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乙巳年正月初五,在呼啸的山风中,登上素有“太行前哨”之称的百望山。虽已多次登临,但有几处以往却不曾涉足。</p> <p class="ql-block">百望山森林公园东门</p> <p class="ql-block"> 入园首先映入眼帘的碑亭下是伟人的题字“绿化祖国”,其后便是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周恩来、朱德……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华国锋题写的“太行前哨”</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抗战时期在此战斗过的抗日武装抗击日军战斗胜利60周年,由当年参加过黑山扈战斗的部分老游击队员及已故游击队员的家属捐资植树,在山上营造了“游击队之林”。</p> <p class="ql-block"> 在此西侧的山谷中修建了“黑山扈战斗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黑山扈战斗纪念 杨成武</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爱国同胞走上抗日战场。在中国共产党北方局的领导下,一支抗日武装 国民抗日军平西抗日游击队,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在北平西郊诞生,同年八月二十二日,这支部队解放了德胜门外监狱,击溃敌炮兵中队,打落敌机一架,缴获部分枪支弹药马匹,取得初试锋芒的辉煌胜利。战斗中该部二总队五大队长杜雄飞同志壮烈牺牲。黑山扈战斗后,国民抗日军迅速发展壮大,战斗在昌宛地区。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阜平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继续战斗在平西一带,为创建平西革命根据地和祖国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绩。</p> <p class="ql-block"> 在百望山还有一座建于19世纪初的建筑——圣母院、圣母山。</p> <p class="ql-block">圣母山可不是山,是这样子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圣母山遗迹始建于1923年,长约11米,宽约5米,与圣母院、圣约瑟楼(在原309医院院内)为同期建筑。圣母山需天主教宗批准方可设立,是天主教徒朝圣的地方,原供奉有圣母像。</p><p class="ql-block"> 荷兰神父Pierre Willems(威廉),于1931年起在黑山扈传教16年,1947年8月26日安世于本会院,享年71岁,同年11月1日立碑于圣母山后。2020年5月将倒下的墓碑移至圣母山前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碑文</p> <p class="ql-block"> 圣母山北侧稍低处,有圣母院的配套建筑遗址。</p> <p class="ql-block"> 百望山森林公园的天摩沟一带分布着一群植于清末的古树,在古树西侧200米坐落着一处修建于1919年的百年建筑——圣母院,是当时传教士们修养的地方。同期,他们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并防止山体滑坡,修建了引水渠和蓄水池,这片残存的老房子即为圣母院的配套建筑遗址。临树而建的引水渠和老房子与古树交相辉映,散发着浓厚的生态、人文底蕴。在这里,可以欣赏百年古树的雄姿,探寻老房子的昔日故事,倾听岁月的激荡回声,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体验“屋旁赏古树 林下看古屋”的绝美意境。</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墙壁</p> <p class="ql-block"> 引水渠建于19世纪末,作为法国教堂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当时病老及退休神父的住所,为解决人们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并防止水土流失,就人工修建引水渠和凿掘蓄水池,从山上拦蓄雨水。下雨时,从山间流下的雨水,大部分能顺着引水渠流到蓄水池里,成为当时宝贵的水源,起到雨洪利用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2015年本着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原则,经挖掘清淤及修复渠体,恢复了水渠原貌。引水渠全长467米,深约1.2米,渠底宽约1米,全部采用山石垒砌。</p> <p class="ql-block">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古屋北侧是登山石阶,通圣母院。</p> <p class="ql-block"> 圣母院的建设始于1919年,最初由法国人兴建,因此也被称为“法国楼”。后来,德国、比利时、荷兰等九国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因此又被称为“九国教堂”。圣母会在百望山上种植葡萄,并引进法国葡萄种苗进行种植,由法国酿酒师亲自操刀,自产自酿出纯正的法国风格葡萄酒。这些葡萄酒不仅用于教会弥撒和祭祀,还对外出售,成为当时北平的风靡饮品。</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事件方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圣母院曾被国民抗日军冲进,绑走了9名外籍教士以换取赎金和药品。这一事件被称为黑山扈战役,圣母院在此期间成为了抗日军的据点。解放后,圣母院被收归国有,曾作为高级干部或首长的疗养地使用,后来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的戒毒所和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如今,圣母院已成为一座荒废的建筑遗址,只有少数人看守。尽管它已不再使用,但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模样,成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圣母院遗迹,现为军事管理区,游人止步。</p> <p class="ql-block">从圣母院后山南望</p> <p class="ql-block">2月16日添加圣约瑟楼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圣母院圣约瑟楼,位于颐和园北约3公里,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原309医院)院内。</p> <p class="ql-block"> 在圣约瑟楼西侧北眺百望山</p> <p class="ql-block">自百望山俯瞰圣约瑟楼</p> <p class="ql-block"> 位于山顶的休养院西侧是陡坡,西面是韩家川,再向西北就是大觉寺、鹫峰、凤凰岭,经温阳路可到阳坊和南口。</p> <p class="ql-block"> 圣母院的北面山上有座“望乡亭”,是美籍台湾同胞王瑞丰、林珠江夫妇捐建。</p> <p class="ql-block"> 从天摩沟蓄水池和配套古屋北行不远,看到了“天摩拱门”,始建于十九世纪末,是法国教堂与外界交通运输的必经之路,位于两山之间的鞍部,两边地形复杂,中间平坦,建门后易守难攻。门的宽度按当时马车的宽度设计,建两门即解决拱门跨度大不安全,又解决了山洪下泄流量问题。其拱形建筑为中国古代常用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 出了“天摩拱门”就是黑色扈战斗纪念园。</p><p class="ql-block"> 看来过去进出圣母院都要从现在的百望山北门那里沿着山谷进山,现在在山口处修建了坝体,形成了“天澄湖”。</p> <p class="ql-block"> 在引水渠和蓄水池的旁边,有百望山古树园介绍,图的右上角为古屋。</p> <p class="ql-block"> 山间有许多古树,北京2017年普查有古树名木4万余株,覆盖了33科56属74种不同树种,是全世界古树数量最多的城市。其中油松、侧柏、桧柏、国槐4种乡土树种数量居多,占全市古树名木总数的90%以上。</p> <p class="ql-block"> 结冰的“天澄湖”,远处是百望山顶的 望京楼。</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上的 游击队之林 向北不远就是 望京楼。</p> <p class="ql-block">临东海拥京华太行第一哨</p><p class="ql-block">仰天际察万象百望醉游人</p> <p class="ql-block">到此必拍伟人诗句</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佘太君庙</p> <p class="ql-block">望儿台佘太君雕像</p><p class="ql-block"> 北宋年间,辽侵宋境,杨延昭率兵战韩昌于山下,其母佘太君登山立此台上,望东北、西北观阵助威。后人尊崇杨门忠烈,故称此山为“望儿山”,此岭为“太君岭”,并筑台雕像。“望儿台”久经战乱,建国时已破败不堪,丙子年季春按原基修复。</p> <p class="ql-block">望京楼</p><p class="ql-block">观水观山观气象</p><p class="ql-block">望东望北望京华</p> <p class="ql-block">远眺大北京</p> <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的碑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