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滑州,即河南滑县。滑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曾是颛顼帝的都城和卫国的都城,周代滑伯在此建国,隋至明初由“滑国”“滑台”建制滑州,明洪武七年改称滑县,有史记载5000余年;境内有多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唐建明福寺塔、大运河滑县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滑县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境内主要旅游景点有隋唐大运河、张家遗址、瓦岗寨、明福寺塔、欧阳书院、千翠湖等。道口烧鸡、八里营甜瓜、老庙牛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县城道口镇被命名为中国烧鸡名城。</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30日,正月初二。利用春节假期,探寻这历史文化名镇。行程路线:1.欧阳书院—2.明福寺塔 —3.大王庙 —4.大运河 —5.道口古镇 —6.滑县古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 欧阳书院,原名秋声书院,亦称画舫书院,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任滑州通判时的住所,位于滑县古城内东南隅。书院内建有富丽堂皇的画舫斋和秋声楼。画舫斋是欧阳修的“燕私之居”,秋声楼因欧阳修的名作《秋声赋》在此创作而得名。整座书院堪称滑县内一大胜景,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损,2022年重建开放。欧阳书院不仅是欧阳修的住所,也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历来是当地的文教中心。如今已成为滑县内的一大胜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p> <p class="ql-block"> 明福寺塔,始建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塔为密檐楼阁式建筑。塔基以青石垒筑,塔身和塔刹以70余种不同规格的青砖砌就。原来有九层之高,后来遭遇一次雷击,五层以上已损坏。在古建筑专家看来,明福寺塔建筑结构严谨,建筑工艺精良。2001年6月25日,明福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滑县大王庙最初建于明代,具体时间为明万历十八年,由做盐业、绸缎业等八大商家集资建造,原名“十方院”。庙内原有大小庙宇三十余座,但建国后逐渐拆除,目前仅存明代大王庙正殿。大王庙的建筑风格独特,正殿采用“一殿一卷”勾连搭式建筑,大殿坐东朝西,俯瞰卫河。庙内供奉的主要是与治水有关的五位先贤,包括南宋的谢绪、明代的黄守才和张居正、战国的李冰以及清代的朱之锡。这些供奉寄托了古镇商户祈求卫河安澜、水运通畅的美好愿望。被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王庙正殿</p> <p class="ql-block">南北配殿,介绍大运河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王庙戏楼</p> <p class="ql-block">与滑县有关的成语典故</p> <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滑县段</p> <p class="ql-block"> 道口古镇,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道口古镇位于滑县西北边的卫河之滨、鲧堤之上,是中国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之一。古镇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好,沿河而立的顺南、顺北老街、一面街,现存长约3000米。其中,顺河古街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也是一处地地道道的明清北方民居建筑博物馆。现存临街古商铺和古民居共1000余间,主体建筑多是硬山式单檐两层楼房,上有小青瓦覆顶。据统计,古镇现有老字号5处、老钱庄1处、老票号1处、老胡同16条、老庙宇2处、老码头5处、老水闸4处。原生态古河道、古码头、古城墙、古庙宇、古民居、古商号等丰富的历史遗存见证了大运河的千年繁华</p> <p class="ql-block">走入道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豫北名吃—壮馍</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镇城墙上</p> <p class="ql-block">三铺码头</p> <p class="ql-block">冬日的大运河,很宁静。</p> <p class="ql-block">节日期间,古镇人流如织。</p> <p class="ql-block">义兴张的家店。</p> <p class="ql-block">义兴张烧鸡老铺</p> <p class="ql-block">道口烧鸡创始人—张炳</p> <p class="ql-block">走进老铺</p> <p class="ql-block">同和裕银号</p> <p class="ql-block"> 道口同和裕银号旧址位于道口镇大集街西段路北,其建筑始建于1915年,原有房屋100余间,占地2余亩,分前(南)后(北)两院,现存前院东西厢房及南临街楼。道口同和裕银号由民国时期知名豫商王晏卿等人创办,业务涉及存放、款汇兑,兼营商业。依托当时的水、陆交通地位,该银号的开办为“同和裕”开展金融活动、建立金融网络奠定了基础,是“同和裕”早期的金融联络、商业活动、信息联络的中心。为当时道口金融和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座中西合璧式建筑是“金融大鳄”王晏卿上世纪初创办的“同和裕”银号所在,见证了道口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古镇昔日金融业的发达。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仙圣女祠</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节日期间的招亲节目</p> <p class="ql-block">成庆德布庄</p> <p class="ql-block">新华书店</p> <p class="ql-block">没有开放的刘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土地爷</p> <p class="ql-block">军事重地—协防外委署</p> <p class="ql-block">滑县古城墙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