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散文)

赵树发

<p><b> 怀念</b></p><p> 文/赵树发</p><p><br></p><p> 2025年1月20日下午1时,76岁的邢云发耗尽生命的最后一丝气息,撒手人寰。这位曾经高大威武、被誉为“辽河平安之神”的钢铁硬汉,离世时体重不足六十斤,就像一具骨架贴上一张皮一样,用“骨瘦如柴”和“形容枯槁”都不足以准确表达,他的儿子邢志国跟我说:“木乃伊什么样,我爸就什么样。”</p><p> 我跟邢云发结识于2005年。大概是秋天,市里要举办一台“正义之歌”大型募捐晚会,委托我根据邢云发的事迹创作一个主题小品。宣传部门给我的材料只是邢云发的救人记录,说他在1968年至1998年间,总共从辽河里救出了三十多人。看罢后,我顿生疑惑:为什么是三十多人,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吗?还有:这三十多人都是谁?他们溺水的时候怎么偏偏都让邢云发赶上了?拿到联系方式后我就联系上了邢云发。闲聊中,我逐渐弄清楚了个中缘由。</p><p> 那时邢云发家就住在河边,门前几十米就是宽阔的辽河。每当听到“有人落水了”或者“救命啊”之类的喊叫,邢云发就会本能地夺门而出,直奔事发现场。久而久之,邢云发辽河救人的名声就传开了,以至于再有人落水,甚至有人直接到家里去喊他。至于他救了那三十多人都是谁,邢云发说他也不知道,他基本上是救完人就走了。那些人,有的是小孩淘气不小心掉河里的,救上来之后扑喽扑喽屁股就跑了,回家都不敢跟家长说;也就是说,他们的家长可能都不知道邢云发救过他们家的孩子。还有那些轻生的,被救上来后觉得没脸见人,自己就消失了。更多的被救者都是一些社会的底层人,否则他们也不会为省三五块钱的车费而涉险“跑冰”过河。那个年代还没有现在的辽河大桥,每到冬季,渡轮停摆,两岸群众往来则须绕行。一些居民为了图方便,只能踩着冰面过河,特别在刚封河和刚开河时,也就是冬天的两头,跑冰十分危险,险情也时有发生。</p><p> 我对邢云发的采访是从唠家常开始的,我没说他伟大,他自己也没觉得救了这么多人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在一问一答中,不知不觉就直抵灵魂追问。</p> <p>  我问他:“现场那么多人围观,为什么只有你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救人?”</p><p> 邢云发说:“我会水呀。”</p><p> 我问他:“是不是不管什么人掉进了河里,你都能下去救他?”</p><p> 邢云发说:“是啊,我会水呀。”</p><p> 我问他:“为什么这三十多人都让你赶上了?”</p><p> 邢云发说:“我会水呀。”</p><p> 我问他:“失手过吗?”</p><p> 邢云发说:“没有。”</p><p> 我问他:“假如你救人失手了,你会自责吗?”</p><p> 邢云发说:“会的。”</p><p> 我问他:“为什么?”</p><p> 邢云发说:“我会水呀……”</p><p><br></p><p> 后来,我把这个桥段用在了我的两篇小说里。不为别的,就因为这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让我看到了他根植于内心的淳朴和善良。不过,让邢云发引以为傲的“我会水呀”倒是真的,邢云发说,他年轻时曾经在全省民兵“武装泅渡”比赛中,拿过第二名的好成绩。</p><p> 一次,邢云发去买取暖煤,一出门就听见辽河里有人喊“救命”的声音,邢云发来不及脱掉外套就跳进冰冷的辽河里——那时候,辽河刚刚结冻,脆弱的冰面一旦碎裂,就会连成一片,很难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邢云发在水中,将那个人一次次地托举出水面,那人一次次地又重新坠入水中。被救的人是个壮年汉子,出于求生的本能,那人紧紧地搂着邢云发,邢云发在挣脱的过程中,头部、颈部多处被划伤。最可怕的是,邢云发身上的棉衣棉裤已被冰冷的河水侵透,紧紧地箍住了邢云发的四肢,邢云发急中生智,迅速脱掉外套,然后拼进浑身的力气,将那人再一次托举出水面,抛在冰面上,那人得救了,邢云发却被飘过来的一块大冰排压在了水下。彼时邢云发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他隐隐约约记得上游几十米的河面有个出口,凭借超强的水性,邢云发逆流而上,在耗尽肺中最后一丝氧气时,终于钻出了水面……邢云发说,那回是他救人生涯当中最危险的一次。</p> <p>  2007年,有个叫孟祥斌的军官在金华市的通济桥上,跳江救起一个溺水女子,他自己却因为体力耗尽,沉入江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随即,孟祥斌成为当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我跟邢云发唠起这件事的时候,邢云发不住地说:“太可惜了。”我说:“孟祥斌救了一个人就感动中国了,你救了三十多人,怎么连营口都没感动呢?难道你离感动中国就差一个死亡吗?”邢云发说:“我活的好好的干嘛要死呢?只要我活着,还可以下水救人啊!”他的回答再次震撼了我,让我对这位平民英雄肃然起敬。</p><p> 邢云发说,三十年间,最让他感动的一次是:1992年2月的一天,他正在车间干活,突然就被叫到了厂长室。一进屋,邢云发刚要问厂长找他有什么事,突然看见眼前齐刷刷跪倒一大片……原来就在几天前,邢云发依旧是救完人就默默地离开了,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那时被救的孩子和家人都不知道邢云发这个人,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听说玻璃制品厂有个邢师傅经常在辽河里救人,一家人就找到厂里。</p><p> 在之后的十多年间,邢云发的家中发生了很多变故,比他下水救人时的险象环生还要跌宕,可谓命途多舛。因为太过凄惨,姑且就不再赘述了。我只能说,命运欠邢云发的太多了,除了应得的感恩回报之外,还有公平与公理。二十年间,我根据邢云发的事迹,创作了群口快板《夺金杯》,在辽宁省首届曲艺调演中获节目银奖。创作了评书《我会水呀》一直到现在还在各式晚会上演出。创作了小品《特别采访》和《救生圈》,分别在辽宁省第五届群星杯比赛中获节目铜奖、在辽宁省“道德模范颂”曲艺调演中获一等奖,并在辽宁电视台展播。此外,还创作过小说《劫河》、广播剧《穿越季节的暖流》等多个体裁的文学作品。</p><p> 2023年5月,邢云发突然全身长满大水泡,并很快由表及里蔓延到口腔和鼻腔里,阻碍呼吸和饮食功能。家人将其转送到沈阳的医院就医,确诊为大疱疹,此时邢云发已经病危,后经医院 ICU 抢救才缓解了病情。就在诊疗期间,邢云发又被查出罹患胃癌及结肠癌。这个曾经叱咤辽河的救人英雄,终于被病魔击倒了。</p> <p>  认识邢云发的时候,我是营口市曲艺家协会的秘书长。邢云发听别人都喊我“秘书长”,他也跟着这么叫,那时,他不知道我这个秘书长是多大的官,所以不管有什么事都跟我说,这么多年,我也确实帮他协调了很多事。后来,我们俩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像亲戚一样频繁走动。偶尔,我请他吃大锅炖,他回请我他亲手烹制的骚夹子豆腐;逢年过节,我给他送一些实用的米面油,他回赠我钢笔啦、瓷娃娃啦等一些他认为对我有用的东西。</p><p> 两个月前,邢云发突然打来电话,听起来声音虽然有些虚弱,但思维非常清晰。我问他什么事?他说没事,就是想跟我打个招呼。我问他身体咋样了?他说还那样。然后他就把电话挂了。现在我回想起来,非常懊悔,他应该就是想跟我告个别,但我却没能去看他最后一眼,哀莫大焉!</p><p> 在生命的最后的一个月,邢云发被病魔折磨得惨不忍睹,他蜷曲在床上,忍着剧痛,硬是一声不吭。家人要给他打止疼针,邢云发怕浪费钱,摇头拒绝了,一直扛到生命终结。</p><p> 临终前,儿子邢志国问他还有什么要交待的?邢云发气若游丝地说:“我死后……给我盖一面党旗……骨灰……骨灰就……撒入辽河入海口吧……”生前从阎王爷手里抢回三十多条生命的邢云发,化作魂魄,依然是——“辽河平安之神”。</p> <p>  赵树发,男,1964年生于辽宁盖州,1988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出版过诗集、诗评集、杂文集、曲艺作品集。“小说北2830”成员,营口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营口理工学院文艺导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