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流年逝水,我们无需挽留,亦无需刻意。被岁月叠加的时光里,远去的只是背影,留下的才是永恒。错过了,我们无需缅怀遗憾,迎面而来的风景,或许更值得你去拥有。春天已然来临,让我们抓住每一个发光的机会,不管光线有多么微弱,只要坚持不懈地照亮自己的一方天地就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直以来,人们对驴的印象主要有两种:一是它任劳任怨,堪称劳模典范;二是它愚蠢至极,完全上不了台面。“笨驴”、“驴脾气”、“黔驴技穷”、“卸磨杀驴”等,似乎与驴沾边的就没有几个褒义词。其实,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驴的境遇一点儿也不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驴,起源于距今大约400多万年前,最早在非洲大陆东北部出现,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被驯化。有文字记载的养驴历史,在大约5000年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约4000年前,驴经由西亚、中亚,来到我国的新疆地区。中国家驴的祖先,正是非洲野驴。当时中国的驴数量稀少,到了西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更多的驴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内地,特别是陕西关中地区。正是在此之后,驴真正地为中原人所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驴经过长时间驯化,逐渐变得粗放、结实,不容易生病,并且性情温驯,听从使唤,成为人们的好帮手。发展到现在,中国驴的品种有30多种其中的优良品种包括关中驴、德州驴广灵驴、河西驴、佳米驴、泌阳驴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汉朝陆贾在《新语》中,把驴和珊瑚、翠玉、瑞柏并称为四大珍宝,可见驴的身份显贵。在汉武帝眼里,驴也是一种珍禽异兽,他将这些宠物养在御花园里,颇以为傲。其中一头白色毛驴,更是他的最爱。汉武帝命人用琼浆玉液和新鲜水果来喂养它,只为了每天都能听到驴叫。在他的理解里,驴的叫声,是一种祥瑞之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唐朝,驴是与马并驾齐驱的重要交通工具。一般达官贵人骑马,平民百姓就骑驴。而且驴的性价比更高,市场上的价格在3000文至5000文之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宋朝,马在很多地方长期处于缺乏状态。乘驴出行,就成为很多人的首选。其中不乏身份尊贵的人士,如著名道教学者陈抟(音tuán 读“团”),他在隐居华山修道期间,曾经骑着白驴去汴京。走到半路,听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了,他大笑不止,说:“天下从此太平了!”由于太兴奋,竟一不小心从驴背上摔了下来,“陈抟坠驴”的典故就由此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宋人眼里,驴还担负着另外一个重大任务,那就是用来吃。有一种说法叫“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驴肉和驴皮的药用价值历来都受到追捧。虽然官方的文件里禁止吃驴肉,但是在民间,天高皇帝远,人们依然会偷偷享用这道美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驴由于性格不骄不躁,也受到许多文人的喜爱。骑驴大军里,经常能见到文人们的身影,比如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宋朝大文豪苏轼、陆游,都是其中一员。文化人邀上几位好友,骑驴游山玩水,吟诗颂曲,实在是一件惬意之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贾岛骑驴的时候,喜欢自言自语,旁人不解,其实他是在斟酌诗句。有一次,为了“僧推月下门”用“推”字还是“敲”字,他思考得太过投入,骑驴一头撞进了高官韩愈的仪仗队,自此留下一段有关“推敲”的经典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驴的不断普及,驴也渐渐受到画家们的青睐。北宋有个叫朱子明的画家,擅长画驴。他带着作品去见宋徽宗,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也出现了驴拉车。而《清明上河图》里,驴浩浩荡荡进城的景象颇为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驴的地位是怎么一落千丈的呢?原来,早在唐朝,驴就开始被一些人“污名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柳宗元。他特别不喜欢驴,为此写了一篇《黔之驴》,虽然这篇文章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的,但是躺着也中枪的驴,从此被列入反面教材打到了底层。“黔驴技穷”,也成了一个贬义成语。加上文人骑驴,也常带有一些落魄的意味。后来,驴就成为仅供下等人使用的工具。如今,在家畜中间驴的地位依然不高,既不如马,也不如牛。“驴”这个字,也继续用来形容愚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耕田、磨面,驴都有着优异表现,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扮演了一个多面手的角色。它食量小、跑得快,灵活度高,而且浑身都是宝,无论驴皮还是驴肉,都是上等的滋补品。驴的光辉形象,甚至被搬上了大银幕和大舞台,那个骑着小毛驴的名叫阿凡提的人,成为智者的化身。如果说,古代文人骑驴是一种姿态,一种文化,那么,今人如何利用驴的价值,何尝不是一种姿态,一种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联社据《古人的54个生活日常》朝文社老张/文摘改编,照片来自林江先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