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岢岚(二)

赵德荣

<p class="ql-block">岢岚城墙在明洪武七年包砖石。《续修岢岚州志》记载:</p><p class="ql-block">州城居芦山之阳,初建于后汉,周围五里。宋元丰八年,知州贺绍庆于城东增广二里,明洪武七年,指挥张兴因旧甃以砖石,周围七里,墙高三丈八尺,池阔五丈,深二丈,门四。万历初,兵宪王学谟增修,改名东曰宜阳,南曰文明,西曰丰城,北曰戢宁,城楼十二。国朝乾隆三十三年,知州高自位重修”。</p><p class="ql-block">岢岚古城有个特点,那就是城门洞高。如今还留有一句谚语:“走南京,逛北京,高不过岢岚城门洞”。岢岚县的城门洞确实比其他地方的高许多,民间传说是穆桂英喊高的。 据说三关元帅杨延昭带着大队人马入驻岢岚城,先锋就是儿媳穆桂英。扛帅字大旗的士兵看到旗高城低,正要放倒大旗进城。穆桂英大喝一声:“慢着,帅字大旗怎能倒,这城门再高些!”说也奇怪,那城门洞果然乖乖地长高一截,凯旋归来的杨家将高高举着帅旗昻首阔步进了岢岚城。传说不能代表历史真实,但他佐证了岢岚城门的高大。</p><p class="ql-block">城关城关,有城就有关。岢岚城原有东西南北四关。北关即“天涧堡”。《续修岢岚州志》记载∶</p><p class="ql-block">天涧堡在城北五里,俗名暗门子。明嘉靖四十二年,兵宪王遴建,修亭垣,今废。考宋史兴国五年筑长城于草城川口,沿天涧堡。</p><p class="ql-block">天涧堡左右两山对峙,深狭如涧,位居草城川口,是岢岚门户,历朝都有屯兵把守。明嘉靖四十二年兵宪王遴建亭垣,俗名暗门子。如今遗址无存,仅在沟口有两座残缺的烽燧向游人展示着历史的沧桑。 </p><p class="ql-block">王遴筑天涧堡是用来屯兵的,明朝时岢岚设镇西卫,原设参将一员,募兵三千名。嘉靖二十六年后,参将移填利民,除随带官兵外,实在官军八百三十九名,以守备统之,名新营。镇西卫 原设官军八千员,偏关、大同更番戌守。后改拨边堡不等,止存官军一千二十名,名旧营,以本卫指挥统之。岢岚在草城川口,古时候北方民族经常沿草城川侵扰,故在此屯兵设防,以为门户。宋长城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武经总要》记载∶“草城川川口阔里许,川中有古城,景德中筑长城控扼賊路。”</p><p class="ql-block">已故岢岚老干部王庆华曾画过一幅暗门城楼图,有城门洞,上有城楼,说是民国年间在干河北面见过,想来是天涧堡的遗迹,岢岚人很少有人见过。</p><p class="ql-block">“东关堡附坡而峙,为砖堡,渡河为土堡,今圮。”(《岢岚州志》)这就是说当初的东关堡有两座河西为砖堡,河东为土堡。</p><p class="ql-block">宋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为陕西安抚经略副使,亲兼岢岚军务,驻守岢岚时,看到岢岚城池又小又矮,于是“公以岢岚城小,将东关城筑作大城。检计到土工五十二万七千九百四十五工。”这次筑城正是范仲淹看到了岢岚重要的军事地位。</p><p class="ql-block">其实东关堡至今尚存,堡有砖拱门洞与岢岚城东瓮城隔河相对,堡内街道整齐,居民密集,堡墙断续尚存。如今东关有现代桥梁跨岚漪河与县城相通,已与岚漪镇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西关堡屡遭兵燹,民舍尽圮。”(《岢岚州志》)</p><p class="ql-block">西关 在明清时是有居民的,堡墙完整,街道井然。估计建筑年代与东关仿佛,是范仲淹视察岢岚后,同时修筑了东西关堡。西关的衰落屡遭兵燹是一个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西关街上有一妓院相当红火,城里的士绅看不顺眼,就商议在东南方向建了一座“雁塔”,日出东方,塔影正好落在西关,文昌之笔舔干了西关砚台的墨汁,从此西关就败落下去。</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关堡墙尚存断壁残垣,堡内已成园地,学大寨时把堡墙推倒垫地,城区扩建,整个西关坪已与城区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南关,旧有漪水桥,”“桥上有阁,居民夹岸,宛如画图,所谓迎门绿水也。明正德间,河水冲突,桥梁倾圮,迎门之胜概莫睹。”(《岢岚州志》)</p><p class="ql-block">照《岢岚州志》说,当时岚漪河两岸都有居民,形成一幅“迎门绿水”的画图,正德水灾以后南关就没有居民了。</p><p class="ql-block">岢岚城区建筑经历代建设到明朝已具一定规模。清时衙署有州治、县衙、道署、训导、卫治、守备治、察院、吏目廨、州狱、演武厅(教场)、城守司、迎宾馆、广盈仓等公署建筑。城内庙宇林立,总计有文庙、武庙、城皇庙、香岩寺、洪福寺、塔院寺、凌霄宫等近30处。标志性建筑有雁塔、钟楼、鼓楼、北寺塔等。并建有书院、学宫、文场,主要街道建有“奕世重光”等6座牌坊。</p><p class="ql-block">雁塔在岢岚县城东南面的山顶,相传岢岚城垣东西长,南北窄,好像一只大船,后来修了这座塔用来固船,俗称“芈船桩”。看其坐落东南,型园如笔,又名雁塔,应该是一座文昌塔,建筑年代当为明初城墙包砖时。</p><p class="ql-block">鼓楼在正街北口,明洪武十年指挥葛琼建,万历九年谢明教重修,悬匾 “关河一览”。该楼基石,砖拱洞口,在大洞顶端筑 有假三层高楼,造型雄伟壮丽,飞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精湛,高耸县城中央。登楼俯瞰,县城全貌尽收眼底,其壮观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岢岚城旧时有许多牌坊,如大西街的乡贡进士坊、勅旌节孝坊等。印象最深的是奕世重光坊。</p><p class="ql-block">奕世重光坊矗立在鼓楼前街口,牌坊系纯木结构,四柱三间,顶覆瓦,夹杆石有一人多高,前后有戗杆,匾书“奕世重光”。奕世重光坊是明万历乙酉举人李炳为庆祝中举而建的。李炳岢岚玉龙村人,万历壬辰进士,初授元城县令,居官严明,胥吏凛凛,不敢骫法,治行籍甚,举天下循吏第一,擢升陕西关内兵备道。李炳诗词文艺下笔立成,有《塞寒篇》、《来雨亭记》等诗文传世。有趣的是李炳的儿子弃文习武,死后追封骠骑将军。如今玉龙村有李炳墓牌坊和骠骑将军李达宇墓碑。</p><p class="ql-block">1958年县政府拆了奕世重光坊,建了一个“跃进台”,又过两年,人们嫌跃进台堵路,干脆拆除,只剩巍然屹立的鼓楼了。</p><p class="ql-block">1969 年明代原鼓楼被拆除,只留砖砌洞口,2004 年本县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资,加上县、市两级政府拨资总投入 220 万元,依原样式重建鼓楼,2005 年 9 月26 日新建的岢岚钟鼓楼落成剪彩,雄宏肃穆的鼓楼又巍然立在县城中央,成为岢岚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岢岚有个钟鼓楼,半截插在天里头”,其实早以前钟楼和鼓楼是分开的,现在舟城路和鼓楼街的交叉处过去叫钟楼街,钟楼就建在钟楼街北口。《续修岢岚州志》记载∶“钟楼初在香岩寺,明正统十四年,知州魏迈移建州治前,匾曰“响凌霄汉”。国朝雍正三年,知州刘柏重修,道光三年又修。”楼基石砌台座,飞檐歇山顶,纯木斗拱结构,楼高三层,雄伟耸峙,凌空飞筑,颇为壮观。钟楼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那口万斤重的铁钟,系金大定十一年生铁所铸。其钟铸造工艺精湛,铭文刚劲,纹饰精美,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尤其那钟声,宏厚深沉,一经撞击,声传十里,振聋发聩,响凌霄汉。正是:“闻钟悠远声 悟世事沧桑,临楼极目处 察黎庶烟火。”</p><p class="ql-block">可惜,这样一口有价值的古钟,在抗日战争中为了早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岢岚人民忍痛割爱,1939年毁钟铸地雷。钟去楼空,不多久钟楼也被拆除了。</p><p class="ql-block">岢岚城现在的街道都是光洁平整的柏油路,可过去大部分是晴天不平,雨天泥泞的土路,唯有大东街和正街是用石块铺成的石板街。</p><p class="ql-block"> 石板街用清一色的石灰岩铺成,中轴线用同样宽的条石砌出,街面用石也十分讲究,铺得平整光洁,非常漂亮。街的两侧用较小的石头铺成三尺多宽二寸多深的排水沟,再大的雨水也只在排水沟流动,街面上没有一点积水。</p><p class="ql-block">石板街的来历还得从汪县长说起。民国初的1919年,岢岚来了一位敢于革旧鼎新的好县长,叫汪志翔。那时县长叫知事。汪知事在任做了几件有声有色的好事。一是办学育人,二是禁烟(鸦片)禁赌,三是推广种棉花,四是筑坝修水利。单说这禁赌令下,好多乡绅老板不以为然,照赌不误。汪县长下令把参赌的乡绅老板抓起来,罚他们出钱修路,这才有了那两条整洁的石板街。</p><p class="ql-block">石板街在晋西北是绝无仅有,好多人慕名而来,专看岢岚的石板街。</p><p class="ql-block">岢岚城内唯一现存的古迹是北寺塔,该塔建于明代,它实际是一座舍利塔,下面安放着明代得道高僧跇空禅师的舍利子。</p><p class="ql-block">跇空禅师俗姓张,名洪涧,祖籍河北槃阴,后移居岢岚,中道出家,法号跇空。曾住持双泉寺,在跇空管理下,不到一年寺院焕然一新。永乐年间,跇空先后住持大福寺,瑞云寺,他四处奔波化缘,不数载使两寺重现壮观。</p><p class="ql-block">跇空还主持过州城正街,云际寺轮藏阁等处的建设。</p><p class="ql-block">正统戊午(1438)年跇空化缘筹资添建了始建于宋代的岢岚城内洪福寺中、东二殿和山门,使古寺重振雄姿。</p><p class="ql-block">正统壬戌(1442)年四月十五日, 跇空沐浴坐化,晶莹剔透的舍利子熠熠生辉,门徒和广大檀越及捕使张清等捐资建立塔铭。天顺甲申(1464),其徒以念师之故,依塔作寺名为塔院寺,民间称北寺。</p><p class="ql-block">北寺塔曾于康熙四十九年、道光二十七年重修。该塔雄伟壮丽,造型严整,且具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2011年县政府筹款在塔院寺废址上建成北寺塔公园。配以石坊草坪,四时花木,,已成为市民休闲游览的娱乐场所。</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岢岚县城区域仅局限于明代旧城廓内,城池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200米,周长3.5千米(俗称九里十八步)。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方面致力于旧城区改造,扩宽路面,同时城廓逐步向城东城西拓展。改革开放后,机关、居民建筑大范围向城东、城西、城北发展,到2008年,城区面积增加为3.35平方千米。“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县城建设“东延、西进、南控、北扩”,城区框架再度拉大,范围扩大到东至牛家庄村高速公路大桥,西至坪后沟村北川河大桥,南至山脚,北至宁岢车站牌楼,城域形状由原长方形变成三角形,面积由2008年3.35平方千米增加为2015年的4.39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2017年开始进行古城修复,到2020年10月,城墙断处续接,外被城砖,内夯实土,角楼、城楼、箭楼、敌楼等十八城楼耸立城头,展示着古郡雄姿。州署、察院、文庙、参将府、折家祠、忠义祠、永宁驿等一大批古建筑以旧式重建,并且在里面布设了相应的展览内容。岢岚古城焕发着新时代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下期请看续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