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春初二的南后街人头攒动,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此地亦是摄友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街店闽都中华老字号名小吃“同利肉燕”门前人们拍着长队等待入座。</p> <p class="ql-block">▲店里是坐不下了,就在路边将就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很好七哦!</p> <p class="ql-block">▲“七溜八溜,不离虎纠”,以南后街为主轴的东西两翼的三坊七巷亦是人流熙攘。</p> <p class="ql-block">▲巷道内毗连的门户庭院里藏有不少“应时小景”,把握住了,即可让人的心境情趣大增。</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招摇”于街头巷尾的古装服饰越来越多,给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增添了特有的历史文化回甘和青春美感,值得点赞。</p> <p class="ql-block">▲迎面过来的女子,其别致的头饰让人眼睛一亮——这应该就是新近传闻的旧时福州女子特有的“三条簪”发型装饰吧。</p> <p class="ql-block">▲再行,着“三条簪”发髻的丽人还真不少。看,鱼丸店外的这对母女。</p> <p class="ql-block">▲抬头店内,又一位,似陶醉矣……</p> <p class="ql-block">▲走马观之,仅一条黄巷已有了三两家做“三条簪”美妆的铺子(“三把刀”即“三条簪”)。</p> <p class="ql-block">▲上楼瞧瞧。</p> <p class="ql-block">▲果然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有带女儿来的。</p> <p class="ql-block">▲有闺蜜一道来的。</p> <p class="ql-block">▲有母亲陪着来的。</p> <p class="ql-block">▲还有老闺蜜们。那是簪花头饰,源自闻名遐迩的泉州浔埔渔乡女子头饰。</p> <p class="ql-block">▲21年前的浔埔渔乡妈祖节。</p> <p class="ql-block">▲再回店里看“三把刀”。呵呵,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p> <p class="ql-block">▲敬业的化妆师。美,出自劳动,出自她们的手。</p> <p class="ql-block">▲已完成,可以轻松一把了。</p> <p class="ql-block">▲三条簪发髻这种装饰流行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的福州城郊农村,算是福州地方女性特有的一种头饰文化。据传其最早起源于四百年前的明嘉靖年间,其时倭寇袭扰福州城郊,不甘屈辱的福州农村妇女便在身上携带一种短小锋利的铁器,以御倭贼。为了携带方便,她们便把这种防身之器改制成铁簪子,埋插在自己的发髺上。这让我想起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金环,不正是用藏戴于自己发髻上的那根银簪给了日寇老贼多田狠狠的一击。随着时代变迁,这种防身暗器渐渐演变为了当地女子银制的发簪装饰,并有了向城里市民女子传延的趋势,但不难看出其仍保留了意味浓烈的刀剑形制。此外,除了防身,还有说这种发簪还兼用于旧时苦难煎熬中之女子的自戕,可见中国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残害,是一种悲哀。当然了,不应忘了,三条簪发髻得以流行数百年,其主要功能应该还是在于女子梳妆打理的方便,尤其对于劳动妇女。</p> <p class="ql-block">▲据考三条簪的每条簪子长约七八寸,重约30~50克,由于这种具有防身作用的发簪形如刀剑,人们又将其称为“三把刀”。</p> <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这种特有的“三条簪”发饰仅流行于福州城郊农村的劳动妇女中。</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迁移,“三条簪”发饰出现了向城市民间蔓延的苗头,这是其实用性和衍生的美感起的作用。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民国地方政府认为其装饰有封建落后之嫌,便予以了废除。</p> <p class="ql-block">▲今天,人们又将“三条簪”发髻装饰发掘出来,更赋予了它新的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