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是这么想的,中国从来不缺文学家,尤其是民间流行着口头文学,人们且叙且评,艺术氛围甚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有很多口头文学并没有被人们整理出来,或许是因为它们不利于社会良序才没有人整理吧,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正所谓“有些事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月24日,我在无意中读到了作家周伟先生的发言稿,周伟先生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气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个时代的精神底色是什么呢?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们满怀期待,而他们的作品阅读量并不高的时代,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人们更喜欢探索社会事件的真相了,那些虚构的故事情节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了,所以说我国的纪实文学还很欠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毛奇和李佩霞事件会有那么多的读者呢?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作家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要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就知道,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是可以虚构的,但文学创作者应该有自己的情怀和写作意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自媒体的兴起似乎让人们知道了不少真相和“真相”。我曾经看过一部叫作《二泉映月》的电影,电影的结局是瞎子阿炳在人民大学声乐系当上了客座教授,但后来的公众号文章并不是这么叙述的——阿炳适应不了新社会,而且他还吸鸦片成瘾了,最终贫病交加选择了自杀。那么,到底哪一个版本才是真相呢?电影编剧和自媒体作者的目的(即写作意图)又是什么呢?普通民众是不敢轻易做评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上述原因,文学作品与真实的新闻相比就显得很难让人信服了。一笑了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