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蒲公英》的往事

万龙生

<p class="ql-block">1957年,我在北碚缙云山下的重庆一师读二年级,正是一个“文青”,做着诗人梦,拼命写诗,到处投稿。居然在6月1日出版的《星星》诗刊6月号发表了我的八行短诗《小伞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草地上缀满白色的蒲公英,</p><p class="ql-block">就像是蓝天上布满了星星。</p><p class="ql-block">我摘下一朵轻轻地吹一口气,</p><p class="ql-block">天空中立即飞满了小伞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吹着吹着,一朵又一朵,</p><p class="ql-block">直到小伞兵落满了头发、衣服,</p><p class="ql-block">我才一口气跑下山坡,</p><p class="ql-block">让他们到新的地方去安家落户。</p> 《星星》当时可是全国第二家众望所归的诗刊呀,我因此受到的鼓舞再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当然进一步坚定了继续走文学之路的决心和信心。从《星星》诗刊居然还破天荒得到8元钱稿费!我花4元请了一桌文朋诗友到北碚街上美美地啜食一顿。<br>由于两首诗的发表(5月11日在《四川工人日报》发表了《愤怒的人群》),以及当时国内文坛“早春”气息的鼓舞,我相继整理了两本手抄诗集:《雏鹰》与《試翔》。前者包括初三、高一的作品,后者是进师范之后的作品。很显然,我以鹰自况,由幼鹰而试飞,而志在长天。1974年12月,我在江北铁山坪下放劳动时,写的《学诗二十年感怀》,其中描写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夜吟未闻晓鸡啼,昼读不觉斜日醺。”<br>在《重庆好,最忆是北碚》中谈到发表处女作的心情和编录《雏鹰》的动因:“那种激动、幸福的感觉真是难以名状,似乎天更高更蓝了,路更平更宽了,在我面前展现出一片光辉灿烂的前景。于是我把从初三开始到这时的习作作了一番筛选、修改,用稿纸誊正,编上目录、页码,成为我的第一本‘诗集’,我把它命名《雏鹰》。封面是同学王伯衡君绘制的。显然,我是志在蓝天。”<br> 可惜好景不长,前进的势头戛然而止。試翔的雏鹰骨折羽摧,欲飞不能了。 <br>1957年秋季开学后,四川全省范围内在普通高中和中专学生中开展了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一运动实际上是那场反右斗争的继续,给许多尚未踏入社会,不愔世事的学生给予沉重的打击,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道路,葬送了他们的前程。简而言之,这就是反you斗争的重演。<br>1957年秋,三上一开学,学校就充满肃杀之气。万万不曾料到,敬爱的班主任袁克众和不少平时敬重的老师被打成you派,成为“人民的敌人”。后来得知,一师民盟支部几乎被一网打尽,仅一人得以幸免。新任班主任戴增荫是从党校调来的,对师范教育一窍不通,最初居然向同学散发卷烟!我还没有从突如其来的变化转过弯来,就被投入不可抗拒的政治漩涡:停课开展“社教运动”。校长杨明志在大会上作动员报告,要求所有学生一方面“竹筒倒豆子”向党交心,一方面毫无保留地投入对党提意见的“大鸣大放大字报”活动。既许诺“三不”(即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又进行威胁:你有什么意见自己不说,别人说了就被动了。他有句话因为生动,所以我几十年来都记忆犹新:“洞庭湖的麻雀,飞过都要留下影子!”我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为了响应号召,我就只能挖空心思找些话来说。记得我提过一些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如应该及早解放台湾,农民生活水平不及工人提高快,国歌是不是过时了等等。后来就“you派分子有不有才华”的问题组织讨论,我说:有的you派不能说没有才华,例如艾青、丁玲;但是他们的才华如果不用来为人民服务,那么越有才华起的作用愈坏。<br> 谁知“三不”只是虚伪的保证,目的在于“引蛇出洞”,紧接着的“大辩论”才“图穷匕见”:鸣放之后就进入批判阶段,校园成为大字报的海洋,教室也变成辩论的战场。戴老师组织的学生积极分子把鸣放中提出的内容归纳整理成一些问题,提交给班上讨论,实际上是批判。不但如此,我们平时的“不良表现”也成为批判内容。我的“资产阶级名利思想”首当其冲,胎死腹中的《启明》就是证据。连取这个刊名也成了罪过:早已“东方红,太阳升”,还要你们“启明”吗?编印这个刊物也顺理成章成为“思想反动”的铁证。就在这学期的成绩单上,我的操行评语就赫然写有“小集团活动”的罪名!就差“反动”的定语了。<br>整个三年级都情绪低落,不敢,也再没有什么情绪写诗了。1958上半年年读三下时,大约有十几个同学提前毕业,宣布分配到中学去任教。因为有些班干部提前离校,还组成了临时班委会。到7月底,又宣布班上有4位同学保送到重庆师专就读,20来位同学得到了调令,离校去指定小学报到,只剩下4人不予毕业,作为见习生分别派到北碚区4所学校,由该校代管。这4人中,除我之外,段世光、韩锡麟也是“启明”小集团成员;另外一个是海大定,班上的无线电小组组长,见习原因是“偷听敌台”!前面提到的《启明》美术编辑何先福本是骆映邨先生(徐悲鸿弟子)的得意门生,却因偏科,其他成绩不合格而留级。他见势不对,不等毕业,便自行离校,凭他的美术才能谋生去了。最先是在沙坪坝百货商店负责橱窗设计,画广告,工资还算高呢。我和段世光、韩锡麟的见习学校分别是天生桥小学、澄江镇下面一所乡校、北碚对岸的黄桷镇小学。有关负责人找我们谈话称,这样处理是爱护我们,为了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改正错误云云,又许诺见习一年后表现好就可以转正,分配工作。<br> 对于这个“见习”结局,我实在难于接受,更感到对不起对我关怀备至、寄以厚望的母亲。回家以后,面对慈母,内心痛苦、惭愧,实在难以启齿。母亲问我分配到哪儿,我才不得已如实相告。哪知宽厚仁慈的母亲不但没有片语责怪,反而百般抚慰。写到这里,仍然难以释怀,沉浸在对母亲的无比感念之中。<div>关于“见习”之后的经历,就省略了吧。一句话,我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20来年后,迎来了迟到的人生之春。<br><br><br></div> 多年以后,到了21世纪初期,那场社教运动的受害者都已退休,但是难免心有不平。成都有一位王建军,人称“王大爷”,乃想方设法联系了许多同难者,各自回忆当年经历,写下痛史,辑为一书,于2008年在成都自印出版。他们还找到当年负责领导这一运动的有关领导干部,请他们回忆运动由来、始末,而且查找到大量原始资料,弄清了来龙去脉,从而以确切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一桩有预谋、有计划针对一群“未成年人”,扼杀他们政治生命和人生前程的浩劫,所以该书很准确地命名为《五八劫》,副题是“1958年四川省中学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纪实”。<br>已经不记得我是怎么得到此书的。也许是拜网络所赐吧。读后当然深有同感,对“王大爷”此举十分钦佩。此书问世后反响十分强烈,许多同难者还嫌对“五八劫”反映不足,意犹未尽,乃有编辑续篇之举。于是我写了一篇《“启明”四友沉浮录》详述我们的遭遇,载入续编(后来编入了《我的诗人梦》)。四人中我算是命运最好的,那三位才华横溢的朋友都未成正果:<br>段世光本来在校时交了个女友,五组的某某,善歌,貌美,与他十分般配,结果劳燕分飞。他倒是一年后按时转正了,还调到了一所中学,他后来竟神经失常了。他的家庭生活不甚美满,不知是不是有些关系?<br>韩锡麟见习两年后还不得转正,一师每月20元的津贴也断供了,被迫流入社会,在各地流浪,“文革”中在武汉曾因“投机倒把”入狱呢。后来算落实政策,由一师收回安排到总务处工作,不能适应,退职回去自谋生路。晚年再三申诉,总算得到一笔国家赔偿,目前有低保可吃。<br>而我们中最年长的何先福,虽有一技之长,算是生活无忧,但一直没能找到正式工作,也不知何时,这位徐悲鸿的“徒孙”过早病逝了。可巧后来得知,我女婿的父亲王振先与何先福的妻兄董仁远是京剧票友呢。而先福与仁远曾经同是三八商店的美工,仁远把他的妹妹仁玲介绍给先福,使他有了家庭。有道是世界太小啦!这不也应了“山不转水转”之说吗?<br> 《五八劫》问世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当年有关文件已经证明,开展这场运动的战略目的在于“把未来可能的右派阻拦在大学门外”,著名学者钱理群在2008年《随笔》杂志发表《中国特色的五七体制》一文,便将此浩劫称为“摇篮惨案”!无辜的孩子何罪之有?虽然没有给我们戴上“you派”的帽子,实际上那顶无形的黑冠至少伴随我们捱过20余年,而这段时间正是人生的黄金华年!<br>去年故去的流沙河先生在为《五八劫》所做的序文谈到了受他影响的几位1958届高中女生的悲惨遭遇,结尾处实在再沉痛不过了:<br>至今事过五十年,仍未见有个“说法”。整我我不怨,我端了公家的饭碗嘛。何况又“改正”了,其后又捞了一些好处。那些中学生娃娃,天真未凿,怎忍得下心收拾他们和她们啊。《圣经》有云:“出来如花,又被摘下。”<div><br>《五八劫》及其续编至今网上有售,据查售价高达480元/册,足见其历史价值!<br></div> 由于这段刻骨铭心的遭遇,我心中始终有个“蒲公英情结”。后来写过两首不同的“蒲公英”呢。一是:<div><b><br></b></div><div><b>重逢蒲公英</b></div><div><br>2015年去美国西海岸普尔曼探亲(外孙女王小可在那里求学),喜见异国草地上星星点点布满蒲公英,作此:<br><br>草地上缀满白色的蒲公英<br>就像是蓝天上布满了星星<br>这情境触动了少年的心灵<br>诗坛上便有了我这个老兵<br><br>那是一九五七年的春天<br>我的八行诗登上了诗刊<br>意外得到了八元钱稿费<br>于是请朋友大吃了一餐<br><br>从此我就与诗歌结缘<br>没料到很快因诗蒙冤<br>也靠诗熬过漫长岁月<br>终于迎来了丽日蓝天<br><br>诗神赐予我爱情友谊<br>还有灵感俯身的快意<br>平庸的时日何足为道<br>创造的快乐无与伦比<br><br>无情的岁月飘逝如飞<br>少年头而今点点霜缀<br>居然有机会越洋远游<br>遇见了故友令我心醉——<br><br>草地上缀满白色的蒲公英<br>就像是蓝天上布满了星星<br>早已逝去了,那短暂的春天<br>而今又奇迹般在这里重逢<br><br>再摘下一朵轻轻吹口气<br>空中又飞满无数小伞兵<br>这些多情的诗歌之精灵<br>永远地飞吧白色蒲公英<br></div> 另一首是——<div><br></div><div>2019年5月25日,《蒲公英》发表即将62周年之际,江北文友热情为我隆重地举办了庆贺酒宴。此前,我有一诗云:<br><br><b>重读处女作《蒲公英》(四行花环体试作)<br></b><br>一年一度,蒲公英在草地盛开<br>六十二载,小伞兵还那么可爱<br>植根于大地,又在我心中飞行<br>诗的种子啊,繁衍着直到现在<br><br>诗的种子啊,繁衍着直到现在<br>纵炎夏复又寒霜,也不能摧败<br>因为蕴藏着无限的生机活力<br>只待那春风拂过便敞开胸怀<br><br>只待那春风拂过便敞开胸怀<br>任春雨浇透不沾染些许尘埃<br>笑看那千红万紫耐得住寂寞<br>只悄然等候一个奇迹的到来<br><br>只悄然等候一个奇迹的到来<br>终于盼到那诗神青睐的小孩<br>他摘下一朵轻轻地吹一口气<br>那些小伞兵从那时飞到现在<br><br>诗的种子啊,繁衍着直到现在<br>只待那春风拂过便敞开胸怀<br>只悄然等候一个奇迹的到来<br>一年一度,蒲公英在草地盛开<br> 2019·4<br></div> 记得著名版画家吴凡有一幅名作,画面上一位小女孩在草地上蹲着,也是吹着蒲公英呢。这真是愉快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