近。方尖碑的尺寸、柱身和金字塔形顶盖的精确角度,是根据方尖碑所在地的经纬度数据计算得出。方尖碑投射下来的阴影,能帮助古代天文学家获得与该地点相关的天文数据,从而了解此地与其他设有方尖碑的地点之间的关系;人们也可以通过它的影子来读取时间。</div><div>方尖碑的四个面都刻有圣书体铭文和图像符号。古罗马作家普林尼曾经写道:“埃及人把他们最秘密的知识刻写在了方尖碑上,这些知识的重要性不亚于宇宙的性质和生命的意义。”</div><div>方尖碑也被认为是冥神奥西里斯的象征,代表着物质世界的脊梁和向上回归源头太阳的通道。</div><div>罗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后,运走了大量方尖碑。19世纪,方尖碑成为国际外交和与埃及贸易关系的象征,埃及总督分别向英、美、法三国各赠送了一座方尖碑,其中两座由图特摩斯三世在赫利奥波利斯建立,另一座是位于卢克索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方尖碑。</div><div>据说全世界现存方尖碑共29座。埃及本土仅有9座(卡纳克神庙占2座),意大利12座,英国4座,法国1座,以色列1座,土耳其1座,美国1座。<br></div> 图特摩斯一世的方尖碑处西望列柱大厅。 第四塔门。由图特摩斯一世修建,塔门已倒塌,仅剩断垣残壁。 <div>第三与第四塔门间向南走。即第七、八、九、十塔门,并通向狮身羊面大道前往卢克索神庙。</div> 第四、第五塔门之间,是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方尖碑。碑上铭文称自己是阿蒙神的女儿和儿子,继承王权合法。碑高29米,重323吨,原有两座,现存这一座是埃及境内最高的方尖碑。<div><div>方尖碑越高越尖,代表离太阳神越近。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是图特摩斯一世唯一的嫡亲女儿,也是图特摩斯三世的姑姑和岳母。她虽生为女身,却一心想要开创宏图伟业。经过一番“运筹”之后,她如愿登上王位,为了证明自己承继大统的合法性,下令制作了当时最大、最高的两座方尖碑(其中一座已颓倾),并安置在最宏大、最神圣的卡纳克神庙中,作为献给太阳神阿蒙的奉物。</div><div>3500年前的哈特谢普苏特方尖碑上刻着象形文字的铭文。经破译是:“她为她的父亲阿蒙---两片土地王座之主,建造她的纪念物,为他用南方的坚硬花岗石建造了两个大方尖碑,它们的表面镀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当太阳在它们之间升起时,从尼罗河的两岸看去,它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阿蒙,两片土地王座之主:他让我统治黑土地和红土地,作为一种奖赏,在整个土地上没有人反对我。所有异国他族都是我的臣民,他将天的边际作为我的疆界,太阳环绕的一切都为我劳作。他将这一切给予他亲生的人,他知道我将为他统治这一切。我确实是他的女儿,我服侍他,知道他所有的意旨。我从我父亲那里得到的赏赐就是生命、永恒和统治,在万物的荷鲁斯王座上,象拉神一样长久。”<br></div><div><div>古埃及的方尖碑,一般用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重达上百吨,四面刻有象形文字。据考证:古埃及人先用水流喷射的方法将岩石冲洗干净,察看石质情况,然后再用坚硬的石块刮磨岩石,直到表面平滑为止。接着,人们在岩石周围挖好深坑,并按一定的距离在岩石周围打上许多洞,洞里打入巨大的木楔,然后用水浇湿。这样木楔受潮后膨胀,岩石就会按木楔排列的方向破裂,方尖碑的雏形就此形成;再刮磨刻字雕画等,由成千上万的劳工用工具和绳子将方尖碑从坑里抬出来,运到港口装上驳船,运到需要竖立方尖碑的地方。到达目的地后,再将方尖碑抬上一个用土堆成的斜坡,然后在方尖碑顶端下方的斜坡上添砖加土,使顶端不断垫高,逐渐趋于垂直,最后整个方尖碑竖直立于基座上。</div></div></div> 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 第五塔门由图特摩斯一世修建,塔门已损坏,仅剩残件。 路旁随处可见残件。 这里也曾经有列柱厅,但均已损毁,只剩石柱基座,还有一些残损雕像。 双手交叉紧握生命钥匙,扮成“奥斯里斯式”的法老雕象。 <div>第六塔门已毁。图特摩斯三世神庙内建筑损毁殆尽,荡然无存。左侧雕像为头戴羽冠的太阳神阿蒙,右侧为其妻穆特。</div> 双手交叉握权杖,扮成冥神“奥西里斯式”的图特摩斯三世。 残存的石件上,图特摩斯三世抓住敌人的头发,挥手重击。 在第五和第六塔门之间,有南北走向的走廊。 <div>第六塔门。由图特摩斯三世的修建,已损毁。后部是最早的建筑---圣室。圣室用粉色的花岗岩修建,位于卡纳克神庙的中心。圣室的正门对着东西轴线。</div> 圣室,约建于公元前2000年的中王国塞索斯特里斯一世时期。十八王朝时期改为图特摩斯三世的圣船祠堂。代表神在人间休歇场所,每日由法老或高级祭司献祭。献祭结束必须退着走,并把自己的脚印抹掉。<div>4000年后的今天,我也坐在这儿休歇了!</div> 圣室墙上的祭祀场景壁画。 圣室后部是中王国庭院,是已知卡纳克神庙最古老的地方。 图特摩斯三世节庆厅。这里曾举行过塞德节。塞德节每3-4年举行一次,以示法老对国家进行有效统治。 节庆厅墙壁上有法老清单,列出了从古王国开始的61位法老。清单并不包括所有法老,只有在底比斯有重要地位的法老。 这里的残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多年的第三王朝时期。残件中有两根上下埃及纹章石柱,一根为纸莎草形状,象征下埃及;另一根为莲花状,象征上埃及。墙上还有歌颂法老战功及历史的图形和铭文。 <div>再往里走,就是图特摩斯三世的祭殿和阿蒙•拉神的最圣地。</div> 可惜已无时间继续往里走,抓紧再去南侧后院看看。 神庙中,处处是象形文字。公公告诉我:象形文字的破解,还要得益于发现罗塞塔石碑和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商博良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被誉为"埃及学之父"。 象形文字也叫圣书体。文字结构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构成。是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书写正规,图画性强,使用时间是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4世纪。运用象形文字是王室、祭司和上层阶级的特权,通常用于神庙和陵墓中。<div>公元前332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埃及,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腊文并存通行。随着朝代更迭,罗马人来了拉丁文,阿拉伯人来了阿拉伯语......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布敕令,关闭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从此就再也没有建造过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纪念碑或者神殿。逐渐只有很少的埃及人能够读出一些象形文字;此后渐渐成了“天书”。罗塞塔石碑发现之前,象形文字被视为遗迹,只能尽可能记录起来。</div> 大英博物馆中的罗塞塔石碑。一块花岗闪长岩石碑的残存部分,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法国军队于1799年7月15日,在埃及北部的拉希德镇(法语“罗塞塔”)发现了该石碑。石碑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法国科学家开始进行研究。1801年英国军队击败法军后,石碑根据投降协议被转交给英国。1802年石碑运抵英国,并以英王的名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此后一直被展示在大英博物馆。<div>象形文字的研究并未停止。19世纪20年代,商博良实现了象形文字的完全破译,最终成功地归纳出象形文字中起到字母作用的符号。1822年,他在写给M•达西尔的信中写道:“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同一文本、同一句话中,我几乎可以说是在同一个词里,同时运用了象形、象征和表音的书写方式。”</div><div>罗塞塔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诏书。碑文用埃及象形文字、埃及世俗体(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接近埃及口语和文字体系)、和希腊文字刻写了同样的内容。从上到下:埃及象形文字(14行),埃及世俗体文字(32行)、希腊文字(54行)。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从而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图源网络)</div> 象形文字中“爱”写法。与其他文化不同,象形文字包含了生动的图画性和高度的象征性;可以横排或竖排书写,并且可以从任一方向阅读,文中人物面向行首的方向指示阅读顺序。这种文字系统包括代表单个音素的字母符号、结合辅音的音节符号、描绘物体的词符,以及帮助明确含义的限定符。(图源网络) 第六门塔门南侧后院有圣湖,以及圣甲虫雕像。 广场上有座圣甲虫雕像。昆虫原型是金龟子科•粪金龟亚科的蜣螂(qiāng láng,俗称“屎壳郎”)。古埃及人认为太阳是由一只巨大的圣甲虫像滚粪球一样推动着东升西落,所以圣甲虫也就成为与古埃及人太阳神阿蒙沟通的使者。<div><div>圣甲虫称凯布利神,是永恒再生的象征。它清晨是圣甲虫,中午是鹰,傍晚则是法老装扮的年轻男子。圣甲虫是古埃及流行的护身符。圣甲虫崇拜文化在古埃及经久不衰。<div>这是阿蒙霍特普三世在自己的神庙前安放的4个圣甲虫之一。</div></div></div> 据说围绕圣甲虫雕像逆时针转7圈有好运。我也跟着大家转呀,转...... 圣甲虫雕像广场旁的圣湖。 圣湖由第26王朝的国王塔哈卡建造。长200米,宽117米,是埃及最大的圣湖,既具有为供奉和净化仪式提供水源的实际功能,也具有明确的神话象征之用。古埃及人认为,人类创世纪发生于太阳神从“原始初汤”中之时,圣湖就是“原始初汤”的象征。每天清晨,太阳从这片水面升起,世界就得到了象征性的更新。 行将结束卡纳克神庙的游览,我们一起打卡留影! <p class="ql-block">回程再次站在卡纳克神庙前。匆匆两小时,初步了解神庙历史背景下的始建、修建、扩建。据说埃及后世所有的神庙都遵循它的规范设计修建。</p><p class="ql-block">经过3000多年的岁月,目前遗迹规模已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但神话与现实,此生与来世,精神与物质,都在这里相交、汇聚的故事实景,足以让我流连忘返,为之惊叹,为之尊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束在埃及的游览。赶往卢克索机场乘机前往开罗机场转机,搭乘MS951航班再辗转上海,回南京过春节!</p><p class="ql-block">此次行程未能前往亚历山大港和阿斯旺,那里还有不同的精彩故事,留有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配乐:埃及-《神之女王》♫ ♫ ♫ ♫ ♫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