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年味

张天模

<p class="ql-block">  作为60后,我们小时候最盼望的事莫过于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缺吃少穿,平常很难吃到肉。只有在过年时,肉可以管饱,还可以穿新衣服、新鞋(妈妈纳的那种千层底布鞋)、吃豆豆(老家俗称,即花生&lt;少&gt;、蚕豆、豌豆、红苕干……)</p> <p class="ql-block"> 又到过年时,让我不禁想起儿时在乡下过年的情景。那时的年味,浓得化不开,像一坛陈年的老酒,醇香四溢;如今的年味,却像被稀释的茶水,淡了许多。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变,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嬗变。</p><p class="ql-block"> 一、儿时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年味,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的。妈妈会在灶台上摆上祭品,说是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队里家家户户去街上买年货,人山人海,吆喝声此起彼伏,还有文化人摆着摊,研着墨,在红彤彤的纸上写着对联,那是对来年的美好希望。</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起汤元来。母亲会在一两个汤园里包上硬币,说是吃到的人来年会有好运。守岁的时候,长辈们会给我们讲些他们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艰难岁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初一早上,穿上新衣服,跟着大人去场镇看热闹。穿着新衣的人们,见面就说"过年好",那种喜庆的气氛,至今难忘。特别难忘的是拿着大人发的少得可怜的压岁钱,去买几颗鞭炮放一放:。</p><p class="ql-block"> 初二开始走人户(即串亲戚),提一斤糖(白糖或红糖,后来是纸果糖)去亲戚家,亲戚家会拿出最好食物招待。小孩会得到一把花生或炒的蚕豆。</p> <p class="ql-block">二、现代都市少了点年味</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春节,已经大不相同。年夜饭不再是自己动手做,而是提前在饭店预定。拜年不再走街串巷,而是通过微信发送祝福。春晚成了背景音,大家更关注手机里的红包。亲戚聚会时,年轻人都在低头刷手机,长辈们的话题也离不开房子、车子和工作。</p><p class="ql-block"> 城市里的春节,少了那份热闹,多了几分冷清。禁放烟花爆竹后,连那点声响都没有了。商场里的春节装饰虽然华丽,却总感觉少了些温度。人们更愿意利用春节假期外出旅游,而不是待在家里过年。这种变化,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三、年味变迁探寻</p><p class="ql-block"> 年味的淡化,本质上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必然结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春节是一年中唯一可以尽情享受物质生活的时刻。新衣服、好吃的、压岁钱,这些平时难得的东西,在春节集中出现,自然让人感觉年味十足。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这些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在改变着春节的内涵。过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家庭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城市化进程让人们离开了故土,传统的年俗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更看重效率,繁琐的年节礼仪自然被简化。</p><p class="ql-block"> 但年味的淡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亡,而是其存在形式的转变。我们不再需要靠春节来满足物质需求,但精神层面的需求依然存在。新的年俗正在形成,比如微信拜年、网络红包、春节档电影等。这些新的形式虽然与传统不同,但同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回望,我们不必过分感怀年味的消逝。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始终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春节的形式在变,但其中蕴含的对团圆的期盼、对亲情的珍视、对新年的祝福始终未变。或许,我们该思考的不是如何找回过去的年味,而是如何在新时代赋予春节新的内涵,让这个传统节日继续焕发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