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宜良新庄背秋娃:千年传承的新春民俗</p> <p class="ql-block">神秘起源:追溯千年的独特节庆</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正月初三,宜良耿家营新庄村的彝族同胞们都会举行盛大的 “背秋娃”活动,通过搭神架、制秋娃、迎秋娃、祭秋娃、荡秋娃、背秋娃和送秋娃等一系列庄重而神秘的活动,表达着人们对秋神的敬畏与感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丁兴旺。</p><p class="ql-block"> “背秋娃”节庆活动这一承载着云南宜良彝族千年历史与文化的独特节庆,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千年前古老而神秘的传说。相传,神秘的秋娃拥有一双开天辟地的神手,他荡着秋千,无畏地穿越刀山火海 ,庇佑着彝族人民。在彝族文化的广袤版图中,“背秋娃节”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彝族人民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纽带。在这一节日里,彝族人民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通过丰富多彩的仪式和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2020 年 10 月 13 日,对于 “背秋娃节” 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耿家营新庄村 “背秋娃” 被正式列入昆明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的授予,不仅是对 “背秋娃节” 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高度认可,更是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让这一古老的彝族文化瑰宝得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白昼欢歌:祭神祈愿,共赴团圆</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三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云南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新庄村,整个村庄便在一片喜庆与祥和的氛围中渐渐苏醒。村民们身着绚丽多彩的彝族传统服饰,那鲜艳的色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将整个春天的绚烂都穿在了身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新一年的期待与憧憬,脚步匆匆却又带着欢快的节奏,纷纷朝着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汇聚而去 ,那里,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 ——“背秋娃节”,即将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今年村里有杨姓大户贵子新婚,新郎官杨红斌得以轮到背秋娃。能够背秋娃,预示着来年早生贵子。</p> <p class="ql-block"> 入春了可看到开放的鲜花,它们娇艳欲滴,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在晒场的正中央,搭建起了一座庄严肃穆的秋架。这是今年在山上砍到的几棵长得最高最直的松树。松树由村子里的大力气们要带枝抬回来,利用枝叉搭建的秋架更加稳固。带着松毛的松树代表着清洁平安如意吉祥。晒场上,大家开始忙碌起来。他们用三根粗壮的木头,分别搭起了两个高高的三脚架,那三脚架犹如巨人的手臂,稳稳地支撑着天空。接着,众人齐心协力,喊着整齐的口号,将粗壮的主梁缓缓抬起,小心翼翼地将主梁抬起缓缓地放置在三脚架上,主梁在众人的手中稳稳地移动着,仿佛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与梦想。在阳光的照耀下,人们的脸上闪烁着汗珠,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与喜悦。众人经过调整,秋梁平稳了,秋架已架好了。</p><p class="ql-block"> 秋架搭好后,就是由村里的长老祭秋娃,雕好的秋娃要用大红公鸡点七窍,点清香以求通圣灵,香烟袅袅升腾,仿佛是村民们与神灵沟通的桥梁。身着传统祭祀服饰的老者口中念念有词,他的声音低沉而庄重,他在向天神诉说着村民们的心愿,祝词都饱含着对神灵的敬畏与尊崇,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周围的村民们纷纷双手合十,虔诚的脸上写满了专注与虔诚,眼神中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人们依然在唱歌和跳舞,这是一片欢乐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当祭祀仪式结束,整个村庄瞬间沸腾起来。男女老少们欢快地唱起了歌,那歌声悠扬动听,仿佛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歌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神灵的感恩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欢乐的节奏,每一句歌词都饱含着深情。他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与鸟儿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交响乐。</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愈发温暖,广场上的气氛也愈发热烈。只见族里的长者,神情庄重而又带着几分期许,缓缓地将用松木、松果精心做成的秋娃拴上秋千。那秋娃,虽由质朴的材料制成,却画了鼻子和口眼和小耳朵,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与祝福。随后,老人把拴挂在秋架上秋娃像哄孩子样“请”秋娃荡秋千。</p><p class="ql-block"> 一荡清洁平安,二荡财源广进,三荡国泰民安,四荡风调雨顺,五荡五谷丰登,六荡六畜兴旺……随着长者的一声令下,村里当年成亲的青年们如离弦之箭般冲向秋千。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那是对新生命的渴望,对未来生活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大家欢声笑语不断,那欢快的氛围仿佛要将整个山村都点燃。</p><p class="ql-block"> 在村子中心的广场上,一张张大圆桌整齐地排列着,宛如一片欢乐的海洋。桌上摆满了丰盛的美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这是一场新春年夜饭,又是传统杀猪饭的再现,</p><p class="ql-block"> 有金黄酥脆的酥肉,那滋滋冒油的煎春捲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还有酸辣可口的彝族特色酸菜,那独特的酸味刺激着味蕾,让人食欲大增;更有香气扑鼻的八宝糯米饭,每一粒都饱满晶莹,散发着大自然的香甜;还有油光闪亮的墩子肉,入口即化,老少皆宜,干甜养心。摆放着美食琳琅满目,还有新鲜的时令水果,那鲜艳的色泽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还有醇厚的美酒,那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表达。</p><p class="ql-block"> 唱够跳够玩够的人们可以喝酒了。</p><p class="ql-block"> 背秋娃将在5点后开始。</p> <p class="ql-block">背秋娃为什么是初三呢?民俗里,大年初一出嫁的女儿要回门探亲;初二,定亲的儿子要接亲;初三上门的男丁已到了。大家都在一起了,可以添丁添福了。</p> <p class="ql-block">秋千逐梦:秋娃寄福,传承希望</p><p class="ql-block">背秋娃开始了。背秋娃的杨红滨紧紧地将秋娃抱在怀中,亲人立刻围拢过来,将他簇拥在中间,秋娃由大家公认的最有福气的长老系背在新郎的背上,大家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灿烂而又夺目。</p><p class="ql-block">仪式开始了。鞭炮声骤然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这个重要的时刻。五彩的纸屑在空中飞舞,如同雪花般纷纷扬扬,为整个广场增添了一份喜庆与热闹的氛围。孩子们在鞭炮声中欢快地奔跑着,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悦耳,回荡在广场的每一个角落。大人们一路欢歌一路跳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分享着节日的喜悦。人们载歌载舞,那欢快的歌声和灵动的舞姿,仿佛是在向天地宣告这份喜悦。女人们的歌声清脆悦耳,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男人们的舞蹈刚劲有力,仿佛是在展示着力量与勇气。孩子们也在人群中欢快地穿梭,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为这场庆典增添了一份纯真与欢乐。</p><p class="ql-block">背秋娃更像是一场盛大游行,人们你追我挤,都想靠近秋娃,试图逗乐秋娃;落后的后生凭借着强壮的体魄,在人群中奋力追赶。现场的观众们也都热血沸腾,欢呼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整个村庄上空,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掀翻。</p><p class="ql-block">女人们的歌声清脆婉转,如同黄莺出谷,清脆悦耳。她们的歌声中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每一句歌词都仿佛是一首动人的诗篇。男人们吹响铜号,敲打大鼓,歌声和大鼓表达着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热爱。他们的歌声相互呼应,一唱一和,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欢快的唢呐声也加入了这场音乐盛宴。唢呐手们鼓足了腮帮子,用力地吹奏着,那高亢激昂的声音仿佛要冲破云霄。唢呐的声音时而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时而如小桥流水,婉转悠扬。它为整个表演增添了一份热烈和欢快的氛围,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p><p class="ql-block">背秋娃这一习俗,背后蕴含着彝族人民对生育繁衍的美好祈愿。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家族延续的火种。背到秋娃,就意味着抢到了福气,抢到了来年生育胖小子的好兆头。这不仅是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更是对整个家族繁荣昌盛的殷切期盼。它承载着彝族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是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p> <p class="ql-block">夜幕狂欢:篝火映照,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当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轻柔地覆盖着新庄村,整个村庄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然而,广场上却依旧热闹非凡,一场盛大的狂欢正在这里激情上演。</p><p class="ql-block">广场的中央,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犹如一条舞动的巨龙,升腾而起的火焰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的脸庞。那跳跃的火苗,时而欢快地扭动着身躯,时而猛地向上蹿起,仿佛在与天空中的星星相互媲美。火星四溅,如同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璀璨夺目。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喜悦的笑容,那笑容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温暖和动人。</p><p class="ql-block">在篝火的映照下,三弦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是山间的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间。弹奏者们手指灵活地在琴弦上跳动,那娴熟的技艺让人惊叹不已。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专注和陶醉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手中的三弦和那美妙的音乐。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生命力,它们在空中跳跃、盘旋,与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乐章。</p><p class="ql-block">人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欢快地跳起了舞。他们的舞步轻盈而灵动,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男人们的动作刚劲有力,充满了力量感;女人们的动作则柔美多姿,展现出女性的温婉与优雅。他们的舞蹈动作协调一致,配合默契,仿佛是一个整体。在舞蹈的过程中,人们还不时地变换着队形,一会儿排成圆形,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一会儿排成方形,寓意着稳重和坚定。这些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不仅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p class="ql-block">在这欢乐的氛围中,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嬉笑玩耍,那清脆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悦耳,为这场狂欢增添了一份纯真和活力。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兴奋的光芒。有的孩子跟着大人一起唱歌跳舞,虽然动作还略显稚嫩,但那份认真和投入却让人感动;有的孩子则围在篝火旁,好奇地观察着那跳跃的火苗,不时地发出惊叹声。</p><p class="ql-block">这场篝火晚会,不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弹三弦、唱歌、吹唢呐、跳舞等活动,彝族人民将他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情感寄托和价值观念,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然而,“背秋娃节” 的篝火晚会却依然保持着它的传统特色和魅力,成为了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它让人们在享受欢乐的同时,也不忘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让彝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族名演变:从 “夷” 到 “彝” 的文化升华</p><p class="ql-block">彝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族名的演变历程,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原称 “夷族”,这一称谓源于汉史记载中的 “西南夷”,是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在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中,彝族自称为 “尼”,古代汉语中 “尼” 的发音与 “夷” 相近,因此汉文记载多称其为 “夷族”。然而,在过去的社会中,“夷族” 之称却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蛮夷” 一词常被用来形容少数民族,这无疑是对彝族人民的一种歧视和偏见。</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1956 年,对于彝族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在破除旧社会民族歧视称谓的历史浪潮中,彝族派代表进京,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会见了毛主席。毛主席以他那高瞻远瞩的智慧和对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在了解了彝族的情况并听取了代表们的意见后,给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建议。他指出,“夷族” 之称带有贬义,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于是提议将 “夷” 改为 “彝”。“彝” 字,寓意深远,房子(彑)下面有 “米” 有 “丝”,象征着彝族人民有吃有穿,生活富足,更寓意着整个民族的兴旺发达。这一改动,不仅是一个字的简单替换,更是一种文化的升华,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尊重与关爱,为彝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此,“彝族” 这一崭新的称谓,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希望与梦想,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