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回忆

小蔡

<p class="ql-block">  再一次穿过老家的竹林,女儿说,这儿的竹子怎么长的这么高大挺拔。我仰头望着从碧绿枝间漏下的细碎阳光,恍惚看见三十年前那些个奔跑在竹林里的少年,有光脚的、有草鞋、有高级一点儿的解放鞋;有开裆裤、有灯草绒长裤;有的确良短袖、有涤卡布褂子……笑声、叫喊声在竹林里此起彼伏,那该是多么快乐的儿童时光啊。那时的竹林,有野生的各种大小鸟儿,也有从各家出来撒野的鸡群。当我们踏着厚厚的竹叶在竹林里撒欢时,这些带翅膀的家伙往往被吓的四散而逃。</p><p class="ql-block"> 竹林边是两层楼的小学校园。所有的墙都是土夯的。墙上刮着石灰粉,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剥落,露出泥土坯,到这里却是村里最好看的房子了。墙上的粉笔画早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但依稀还能看出那恶作剧的稚嫩的笔迹“**是个王八蛋”,那时候,谁也没有真正见过王八蛋,只道是骂人的话,至于有多脏,并没有人深究。字里行间充满了乡村的野气。</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在这里,我们慢慢开化,当清晨的阳光洒满院落,我们骑坐在二楼挑出来的木围栏上,用唱歌的语调,认真朗诵着《鸬鹚》,“夕阳照在湖面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的像一面镜子……”上课铃声来自一口倒挂在屋檐下的铁鈡,上课时的节奏是:铛——铛铛——铛铛铛;下课休息时恰好相反。那时候没有内卷、没有攀比,如果真的有,那就是比谁更淘气,谁更会玩游戏。有时候不用上课,我们这些离学校近的孩子就会把学校当成游乐场,胡乱敲钟就成了我们的最大乐趣,值班老师横眉冷目从值班室出来时,我们立刻鸟兽散,还暗自庆幸没被他抓住。</p><p class="ql-block"> 学校外侧,有几大块稻田。秋收之后,稻草被整齐的对方在田野里。那里是我们的天堂,晚饭后,暮色里,一群小伙伴在田间地头追逐的大汗淋漓,稻草垛是是主战场、也是天然的庇护所。大人们非常反对我们的做法,经常有谁被自己的父母扯着嗓门呵斥,每当此时,大家会特别默契的安静下来,躲在草垛里一声不吭。待到父母离开,我们又原形毕露了。到了不得不回家时,免不了要接受父母的责骂,偶尔会听到从谁家里传出哭声来。不过,这对我们是家常便饭,到了第二天,我们依然我行我素。谁还没有挨过几顿父母的打呢?</p><p class="ql-block"> 村落的后方就是高大的山峦,山腰上有一口巨大的鱼塘,塘边搭建着简易的木棚。每到年前,鱼儿长大了,村里便安排各家各户轮流在木棚值守。不知为何,我对这里有着特别的回忆。或许是喜欢开闸补鱼,又或许是因为其他。总之,这里在我的记忆里特别清晰、特别独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鱼塘继续向山里走,就是我们儿时最大的劳动场。每天放学后,我们都有一个铁打的任务——上山砍柴。一群小伙伴前呼后应,散落在大山里,说笑声、砍柴声不绝于耳,在这茂密的丛林里,留下了我们太多的汗水,也留下了我们太多的欢乐。黄昏时分炊烟四起,此起彼伏的呼唤声里,我们扛着木柴回家,就像归巢的麻雀。</p><p class="ql-block"> 然而,童年的时光总是溜走的飞快。一转眼,17岁那年的我,在高考之后,独自背起了离家求学的行囊。从此,我离家乡越来越远,而家乡对我也越来越陌生。</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不再这里的主人。我曾经知道这里的一只猫属于哪家,如今却分不清那里的房子归谁家所有。我曾经前呼后拥的伙伴,如今要么不可见,要么见了几多隔膜和尴尬。</p><p class="ql-block"> 这里变化了太多,环境在变,人心在变,唯一不变的是竹林。风掠过,枝叶沙沙作响,三十多年前,谁刻在竹子上的名字早已结成深褐色的疤。他在笑看那些蒲公英般的伙伴们随风散落天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你怎么不回答我呀”。</p><p class="ql-block"> 女儿嗔怪的话把我拉回现实。</p><p class="ql-block"> 我弯腰拾起一片竹叶,掌心传来温暖的触感,有些东西终究不会被淹没,就像这竹林的根,在地下默默蜿蜒,串起所有离散的晨昏。</p><p class="ql-block"> 你、我、我们,或许都已改变,不变的是,我们在这里扎下的故乡的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