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在看语文书籍时看到的一点数学理论,主要来自《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经典即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我们的许多教育教学活动,其实是训练小蝌蚪“跳跃”。数学也是一样,需要等待孩子内在的成长进度,过早学习是无益的。很小的孩子学习算术,很难很苦恼,等大一些的时候,学习同样难度的知识,却非常轻松。这是因为,“成长”起了作用。大数学家苏步青就指出:一年级的孩子,用一周才能学会的数学知识,到三年级,一个小时就可以学会。因此,他曾建议:小学一二年级不要开设算术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许多人自豪地把我们孩子的数学解题能力跟欧美的学生比较,像美国的初中生还在学乘除计算,我们小学三年级就学了。相比于欧美,我们的数学的确可称得上是早期专业化了。然而,这能说明什么?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全能天才罗素先生曾在《论教育》中说:14岁前学校应教授那些人人都该知道的知识;除一些例外,专门化教育应迟些进行……学数学是童年的一件头疼事,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只能在将近12岁时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素讲的全被务实的欧美教育者采用了,其实,平心而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需要那么多的数学知识来武装头脑吗?数学领域的尖端研究,是人人都要争夺的空间站吗?在毕业之后,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的有多少?毕竟,正如罗素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数学感受就像音乐才能一样,主要是一种天赋,我相信有这种天赋的人很少,即使是才能一般的人也不很多。倘若用罗素的教育观来衡量我们的数学追求现状,只能坐实“揠苗助长”的教育蛮撞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我这有一份美国数学教育,课程安排的内容,它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他们学什么呢?第一,让孩子学会四舍五入的技巧。第二,让孩子会约分,二十分之十约成二分之一。第三,让孩子知道,二又三分之一等于三分之七。让孩子学会分数加减乘除、小数加减乘除。让小孩子会算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这是美国学校初中一、二年级的数学内容。这些知识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学的?在小学三年级学的。我们的孩子,数学算不好,一旦算不好就没兴趣了,就害怕了。你怎么样来引导他?我们怎么引导一个人,让他喜欢数学?喜欢数学不仅只是数学本身,其实是喜欢思考。他会思考,他敢思考。遇到一个问题,他能想出三种办法来解决,这才是科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人类心灵当中,本来就有逻辑,本来就有数学。我们只要稍微引导他。怎么引导?按照他心灵发展的秩序。他心灵怎么发展?老天爷生我们人,自然就让我们人从小到大,智力每一年都有所增长。每长一年,他的理解能力就更高一点。初中生当然比小学生理解能力高一点,在小学不能理解的数学、物理、化学,到了初中,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那么初中怎么办呢?他初中只学小学的数学,他初中的数学怎么办呢?很简单,高中再来学就会了。老师不就轻松了嘛!我们孩子不就愉快了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中国的数学教育,不是为了百姓的生活,而是为了培养数学家,可以让少数人去做高深的数学,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数学家。我常说,我们去市场上买菜,用sin、cos买菜吗?我们初中、高中,学了六年的数学,那么认真,那么辛苦,请问你的数学在哪里?你的物理、化学在哪里?这些正面的知识,这些方法技巧,我们没有。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要培养出我们内心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让初中生、高中生学了那么多东西,天天非常痛苦。结果发誓一辈子,不再算数学,对科学没有了兴趣。到了大学18岁,人的头脑成熟了——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成熟,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他就成熟了——我们只要稍微的引导他,按照他的程序稍微的教导他。在一、二年之内,就可以把以前辛辛苦苦学五、六年时间学习到的东西,全部学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2007年《广州日报》刊发了《奥数班是培养还是摧残》一文,还配以副标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炮轰“奥数班”,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立场坚定的文章。我曾经把学生的奥数题拿来试做,原来大多数题目就是把中学的内容放到小学生的试卷里,比如把可以列方程计算的试题要求用竖式计算,把立体几何的试题要求用平面几何知识解答。许多题目甚至几近脑筋急转弯,有些题目连数学系的本科生也莫名其妙,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有人统计过,自中国第一次派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经近三十年了,中国在每一届奥赛中都是硕果累累。按说二十几年的时光后,中国很应该有好几个响当当的数学大师为世界所瞩目了,然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怎么教法?底下两句,“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东西没有学好,决定不可以学第二门。这个方法用在学校,我相信学生的成绩一定非常好。为什么?学生的精神集中。小学六年用三年的时间专学语文,其间不安排其他的课,专学语文。之后,用一年的时间专门学数学。这个样子学,学生这一年当中书包里就只有一本书,很轻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由于强调四个现代化,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比以往加深了许多,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对科学的重视。但是,实际上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是应该先发展他的语言能力,还是先发展数学能力呢?学龄初期的儿童,在数理方面的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因而理解起来十分吃力,而在语言方面却是发展的最佳期,这段时间学点什么,记得快,记得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0-13岁,不是左脑发达期,孩子就是天生的不懂数学,不能教的。想想我们小时候学数学,是不是特别痛苦?现在让你学数学,怎么都会了?大脑发达了,左脑成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我们整个民族人口这么多,必定有几百几千个华罗庚,白白被我们体制扼杀了。读经私塾的孩子,数学是可有可无的。你也可以一辈子都不算数学,你也可以过现代化的生活。我举一个例子,当年吴晗考大学以前是中国公学的学生,当时已经发表了很多优秀的史学论文。可他考北大、清华时,数学两边都考了0分。结果北大没录取,清华倒破例录取了。这种事在今天听来难以想象,可在那时候好像并不稀奇,据说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也不及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据说学数学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所以一律要学,不少文史类学生学到高中还不够,上了大学还得学高数,一个个学得屁滚尿流、人仰马翻,也不见逻辑思维有什么长进,因为文史逻辑和数理逻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可惜在实事求是的时代却搞起了形而上学的一刀切,所有人都要考数学和外语——连学绘画的也难逃考外语的厄运。难怪著名画家、清华大学博导陈丹青,因卡脖子的外语成绩而多年招不到满意的学生,愤而辞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通过李先生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教育不是压制,是唤醒,他们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设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尤其小学中的课程,几乎所有的重心都倾向于阅读,因此他们的数学很简单,他们的课程不如中国严谨。一天下来,孩子们只是讨论、演说、阅读,甚至不知道自己上了什么课,可是快乐无比。美国的教育让孩子有时间读书,孩子大多是越大越爱读书,能自主地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以此为标准,我们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我们的孩子没时间读书,孩子们在大量的阅读习题中,把阅读看成了阅读理解,把书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鲜明活泼的生活读成了一个个问答,成了一个个词语或句式。另外我们的孩子在严格的课程训练中,数学学得深,课程繁多,书包越来越重,还全装着自己不喜欢的书。每天的学习全是被动的接受。从小学开始,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读书就是为了获取考试的信息,这样功利的负重的阅读心理经过十几年之后,有谁看到书不心生厌倦呢?有时候想,这个小学阶段的考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以致于把所有的劲力都使上?学生养成的是求知欲还是应付心理?我们的孩子从清晨出门到深夜埋首灯下,都是陷在各种题型的操练中。有时觉得我们真是愚昧得近乎残酷,孩子的学习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拽着,还要鞭策他向天顶展翅高飞。他们终于在挣扎中成为思维上豢养的奴才,放弃了思考的尊严,甚至遗忘了飞翔的欲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