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

东南西北老猫

<p class="ql-block">新年伊始,我也玩上了最近很火的<b>DEEPSEEK</b>:问:请简要谈谈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在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意义。嗨,不到5秒钟,电脑屏幕就送来了对方答复如下:</p><p class="ql-block">《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在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意义:</p><p class="ql-block">1. 促进文化交流,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p><p class="ql-block">该展览将晋国文物带到浙江,跨越地域限制,促进了两地文化交流,让浙江观众近距离感受晋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晋国作为周代重要诸侯国,其文物展现了黄河流域的文明特色,与跨湖桥遗址代表的钱塘江流域文明形成对比,共同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p><p class="ql-block">2. 提升展览水平,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珍藏的晋国文物精品首次大规模来杭展出,为杭州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提升了杭州的文化品位和展览水平。</p><p class="ql-block">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作为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引进高水平展览,丰富了展览内容,提升了自身影响力,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3. 传承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晋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成就,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p><p class="ql-block">通过感受晋文化的魅力,观众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p><p class="ql-block">4. 推动文旅融合,促进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该展览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杭州的文化旅游市场,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展览的成功举办也为杭州打造文化高地、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有力支撑。</p><p class="ql-block">总之,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在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展出,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历史的对话,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展览水平、传承历史文化、推动文旅融合都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么样?可以说回答得面面俱到了吧。不得不赞叹我们的高科技高水平,更令人开心的是如我一平头百姓也能免费享受这份高科技成果的福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乙巳年正月初二,好天气,就近去了湘湖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这里的临展“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正在继续中。</p><p class="ql-block">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位于杭州湘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拥有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获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优胜奖和两项国家级大奖。</p><p class="ql-block">这座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区建在水下,就在被发现的文物遗址原处。博物馆建筑整体以船为造型,仿佛沉湎历史的一叶小舟正欲划向远方。篇尾将作简略介绍。</p> <div><br></div> <p class="ql-block">“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合作举办,展品以山西地区出土的两周时期(西周和东周)晋国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兵器等为主,64件(套)精品文物,通过“河汾骄子”“争霸春秋”“余烈三晋”三个单元,集中展示从“铜叶封弟”到“三家分晋”,晋国六百多年的历史。许多展品来自山西曲沃晋侯墓地、侯马晋国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典型文物的介绍。</p><p class="ql-block">杨姞壶(西周)</p><p class="ql-block">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高35.8厘米,口径12.4厘米</p><p class="ql-block">盖子口外壁和壶颈内壁铸有铭文9字:“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有学者认为是姞姓杨国女子嫁到晋国用以陪嫁的媵器,墓主即杨姞;也有人认为是姞姓国女子嫁到杨国,称为杨姞,此壶是晋灭杨时所得。古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杨国铜器存世极少。</p> <p class="ql-block">欣赏细节</p> 晋叔家父壶(西周)<div>二级文物</div><div>高50.8厘米,腹径26.5厘米,口径18.5厘米</div><div>壶盖内刻有铭文:“晋叔家父乍(作)尊壶,其万年子子孙永宝用”。据考证,“晋叔家父”可能指晋穆侯的弟弟、晋文侯的叔父殇叔。这件器物出土于晋侯墓地93号墓,该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是晋文侯或殇叔。</div> 波曲纹虎足方盒(西周)<div>高8.5、口纵7.7、口横12厘米<br>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2号墓出土,墓主人为晋穆侯夫人。<br></div><div>此盒设计精巧,器型较小,纹饰精美,顶部有立体的虎形捉手,两扇小盖可以开启,盒下有四虎为四足,虎首朝外。盒四壁上部饰鳞纹,下部饰波曲纹。此盒设计精巧,纹饰精美,应是古代贵族女性用来珍藏小型物件的容器。<br></div> 立鸟盖壶(西周)<div>二级文物</div><div>高21厘米,口径6厘米</div><div>1993年出土于曲沃晋侯墓地62号墓晋穆侯夫人墓,是一件罕见的青铜器,也是西周侯夫人独特用器。盖沿和壶颈两侧各有上下对称的贯耳,用绳穿系,既可固定器盖,又可提拎。<br></div> 放大看,盖上的一圆雕凤鸟为钮 休簋(西周)<div>二级文物<br><div>高37.2厘米、口径24.5厘米、底径26厘米</div><div>一套四件,形制、纹饰均相同。</div><div><div>1993年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64号墓<br></div></div></div><div>簋,读作 诡 (Guǐ), 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br></div> 铜簋(西周)<div>二级文物</div><div>通高14厘米,口径20.2厘米,耳距24厘米</div><div>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div> 局部细节 恒父旅簋(西周)<div>一级文物</div><div>高13.5厘米,口径18厘米,耳距25.5厘米</div><div>山西省洪洞县永宁堡出土&nbsp;&nbsp;</div>永凝堡,据专家认为,这里就是一个文献失载的“姞”姓杨国所在地。 欣赏精美细节 窃曲纹垂腹鼎(西周)<div>一级文物</div><div>口径30.2厘米,通高34厘米</div><div>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br></div> 侧面来一张 鼎的局部细节 这个鼎很小。<div>浅腹高驻足铜鼎(西周)<div>三级文物</div><div>长15厘米,宽14厘米,高15厘米</div><div>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出土</div></div> 蟠螭纹鼎(春秋)<div>一级文物</div><div>口径35.8厘米,腹径39厘米,腹深24.5厘米,腹底高8.6厘米,通高42.4厘米<br><div>山西省侯马市上马村13号墓出土</div></div> 蟠螭纹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螭,拼音:[chī ],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蟠螭纹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战国时期。<div>下图为放大的蟠螭纹鼎上面的蟠螭纹细节。非常精美。</div> <p class="ql-block">蟠螭纹双耳莲盖壶(春秋)</p><p class="ql-block">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高43.5厘米,口径15.3厘米,腹径26.5厘米,足径17.3厘米</p><p class="ql-block">莲瓣花盖,束颈,回首虎形双耳造型生动。</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p> 细节部分 <p class="ql-block">壶壁上的回首虎形耳</p> 双首蟠螭纹铜扁壶(春秋)<div>二级文物</div><div>高30.5厘米,口径9-12厘米</div><div>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div> 凸弦纹垂腹铜鼎(西周)<div>通高23.3厘米,耳距21.2厘米,口径20.6厘米</div><div>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div> 大鼎(带盖)(春秋)<div>三级文物</div><div>高42厘米,口径33厘米</div><div>山西省侯马市上马村13号墓出土</div> 春秋卷云纹铜盖鼎(春秋)<div>三级文物</div><div>高26厘米,口径21.2厘米,耳距25.5厘米</div><div>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div> 细节部分(卷云纹) 回首龙纹四足盉<div>一级文物</div><div>长7厘米,高23厘米</div><div>温酒的器皿</div><div>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出土</div> 窃曲纹罍(春秋)<div>二级文物</div><div>高9.1厘米,口径6.6厘米,耳距10厘米</div><div>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br></div><div>罍,拼音:[léi ],一种盛酒器。</div> 窃曲纹铜豆(春秋)<div>二级文物</div><div>高11厘米,口径15厘米,圈足底径10.4厘米</div><div>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br></div><div>这是用来盛放肉酱腌菜之类的调味品。</div> 夔龙纹扁铜盒(春秋)<div>二级文物</div><div>长6厘米,宽3厘米,高4.5厘米</div><div>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br></div><div>这又是什么用途的呢?未知的谜待解。</div> 铜甗(春秋)<div>三级文物</div><div>高53厘米,口径26厘米</div><div>山西省侯马市上马村13号墓出土&nbsp;<div>甗 ,拼音:[yǎn ] ,中国古代蒸食物用的一种炊具,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的蒸锅。这个铜甗是上下两部分联体的,上面部分叫“釜”,也就是一个锅;下面部分叫“鬲”拼音:[lì],可以煮水。两部分之间有穿孔的箅子,便于蒸汽通过。<br></div></div> 古代人有了粮食水果之后,就开始酿酒。于是便有了种类繁多的青铜酒器。 兽面纹伞状拄铜爵(西周)<div>二级文物</div><div>长18厘米,宽8.2厘米,高19.1厘米</div><div>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出土</div> 铜爵(西周)<div>高22.7厘米</div><div>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出土<br></div> 窃曲纹敞口流铜匜(春秋)<div>一级文物</div><div>通长31厘米,通宽14厘米,通高15厘米 形如椭圆瓢形,鼓腹弧收,平底,置四个蹄形足。</div><div>山西省曲沃县羊舌墓地出土</div><div>匜,拼音:[yí ],盥洗器,餐前洗手用的器皿。<br></div> 虎头铜匜(春秋)<div>长14.4厘米,宽5.6厘米,高6.6厘米</div><div>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div> 晋叔家父盘(西周)<div>二级文物</div><div>耳径24厘米</div><div>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93号墓出土</div><div>原来古代贵族使用的洗手盘也可以长这样子的。<br></div> 石编磬(西周)<div>石质乐器,几何形,上均有一悬挂小孔。</div><div>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nbsp;</div> 子犯编钟 饕餮衔纹铜钟(春秋)<div><div>二级文物</div><div>长45.5厘米,铣径45.5厘米</div><div>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一电厂出土</div></div><div>饕餮 拼音:(tāo tiè)</div><div>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中期。夸张的表现手法,装饰性很强。<br></div> 铜鉴(春秋)<div>二级文物</div><div>通高50.5厘米,口径60厘米</div><div>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div><div>猜猜看,古代人拿这个大家伙作甚用?</div> 王子于戈(春秋)<div>一级文物</div><div>通长24.5厘米,高9.5厘米</div><div>山西省万荣县庙前村出土</div> 戈直内三穿,有阑。一面错金鸟书铭文一字,未识,另一面错金鸟书铭文 “王子于之用戈”。王子于,据考证是吴王僚即位前之称谓。”(资料)<div>铜戈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一种兵器,古代称之为“勾兵”,用于钩杀。由铜制的戈头、木或竹柲,柲上端的柲冒和下端的铜鐏四部分构成。戈头每一部分都有专名:主要刃部称“援”;援末转折而下的部分称“胡”;嵌入木柲的部分称“内”;援末和胡上穿绳缠柲的小孔称“穿”。<br></div> <p class="ql-block">晋国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车马器,反映了晋国贵族出行的奢华场面和车马文化的发达。</p><p class="ql-block">下图:兽首面饰(西周)</p><p class="ql-block">‍三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通长28.4厘米,通高22.5厘米</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洪洞县永凝堡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个面饰是给战马佩戴的,没想到吧?</p> 椭圆乳丁纹铜銮铃(西周)<div>三级文物</div><div>高15.8厘米</div><div>山西省洪洞县永凝堡出土<br><div>猜想这或许是挂在车上的。</div></div> 蕉叶纹铜车軎&nbsp;&nbsp;<div>軎,拼音:(wèi)</div><div>山西省洪洞县永凝堡出土<br></div> 晋公盘仿制品(春秋)<div>通高11.7厘米,口径45厘米<br><div>晋公盘是晋文公给他大女儿的嫁妆之一,装饰的浮雕龙、立体水鸟等圆雕动物,都能在装置原处作360度转动。"晋公盘"除了器物雄浑多姿,呈现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br></div></div><div>这件晋国重器曾被盗流失,2019年终于由山西公安部门追回。</div> 错金卧虎形饰(春秋)<div>三级文物</div><div>长5厘米,高2.3厘米,重35克</div><div>山西省太原市赵卿墓出土</div> 蟠螭纹模(春秋)<div>二级文物</div><div>长19.3厘米,宽7.7厘米,厚3.6厘米</div><div>山西省侯马铸铜遗址出土</div> 钟鼓范<div>山西省侯马铸铜遗址出土<br></div> 龙纹范<div>山西省侯马铸铜遗址出土<br></div> 羽翎纹陶模(东周)<div>山西省侯马市白店铸铜遗址出土<br></div> 还有花朵纹模、凤鸟纹模、星云纹范等等,均出土于山西省侯马市白店铸铜遗址出土 “楚才晋用”“唇亡齿寒”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均出自晋国历史。逛博物馆真是长了知识。 展览时间:&nbsp; 2024.12.06-2025.02.24<br>展览地点:&nbsp;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br>展览门票:免费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建筑面积6800多平方米,投资一亿元。于2009年9月28日建成开馆。 跨湖桥博物馆是浙江省省继河姆渡良渚之后的又一家史前遗址博物馆。2002年出土了世界上迄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对世界舟楫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据。 2004年12月“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2006年5月跨湖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跨湖桥遗址自1990年6月首次发掘以来,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其中2002年发掘出土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经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 “中华第一舟”如今静静地安卧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房内,供世人参观。8000年前,人们造此舟的时候,可曾想过有今天。再往远处想,8000年后,我们的地球又会变得怎样?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庞大的考古发掘,也是考古史上一段为人称道的传奇,它将浙江文明史从河姆渡文化的距今7000年向前推进了1000年。</p> 考古中发现遗址上海洋和陆地生物的骨骼化石,有梅花鹿角(下图上)、梅花鹿右下颌骨(下图下) 梅花鹿头骨 还有龟甲 海豚上颌骨(下图左)、鳄右上颌骨(下图右) 犀牛右下颌骨 太阳纹彩陶片 这种形象又奇特的天梯纹,常见于盘的内壁,与太阳纹并存或交替出现。 <p class="ql-block">缥缈湘湖,曾是海之陈迹,浪潮褪去,复又袭来,智慧的先民选择了退却,留下种种遗存,给后人以遐想......</p> 也许这就是我喜欢去博物馆的原因吧,私以为,那里是获取知识、探索历史以及欣赏艺术的最高殿堂。 全文涉及文物有关介绍均摘自博物馆介绍和网络资料。<div>感谢观看。乙巳年新春快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