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望着母亲与妹妹的照片,我心潮澎湃。那些遥远而朦胧的记忆片段,仿佛被岁月的长河冲刷得有些模糊。记忆里若隐若现的母亲,宛如一部岁月史诗,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与深情。</p> 心灵手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裴秀珍,于1937年10月18日(农历)出生在板城镇北沟村王杖子庄的一户富户家庭,是家中兄妹十人中的第七位,在姐妹中排行第四,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四姑娘”或“七姑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的家族在当地颇具声望。太姥爷曾是那个年代的孔教会会长,虽然现在已不知孔教会是怎样的组织,但可以想象在当时定是受人尊敬的。姥爷是一位商人,贺号“四爷”或“洪武”,家里开着店铺,生活富足。这使得母亲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她毕业于青龙高小,在那个年代,高小可是高学历了,其次是完小,普通人家的孩子是念不起书的。良好的家教与渊博的知识,不仅为她褪去了大家闺秀的光环,更铸就了她刚强倔犟的性格、勤俭持家的美德、教子有方的智慧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心灵手巧,又会来事,姥爷视母亲为掌上明珠,所以给她起名为裴秀珍。家中长辈不仅喜欢母亲,就连亲叔伯嫂子都疼爱有加。那个年代吃顿好吃的就算是过年了,可嫂子们做好吃的,都会偷偷地给她留一份。母亲深知,作为小姑子要保证大家庭的和睦相处,就必须当好妈妈与嫂子间的和事佬,处处维护嫂子的尊严,不可两边串闲话。这也许是太姥爷和姥爷姥姥喜爱母亲的原因之一吧。母亲与嫂子们的和谐相处方式,不仅在几十口子的大家族中起到适时润滑的作用,还造就了母亲那过人圆滑的处事原则,也为日后严厉教育我们兄妹四人打下了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说话响快,从不拖泥带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用的话、胡闹闲话、阿谀奉承话都不会出自她口。因此,母亲还做过几年的大队、公社妇女主任,深受百姓的喜爱。母亲因为读过几年书,也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七十左右岁时,没事时就戴上老花镜看书学习,有时还记笔记。也许我现在爱记录生活中的小片段就源于母亲的影响吧。不过,母亲最擅长的还是绘画。我不知道她是何时学的,在哪里学的,或许是天赋吧,反正画什么像什么。在我老家,那个年代的女人们都喜欢绣鞋垫、绣枕套送男友、送爱人、送亲近的人。每每此时,她们都要来到我家,让母亲给她们画些喜欢的东西。有花、有树、有草、有鸟、有鱼,只要你说出画什么,母亲都能画出来,为此父亲还单独为母亲买来笔和纸以及多彩线。最令我难忘的是我们的衣服破了,母亲不会简单的打补丁,而是把补丁剪成各种图案,然后再用多彩线缝上,如此不仅好看,还很实用。现在回想起母亲去世前的那一年里,她剪了好多好多鞋垫,足足有三大摞,然后用缝纫机绣上不同的图案,分别送给亲人们。至今我还留有母亲给我绣的鞋垫,也许是母亲给我留下的念想吧。2009年11月12日(农历)晚母亲因一氧化碳中毒突然离开了我们,实在令人不知所措,扼腕痛惜!因为,母亲当年检查身体时,一切指标正常,且一样基础病都没有。唉!人生就有这么多不如意,且行且珍惜吧!衷心希望母亲在那边仍然有个好身体,与父亲过得更好。</p> 传承家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知父母亲是如何结合的,但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十分听母亲的话,就如同圣旨一般。而我最佩服的是母亲从一个大家闺秀完全蜕变成了一个普通农妇,这种角色的反差完全没有了大小姐的脾气和娇气,实在令人感动。特别是为人母后,更是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了我们身上,慈母的细心照顾让我们兄妹四人得以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常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母亲的管教异常严格。如今回忆起母亲那看似粗暴的管理方式,却深深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以及对我们四兄妹为人处世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言语需得体是母亲对我们要求的第一步。她教导我们说话要轻声细语,话到嘴边留三分,切忌抢话或背后论人是非。当他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这是对他人的尊重,抢话是最不礼貌的行为。说话前要三思而后行,试探着说,切忌背后说人坏话。骂人是万万不可的,每个人都有父母,有理才能行稳致远。遇到尖酸刻薄之人,要学会避让,吃点亏不算什么,因为病都是气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举止要规范。走路时要稳健如风,不可跺脚喧哗。站立时不可歪歪斜斜,更不能倚靠在他人肩头。坐姿要端正,挺胸收腹,双膝并拢,不可踢腿摆动。能跑就别走,能走就别躺着,要有精气神。遇到长辈要主动让座。饭桌上不可谈论是非,有事饭后再讲。切忌在饭桌上争吵,或在菜碗里挑挑拣拣。不可当着他人面随意吐痰、抠鼻孔、掏耳朵。吃饭时更不可发出吧唧嘴等不雅之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人要包容是母亲对我们要求最严厉的。她常说:“你要危害社会,我就一根子打死你!”要心怀善念,懂得感恩,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尤其是看到受苦受难之人,更要伸出援手。朋友之间要以诚信为本,懂得礼尚往来。要尊敬长辈,关爱幼小,见人主动问好。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特别是男人,切莫沾花惹草,要知道色乃刮骨钢刀的道理。要时刻尊重为自己生育子女的妻子。同胞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多付出,相互包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还能成为一家人。切莫与人争强好胜,即使被人欺负,也要学会忍让,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虽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太姥爷曾是那个年代的孔教会会长,家教就十分严格。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对我们的严厉管教,何尝不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呢!感谢母亲的慈母心怀,感谢母亲的严格教育,感谢母亲传承的优良家风,让我们四兄妹事业有成,家庭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的教诲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她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些看似严厉的要求背后,是对我们深深的爱。记得小时候,我总是觉得母亲的要求过于苛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这些教诲的重要性。母亲教会了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她的教诲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言行举止,更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妹四人学会了尊重他人,懂得了包容与理解。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秉持着母亲教导的原则行事。母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们学会了自律,懂得了责任的重要性。她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在逆境中成长。这些宝贵的经验,成为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的教诲不仅仅局限于言语上的教导,更多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来影响我们。她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记得有一次,村里有一位孤寡老人生活困难,母亲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经常去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的举动让我们明白了,帮助他人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母亲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做人要心怀善念,懂得感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的教诲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她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妹四人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在家庭生活中也过得幸福美满。母亲的优良家风,如同一颗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深知,这份家风的传承,是我们家族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将继续传承这份优良家风,让它在我们的子孙后代中延续下去,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p> 乐于助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不仅对我们兄妹四人严格管教,还喜欢帮助别人。特别是那些受苦受难之人,更是及时施予援手,从不看笑话,邻里之间相处和谐,大人小孩都对她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记忆里,因为父亲是名老中医,在梁南梁北行医治病时结交了许多朋友,每每来家后,母亲总是千方百计的热情招待。有的人有时一住就是十来天,但母亲从不嫌弃或烦气。母亲常常对我们几个说:“你爸在外面东跑西颠的不容易,我这么做一是为你爸还朋友间的人情债,二是给你爸在朋友间树立威信,挣面子”。待我步入社会成家立业后,母亲的这些话还时时萦绕在我脑海里,不断提醒我对朋友要以诚信为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呀!做人就应该老实厚道,坦诚相待,扶危济困,救苦救难。现如今我回到老家看见92岁的大伯母时,她还是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我搬迁来到你们这里,多亏你妈时常接济我们,帮助我们度过了难关,真是好人呐!”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我也是历历在目。那是1978年初,我家房后搬来了一户刘姓人家,就是后来的大伯母家。她老家是燕子峪蓝旗地的,为了修建水库才搬到我们庄的。刚搬来时,她家实在困难,一家十几口人,就两个男劳力,其他都是女孩子,在那个生产队年代,过日子得靠挣工分,女人在小队里挣工分少,到秋后分粮食就会受到排挤。所以,他家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再加上新搬到我们庄,亲戚少不说,能帮的人也少,生活困难那是可想而知的。可母亲是个热心人,最见不得别人的困苦,所以母亲就经常给他家送些小米等粮食,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也就是大伯母念念不忘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不仅经常接济邻里,对乞讨之人也是及时施于援手。那个年代要饭吃的人较多,凡是来到我家的,母亲从不嫌弃,不仅给热饭,家中没有剩饭时还要做饭。她经常教育我们:“人要有善念,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切不可看到落难之人嘲讽不帮,因为人的一生是在穷富坎坷变换之中走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步入社会后,不知母亲何时学会了炒菜。有了这个手艺后,她就没有闲着过。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她都主动前去帮忙,是全村人眼里的勤快人、能干人、大好人。母亲的善良和勤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周围人的生活,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她的言行举止,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是多么重要,也让我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善良和爱心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品质。</p> 勤俭持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是个热心肠,但最令人敬佩的是她勤俭持家的本领。她坚信“日子是靠线绳穿出来的”,这份信念支撑着她走过无数艰难岁月。白手起家固然不易,但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份坚持与信念。母亲不仅吃苦耐劳,更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她总是精打细算,让日子过得既充实又温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我难忘的是过年蒸饽饽时,母亲会在豆馅里掺些麦麸子。当时年幼的我并不理解,还为此抱怨过。现在回想起来,那点怨气是多么不懂事的表现。麦麸子虽然噎人,但它确实解决了红小豆不足和次年春季缺粮的问题。在那个六口之家仅靠父亲一人挣工分的年代,断粮是常有的事。为了补贴家用,母亲经常带着我们到生产队收完的庄稼地里捡拾粮食和水果。深秋时节,寒意渐浓,露水打在手上,冰冷刺骨,有时手都被冻得红肿。但母亲从不向旁人求助,她把粮食精打细算到节气上,能省则省,能剩则剩,使得我家在那个最困难的年代从未断过顿,还时常帮助其他困难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2年8月8日,我降生了。那年,我家刚搬入新居,作为家中第一个男丁,我给全家带来了无尽的喜悦。新家承载着新的希望,母亲以她刚强的性格,让这个家充满了温馨与希望。母亲常说,我家的新房是二伯父一手操办建成的,与二伯父家相邻,共享一个大院子。父亲在家排行最小,自幼受二伯父的庇护与养育。为了感恩二伯父,母亲视他如父亲般尽孝。每当家里来客,二伯父总是陪同。特别是在二伯父患病期间,父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从没间断过。母亲常常教育我们,人要懂得知恩图报。此后,我们兄妹四人也时常替父母照顾二伯父,直到他安详离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有着超前的意识,凡事都往长远规划。包产到户后,我家分到了一头骡子,母亲又费尽心思买下了饲养处,为日后树大分枝做准备。后来,饲养处不仅成了我家药房,还成为了二弟的新家。母亲最大的优点是会经营。每天清晨,她都会挤羊奶为我们蒸羊奶糕,那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妈妈的味道。除了养奶羊,她还陆续养了鸡、鸭、猪、鹅、家兔等,我们放学后也会帮忙打猪草、拾柴火。尽管农活繁重,但小院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某年,母亲在院子里种下枣树。几年后,枣树茁壮成长,结出的枣子又大又甜,没有一颗裂枣或虫枣。每当摘枣时,母亲总会笑着说,这预示着我们兄妹四人将来定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7年10月1日,我在老宅举办了婚礼。那天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婚宴从中午持续到傍晚。母亲把家里最大的一间半屋作为我的婚房,让我十分感动。次年,二弟也结婚了,暑假时分了家,老宅归父母、三弟和我。树大分枝是自然现象,但老宅见证了母亲坚毅的性格和善于经营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到此处,我的记忆渐渐模糊,眼泪也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母亲的身影如同屹立不倒的松柏,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引领着我们的信念,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灯塔。谢谢母亲,给了我生命!谢谢母亲,给了我良知!谢谢母亲,给了我灯塔!我将以你为荣,以你为榜样,造福家庭,造福国家,造福社会,在此后的人生里大步前行,永不言败,奋勇前进!</p>