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老的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淳朴的岢岚人,他们不屈不挠艰辛拼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吒咤风云的北宋名将折可适,铁骨铮铮的永城县令王鼎,大义凛然的革命先烈赵崇华、管永贤、李树春,做出骄人业绩的革命先驱周忠武、刘仰峤等,都无愧于“人杰”之称。</p><p class="ql-block">岢岚城北二里有一个叫折家祠湾的地方,那里曾经是北宋岢岚折家将的家庙。折家与岢岚有着不解之缘,据,<新五代史>记载:“广顺二年(952年)二月庚寅,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克岢岚军。”956年折德扆入朝,以其弟德源权总府州事,德源又破并军500余于岚州沙谷寨,开始在岚州建立折家的大后方。</p><p class="ql-block">折御卿是折德扆的次子,知府州期间(979年)奉宋太宗命攻岚州,他攻下岢岚军,占据宪州,俘获北汉将领七人,平灭北汉战功显赫,被提拔为崇仪使。淳化五年(994年)折御卿在子河汊迎战一万多契丹入侵者,斩首五千级杀敌将二十余名,获马千匹,敌主将韩德威侥幸逃脱。第二年,韩德威趁折御卿有病再度南侵。御卿强支病体迎敌,敌兵闻之而不敢进。折母派人召他回去,御卿对来人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宋史・折御卿传》)说完泪如雨下。第二天病故于军中,年仅38岁。折御卿死后宋太宗特在岚州宜芳县为建折御卿祠,遗址就在今岢岚折家祠湾。</p><p class="ql-block">岢岚折家将最杰出的人物是折可适。可适字遵正,折德源后人,折克俊子。少年习武,非常勇敢,后随种谔出塞,遇敌将,独自取其首级,名声大振。米脂之役杀敌甚多。战斗中士兵因饥饿而逃,他只身骑马追赶,晓之以理,招逃兵各自归队。元佑六年(1091年)西夏10万人入侵,折可适佯装敌首领视察,呼出守烽人斩杀,使烽火不能传递,敌军卷甲而逃,追至尾丁硙大破敌军,又在洪德川伏击西夏国母,使其弃帐逃遁,敌人相互践踏,跳崖死者不计其数。嵬名阿里、昧勒都逋是西夏凶暴狡猾的酋长,宋廷召折可适密图之, 元符元年(1098年)12月正遇二酋以畜牧为名在边境会晤,可适率兵偷袭,俘获其族属3000余人,一举攻下天都山。至此西夏再不敢东进骚扰。哲宗特在文德殿为他庆功,崇宁二年(1103)五月宋徽宗为岢岚折家祠御笔亲题”显忠”匾额旌表。 大观四年(1110年)六十一岁的折可适在任所染上重病,竟然一病不起。十月二十九日,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最终病逝在抗敌第一线,可谓鞠躬尽瘁死,马革裹尸还。宋徽宗闻讯“嗟怅不已,命本路走马承受,问其家安葬之地及遗表陈乞恩例等”。政和元年(1111年)二月七日,折可适的胞弟,知岢岚军折可通在家乡岢岚(今山西省岢岚县)折家祠山主持了隆重的葬礼,“葬公于军之北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领军墓之西。”</p><p class="ql-block">折可适有两个儿子,长子折彦野,为秦凤路第一副将,早年战死疆场。次子折彦质也是一位有名的将领,建炎元年(1127 年), 高宗曾任其为宣抚副使,统兵十二万抗金。后在南宋官至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成为辅国重臣,因其顽强抗金,金人最恨,除搜捕在京家属外, 大抓岢岚折姓,以致岢岚折姓纷纷逃离或改姓隐居,所以岢岚现在无折姓,仅有百家姓未录的“摄”姓,很可能为折氏后人。</p><p class="ql-block">2020年岢岚古城修复,在东门瓮城重建了折家祠。进祠参观我们仍可感受到当年折氏家族为国家统一,民生安定所表现出的舍生忘死,薪火传承的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在金代,岢岚出了一个有名的文人王中立。</p><p class="ql-block">“中立字汤臣,岢岚人,博学强记,问无不知。少日治易有声场屋间,家豪于财,宾客日满门。所以待之者,备极丰腆,其自奉则日食淡汤饼一杯而已。年四十丧妻,遂不更娶,亦不就选举,斋居一室,枯淡如衲僧。如是三四年乃出。时人觉其谈吐高阔,诗笔字画皆超绝,若有物附之者”。</p><p class="ql-block">这是元好问《续夷坚志》对拟栩先生王中立的介绍。</p><p class="ql-block">王中立的诗豁达豪放,如“天地之间一古儒,醒来不记醉中书。旁人错比神仙字,只恐神仙字不如。”,“醉袖舞嫌天地窄,诗情狂压海山平。忽惊风浪耳边过,不觉神形来世中。因君感激从君说,凿破机关有亦惊。”这些诗直抒胸臆,全无半点雕琢。</p><p class="ql-block">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写下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p><p class="ql-block">这首词语言素雅,情飞意驰,几许哀绵,几许凄婉,一叹三叠,夺人心魄,尤其词中令人回肠荡气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两句,成为流传极广爱情经典之语。</p><p class="ql-block">崇尚豪放直率的王中立看到此词后十分赏识,当时写下“常恨小山无后身,元郎乐府更清新。红裙婢子那能晓,送与凌烟阁上人。”的名诗《题裕之乐府后》。</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常常为没有人能传承小山(晏几道)的诗风感到遗憾,想不到年轻人元好问的《鴈丘词》比小山的更清新精彩,那些专做女郎诗的哪懂这些,我把这首诗送与未来的文坛巨星。</p><p class="ql-block">王中立觉得元好问继承和发扬了晏几道的词风。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能有这样清新脱俗的词作,那前途是不可估量的,他看到了希望,他觉得这青年将来一定能成为上“凌烟閣”的文坛巨星。在此之前,从未有人用绝句来评论别人的词作,王中立首开绝句论词的先例,也可以说是元好问的新作催生了词学批评的新鲜样式。</p><p class="ql-block">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知岢岚军州事时认识了“负志奇伟,不乐仕进”的岢岚布衣王中立,赵很赏识王中立的诗风,他们成了唱和来往的诗友。大安初(1209)赵任平定州刺史,王中立把《题裕之乐府后》和《雁丘词》介绍給赵秉文,赵对年轻的元好问有了极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贞佑二年(1214年)夏天,元好问赴汴京,虽然考试又一次失败,但他的一些诗作被礼部尚书赵秉文看到,大为惊奇与赞赏,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应该说是先有王中立的推荐元好问才引起了赵秉文的注意。</p><p class="ql-block">随着元赵交往的密切,元好问与王中立也成忘年交,并经常向王中立请教。王中立崇尚豪建清新的诗歌创作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元好问,“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有情”云云。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较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中州集王中立传)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崇尚天然,反对柔糜、雕琢的观点大多来源于王中立,使其最终成为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p><p class="ql-block">王中立晚年居忻州,约逝于1218年。</p><p class="ql-block">明朝时岢岚出了一个征倭捐躯的英雄邱陞。《岢岚州志》记载:“赠左都督扬州征倭参将邱陞墓,在州北四十里三井村。”</p><p class="ql-block">邱陞岢岚三井人,明嘉靖武举,后任山西平阳游击将军。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巡抚都御史调邱陞率边兵2000驻防如皋征倭两年,邱陞身先士卒,带兵奋战,朝廷嘉奖邱陞战功,择升为参将。</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六月二十九日,倭寇在如皋西场抢掠,邱与倭寇激战多时,倭且战且退,邱穷追不舍,倭寇看邱只身追来,便回身迎击,邱陞因连日苦战,体力不支,又中流矢,在数名倭寇的围攻下终于不幸落马,为国捐躯。朝廷嘉其壮举,赠左都督。刘景韶痛失良将,统率全军苦战三月,尽歼倭寇于刘庄场等处。杀倭三千余人。倭寇受此大创,直至清季三百余年间再不敢犯境。</p><p class="ql-block">邱陞驻扎如皋、海安东乡二年,为扫灭倭患,功高死烈、杀倭成仁于西场,百姓殊念,改称西场为邱场,修平倭冢以纪之。时至今日,如皋仍有以邱陞命名的邱陞中学,邱陞路等。</p><p class="ql-block">岢岚地处北方边陲,可谓太原屏障、晋北锁钥,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争。产生了许多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最著名的战事在古代有“草城川之战”,在近代有“三井大战”。</p><p class="ql-block">以少胜多的草城川之战发生在宋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契丹骑兵五万入侵草城川(岢岚北川)。并代钤辖高继勋率兵来援,登高望草城川,对岢岚军使贾宗说:“敌众而阵不整,將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設伏山下,战合,必南去,尔起乘之,当大溃。”他请岢岚军使贾宗领兵埋伏于寒光岭山下(岢岚神堂坪乡境内),自己前去诱敌。契丹军中计,追击至寒光岭,宋军伏兵四起,契军大败,自相蹂躏,死伤万余人。宋军缴获牛、马、骆驼甚多。次日,契丹军又入侵, 又被宋军击败。此战大挫辽军锐气,十二月初七,宋辽达成协议,旋互换国书,和平共处,史称“澶渊之盟”。 </p><p class="ql-block">出岢岚城东北一里许的东山,俗称长城梁,长城梁上有全国唯一的宋长城。宋长城是岢岚作为历史重镇的见证,是北宋草城川之战后为防御外敌入侵,重修的长城。</p><p class="ql-block">宋长城由草城川口起,沿天涧堡向东延伸,就地取材,用片石砌成,蜿蜒曲折一直到四十里以外的王家岔村。王家岔地处偏僻,这里的宋长城保存得比较完整,近年来天南海北到这里游览宋长城的人越来越多,宋长城成了岢岚一块靓丽的名片。 </p><p class="ql-block">三井大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11日,被八路军从岢岚城赶出的日军逃到岢岚与五寨之间的三井镇时,正被赶来的 358旅拦个正着,无奈之下只能龟缩进镇内,赶修工事,企图固守待援。359旅追到三井镇时,天已经黑了,战士们不顾疲惫,呐喊一声就展开了攻势。立足未稳的敌人,受到我军猛烈的攻击,一下子就乱了营。717团和718团二营的战士,则像小老虎一样,一个个跃身冲入镇内,和敌人展开了逐街逐巷的肉搏战,杀得日军鬼哭狼嚎,死伤过半。最后剩下300余人,龟缩在镇北的几座坚固房子里,负隅顽抗。次日拂晓,359旅主力继续勇猛冲击。眼看歼灭战快要胜利了,敌人趁机突出重围,朝五寨方向逃去。此次战斗,共毙伤敌人300余人,俘敌28人。,缴获山炮1门,这是八路军缴获的第一门大炮,称为“功臣炮”现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下期请看续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