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4/23-1851/12/19),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其风景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愿望与想象,画风激烈、狂暴、注重表现情感。这位绘画神童年仅14岁便正式被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录取,26岁当选研究院院士。<div> 浦东美术馆带来了来自伦敦泰特美术馆收藏的透纳令人惊叹的风景画,完美呈现了透纳革命性的创作风格: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和无可争议的现代性,展览贯穿透纳的整个创作生涯,从壮丽的风景画到他对光影和氛围的基础探索。</div> <div><b>《乡间田野上的云和雨》</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div>画于1820-1840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div> 这张有关天空的习作捕捉到了瞬息万变的云和雨,让人联想到在平淡无奇又少有起伏的地形上降临的狂风骤雨。流畅的水彩在纸上晕开、融合,形成了大雨倾盆的景象。透纳曾多次描绘天空中的各种镜像,或宁静空旷,或乌云密布,或日照当空。</div> <b>《黎明时分乡间的云》</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div>画于1820-1840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b>《晴空中的云》</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20-1840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透纳曾描绘过各个季节和天气情况下的云景,尽管他用细致的铅笔速写画下了对云的直接观察,但他对天空所画的水彩习作很可能是在工作室根据记忆绘制的,在这幅极简的习作中,松散涂抹的灰色和黄色水彩被一簇纤细的蓝色笔触激活,透纳小心翼翼地使用了湿画法的技巧让颜料轻微渗透纸张,画面中心一缕缕的痕迹巧妙地再现了阳光照耀下明亮的高空卷云的形成。</div> <b>《海与天空》</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43-1845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海与天空》</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30-1845年,纸上水粉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英格兰海岸、海与天空》</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32年,纸上水粉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海与天空》</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35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海面之上-黄昏的暴风雨》</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20-1840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风暴中的船只》</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26年,纸上美柔汀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透纳对大海本身的危险充满着敬畏。这一极富表现力的场景展现了一艘困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船,被巨浪来回掀起的场景。这幅版画是透纳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为所谓的“小书”系列雕刻的11或12幅美柔汀铜版画中的一幅。在这些版画中,这一技法所能产生的丰富的明暗对比效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和显著展示。17世纪发展起来的美柔汀铜版画,可以创作出色调渐变柔和、黑色如天鹅绒般醇郁的版画。</div> <b>《圣德尼》</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33年,纸上水粉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海上月光》</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30-1838年,纸上石墨、水粉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梅德韦河上的月光》</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24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河面月光》</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26年,纸上水粉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这幅关于月光映照河面的研习画作绘制在一小块蓝色纸张上,显示了极快的创作速度和强烈的表现力,透纳在艺术生涯中曾尝试过多种颜色的纸张,但他右尤其喜欢在蓝色底纸上使用水彩和水粉这类可以快速干燥且不透明的颜料以实现多样的气氛效果,他常常在旅行时带上大张的蓝色纸张,根据需要将其折叠或撕成小块,他是用湿画法的技巧将颜料直接涂抹在湿润的纸上,让色彩以预料不到的方式相互渗透创作出丰富的效果,模拟水和光的流动感,透纳以松散而随意的笔触快速完成了这幅画。云彩、水中的倒影以及地形都以几笔简单而果断的笔触表现了出来,月亮在天空中呈现出模糊的痕迹,显示出他对自然外貌的兴趣远不如对于光线物理感受的捕捉,画面右侧的黄色斑点可能暗示了来自阴暗建筑的灯光,它们在水面上的反射与画面其余部分的冷光形成了温和的对比。</div> <b>《月光,米尔班克习作》</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展出于1797年,桃花心木板上的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透纳在20岁出头时画了这副泰晤士河夜景图。月亮低悬于空中,乳白色的月光在水面上闪耀,一艘馊小船纷纷驶向幽暗的河岸。这副画描绘的时从伦敦市中心的米尔班克望向位于下游的九榆树地区的景色。尽管光线昏暗,但远处建筑物和烟囱的轮廓在对岸依旧清晰可见,使得大自然的美景与灰暗的工业景观并置在一起-如今,游客从这里眺望对岸,可以看到以前的巴特西发电站。</div> <b>《悬崖上一座废弃城堡的风景画》</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792-1793年,纸上石墨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卡纳芬城堡》</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798年,松木板上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1798年透纳在他第四次威尔士旅行时参观了卡纳芬城堡并在速写本中画下了多幅该主题的习作,旅行是透纳获取新题材的重要来源,在搜集到新的创作想法后他会试图说服赞助人向他委托完整的画作。这座城堡由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于13世纪在塞翁特河畔修建,是威尔士人民受压迫的象征,然而到了透纳生活的时代这座城堡已变得破败且年久失修,作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这座废墟式的宫殿给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在不同的视角和光线条件下对其进行反复的描绘。透纳将他对自然和建筑的赞美结合到这幅小型油画速写中,成为了1799年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的大型水彩画的准备图稿,构图上映照在水面中央的太阳以及两侧的建筑和船只明显受到了法国艺术家克劳德.诺兰的启发,透纳非常仰慕他。此外透纳也研究的威尔士著名画家理查德.威尔逊的画作,后者也曾多次绘制城堡的景色。在这幅画中,气势雄伟的废墟成为了一个支配者般的存在,高耸的塔楼俯瞰着河面上船只,来自后方的光线将若隐若现的城堡投射到阴影之中,强调他昔日压迫之象征如今走向衰败的过程。</div> <b>《大海滩,东眺骑士山和大白山》</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799-1800年,纸上石墨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坎伯兰康妮斯顿荒山的清晨》</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展览于1798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1797年夏,透纳离开伦敦前往英格兰北部,足迹遍布约克郡、兰开夏郡以及与苏格兰接壤的郡县。风中壮丽的湖区景观、崎岖的荒山、古老的林地和开阔的湖泊,这些都让艺术家深深着迷。旅行期间完成了200多幅速写,并将其中一些水彩进行完善。这些速写也构成了几幅重要画作的基础,包括这幅描绘康妮斯顿耆老峰的风景画,这是历史悠久的兰开夏郡的最高峰。透纳具有纵深感的垂直构图加强了风景的戏剧性,而画面前景中奔腾的溪流以及天空中翻滚、被阳光穿透的云层,则暗示了大自然的无尽循环。画面中央,羊群和牧羊人在悬崖峭壁的映衬下显得十分渺小,相形之下则更显整个场景的浩瀚壮阔。</div> <b>《佩里斯谷,望向斯诺登山》或《从兰勒希特村望向弗兰肯谷》</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799-1800年,纸上石墨和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这幅完成度惊人的水彩画是透纳1799年游览斯诺登尼亚时创作的几幅大型习作之一。一年前他首次造访位于威尔士西北部的斯诺登尼亚,这里拥有威尔士最大的山脉,并因其最高峰-海拔1085米的斯诺登山而得名。在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威尔士之行中,透纳带了几张大幅的水彩画纸进行大量创作。这幅画中他展示了斯诺登高耸于溪谷之上,阳光从阴沉的云层中破空而出的景象。从画面中央倾泻而下的阳光,映衬出一条蜿蜒的小溪,让人感受到风景的壮阔。</div> <b>《兰贝里斯湖与多尔巴达恩城堡,以及远处的斯诺登山》</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799-1800年,纸上水粉、石墨和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由冰川形成的兰贝里斯湖是威尔士最大的天然湖泊之一,也是透纳在户外创作的几幅充满氛围的速写的主题,这幅水彩习作展现了从湖面仰望都尔巴达恩城堡和斯诺登山坡的景象,孤独的中世纪废墟、独特的圆形塔楼矗立在平静岩石的突出位置,在绵延群山的映衬下有些黯然失色,这座城堡成为了透纳钟爱的威尔士主题,他在1799年旅行期间和之后创作了很多有有关这栋建筑及其周边景色的习作。透纳不仅为多尔巴达恩城堡的视觉冲击所吸引还对其历史背景颇感兴趣,这座城堡由威尔士亲王卢埃林大帝于13世纪初建造,是当时重要的防御军事工具和统治权威的象征,透纳将多尔巴达恩城堡作为多幅水彩画和油画的主题,其中包括他在1802年获选伦敦皇家美术学院院士时所提交的资格画作,在那幅曾亮相于1800年学院展的作品中透纳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城堡的塔楼和山脉以强化城堡的支配地位并用戏剧性的轮廓表现了它,然而透纳在这幅画中的主要兴趣在于自然景观所具有的图像化潜力,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出透纳逐渐从严谨的水彩画传统转向更为松散、流畅的风格,力图营造出强烈的氛围效果。</div> <b>《湖与倒下的树的风景》</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00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威尔士风光:晚间的山景、村庄及城堡</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799年-1800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1792年1799年间,透纳五次前往威尔士旅行,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方位的探索带领他穿越国土南部,进入斯诺登尼亚山区。在那里,新的地理体验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使他能够对威尔士的风景进行更为浪漫的思考。这幅画中,透纳强调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支配地位,将远处雄伟的群山与前景河边的渺小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尽管透纳大多数描绘威尔士的速写和油画都有可辩别的主题,但这幅画中的确切地点却不得而知。画面右侧岬角上从里的大型圆塔,让人联想到透纳在同一时期绘制的威尔士北部的多尔巴达恩城堡。不过,这副透纳生前并未展出的作品可能是按照他非常推崇的威尔士古典风景画家理查德.威尔逊的风格创作的,透纳寻访了威尔逊记录过的许多地点并创作了属于自身风格的风景画。无论这幅画中的场景是真实或想象的,透纳在这幅画中所发展出的视觉语言,都反映了他越来越注重唤起崇高的体验。</div> <b>《从德拉克河望见的格勒诺布尔,远处为勃朗峰》</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02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在走遍英国的群山之后,透纳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了欧洲大陆更壮丽也更令人惊叹的阿尔比斯山。1793年,英国与大革命期间的法国之间爆发战争,透纳前往欧洲大陆的计划受阻。但在1802年,27岁的透纳趁着《亚眠条约》给两国带来的短暂和平实现了自己的出行计划。这年,透纳来到法国和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这次出行既是他第一次走出英国,也是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这副描绘法国东南部格勒诺布尔的小型油画描绘了这座位于德拉克河边、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城市风光。画面中央从云层中露出的平顶高峰是圣埃纳尔山,而位于右边远处的是白雪皑皑的西欧最高峰勃朗峰。透纳返回英格兰后,对那里的风景依旧记忆犹新,很快便创作了这幅作品。他用大地色系和坚实的造型强调了山区地形的厚重和壮观,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凌人心生敬畏。</div> <b>《有城堡的山景,可能位于马蒂尼》</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02-1803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蒙特维冰川上的布莱尔小屋</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02年,纸上石墨、水彩和水粉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布莱尔小屋或“布莱尔城堡”是蒙特维上的一个观景台,能够俯瞰法国最大的冰川-令人惊叹的“冰海”。这座简单的木结构建筑于1779年由居住在日内瓦的英国人查尔斯.布莱尔建造,门上刻有拉丁语座右铭“逾越而实用”。这也是该地区的第一个旅游建筑。俯瞰冰川的景观是阿尔比斯山最美妙的景象之一,当透纳于1802年到访时,那里正越来越受游客的欢迎。为了创作这幅水彩习作,透纳爬到了冰川上。大片薄涂的水彩以及盖住了透纳最初铅笔速写的白色水粉高亮部分,传达了荒凉壮丽的风景以及被阴云密布的天气。前景中开裂呈锯齿状的冰层与远处的红峰遥相呼应,而左边则能瞥见位于松树覆盖山坡上的小木屋。透纳后来在伦敦的工作室里,完成了一幅有关该主题的水彩画。</div> <b>《从冰海向上望塔库尔针峰》</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02年,石墨、粉笔、水彩和水粉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卢塞恩湖:从布伦嫩上方俯瞰乌利湾》</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44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从圣哥达山隘魔鬼桥眺望谢勒嫩峡谷》</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02年,纸上石墨、水彩和水粉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透纳被圣哥达山隘的荒野景象和像魔鬼桥这样的悬崖过路所深深吸引,这座狭窄的桥梁横跨谢勒嫩峡谷为透纳1802年的瑞士之行带来了最激动人心的体验。透纳向我们展现了从桥中心俯瞰山谷所见的令人生畏的震撼景象,下方底部的罗伊斯山谷陷入黑暗之中,那是由于云层挡住了照亮上方景色的阳光,左侧可以看到内嵌于岩壁的道路,这是人类了不起的工程壮举。透纳将其与高耸的山峰这一崇高的奇观进行对照,在法国大革命战争期间的1799年,谢勒嫩峡谷正是法国和俄国军队之间一场激烈战斗的战场,桥梁在战争中被毁,当透纳到访时,桥梁刚刚被重建,使他能亲身体验和记录峡谷令人目眩的高度和深度。这幅水彩画成为了2年后更大更精致的画作《圣哥达山口的通道,魔鬼桥中心的景象》的原型,那幅画作是为约克郡的地主和政治家沃尔特.福克斯创作的,从1802年直到他去世的1825年期间,他都是透纳最重要的赞助人。</div> <b>《圣哥达山隘的一条沟壑》</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02年,纸上石墨、水彩和水粉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格劳宾登州的一次雪崩》</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1810年展出,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阿尔卑斯山这一幕惊人的场景让人看到大自然的可怕力量,作品描绘了雪和巨石从山坡上直落而下,摧毁沿途一切事物的情形。透纳运用了多种技巧来表现这些激烈的场面:有力的笔触描绘阴郁的天空,用调色刀刮抹模拟出倾泻而下的雪。同时,他还直接用手指混合颜料,用手作画。尽管透纳在1802年已经对阿尔卑斯山很有了解,但并没有证据表明他曾向东行至格劳宾登州,或他曾经亲眼目睹了一场学崩。这幅画作的动因或者来自于1802年12月格劳宾登州的塞尔瓦雪崩,仅一间小屋中的死亡人数就达到25人,也可能来自于飞利浦.詹姆斯.德.卢瑟堡1803年的作品《阿尔卑斯山德雪崩》。透纳借鉴了其构图,去掉人物并添加了一块撞毁山坡处木结构建筑的巨石。</div> 《<b>石灰针岩,位于沙特勒斯的吉耶莫尔峡谷;回望圣洛朗迪蓬</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02年,纸上水粉、石墨、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从阿姆斯特格和瓦森之间的圣哥达路,仰望罗伊斯山谷》</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14-1815年,纸上水粉、石墨、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透纳1802年的阿尔卑斯山之旅为他提供了之后多年的绘画素材,这幅未完成的大型水彩画描绘了瑞士中部罗伊斯山谷的壮丽景色,源自他图恩湖速写本中的一幅铅笔草图,面前的这幅画作大约在这次旅行的12年后绘制的,展现了从格舍嫩村庄下方的圣哥达路眺望瓦森镇的风景,画面构图十分大胆,一条红褐色的道路以及丛横交错的高原冷杉树沿着画面左上方到右下方这条锐利的对角线将画面一分为二,大片有着茂密树木的山脉从画面上方消失加上右侧的树梢无不凸显这条引入山间迷雾的蜿蜒道路所处的海拔高度,远处似乎有一群身着白衣的人,也许是前往罗马朝圣的信徒,不过这些人物几乎可以肯定是透纳杜撰的,用以展现景观之雄伟,场景的氛围清新而明亮,湛蓝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带来强烈的光影对比,与透纳许多水彩习作一样,云朵的高光部分和阳光照耀下的岩石是通过“湿洗留白法”来实现的即使用沾有清水的画笔除去颜料,让底层颜色或白纸显露出来。</div> <b>《维亚马拉峡谷的塔》</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36年,纸上水彩及水粉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洛桑:日落》</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41-1842年,纸上水粉、石墨和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1840年代初,瑞士对透纳产生了新的吸引力,1841-1844年间,他每年夏天都会前往瑞士停留几周,找寻符合当代崇高宏伟要求的主题。在第一次游历过程中,他从德国境内的康斯坦茨湖进入瑞士东北部,然后前往西南部法语区,抵达以静谧著称的日内瓦湖。洛桑是透纳旅行后期的重要一站,他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创作了大量水彩画。这幅水彩画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情景,景色被浸润在橙色、粉色和黄色的光线中。大教堂则沐浴在带些许红色的粉色调中,在朦胧的天空中显现出轮廓;而太阳则被左侧高大的柏树遮住了一部分,并将前景中熙熙攘攘的当地居民部分笼罩在阴影中。尽管透纳在洛桑的大部分速写都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但事实上这座小镇山峦叠嶂,势必需要耗费画家相当的体力才能抵达观景点,而当时画家已年过六旬。</div> <b>《泰莱斯古堡》</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39年,纸上水粉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从卢塞恩湖看布伦嫩:样本习作》</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43-1845年,纸上石墨、水彩及水粉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戈尔道,远方为楚格湖:样本习作》</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42-1843年,纸上石墨、水彩和钢笔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这幅画是透纳在1842-1843年创作的一组研究样本之一。瑞士的戈尔道村庄依偎在画面左侧的罗斯贝格山下,在下方汹涌岩石的映衬下,村庄里高耸的教堂塔楼如同一座宁静的灯塔,夕阳为天空镀上了一层充满活力的黄色,夹杂着几抹橙色与深红色,这些暖色调与陆地的棕色、绿色和蓝色等冷色调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件习作直接折射了1806年9月摧毁戈尔道、造成450人死亡的毁灭性山崩。据估算有4000万方的山体物质倾泻到格尔道及其周边的村庄,作为阿尔卑斯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透纳也许是通过当时的报纸报道和随后在该地区的地质研究了解道这一事件。画面前景的巨石让人回想起这场悲剧,而画中的人物也许是游客正在攀爬村庄的遗址。在透纳到访时,村庄已在更高处的山坡上重建。透纳富有感染力和戏剧性氛围的绘画效果使赞助商认为透纳的瑞士水彩画是其最高成就,并委托他绘制这一图样的最终版本。</div> <b>《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1840年展出,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希腊神话中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的一位公主,也是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被雅典英雄忒修斯遗弃在纳克索斯岛,在那里被酒神巴克斯发现并成为他的新娘。透纳根据提香同一主题的著名画作创作了这幅油画。提香的这幅作品从1826年起就挂在了伦敦国家美术馆,透纳或许由此了解提香的处理方式并采用了他的构图,但将风景中的人物变得更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它们。另外,透纳还加上了上方的城市和下方的河流。阿里阿德涅站在水边,看到巴克斯和他的随从追上来的景象而受到了惊吓。在提香的画作中,酒神巴克斯的姿势让人想到了著名的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透纳在这幅画中也采用了这一姿势。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天空的颜色,充满了黄橙色的薄雾。一位热情洋溢的评论家曾将其描述为“光的华丽爆炸-是真正意义上的日光迸发”。透纳在此第一次尝试使用方形画布,不过上方的角落表明他也曾考虑过使用八角形画框。最后的透明层是在画作已置于圆型画框后增绘的,这或许也暗指提香的画中,酒神巴克斯将阿里阿德涅的婚礼皇冠扔向天空化为环形星系的情节。这件作品的浪漫主题或许曾让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的观众们从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婚礼中找到共鸣。</div> <b>《阿波罗与达芙妮的故事》</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1837年展出,木板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蒂沃利:托比亚斯与天使》</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35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这幅人物风景画取材于透纳有关意大利的速写和记忆,以及克劳德.洛兰和理查德.威尔逊等艺术家开创的古典风景画传统。意大利中部的蒂沃利镇成为次经《多俾亚传》(又译为《托比特之书》)中某个篇章的故事背景,其中托比特的儿子托比亚斯遇见了大天使拉斐尔,却没有意识到他是一位天使。蒂沃利位于罗马东北30公里处,而透纳于1819年秋天首次到访意大利期间就去了蒂沃利,并在期间画了很多周围乡村风景的速写。透纳笔下的天使身着白衣、指向远方的城镇和瀑布,而托比亚斯的形象则以柔和的棕色调绘制。与往常一样,透纳的人物被沐浴在阳光下的风景盖住了光芒。天空被涂上大面积的铬黄色,衬托出在朦胧氛围中显得分外显眼的树木轮廓。蒂沃利经常出现在透纳的意大利风景画中,尽管这幅画所使用的画布尺寸为透纳展览常用的大尺寸,但在接近完成时,透纳放弃了创作,使之处于未完成的状态。</div> <b>《阿波罗与巨蟒》</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1811年展出, 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透纳曾多次阅读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从中找到了许多适合的绘画主题,在这部古老诗篇中,奥维德简述了太阳神阿波罗击伤皮同的故事,皮同是一条生活在古希腊德尔菲附近克吕塞的巨蟒。在开始创作这幅大型油画之前,这个故事就已盘踞在透纳脑海中多年,透纳将这一故事情节解释为正义战胜邪恶的象征并用戏剧化的明暗对比来描绘这一场景。这种伦勃朗和其他古典大师常用的技法是透纳自学生时代以来就十分赞赏的,画面左侧,疲惫不堪的阿波罗紧握着弓,沐浴在阳光下,而巨蟒则被阴影笼罩,这只怪物缠绕在一棵倒下的树上,它的痛苦通过变形的下颚、扭曲的尾巴以及地上的大滩血迹表现出来,然而似乎有一条小蛇从其伤口中钻出,暗示着善恶之间的斗争仍将继续。当透纳第一次展出这幅画作时,附有古希腊诗人塔里.马克斯所著的《阿波罗赞歌》音译本中的诗句,生动描述了受伤的皮同蛇形的身躯蜷缩于垂死挣扎之中而下面的大地则被它的污血染黑。赞助人将这幅画作在1857年的马尔博罗大楼的透纳展厅笔记中将这幅画赞誉为透纳最高贵的作品之一。</div> <b>《阿克泰翁之死:远眺奥斯塔山谷的蒙若韦》</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37年, 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威尼斯叹息桥、总督宫及海关大楼:正在画画的卡纳莱托》</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1833年展出,桃花心木板上的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在耀眼阳光的照射下,威尼斯宏伟的宫殿和清澈平静的潟湖美景一览无余。这幅色彩丰富明亮的画作时透纳最早一批展出的有关威尼斯的油画,于1833年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画面中心,圣马可广场和总督府上方晴朗的蓝天中,耸立着标志性的圣马可钟楼。这些建筑的右侧是叹息桥,仿佛与水中闪烁的倒影融为一体。前景中,一艘贡多拉从右侧驶入画面,开往船只聚集停靠的水边。艺术家在标题中“打趣”般地提到了卡纳莱托,表明这幅画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像这位古典大师致敬。事实上,透纳确实也将这位威尼斯画家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画面的前景左侧,可以看到卡纳莱托正在创作一幅被镶在厚重镀金画框中的画作——这种有些背离现实的场景也揭示了透纳在唤起崇高时所运用到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在1830年代,威尼斯和卡纳莱托两者在英国人心目中已密不可分,透纳或许也希望这张以威尼斯重要地标为主题的绘画,能够真正成为代替这位威尼斯艺术家的作品之一。</div> <b>《威尼斯码头,总督宫》</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1844年展出,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如同透纳众多晚期威尼斯画作一样,这个场景也呈现出轮廓和倒影朦胧模糊的特点,让人难以辨别陆地的尽头在哪里,水又始于何处。画面构图呈现出以倾斜视角望向斯拉夫人堤岸的景色。这片壮丽的海滨长廊,是地中海及其他地区海员和商人们进港上岸的地方。透纳被这片广阔水域的活力所吸引,来来往往的船只与威尼斯伟大地标的永恒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创造出一系列生动又不断变化的画面。画作左侧远处是总督宫,背后隐约可见圣马可钟楼的轮廓,右侧则沐浴在阳光下,展现了圣扎卡里亚教堂的白色圆顶和钟楼,前景中挤满了威尼斯的捕鱼船队停泊在长长的码头区。透纳曾徒步和乘船到此探访,各种船只的垂直桅杆点缀着绵延不绝的河滨长廊,画面中还描绘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船只,如带有彩绘帆的布拉格旗,以及将各种外国货物运往威尼斯的特拉巴克利货船。船只被笼罩在与上方云层相互交融的黄色雾气中,形状模糊不清,创造出一种被媒体评论为转瞬即逝的效果。<br><div><br></div></div> <b>《威尼斯-</b><b>安康圣母圣殿》</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div>1844年展出,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1819年,44岁的透纳首次访问威尼斯。1833年他故地重游时,已年近六十。他最后次来到威尼斯是在1840年8月,并在此后多年里持续描绘这座城市的风景。威尼斯许多最著名的地标都曾出现在他的画作中: 潟湖、运河和宏伟的威尼斯建筑。在这幅画中,罗马天主教堂安康圣母圣殿位居画面中心,远处是海关大楼,画面左右两侧则分别是朱代卡运河与威尼斯造币厂。背景的朦胧感与前景中深色的威尼斯小渔船形成对比,整个场景笼罩在了夜晚清冷的光线中。透过云层的缝隙,可以看到一轮暗淡的新月挂在天空。透纳在1840年后所创作的氙氲的威尼斯景象,不仅表露了他如何看待这座城市,也揭示了他对城市的感受。有人会说他对这座城市的感觉在后几年里变得日渐沉重--从夜景或黄昏景色来说,确实如此。若不是他还画了许多轻快的城市风景画,透纳的这种情绪变化可能会被归咎于他年事已高。当这幅画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时,《旁观者》周刊将其描述为“只有仙境之城才能如此缥缈”。<br><div><br></div></div></div> <b>《威尼斯-午间》</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1845年展出,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威尼斯-日落,渔夫》</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1845年展出,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威尼斯:清晨,圣乔治马焦雷》</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19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威尼斯:清晨,海关大楼博物馆及远处的奇特雷教堂》</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19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这幅清秀的水彩画以威尼斯旧海关大楼的宏伟门廊为中心。描绘了穿过威尼斯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大运河向南眺望的景色。左侧远处可见奇特雷教堂的圆顶和双钟楼,前景则停满了渔船。透纳于1819~1820年第一次到访意大利期间,在他的科莫和威尼斯速写本中画下了这一场景。该速写本是他为期6个月旅程中创作的23本速写本之一,透纳在现场快速作画,捕捉了日出后一两个小时的光辉。他凭借出众的掌控能力和娴熟的技艺,营造了清晨耀眼的阳光以及光与水之间的流动变化。为了创造这些效果,他首先将整张纸浸湿,然后用宽笔刷直接在湿纸上作画,让钴蓝和那不勒斯黄渗透进白纸之中,待底色干燥后,他又添加了边缘清晰的建筑物,以及红色和黄色的船只形状。透纳的视点位于朱斯蒂安宫前,这里现在是威尼斯双年展的总部。威尼斯双年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双年展,至今仍是当代艺术展示的重要平台之一。</div> <b>《威尼斯大运河,以及安康圣母圣殿和大柯内尔宫》</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div>画于1840年,纸上石墨和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div> <b>《从圣费利斯轮渡看威尼斯大运河,以及柯内尔王后宫和佩萨罗宫》</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40年,纸上石墨和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 <b>《威尼斯圣乔治马焦雷教堂,从欧罗巴酒店(朱斯蒂安宫)穿过圣马可湾,望向日落》</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40年,纸上水彩、不透明水彩以及石墨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 <b>《日落,威尼斯附近的潟湖》</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40年,纸上水粉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div> 在威尼斯透纳将他多年使用水彩和水粉的经验发挥的淋漓尽致。再结合他对这座城市高度个人和主观的感受,最终实现了风格和主题的和谐统一,尽管他创作了许多黄昏时分的威尼斯风景。但这幅画却是少有的以落日映照在潟湖上的景象为主题。19世纪的大多数游客都被潟湖的光影所吸引,透纳通过使用灰色纸张,加强了威尼斯日落时如燃烧般的绮丽景象,这种纸张对整体效果至关重要。画中的云层展现了透纳在湿润的背景上叠加丰富的色彩,并让其在干燥过程中自行渐变的实践。他是用刮擦纸张的方式体现太阳的反射,并用白色进行加强,透纳对对比色的大胆运用,反映了他在当时对于色彩理论的兴趣。1840年,他阅读了歌德色彩理论的英译本并做了注释。透纳的作品常常将崇高与平凡的日常结合在一起,他显然被潟湖上的渔民活动所吸引,在画面的前景处描绘了一群人物的剪影和一艘搁浅的小船,描绘在中央的夕阳是透纳常用的形式,灵感来源于法国艺术家克劳德.洛兰的作品。</div> 《<b>在夜晚,从欧罗巴酒店越过大运河,望向被烟花照亮的威尼斯海关大楼与安康圣母圣殿》</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40年,纸上水粉及不透明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 <b>《夜晚从圣马可广场望向威尼斯的小广场,以及钟楼和总督宫》 </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40年,纸上水粉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 <b>《汹涌的大海与残骸》</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40-1845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div> 透纳晚期的许多海洋画作都展现了海域的极端危险,他经常描绘船只在可怕的风暴和险恶的天气中艰难前行。这幅粗犷的海景画,将自然之凶猛与勇敢面对险恶水域的水手之脆弱进行了对比,画面中猛烈的海浪已经摧毁了一艘船,碎片残骸漂浮在前景中,与远处海面另一艘船的船帆形成对比。一道戏剧性的斜光穿透了天空中央的云层,将船帆照亮。这艘船正航行在海平线较为平静的水域中,不清楚他是逃离了风暴还是正向危险驶去。作品画在了透纳常用的90cm×120cm的标准尺寸画布上。是他在19世纪40年代初期创作的几幅作品之一,体现了艺术家在油画中将其对大海的痴迷具象化的过程。透纳是用浓郁的棕色、柔和的绿色和蓝色、鲜艳的黄色以及明亮的白色等色彩,用笔刷和碎布在画布上激烈的涂抹上一层层薄薄的颜料,较厚的颜料则用调色刀,甚至可能用手进行涂抹,以表现暴风云和猛烈的海浪。画作的核心在于光与暗的相互映衬。而透纳也由此在威胁与安全之间创造了微妙的平衡。</div> <b>《狂风暴雨的大海与燃烧的残骸》</b>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35-1840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div> 在透纳多年创作海洋绘画的生涯中,海洋的危险是经常出现的主题,这幅展现海洋毁灭性力量的夜晚场景便是一例。1805年左右,透纳在两本速写本中绘制了关于海难沉船的大量习作,并于同年创作了首幅同题材油画《海难》(1805年展出)。这幅画描绘了一艘正在燃烧的船,部分船体被掩藏在肆虐的狂风暴雨所掀起的巨浪中。与透纳晚期许多海洋绘画-样,这幅画也是从岸上取景,一群惊恐的旁观者围聚在岸边,目睹这场灾难的发生。透纳在他的1834年前后使用的“海上大火速写本”中画下了好几幅着火船只的水彩和水粉速写。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些速写是根据艺术家看到的真实事件而创作的。透纳所画的海难场景与同时期的艺术家相比十分与众不同,因为当时的艺术家很少描绘大海最具破坏力的时刻,而是更偏好于描绘船只失事前迫在眉睫的危险时刻(此时仍有逃生的可能),或是灾难发生后的早晨那令人不安的气氛。在这幅画中,透纳将场景设置在夜晚,并将失事船只的残骸碎片融入画面--这些碎片从翻滚的海浪中浮现,从而增加了画面的戏剧性。暗沉的色调让人想起透纳早期的画作,与隐蔽的月亮所点亮的白色浪尖形成鲜明对比。</div> <b>《为幽冥号捕鲸船欢呼!又是一条大鱼!》</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1846年展出,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br> 在职业生涯末期,透纳曾画了四幅探讨捕鲸业场景的作品,并于1845和1846年将它们成组展出。这幅画中, 一头鲸鱼被鱼叉叉住,人们正在切开它获取鲸脂,从船的桅杆侧面则可以看到它的头和下巴。鲸鱼因其巨大的体型以及与海上危险的联系,而被认为是“崇高的”。尽管透纳为这些作品绘制的草图让人感受到这一动物的伟岸,但这幅绘画本身更强调了捕鲸者的活动。在透纳生活的时代,英国南方捕鲸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提供用于照明和润滑的鲸油,但到了1846年,这家公司便陷入了绝境。这幅作品的标题,加上透纳对鲸鱼解剖的精准描绘,似乎表明他曾登上过一艘捕鲸船以研究捕鲸活动。然而,他对整个捕鲸行业的了解还是限于书本。虽然没有关于名为“幽冥号”捕鲸船的记录,但两艘名为“幽冥号”和“恐惧号”的探险船曾于1845年启航前往北极,寻找西北航道(一条传说中的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海上航道)。但探险征程以悲剧告终,两艘船和所有船员全数失踪。 <b>《为幽冥号捕鲸船欢呼!又是一条大鱼!》</b>局部 <b>《一首沉船,可能与“兰兹角的长船灯塔”相关》</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34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div> 这幅水彩习作展现了透那最具实验精神的一面。画面描绘的是从英格兰大陆最西端康沃尔郡的兰兹角远眺的景色。透纳在其职业生涯中,只在1811年的英格兰西部之旅中到访过这里一次。该地区以海滩和岩石海岸线而闻名。从19世纪至今,这片水域对航运而言都极其凶险。透纳将海洋的力量与人类试图抵御其破坏力的徒劳进行了对比。表现了猛烈翻滚的海浪似乎正要将一艘船击碎,透纳显然更感兴趣于探索水彩画的水性特征及其引发联想的可能性,而非对细节的精确描绘。它直接在湿纸上使用颜料进行粗犷的涂洗,让色彩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互相渗透,船体的轮廓仅用大面积的黑色来暗示,而粗略的一笔朱红色则被解读为燃烧船只的火焰。这是兰兹角主题至少八幅色彩开端画作中的一幅,展示了透纳在准备用于出售的水彩画成品时所采用的创作方法。</div> <b>《风暴(海难)》</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22-23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br> 1810年代,透纳通过“色彩开端”将水彩画带入了一个新方向。“色彩开端”是透纳绘画过程中的一个初始阶段,在创作终稿前,他先将各种色彩在湿纸上的晕散开来,形成其作品的基本结构。这件大尺幅习作是三幅“色彩开端”的其中之一,采用黄赭色和蓝色的组合绘制而成,而与他们相关的完成之作是1823年的水彩画《风暴(海难)》(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后者被誉为“有史以来水彩画中最为激烈汹涌的海景画”。画面表现了在狂风暴雨的大海上,绝望的人们挤在救生艇上,他们身后有一艘高大的轮船被拍击到礁石上,变得支离破碎。更多乘客争相爬到轮船已经严重倾斜的甲板上,还有一个人则紧紧抓住桅杆。尽管人类的挣扎引人注目,但显然与透纳其他描绘船难的画作一样,猛烈残暴的大自然才是艺术家笔下的主角。这幅习作中他所重点描绘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狂风暴雨的天空和尖锐突起的岩石,也证实了这一点;而这件作品也是与最终色调相对暗淡阴沉的完稿最为接近的习作。 <b>《惊涛骇浪中的海难》</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23-26年,纸上水彩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捐赠 <div><b>《平坦海滩上的巨浪》</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35-40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透纳十分欣赏英格兰东南部的海岸风光,他从19世纪20年代末开始,更定期造访肯特郡东端附近的马盖特。他认为这个被称作塔奈特岛的地区拥有欧洲最美的天空。他从伦敦市中心乘坐汽船,只需几个小时便来到这座时髦的海滨度假胜地。这幅油画速写很可能与他某次在马盖特的旅行有关。布斯夫人位于港口正面的小旅馆为透纳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视角,让他可以观察到海岸和海面上不断变化的天气状况。虽然这幅画的主题看似是前景中打湿了沙滩的海浪,但透纳主要的关注点在于肉眼可感知的风的行动:快速飘移的云朵拂过狂风肆虐的海面。19世纪30和40年代随着透纳寻找绘画的新方向,他对不同天气状况下大海、沙滩以及太阳之间关系的描绘,也变得愈发往印象派及抽象的方向发展。 <b>《有浮标的海景》</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40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div><b>《怀特岛,海与天空习作》</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27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div> 透纳在1795年第一次来到怀特岛时,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但到了1827年,当他应建筑师约翰纳什的邀请重返此地时,已是一位著名画家了。这位受人尊敬的建筑师委托透纳绘制两幅图像:一是,那时在岛上为自己建造的山顶住宅东考斯城堡;二是,当时正在举办的第二届考斯帆船赛。透纳对帆船赛情有独钟,他的温莎和考斯速写本里不仅绘制了船只的航行和停泊,甚至还列出了船只及其船主的名字。透纳的注意力不仅限于描绘现代生活和休闲场景,这幅对海平线的沉思可能是他第一幅聚焦于海洋和天空这两个元素的油画,没有船只或任何人类活动的迹象。透纳在怀特岛上,将5幅油画速写绘制在同一卷画布上,后来被拆分成独立的5张。这幅作品就是其中之一。表面上,这幅画是从一个开阔水域的视角描绘的,但他眺望的是索伦特海峡波涛汹涌的海面。远处隐约可见汉普郡的海岸,尽管这只是一幅油画速写,但可以看出透纳已经突破了传统海景画的界限,以生动的处理和对瞬息变化的敏感预示着印象派的到来。</div> <b>《东考斯海角的船运》</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27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布莱顿海滩,从西看远处的链条码头》</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div>约画于1827和1843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div> 19世纪20年代,透纳曾多次造访英格兰东南部时髦的海滨度假胜地布莱顿。这幅描绘海滩与一艘孤独帆船的作品反映了艺术家对海岸线景观日益浓厚的兴趣。作品充满戏剧性的地方在于,透纳引导我们的目光斜向移过画布,目光从小镇扫向大海。通过将人们视线从陆地的稳定性转移开,这幅画预示着艺术家在19世纪40年代海景画的发展方向--大海越来越成为透纳关注的焦点。远处的链条码头是1823年完工的一项卓越非凡的工程壮举。透纳和约翰·康斯太勃尔都曾画过这个码头,而它也是布莱顿作为现代贸易和旅游中心的最显著标志。可能由于被水弄湿或是工作室漏雨的关系,此画的天空部分有些受损,因此透纳于1843年对这幅画进行了再创作。他在颜料脱落的地方重新涂上一层较厚的颜料,很有可能是含有黄色铬酸钡的凝胶调色油,这也是当时新上市的一种颜料。为了让表面更为生动,他使用画笔末端在画布颜料上留下一些特别的印记。因此,云朵呈弧线下沉,产生缕缕漩涡。在透纳其他的同期作品中,也可能看到类似的图像。然而,这幅画最终没有完成也未被展出。</div> <b>《蓝色的瑞吉山,日出》</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画于1842年,纸上水彩 , 2007年在国家遗产纪念基金、艺术基金(包括沃尔失森基金会的捐助、大卫和苏格雷尔的支持,以及通过“拯织蓝色瑞古山”呼吁活动筹集的公众捐款)泰特会员和其他捐助者的支持下购入)<div> 透纳描绘的瑞吉山一直被广泛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这座瑞士高山位于卢塞恩湖以东,至少从19世纪初开始就一直是深受喜爱的旅游胜地。虽然旅游指南上推荐从山顶一览壮丽全景,但透纳更着迷于从湖面上看到的这座山峰的独特外形。他第一次描绘这座山是在1802年,并在1841至1844年访问卢塞恩时重新发现它的魅力。他创作了众多瑞吉山的水彩习作,在同一地点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对其进行描绘,这使他能够在不同的光线条件、或是透过经常环绕着它的薄雾探索其外观。1842年,他完成了三幅水彩画,每幅画都有一种特定的颜色或色调,它们分别是:《蓝色的瑞吉山,日出》《黑暗瑞吉山》(私人收藏)和《红色的瑞吉山》(藏于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蓝色的瑞吉山:日出》捕捉到了黎明时分太阳开始驱散黑夜时的雄伟山景。透纳将冷暖色调的水彩渲染进行微妙的调和,并与富有肌理的笔触相结合,再现了这一清晨时分的静谣与奇妙。还纳将上色表面刮去后露出一小点白纸,然后再用白色粉笔淡淡点缀,勾出高悬于空中的金星以及它在平静湖面上的倒影。宁静的场景被前景中狗追逐水离的喧闹所打破,也凸显了透纳风趣的一面。</div> <b>《夜晚的吉尔福德城堡,树顶与天空》</b>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div>画于1807年,桃花心木板油画,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b>《风景与水》 </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div>约画于1840-1845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b>《佩特沃斯的长地窖》 </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35年,桃花心木板油画,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海景》</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35-40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br> 透纳的后期作品及其最具实验性的作品中频繁出现海洋主题,反映了他越来越频繁的海边探访。从1830年代初期开始,他经常出现在肯特郡海岸的沿线城镇中,包括迪尔、福克斯通,以及最常见的马盖特。在这些地方,透纳享受着隐姓埋名的自由生活,远离任何打扰地沉浸在沿海生活中。这幅画很有可能来自于他多次沿海旅行中的一次创作,其中摈弃了海滩或任何海岸线标志,而是单纯聚焦于大海与天空的分界。这件作品以最少的细节、消失的具体场景,成为了一幅最为基本的有关光线和氛围的习作。透纳让画面止步于此的事实,反映了他对突破再现的浓厚兴趣,也展现了他对完成与未完成之间的界限提出的质疑。他松散而随性的手法显示出对材料的运用自如:刷上颜料,用小刀抹开,然后再擦掉或刮掉颜料,只留下薄薄的一抹色彩,再用大块的颜色表现天空与海洋。当他刚画完时,浓郁的棕色海面很可能呈现出清澈透亮的质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显得暗淡无光。拉斯金将透纳的晚年总结为一段衰退且愈发不被理解的时期,然而后来的评论家和策展人却将透纳视为现代艺术之父,从印象派到更晚的战后抽象绘画,色彩和光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b>《波涛汹涌的大海与海豚》</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35-40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迎风破浪》</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40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三幅海景画》</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27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 <b>《威尼斯斯拉夫人堤岸:水上节日》</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45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这幅画创作于透纳最后一次访问威尼斯的数年之后,见证了艺术家重返具有纪念意义的斯拉夫人堤岸。与本展览中的威尼斯狂欢节类似,画中可以看到许多满载人群的船只在朦胧的氛围中穿行。尽管一开始很难辨认画中的具体位置,但仔细观察透纳对于笔刷和调色刀的使用就能够发现画面左侧的总督工和叹息桥。透纳对这些宏伟的宫殿与潟湖的处理手法与他早期描绘同一地点的油画作品,威尼斯叹息桥、总督宫及海关大楼、正在画画的卡纳莱托全然不同,反映出他晚期创作技法上的巨大改变。这幅画或许描绘了他记忆中参观这座漂浮之城时目睹的节日场景,也可能是受到卡纳莱托所绘的总督宫前水面盛大庆典的启发。无论如何,画作体现了透纳正在达到安德鲁.威尔顿所描绘的一种全新的、更广泛的现实主义,这能够精准描绘出比以往任何作品都更具情感冲击力的景象,一种能够开拓想象,深入洞察真实世界的现实主义。画面的表层异常厚重,透纳可能是在另一幅作品之上创作了这幅画,使用了厚重的颜料遮盖了底层的画面。</div> <b>《威尼斯斯拉夫人堤岸:水上节日》</b>局部 <b>《威尼斯狂欢节》</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45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div> 这是透纳为威尼斯绘制的最后几幅画作之一,聚焦于一群乘船穿越潟湖的狂欢者,而城市在地平线上呈现出模糊的轮廓。画作展示了圣马可湾周围的建筑,不过观众必须近距离观察其中的细节才能够辨识出来。尽管场景氛围朦胧而模糊,但在画面的下半部分仍能看到大量满载人群的船只行驶在斑驳的水面上,很多乘客似乎是女性。透纳或许是想到了英国诗人塞缪尔.罗杰斯的诗作《威尼斯新娘》,其中描述了威尼斯一个节庆的起源。该节日纪念了12名威尼斯女生被掳后获救的事件。这种浅景深的构图是透纳晚期威尼斯主题绘画的典型特征。这幅画可能是为了吸引潜在的委托人而创作的,尽管在艺术家生前并未展出过。透纳展出的晚期威尼斯画作常常遭到蔑视,评论家们认为这些作品缺乏完成度且色彩怪异,但这些特质后来被认为是透纳晚期艺术成就的象征。</div> <b>《威尼斯狂欢节》</b>局部 <b>《威尼斯和安康圣母圣殿》</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40-1845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br> 透纳创作的一些威尼斯绘画可能是为了争取委托创作的机会所绘,而这件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大小与透纳1840至1846年间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的18幅小型威尼斯场景画完全一致。这幅画曾遭受长期忽视,直到1940年代才在一堆同样状况糟糕、几乎被误销毁的绘画中被重新发现。作品描绘了大运河的下游风景,安康圣母圣殿的圆顶在午后的阳光下闪烁着幽灵般的光芒。在透纳晚年创作的画作中,有关威尼斯的画作是他争议最小且最受藏家欢迎的作品。然而,对于透纳同时代的人而言,这幅画显然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虽然透纳创作这幅作品时,已经摆脱了最初借鉴卡纳莱托的清晰描绘的风格,但以作品现存的状态来看,这幅画中对于氛围的模糊描绘比他展出的任何威尼斯画作都更为极端。至于透纳本人是否认为这幅画以及其他类似的画作是否已为成品,这个问题很难得到解答。透纳去世时,在他的工作室里存有的大量此类习作,这表明他可能仅为满足自己而如此作画,这种定会遭到他的批评者嘲笑的技法,在后来被事实证明对现代欧洲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b>《威尼斯场景》</b>(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br>约画于1840-45年,布面油画 1856年英国接受的透纳遗赠<br> 在1840年最后一次到访威尼斯后,透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着迷于威尼斯难以捉摸的光与色彩。在他职业生涯后期,透纳继续精进自己的绘画技巧,将油画颜料加到用于晕染的透明颜料中,并使用暖色调来描绘纯粹的光线--这在他同时代画家眼里是愈发古怪的方式。这件极具氛围感的习作采用了艺术家在19世纪40年代十分钟意的方形画布,能够成对展示主题截然不同的绘画。这幅作品中似乎有一列正乘船行进的人,但主题尚不明确,也没有任何明显的威尼斯地标来确定方位。透纳用调色刀以及宽阔而富有曲线的笔触描绘了天空,形成一个漩涡状的图形。尽管这幅画的地形细节并不清晰,但其构图让人想到很多透纳晚期展出的作品,包括《阴霾与黑暗<br>-洪水灭世之夜》(1843年展出),他采用了类似的环形平扫笔触来营造《创世纪》大洪水灭世的场景,从而回归了其早期绘画中就已驾轻就熟的历史崇高概念。尽管透纳在1840年代中期对自己风格的坚持让很多他的批评者们感到困惑,但他对于描绘瞬息万变的环境氛围的投入,使他成为欧洲前卫绘画的先驱。他的晚期作品启发了后世艺术家,包括那些仔细研究其技法的印象派画家。 <b>《威尼斯场景》</b>局部 作为一个美术爱好者和参观者,接近80幅的透纳水彩油画真迹,让我们零距离的感受了这位英国“天才画家”的艺术魅力,“朦胧“和”氤氲“的艺术风格,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印在英镑纸币上的艺术家。展览中还穿插了十多位知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省略),本人着重翻拍了透纳的作品和介绍以备日后观赏。 <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